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流行歌曲简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12:1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流行歌曲简史  




        歌曲是较为特殊的艺术作品,它是音乐、文学及声音艺术的结合体。一首广受欢迎及传唱的好歌,应该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意义深刻的歌词及让大众容易接受的演唱方式。事实上,只有将歌词与音乐、演唱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水过留痕,雁过留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港台流行歌曲早已广泛传播开来。当代流行歌曲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大众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七十世纪后期的香港流行歌曲,种类繁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很多温情歌曲,也不乏昂扬向上,激励人们意志的歌曲。直到今天,港台励志歌曲依然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鼓舞大众士气,在人们的心中凝聚起强大的力量;而大家通过歌曲,在心理上达成共识,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气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克服困难。
      狮子山是香港的象征。七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剧《狮子山下》反映了香港人开拓创新、建设香港的奋斗历程。当年黄沾凭歌寄意,撰写的《狮子山下》歌曲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香港人,他们同舟共济,不畏艰辛,为共同理想而奋斗,一齐谱写建设香港的业绩。“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大家既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那么就不妨“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歌词融人生哲理与平常生活于一体,既有理想也注重现实,词句既通俗又典雅,抒发了香港大众的心中情,比生硬的说教亲切多了,一下子凝聚了人们的力量,成为香港励志歌曲的代表。
     七十年代的香港人还是在艰苦中度过的,当时人们的文化活动还不很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台的编导不失时机地把报刊热销的武侠小说搬上荧屏,此后武侠剧的情节发展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晚上每到武侠剧播放的时候就万人空巷,剧集主题曲在夜空中回荡。由于旋律悦耳动听,演唱的歌手唱功不俗,歌词琅琅上口,意境开阔,充满斗志,撩动着听众的激情,歌曲一下子传播开来,造成当时的流行歌坛尽被电视剧主题曲垄断的局面。《书剑恩仇录》、《楚留香》、《天蚕变》等武侠剧主题曲掀起了第一股励志歌曲热潮。
     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出现了民族意识强烈的歌曲。1982年,日本篡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侵华史实,遭到了香港内外华人的严正指责,全球华人掀起一股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浪潮。在香港歌坛,黄沾的《勇敢的中国人》(汪明荃演唱)率先拉开了用歌曲正面反映抗日民族意识的“民族歌曲热”的帷幕。及后,刘家昌的《我是中国人》、黄沾的《我的中国心》(皆为张明敏演唱)更将这股浪潮迅速推上了高峰。随着香港回归的日期逼近,不少音乐人撰写了爱港爱国的歌曲,表明了自己的民族立场。罗大佑在香港推出了《东方之珠》一曲,郑国江为该曲填上粤语歌词(关正杰演唱);而有“粤语流行曲先驱”之称的许冠杰,也谱写了《同舟共济》歌曲,与广大市民共勉,从精神上为市民打下强心针,励志歌曲再度掀起热潮。
     在八十年代的香港歌坛,爱情歌曲占了绝大部分,当时词作家卢国沾看到歌坛爱情歌曲泛滥,便在报纸上撰文批评这一现象,他利用自己在报纸、电台的影响力,呼吁发起了“非情歌运动”,企盼音乐人创作一些其它类型的歌曲,尤其是励志歌曲。他的呼吁曾得到一些词作家的呼应,江羽的《莱茵河之恋》、郑国江的《随想曲》等作品先后出现,给歌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健康的气息。然而卢国沾发起的“非情歌运动”,前后搞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淹没在一片爱情歌曲的洪流中。到了今天,情歌仍旧大行其道,励志歌曲则偶然有几首出现,它们几乎都是一些励志剧集的主题曲,例如《我来自潮州》、《从不放弃》等。
    娱乐圈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歌星奋斗的历程大多比较艰苦,词作家为歌手度身定造了较多的励志歌曲,最为突出的是1986年小美为歌星罗文创作的《几许风雨》。在词中,小美细腻地描写了罗文复杂的心态,反映了罗文对事业追求的不倦斗志。而罗文一改以往高亢激昂的唱腔,轻松、洒脱地将心底话用歌声轻轻道出。歌星本来是名人,然而歌星也有自己的苦恼,真情着实感人,听众对罗文“披荆斩棘的挑战,斗志永不倦”的斗士精神萌发了深深的敬意,歌曲产生广泛共鸣,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歌星的奋斗史更激励着人们去奋斗,与命运抗争。九十年代初,黄沾为歌星郑少秋撰写电影《画皮》的主题曲《摘星》,替郑少秋抒发了豪情壮志:“发誓发愤写我绝世传奇,摘下梦中满天星”。其时郑少秋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仍旧为实现理想孜孜不倦地工作,这种精神也激励了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
     词作家紧贴社会形势,每每遇到困扰港人的事情,都会用励志歌曲鼓舞港人士气,虽然不多,但几乎首首都是精品,体现了香港人的团结精神。每年香港都有很多大型的公益活动,为公益活动作主题曲成为作词人义不容辞的事情。二十多年来,词作家郑国江为这些活动作了不下数十首的歌曲,如《一点烛光》,曾被香港政府选作1981年“国际失明人士之歌”,《珍惜好年华》与《美满前途全力创》被定为禁毒活动主题曲,《和平之歌》被选为1986年“世界和平年之歌”。03年初,他为励志剧集《万家灯火》作了主题曲《人间总有希望》,为市民打气,一齐度过困难关头;接着又为“心连心,全城抗炎大行动”作了主题曲《香港心》,与香港市民一道,同心协力抵抗罕见的传染病,为迎接香港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早期武侠剧的歌曲,气势磅礴,豪放雄浑,充满力度,前面所引用的武侠剧歌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它们由于歌词语句较短,充满力度,在歌唱的时候就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情绪,排除压抑,使人振奋。如黄沾为武侠剧《天龙八部》撰写的插曲《万水千山纵横》:

    万水千山纵横/岂惧风急雨翻/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
    独闯高峰远滩/人生几多个关/却笑他世人妄要将汉胡路来限………

歌词语言简洁,节奏强劲,其洗练气直逼唐宋诗词。每句歌词,几乎都是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侠客在万水千山纵横驰骋,无惧风吹雨打和艰难险阻,为朋友两肋插刀,放下汉胡民族偏见,“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豪气尽显。虽然夸张,但显出英雄本色。而且,通过歌词表达侠客为促进民族融合而放下民族偏见,握手双欢,使歌词超脱一般情爱歌曲的俗气,令人把玩再三。歌词在形式上极为工整,讲究押韵,一点也不造作,是对传统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创新,其意义不可忽视。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词人纷起,词作繁多,而且流派纷呈,推陈出新,词中出现了豪放词与婉约词,且形成了雅俗两大文学潮流的融汇合流。后来元明两代词道衰落,虽有清词的中兴,但词的发展已大不如前。现代的词体词艺到了港台地区,被歌词创作人发扬光大。而宋词中的豪放风格,在港台流行歌曲中的励志歌词里再度出现。由于词作家对中国文学有较深的研究,创作态度严谨,歌曲注重艺术性,因此大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香港早期的武侠剧歌曲歌词,可谓默默地守护着中华文化传统的血脉。它们作为流行歌曲,承载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量,传达出来的东西已不是“流行”二字可以表达的了。我们可以说,歌曲的价值并不仅在它的流行度,更在于它的文化取向、音乐价值和文字的耐久力。
爱国爱港歌曲:体现高度的民族精神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香港的七十年代是一个艰辛的年代,香港人埋头苦干,为香港创造出辉煌的成绩。当时描写青年人面对挫折及奋斗的外购电视剧如《前程锦绣》等,令身处逆境的香港人产生很大的共鸣;而《前程锦绣》的主题曲,因卢国沾的词,罗文的演绎,使歌曲家喻户晓,其流行的延续性至今跨越二十多年:

     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知道听朝天边一光新的希望……

  歌词表现出壮阔的气魄,至今被认为是大手笔之作。一听到这首歌,人们脑海里自然涌现出斜阳、晚霞、高山与朝阳的景象,然后一大群人驻足的情景,意象丰富,画面充满希望。其实,自然现象是人类出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了,中国古代诗词至今仍受传诵,很重要的原因是诗人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吟咏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千百年来,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人们由自然现象引起的情思却仍然相似。好的歌曲也是这样,吟咏自然,而不是注重瞬间的科技成果,必将陪伴人类走下去。上面这首歌曲,除了能引起人的听觉兴奋外,还会促使大家发挥想象力:夕阳下山了,夜幕将降临,天亮还会远么?它淡化了黑夜的过程,给人的是无限的光明与希望。这首歌的励志作用不可忽视,“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等于苦海翻细浪”这一句早已成为歌词中的名句。“等于”是粤语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就是”,说明苦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是苦海中的一个浪花而已,这就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人们也易于接受。歌曲历久弥新,仍旧值得世人回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歌词仍能适合今天社会的需要,振奋香港人,“敢抵抗高山,攀过望远方”寓意着港人将一如既往克服一个接一个的难关,迎接美好将来。而如今身患残疾的香港“词坛圣手”卢国沾,十多年来凭着他自己的歌词“总要步步前望”,用顽强毅力,重新战战兢兢学走路,发挥人生存下去的顺应性,决不悲观失望,为这首歌曲下了一个绝好的旁注。
     香港人不但热爱香港这块土地,而且热爱祖国。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被英国强占,但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流着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早期的词曲作家大多由祖国内地来到香港定居,怀有深厚的民族情结。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为香港人所骄傲。试看郑国江的《长城》:

   屹立东方/阔步跨于版图上/光辉文化宝库/战绩似比岁月长(岁月长)
   大漠风霜/塑造千秋的英勇形象/不登长城非好汉/勇者不惜血与汗(血与汗)
   锦绣山河/长城内外也是故乡/古国巨龙/风沙里闲话宋唐(话宋唐)
   莫问沧桑/看着朝晖充满期望/沟通文化东西方/正喜今天变桥梁(变桥梁)
   (正喜今天责任是桥梁)

  歌词显得大气,充满民族自豪感。对历史的讴歌,对人民英雄的赞颂,借长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深情体现在字里行间。最后一句,表达了香港人勇于承担沟通中西的责任,做东西方的文化使者。作者认为,中国人四海内都是一家,不分彼此,而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香港人应承传中国文化,勇于开拓未来。由于香港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处于一个跨文化的社会,中西文化在那里交错交织,很多香港人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
  这些流行歌曲中的精品,体现了香港人拳拳的赤子之心。他们通过歌曲表达了热爱国家的信念,洋溢着积极向上之情。这不独是某一个词作家的意志,卢国沾的《长城谣》、《黄河的呼唤》,黄沾的《中国梦》、《我的中国心》等歌曲,都表达了香港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借用“长城”、“黄河”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气势磅礴,振奋人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歌曲也超越了地域界限,全球华人为之倾倒。

    这些歌曲创作出来的时候,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人们以巨大的激情建设新中国,香港人也不断激励自己,以中国人为自豪,决心发奋图强。
 与该时期国内歌曲相比较,同是励志歌曲,港台歌曲却受大众欢迎,究其原因,当时大陆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农村改革掀起不久,中国歌坛还是盛行红色革命歌曲,对领袖人物的颂歌较多,而且侧重强调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国内歌曲普遍推崇演唱艺术,一般来说,普通民众更多的是“聆听”,比较被动,而港台歌曲的歌词平白,从整体上来说虽然通俗但不庸俗,通俗唱法便于接受,歌曲不但可以“听”,而且可以“唱”,直抒胸臆,因此传播的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其实,当时港台也不乏关于社会理想的歌曲。试看郑国江的《理想邦》:

   梦里乡早达到/此处已是理想邦/梦里乡休再找/随遇而安/
   下决心肯实干/必可创造理想邦/乐意洒血和汗/他朝总有盛况。
   人间多好景/同心可争光/能由苦变甜/衰转旺/一切由人创(同心去开创)!

  港台人民也是对社会怀有远大理想的,只不过,这种理想虽境况美好,但只有方向性,没有细致的描绘。歌曲里没有庞大的意识形态作背景,而是因为关注人性而取得大众共鸣,那种实干的精神鼓励了全香港人。对照起“文革”时期的“颂歌”,后者对领袖怀有强烈的美化情结,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它们过分地以运动的形式,挟意识形态的力量推动歌曲的发展,借助时代精神的热烈才变得精彩纷呈。人性是最本质的东西,港台早期歌曲充满人间关怀,给人以慰藉,更多的是从心灵上提供精神支持,而意识形态属于政治范畴,有时代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变迁终成为历史的陈迹。不以意识形态为首要内容而关注人类本身,贴近大众生活,歌唱大众心声,便于大众歌唱,这是歌曲广为传唱并将不断传唱下去的根本原因。
 
非情歌:人类温情的摇篮
  卢国沾所倡导的“非情歌运动”,确实产生了不少感人的歌曲。歌手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奋斗史更能激励人们。黄沾曾感叹地说,娱乐圈比较现实,五光十色,竞争激烈,精致的地方比小人国更精致,最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在这里找到。歌手在他自己的歌唱生涯中也需要勉励自己,因此曾出现了《几许风雨》、《沉默是金》等自勉性歌曲。
  人的心灵世界需要精神支撑。在庸庸碌碌的社会生活中,人更加需要别人的关怀与理解,友情缺少不得。几乎所有的香港音乐人,都珍视人类的这一份真情,用歌曲温暖人心。1986年向雪怀的《朋友》,至今激励了无数人:

     繁星流动/和你同路/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
     人生如梦/朋友如雾/难得知心几经风暴/为着我不退半步。
     正是你/遥遥晚空/点点星光息息相关/你我哪怕荆棘充满路。
     替我解开心中的孤单/是谁明白我?/情同两手一起开心一起悲伤/
     彼此分担总不分我/或你/你为了我/我为了你/共赴患难绝望里/紧握你手/朋友!

  朋友如繁星,照亮了人生。友情慰藉了孤单的心,重燃生命的火光。歌词语言朴素真挚,要言不烦,生动形象,一字一句都沁人心脾,使人体每个细胞都充满张力,增添对友谊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温拿”乐队以其健康的形象,演唱了很多友情歌曲,像《友情相关照》、《岁月深情》、《千载不变》等至今让人们百听不厌。黄沾、卢国沾等写的友情歌曲,像《齐心就事成》、《患难见真情》等,对真挚友情的描写异常感人,成为港台歌曲中的精品。
        如前所述,歌曲的创作本身已反映出社会的一些现象。七十年代,香港处在困难时期,《前程锦绣》、《狮子山下》、《奋斗》等歌曲,激励了香港人在经济低微时期齐心协力奋发向上,充分体现流行歌曲积极的社会意义。香港人较少存在意识形态的偏见,热心公益活动,《一点烛光》、《美满前途全力创》体现了对盲人的关心,对失足青年的关怀。已故歌星罗文演绎了不少励志歌曲,“歌在人心”令人产生共鸣,他的演绎,荡气回肠,令人百般回味。
         励志歌题材广泛,作词人借助对九七问题、移民价值、核电站争议、民主体制、人质问题直剖现代都市人的心态和生活,通过不同方式鼓舞大众士气。但不是说,所有励志歌曲都是一个调子。如1986年初,香港不少青少年在政治与经济的躁动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感到自己异常的脆弱,整个自我信任的基础动荡摇曳。这种灰色、低调的情绪像传染病似的迅速蔓延开来。青少年心理上的缺陷,引起了各界关注。不少词作家,用歌曲的形式直接反映这种畸形现象,剖析这种大都市人不正常的心态。如卢国沾的《叛逆》:“常人醉心理想/于我绝未欣赏/常人爱的是俗色脂粉/却非我心景仰”,就将青少年的“叛逆”性格表露无遗。
由于商业化的需求,当代很多作词人都在爱情世界中唱游,似乎都喜欢追求“另类”。然而,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物质上不断得到满足,但在精神上却得不到升华,甚至感到空虚。今天,人们面对的困难仍很多,更渴望从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歌曲中升华出快乐的力量。
武侠剧歌曲:英雄梦造就心中激情
      七十年代末,武侠剧热潮兴起,造就了不少英雄侠客梦,给纯真的人们带来很多理想,鼓励人们像剧中主人公一样艰苦奋斗,扎实地打好基础,建设香港,营造美好生活。
  当时在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武侠小说家如金庸、梁羽生、古龙(另有武侠剧编剧黄鹰)等的作品纷纷搬上荧幕,《倚天屠龙记》、《楚留香》、《天蚕变》等同名主题曲被唱到街知巷闻,爱恨情仇、儿女情长的人性心理被刻划得极为细腻深刻。“男儿当自强”,没有比实现抱负更大的希望了。如黄沾所作的《陆小凤》插曲《誓要入刀山》:

誓要去/入刀山/浩气壮/过千关/豪情无限/男儿傲气/地狱也独来独往返/存心一闯虎豹穴/今朝去几时还?……

歌词简短有力,爆发力强,充满豪情壮志,昂首挺胸姿态凸显,没有充沛的感情是绝对唱不出来的,更加不容易唱好。原来这是陆小凤“武当之战”的插曲,是配合陆小凤上武当山决战的画面用的,衬托陆小凤上武当山的心情。当时“陆小凤”一角早已为观众了解,他们都把主人公幻化成自己,听着这首歌,恨不得自己也上去决战,这就将歌曲的力量化为勇气,大胆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可以说,这首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它作为电视剧插曲的本身。
  有困难当然要克服,其实在做事情之前,更要有忍耐力,练好“内功”才行。励志歌曲全方位鼓舞人们。《天蚕变》主题曲,就告诉了人们这一道理:

    ……抛开爱慕/饱遭煎熬/早知代价高/
    丝方吐尽/茧中天蚕/必须破笼牢。
    一生称英雄/永不信命数/经得起波涛/更感自傲/
    抹去了眼泪/背上了愤怒/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

  歌词句式简短,语言简洁,文字具有穿透力,而且气势雄壮,讲究押韵,恰到好处,琅琅上口,便于传唱,一点也不造作。一位“勇者”形象,豁然从歌曲中跃了出来。这位仁兄,饱经风霜,造就了不屈不挠的性格。歌词还通过比喻,以天蚕破茧而出的形象比喻勇者发奋图强,赢取胜利。“勇者”具有傲气,看——“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他不但是剧中主人公,而且还是“我”!有傲气有信心,天下那还有干不成的事?!
  侠客代表正义,所向披靡。侠客的出现,势必与邪恶力量作一翻较量。试看卢国沾的《天龙诀》:

   ……朝辞磨剑石/不加顾虑/轻提我宝剑/飞身再跨千里驹。
   到处惶恐争探问/问我是谁/看我傲然摘云彩/更感畏惧……

  这首歌将正邪两方面的神态都刻划得栩栩如生,犹如一首叙事诗:好汉单枪匹马闯敌营,却引起对方众人的慌乱,他们到处探问,被“我”的傲气所震慑……看,一首歌词能包含如此多的意象,可谓真不简单!
      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回归开出了日程表,由于距离“九七”不远,港人心态复杂,移民现象反映了香港人赞成、反对或游离于二者之间的微妙复杂心态。但是词曲界普遍对香港回归抱着渴望的心态,热爱香港、热爱祖国之情在歌曲中时有流露,于是出现了较多的政治性、社会性色彩的歌曲。许冠杰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先驱,他词曲并演唱的《同舟共济》表达了香港人的愿望:

                      ……香港是我心/一颗不变心/实在极不愿/移民外国做二等公民/
                      必须抱着信心/把基础打稳/尽力地做我本分/定能突破战胜黑暗。
                     破镜明日定会重圆/时局定必得好转/怀着希冀/再创造时势/令到这条船永久温暖……
这首歌唱出了大众的心声。许冠杰对香港的未来确实抱着信心,用他的号召力,为香港人打了一支强心针,对于稳定香港的局势无疑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此后,香港人更加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境挑战,移民现象有所减少。
  1986年,台湾音乐人罗大佑谱写了一曲《东方之珠》,郑国江填写了粤语歌词,表达了香港人民对香港这块土地的热爱,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歌词充满深情:

    回望过去沧桑百年/有过几多凄风苦雨天/东方之珠/熬过锻炼/熬过苦困遍历多少变迁;
    沉着应变苦中有甜/笑声哭声响于耳边/东方之珠/赢过赞誉/赢过一串黯淡艰苦的挑战。
    无言地干新绩创不断/无尽的勇气无穷的斗志永存不变;
    繁荣共创刻苦永不倦/龙裔的贡献能传得更远光辉一片;
    迎面更有千千百年/这小海岛新绩再展/东方之珠/谁也赞羡/犹似加上美丽璀璨的冠冕。

  郑氏词着重表现的是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当中有笑有泪走了过来,才使香港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羡慕。歌词内容是很广的,时间跨度大,既有对历史的讴歌,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一首《东方之珠》,画面容量之大,引起人们的多少沉思,更增添了多少的勇气!然而罗大佑却认为歌词表达不了他想表达的东西,过了五年,他重新填上国语歌词,表达了他对香港的敬意。罗氏词主要是从局外人的角度看香港的变化,把中国音乐的轻柔婉转和西方音乐的激昂慷慨结合起来,“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流露出香港实有的历史沧桑感及归属感,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怀。


       励志歌曲中,不乏人生哲理,例如“同心做事情,齐心就事成”,“爱在阳光空气中”,“愿望就是明天”,“好景自己去寻”等等。本来抽象的道理,可是经过词作家的吸收转化,用歌词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通过音乐传达到每一个听众心里。日积月累,励志歌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了催化作用,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而人们聆听这些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励志歌曲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它的意义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它们不仅仅立足人本位,而且也立足人类全体。对社会的关注,对世界的关注,使励志歌曲具有“大气”的特征。请看看黄沾的《爱的音讯》:

    让爱的音讯轻趁你我的歌声响起/为世间添上快乐美满幸福共和平/去驱散人类隔膜/
              更将种种纷争变安宁/令世间千百万人永远相亲相爱敬。
    快将那爱心倾出/献出不分彼此百般情/为世间千百万人带了解共和平。
    愿爱的音讯天天你我的心中响起/愿笑声响遍地球你我永久多爱敬/驱散人类隔膜/
              了解将纷争变安宁/用爱的音讯高唱美满幸福共和平。

  《爱的音讯》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追求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用爱心温暖世人。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采用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精华部分,黄沾的歌词充满博爱精神,名曲与好词,使得这首歌曲具有特别的意义。八十年代中后期,反映地球人和睦相处的励志歌曲有很多,如《和平之歌》、《地球大合唱》、《燃点真爱》等等,通过音乐来企愿世界和平,令人充满期待。这也成为流行歌曲直接介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象征。如果说,音乐没有国界,那么,这些表达人们良好心愿的歌曲,表达真善美的歌曲,也应该没有国界,是人类音乐的瑰宝。
       关于励志歌曲的话题很多,港台歌曲带来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多。在七八十年代,港台确实产生了很多励志歌曲,它们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生命旨趣。直到今天,它们仍引领着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建设美好生活,激励大众克服困难,奋发向上,发扬人类博爱的精神。我们不能因为平时听到港台太多的情歌而对港台歌曲全盘否定。
       其实,港台情歌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它更能表达平常人的真情实感。如果说,港台励志歌曲因其昂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调子高扬了唐宋诗词中的“豪放”风格的话,那么,港台情歌也毫不逊色地展现了其“婉约”的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4:18 , Processed in 0.0666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