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个孩子都遇到好老师——影响好老师产生的制度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 | | | | | | |
摘 要:人们通常认为遇到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但好老师往往可遇不可求。好老师要靠好运才能遇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是重要原因,因此要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促使众多好老师的产生和“苏醒”,让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关键词:好老师;制度建设;育人
作者简介:杨鑫,男,凯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和教育基本理论;杨小杰,女,凯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贵州凯里 556000)。
人们常说,遇到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好老师是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许多人仍然记得他小时的好老师,认为好老师对自己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好老师重视人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不是只以成绩来要求和评价孩子,不以成绩和守纪律来分“优生”和“差生”;好老师全面认识孩子,能赏识、关心、帮助孩子,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好老师是有知识、有能力、有方法的,能积极促进孩子健康生活和成长。
每到开学时,许多家长就开始打听和谈论哪所学校好,哪个班的老师好,追求 “名校”、“名班”、“名师”,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某所学校、某个班,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名师”是只追求学生成绩提高的老师,孩子成绩不好还往往被老师批评和处罚;有的老师对孩子采取挖苦讽刺、辱骂、体罚,甚至采取极端侮辱孩子人格的方式,使孩子和家长都感到痛苦,毫无疑问,这样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他们是孩子成长中的“阴影”和“噩梦”。“我认识一个教师,在我们县的一所高中当班主任。他治学生是很有一套的。在一个冬夜,他查学生宿舍的时候,发现一个男生熄灯后说话, 他把这个娃娃拎出来,让他光着身子在腊月天冻了一个多小时。这个老师年年得优秀,证书一大堆,各种荣誉应有尽有。但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我不敢确定。”[1]因此,有的人说好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人问:“好教师都到哪里去了?”[2]
一、影响好老师产生的制度因素
好老师到哪里去了?许多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有社会原因,如社会风气不良,拜金主义的影响;有教育内部的原因,如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班级规模过大,教师难以兼顾个人;有教师的个人原因,如素质偏低,不注重学习,乃至师德不良等等。还有的学者、教师认为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影响了好老师的产生。可见影响好老师产生的因素很多,而制度因素是制约好老师产生的关键。我们认为,影响好老师产生的制度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使教师行为偏离育人
应试教育长久以来备受批评,但考评学校教育的主要指标迄今仍是成绩与升学。学校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把这种评价制度又转套在教师头上。“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所形成的顽固的应试教育模式,许多教师能够认识到其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弊端,很多教师在内心是认同甚至信仰素质教育的……但是当学校把考试成绩与职称、工资、奖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作为普通人是难以超脱在制度之外的。”[3]为了生存和发展,教师们不得不走上 “独木桥”,忙于学生的成绩与升学。“大多数教师天生善良,只是他们的良心沉睡了,被一个叫‘假教育’的巫师施了魔法。”[4]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使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考试,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了成绩与升学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左右着教师育人的方向和目标,忽略了教育中的“人”,好老师变成了严厉的老师,变成了只重成绩的老师。
(二)不完善的教师教育制度使教师专业化不足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是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教师培养制度为主体,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为条件的教师教育者应该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则。”[5]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师教育制度仍不够不完善,由此导致教师专业化不足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教师培养实行 “双轨制”,一是由师范院校培养,毕业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二是由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院校、职业院校培养,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缺陷。师范院校一直以来被“学术性”与“师范性”所困扰,“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师范不师’的现象。”“很多师范院校在发展定位、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去师范化’的倾向。”[6]师范院校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化不足,存在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不明确和模糊的缺陷。师范生主要学习的还是专业知识,而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育类课程设置明显偏少,缺少教育实践,缺少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缺乏对学生正确教育观念的教育和培养。由此培养的师范生在知识结构上不合理,在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道德上存在不足,这样的未来教师往往对学生注重的仍然是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院校、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他们教师资格的获得主要是在具备相应学历的条件下,经《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经说课等教学技能的测试获得。这样的教师缺少深厚的教育心理学专业修养,缺少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专业道德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教育实践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这样的标准选拔的可能有好老师,但极可能仍是偏重学生知识学习,忽略育人的老师。
总的来说,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取得的门槛较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教师教育注重的仍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专业化不足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缺陷,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存在不足,缺少专业情意和理想,使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不能很好地育人。
(三)专业道德评价和监督制度不足使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被忽略
现实中教师道德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以职谋私、有失公正、体罚学生、厌岗怠业、违法乱纪。”[7]造成教师道德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略教师专业道德教育和培养,教师专业道德评价和监督制度存在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1.忽视教师的专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由于我国对教师的师德要求长期停留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之内,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认识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教师的专业道德规范,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存在不足。同时,传统的教师师德教育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师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2.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忽略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评价。一是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不明确。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反映不够”,“随意性大,不全面、不具体。”[8]造成对教师的道德评价难以操作。二是现实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教学实绩为主,忽略教师专业道德的评价,没有突出教师育人的本质和特点。
3.缺少对教师专业道德良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少监督与评价机制就不能有效监控教师的行为,不能很好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于是出现了教师讽刺谩骂学生、体罚学生,出现了教师让学生互打耳光、强迫学生吃大便等等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的恶性事件。
(四)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使教师待遇仍然偏低
我们过去过于强调教师的“蜡烛”精神,强调奉献,忽略教师的物质需求,在制度上未能给予教师足够待遇的保障。“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安排来确保教师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来追求个人价值和实现个人利益。”[9]实施绩效工资以前,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绩效工资实施以后,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资待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偏低”;存在城乡差异,如“武汉市大部分城区绩效工资年均28000元左右,几乎是湖北省经济落后地区的3-4倍。”[10]如“实行绩效工资后,部分学校教师待遇较以前有所下降。”[11]这样就难以留住优秀教师,难以留住教师的心,造成“一方面优秀师资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师范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糟糕,优秀学生几乎无人愿意报考师范院校,导致好教师越来越少。”[12]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好老师艰难行走在良心与现实的边缘,造成许多教师“良心沉睡”[13],造成许多好老师的流失。
二、造就好老师的制度建设
培养造就好老师,关键在制度建设。要用制度使每个老师的“良心苏醒”,使好老师不流失,使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并成为好老师。只有这样,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遇到好老师。
(一)建立素质教育评价制度
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评价标准,不单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标准,综合评价每个孩子的知识、能力、品德、行为、爱好、发展潜力、合作交友、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可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行政部门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以育人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同时社会和媒体应淡化“高考状元”,淡化学生分数,引导大众转向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教师教育制度
探索建立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制度。就现阶段而言,师范院校首先要突出师范性,改革课程设置,加快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改变单一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教育类课程体系,增加如班主任工作、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论、德育原理、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程;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师范生教育心理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积极探索和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促使师范生密切接触中小学生,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念。
其次,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改变教师资格获得方式。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仅仅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不停留于普通话和说课、上课的考查,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职业培训,重点在教育观念的确立,教育教学技能、沟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等等,使师范生基本掌握育人方法,基本具备育人能力。
(三)建立教师师德评价和监督制度
建立以育人为核心、“以生为本”的教师专业道德标准,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良心,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师德教育和培养制度;注重教师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促使教师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起到示范作用;建立教师专业道德考评制度,实施以教师专业道德为标准,以学生、家长、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方参与的考评机构,多维度、多层面考核教师的专业道德,监督和约束教师的行为,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合乎规范地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为了吸引最有潜力、最优秀的人才来从教,教师工资与类似职业的工资相比必须具有竞争力。”[14]劳凯声教授认为 ,“应该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务员制度,把教师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这样的想法能实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15]要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和偏僻山区的教师待遇,使其安心于教育教学,同时吸引优秀人才自愿加入其中;建立教师工资正常增长制度,确保教师工资增长不低于物价上涨水平。
加强好老师形成的制度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学生、教师共同努力,特别需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其教师自身的努力。在完成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关注教师工作的内外环境,如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专心教育教学;要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倡奉献精神,甘做“人梯”。希望每个教师都成为好老师,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参考文献
[1]赵书林.什么是好教师[J].福建论坛,2007,(5):29.
[2][12]朱永新.好教师都到哪里去了[J].天津教育,2008,(2):15.
[3]蔡辰梅,徐萍.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31-35.
[4][13]徐平利.教育良心和教师责任——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J].中国教师,2008,(11):48-50.
[5]朱旭东.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20.
[6]阮成武.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制度[J].求是杂志,2010,(5):54-55.
[7][9]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9):79-82.
[8]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 教育研究,2005,(l):48-51.
[10]付卫东,曾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与分析——基于中部四省部分县(区)的调查教育发展研究[J].2010,(21):16-21.
[11]付天贵,江雪.教师对绩效工资满意度研究[J]. 教育导刊,2010,(12月上半月):37-39.
[14]刘钧燕.国外教师质量和教师激励的研究综述[J]. 外国教育研究,2007,(10):12-18.
[15]毕婷.教师应纳入公务员体系——劳凯声谈义务教育学校落实绩效工资[J].教育旬刊,2009,(5月上):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