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课有门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20:2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课有门道
——“公开课”三类说
朱文君

公开课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教学研究形式。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一堂观摩现场教学。这种形式好不好,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这种“公开课”现象近二十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因此,与其去追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倒不如从“看课”的角度来作一番审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堂公开课下来,会看的往往深受启发,不会看的甚至适得其反。一个主要原因是看课者始终以单一的评判视角来看课。其实,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应该用不同眼光来看,用不同的评判标准来取舍。
公开课,我以为至少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名师课”。“名师观摩课”不是通常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名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展示,是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的浓缩。五六十分钟一堂课,其容量可能是常规教学的几倍。笔者于90年代初听过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上的一节作文课,贾老师借助一个小道具——橘子,引导学生从说出一个词到扩成一句完整的话,从写好一句话再扩展到写几句连贯的话,从把一段话写具体到最后写成一篇生动的小故事,一堂课下来,几乎完整展现了小学阶段作文教学从说话写话到布局谋篇的全过程。笔者受益匪浅,但回去后,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就不是一节课的事,而是一个学年,一个年段,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名师课”好比T型台上的时装展示,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念、一种趋势、一种创意。模特们无论是装扮、体态、表情无一不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师预测潮流趋势,推崇时尚元素的“浓缩精华”。你看,明年流行金属色,模特们便从头到脚闪闪发亮,加上夸张的台步,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可倘若有哪个女孩子把这样一身照搬到现实中来,金光四射地招摇过市,恐怕马路上的人全都要被她吓跑了。正确的做法是提取其中的一些元素为我所用:选择有光泽感的面料,配合金属色泽的饰物等等。最聪明的女孩知道把这些元素恰到好处地融进自己的着装风格里,让自己看起来既时尚,又有个性;既扮靓,又不盲从。
看“名师观摩课”也一样,机械模仿,全盘照搬,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认为没法学,干脆全盘否定,这样的态度也要不得。欣赏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汲取其中的教学元素,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完善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这才是看这类公开课的正确态度。
第二类是“评比课”。现在的中青年教师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参加过各类教学评比。不少“名师”也是在这样的教学评比中脱颖而出。
教学评比大多也是以公开课形式进行。评比的目的不外乎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岗位练兵的意思。由于教学评比大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因此,参与评比过程的往往不仅是教师个人,还包括所在地区、学校的教研人员。某种层度上,它也是对地区、学校教学理念、教研水平的考验。“评比课”的评分细则往往涵盖学科教学甚至教育的各个方面,旨在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科素养。因此,这样的课上,教学行为更多的是从展现教师全面综合的教学素养出发。
这类课看什么?一看教师素养,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看课堂驾驭能力,看组织实施教学的策略。二看教学设计,由于这类课往往集众人智慧于一身,细看设计,可以发现设计中的许多极具操作性的可取之处,也可以看出执教者体现该设计意图的不同水平。两相联系,有心的老师一定能悟出教学成功的秘诀来。
“评比观摩课”更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水平,看这类的课,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多比照自己,认真反思,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大有裨益。这就好比看师哥师姐师弟师妹演练功夫,一个师傅下山,一招一式出来,是真功夫还是花拳绣腿,只要用心都能看个真切。轮到自己了,扬长避短,兼收并蓄,自然能更胜一筹。
第三类是“研究课”。顾名思义,这类课以研究为目的。事先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这是当前新课程理论,校本教研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如果说前两种公开课,既看课,也看人,那么“研究课”则重在看课,而不看人;如果说前两类课讲求现场的课堂效果,那么“研究课”则更关注呈现的研究价值。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公开课应该属于“研究课”范畴。而我们也应该倡导上这类公开课,这是让广大的一线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问题,在教育行动中捕捉实践智慧,提升专业素养,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因此,看这类课,之前首先要了解:通过这一堂课,研究者力图解决什么问题或发现什么问题,在看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现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在看课之后,要能作比较深入的教学反思。这类课,强调研究过程的延续性,一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再来一次,连环跟进,形成序列。这类课,作课的和看课的都是研究者,更有利于集体研究,有利于研究团队的形成。一句话,这类公开课,因其更关注研究过程,更强调全员参与,更有助于实际教学的研究,而必将成为公开课让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并尝试,从而走向更加良性发展的新趋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0:37 , Processed in 0.0889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