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呈现方式经典案例/管季超荐阅]:听力障碍儿童家庭康复个案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 23: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康复个案报告

杨福义
张福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要
本文对一例听力障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对此类特殊儿童进行家庭康复的具体做法和过程,研究聋儿家长应该如何对此类儿童进行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及良好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
聋儿
家庭康复
Abstract:
This is a case study on a child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The ways and procedure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 for this kind of children were discussed in it. And how ca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do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language and training of healthy personality for this kind of children was studied as well.

Key words: child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family rehabilitation


父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声语言环境和语言习得的场所[1]。听力障碍儿童康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康复的好坏。聋儿家庭康复主要指早期的语言康复,但是,在聋儿进入了康复机构乃至基本康复进入普校之后,聋儿家庭康复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98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随班就读”的概念之后[2],直到现在,我国已有不少聋儿得到基本康复并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在他们康复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家庭的付出,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聋儿家庭具体应该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早期康复,如何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既而得到健康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跟踪观察、访谈和教育实验等,对聋儿家庭康复的具体做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以个案的方式加以报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目前正在上海市某小学随班就读,名叫晓雯,现年12岁(199010月出生)。晓雯足月顺产,出生后5分钟才哭,但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晓雯6个月时,患病毒性感冒持续高烧不退,后来因过量使用致聋针剂,造成双耳失聪。
和正常的小孩一样,在6个月大以前,晓雯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咿呀学语,对关门的声音也有反应。高烧之后,家长也并未发现晓雯有异常之处,但在晓雯17个月时,家长发现别的孩子讲话多,晓雯却几乎没有语言,无论父母怎么喊她、逗她,她都不搭理,也不会喊“爸爸”、“妈妈”。但晓雯当时的表现并未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2岁时,晓雯进了里弄的托儿所,老师反映晓雯对琴声没有反应,也不说话,平时总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往,但视觉很灵敏。于是,父母亲此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她带到五官科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听力残疾,两耳听力损失均在100分贝以上,但低频还有残余听力,医生建议为晓雯配戴助听器。此后,晓雯一直由父母亲抚养长大。晓雯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这为晓雯的家庭康复和早期教育训练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
研究目的
了解个案的家庭(主要是父母亲)在聋儿早期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聋儿家庭康复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对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效果,为聋儿家庭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应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参与观察、教育实验、心理测验等方法,从个案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对家长进行了有关聋儿早期康复训练方面的指导,也运用了几种心理测验对案主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
3.1
家长心理状态的调整
研究对象刚刚被确诊为听力残疾时,其父母开始也觉得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抱着为晓雯治好病的一丝希望,他们多方求医,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和时间,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曾经一度觉得上帝不公平,曾经疑惑过、悲痛过、焦虑过、消沉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渐渐地认识到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于是开始正视现实。在感到不幸的同时,开始考虑为孩子做些什么。也开始试着去正确地爱自己的孩子,于是,晓雯的父母亲不再寄希望于医学治疗,终于把注意力放在了对晓雯的教育训练上,这为晓雯家庭康复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2

家庭早期语言康复训练
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对晓雯进行语言训练,于是,在晓雯3岁时,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父母亲为晓雯配戴了耳背式助听器(E26p oitcon,并把她送到了上海市聋儿康复分中心建工医院语训部接受语言训练,两年后,晓雯参加了上海市语言康复考试,达到了二级语言康复标准,同年她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学习。在这过程中,由于中心式的训练采取一位老师训练3-4名学生的形式,孩子的训练环境相对比较单调,因此,晓雯的父母亲对晓雯语言康复做了大量的干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分以下几阶段进行:
3.2.1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然的声音和有声的玩具刺激晓雯的听觉器官,培养其听的习惯,增强语音的辨别能力,提高其听觉水平。父母经常和孩子说话,还为她编了一些儿歌,一有机会就给晓雯念儿歌或者放一些音乐,使其对声音产生兴趣,同时,培养晓雯习惯于配戴助听器,由于晓雯从来没有接受过声音刺激,这一过程显得特别艰难。
此时,晓雯开始有一些无意识的发音,家长往往充分利用这样的契机,对其发音加以引导,如,晓雯偶尔发出“a”音时,父母便立刻把它引导到“妈妈”这个音。开始时晓雯没有反应,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晓雯终于发出了这个音。
在这一阶段,家长总是把教孩子发音和孩子的需要联系起来。利用孩子需要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去哪里等机会教她说话,发现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在刚开始学习词语“车”时,晓雯总是不肯开口,于是,有一次晓雯要买一个玩具车时,父亲叫她先发“车”音,再给她买,开始时,晓雯迟迟不肯说,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后,旁人都看不下去了,但父亲坚持不肯,最后,晓雯终于熬不住了,说出了这个字。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却大大地增强了父母的信心。此后,家长常常利用晓雯的兴趣、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教孩子开口说话。在专业语训教师的精心训练下,更重要的是父母亲积极配合和参与了晓雯的语言康复,晓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会喊“爸爸”、“妈妈”了,具备了简单的对话能力,还学会了不少知识。
3.2.2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说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和礼貌用语。如,吃、喝、睡、我要、穿衣、脱鞋、你好、再见、对不起等。由于交往活动的结果是使幼儿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从而使其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3]。晓雯的父母亲经常带晓雯去商店、公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去游玩、去见识、去学习。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家长发现晓雯在自己的引导下不断地学到新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在这一阶段,父母亲注重把语言训练和实物联系起来。比如,在教“球”这个字时,家长就把乒乓球、皮球、篮球拿到晓雯面前,让她直接感知;在教“桶”时,就把塑料桶、铁桶一并给孩子看,让她建立具体的表象等等。在送晓雯去幼儿园的途中,在与孩子一起搭积木、看图画、玩游戏的过程中与之有意识地对话。如在晓雯洗脸时,由于她对水和香皂感兴趣,不断地玩弄,家长就此教她“水”、“香皂”“泡泡”,进而教她“洗脸”。在学习拼音声母“g”、“k”时,晓雯一直难以把两者区别开来,家长就用刷牙时口中含水发声的方法教她念准了“g”,用咳嗽时的发声教她念准了“k”;家长还利用玩火柴棒、游戏棒、折纸(折了几次?共有多少小方块?)、接触实物等方法教晓雯学习数概念,尤其是一些数前概念,如,大、小、多、少等。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家长发现晓雯的词汇量增加了很多,为后期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3.2.3
家长开始教晓雯连词成句,学习语用能力,即用语言对话的本领。在孩子有需要时,父母亲就有意识地教她说完整的话,否则,就不满足她的需要。如,“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睡觉”等简单句。由于这一阶段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加,家长天天跟晓雯说日常用语,不断地重复,同时引导她自己说。如,“爸爸回来了”、“自己穿衣服”、“我去学校”等。父母亲也尽量创造条件让其与正常孩子交流,如,把其他孩子请到家里来与之一块玩耍、游戏,带晓雯到小朋友多的娱乐场所去玩耍。一方面促进其学习,另一方面也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4]。家长还与她进行情景对话,如“你要不要?”、“摔疼了没有?”“你要上哪去?”;父亲挑了一些比较形象的儿歌教晓雯念,发现它们是聋儿理解词汇和练习发音的很好的材料,语言简练的儿歌节奏感强、易于上口,对晓雯练习口语、矫正发音和发展语词记忆有很大的作用。
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家长还引导晓雯主动表达,如,简单叙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看图说话,这有效地提高了晓雯的语用能力,促进了其语言的内化。
3.3

家庭与学校密切联系
为了使晓雯语言能力得到康复的同时能顺利完成普通小学的学习,晓雯的家长十分注重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父亲常常把老师的授课内容拿回家为其进一步复习,同时把晓雯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应给老师,让老师尽量了解晓雯,并要求老师让她与正常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参加各种表演和游戏。由于聋儿康复的成功与否与智力水平有很大关系[5],家长也非常注意开展一些智力活动或游戏以丰富晓雯的知识、经历和体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从而为家庭康复的全面成功创造条件。
3.4
家庭对儿童良好个性和行为形成的康复训练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大多都存在心理上自卑和消极的情绪,本案例也不例外。因此,在对晓雯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家长觉得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也是孩子必备的,因此十分注重晓雯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个性方面讲,晓雯一直比较内向,自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于是,家长有意识地让她接触其他人,如,前面提到的把别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带她到公共场所去玩,这些活动不仅是晓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更是她学会与人交往的有效途径。父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个聋孩子而觉得不好意思,相反,他们经常把晓雯带到亲戚朋友家里,与人交流;家里来了客人,也让晓雯学会招呼,她表现好,则给予奖励。此外,家长也注意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她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买菜时总是不忘了把晓雯带上,后来就让晓雯学会买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在与同学闹矛盾时,晓雯总是要求父母出面解决,但父母引导她自己独立去处理问题,使得她慢慢地克服了这种依赖心理。
晓雯的父母是个有心人,他们平时善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及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开发其潜能。家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晓雯对书法比较感兴趣,从此以后就鼓励晓雯学习毛笔书法,还为她请了一位上海市书法协会的专家专门辅导。练习书法是枯燥的,但晓雯往往一连练习两三个小时,父母亲在旁边陪着,不断的鼓励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字大大地磨练了她的意志,通过顽强的努力,晓雯先后获得《中国当代少儿书画作品全集》金奖、“全国青少年书法精品博览”二等奖等奖项,并被授予“毛笔书法六段”段位和“全国书画等级考核三级证书”。通过练习书法和绘画及由此带来的成功,她的自信心得到了大大地增强,也获得了良好的自我康复的动力,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

4
训练效果

本案例为听力损失为100分贝以上的聋儿,她得到了家庭的接纳,而且,在后天的康复训练,特别是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与训练之下,她在听力和语言方面都得到了康复,达到了国家二级康复标准,能够和正常人群进行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其词汇理解测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的得分为142,超过正常儿童9岁平均水平(122.86)。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的得分为90,其智力水平达到了同年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晓雯还顺利完成了正常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其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丝毫不亚于正常学生,在五年级结束时,晓雯还被保送到中学继续学习,她自己对将来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本案例在家长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之后,在听力语言能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家长注重结合日常生活对其进行训练,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也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过《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评定,发现晓雯的社会适应商数(ADQ)为94,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具备了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了良好的独立意识,能自己主动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且,有较强的毅力。书法给她带来的荣誉和鼓励,更加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这些都为晓雯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
讨论

从本研究对象晓雯在家长的早期康复之下,达到听力语言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康复的案例中,我们对聋儿的家庭康复工作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5.1
家庭康复要贯彻早期康复的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助听器有利于聋儿的康复。尤其是家长早期的情绪、态度、对自己孩子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聋儿的康复、聋儿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尽早从有了残疾孩子以后的失望、忧虑、抱怨的心理状态中转变过来,把心思尽早地放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上来,以免错过了聋儿康复的最佳时机[5-6]。

5.2
家庭康复是聋儿康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聋儿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声语言的环境和语言习得的场所。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儿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并可以从聋儿的需要出发,从动中学,用中学,便于聋儿在学会理解的同时,主动地学会表达,使之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因此,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聋儿康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聋儿的家庭。

5.3
家庭康复应该兼顾聋儿良好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开发其潜能,使其在听力语言和认知能力得到康复的同时,其自尊、自信、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儿童获得长足的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家庭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最易于普及的聋儿康复途径,应该引起广大聋儿家庭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余敦清.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36-239.
[2]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5-26.
[3]张明红.幼儿语言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6-39
[4]李慧聆.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09-111.
[5]周世杰.儿童智力与家庭环境的多因素特征比较[J].现代康复,200157上):41
[6]郭洪磊,刘旭艳.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54上):86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3:13:10 | 只看该作者
全聋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一、基 本 情 况
小丁,女,13岁,就读于××小学五年级。
小丁是家里的独生女儿。母亲在28岁时生下了她,出生时,小丁足月顺产,出生后5分钟才有哭声,但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小丁6个月时,患病毒性感冒持续高烧不退,后来因过量使用药物针剂,造成双耳失聪。7岁以前,小丁大量时间与外祖父母和舅舅同住,7岁以后就一直和父母亲同住,由父母亲自抚养。小丁的父母亲及其他亲属都无耳聋的家族史。由于父亲是营销员,母亲是文职人员,小丁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这为小丁的康复和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问 题 陈 述
和正常的小孩一样,在6个月大以前,小丁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咿呀学语,对关门的声音也有反应。高烧之后,家长未发现小丁有异常之处,但在小丁17个月时,家长发现小丁几乎没有语言,无论父母怎么喊她、逗她,她都不搭理,也不会喊“爸爸”、“妈妈”。2岁时,小丁进了里弄的托儿所,老师也反映小丁在弹琴时没有反应,也不说话,平时都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往,但视觉很灵敏。此时,父母亲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她带到五官科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听力残疾,两耳听力损失均在100分贝以上,但低频还有残余听力,医生建议为小丁配戴助听器,可能有恢复其听觉功能的希望。
三、评 估
(一)医学评估
1.纯音测听
结果:左右耳损失均为110分贝

2.脑干电位测听
结果:左右耳损失均为100分贝配戴助听器后,左右耳损失均为40分贝,经检测助听器的助听效果为合适。

(二)心理学评估
智力测验:瑞文测验—联合型(CRT) 结果:IQ=90
处于其所在年龄组中等水平,说明其智力发展水平,或至少类比推理能力达到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三)语言学评估
耳聋以前小丁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咿呀学语,能无意识地发出一些声音。在语言训练之前偶尔也会有无意识的发音。但听不懂教师的指令,不能按要求行动,只有手把手地教才能照着做。只会用手势或喊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根据以上评估,该儿童为全聋儿童,需要听力语言训练。
四、教 育 措施
由于中心式的康复训练目前还只能采取一位老师训练3-4名学生的形式,孩子的训练内容相对比较单调,每个孩子分配到的训练时间有限。因此,小丁的父母亲积极筹划对小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他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小丁的基本情况,结合家庭训练的主要特点,开展了语言康复和行为养成这两方面的家庭康复训练。
(一)语言康复
在小丁3岁时,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父母亲为小丁配戴了耳背式助听器,并把她送到了某市聋儿康复分中心某医院语训部接受语言训练。在这过程中,小丁的父母亲积极配合语训教师的工作,坚持在家庭中帮助小丁复习、巩固语言训练的内容。他们不仅向专业老师请教了大量的语训方法,还在在家庭中积极实践,作了大量的家庭康复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家庭语言康复工作主要分了以下几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
首先,在这一阶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然的声音和有声的玩具刺激小丁的听觉器官,经常和孩子说话。父亲还为她编了一些儿歌,一有机会就给小丁念儿歌或者放一些音乐,使其对声音发生兴趣并习惯于配戴助听器。由于小丁从没有接受过声音刺激,这一过程对与小丁显得特别艰难。
当时,小丁开始有一些无意识的发音,家长充分利用这样的契机,对其发音加以引导,如,小丁偶尔发出“a”音时,父母边立刻把它引导到“妈妈”这个音。开始时小丁没有反应,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小丁终于发出了这个音。
其次,在这一阶段,家长总是把教孩子说话和孩子的需要联系起来。利用孩子需要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去哪里等机会教她说话。他们发现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在刚开始学习词语“车”时,小丁总是不肯开口,于是,有一次小丁要买一个玩具车时,父亲叫她先发“车”音,再给她买,开始时,小丁迟迟不肯说,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后,旁人都看不下去了,但父亲坚持不肯,最后,小丁终于熬不住了,说出了这个字。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却大大地增强了父母的信心。此后,家长常常利用小丁的兴趣、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教孩子开口说话。在专业语训教师的精心训练下,更重要的是父母亲积极配合和参与了小丁语言训练。小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会喊“爸爸”、“妈妈”了、具备了简单的对话能力,还学会了不少知识。
2第二阶段
首先,在这一阶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说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和礼貌用语。如,吃、喝、睡、我要、穿衣、脱鞋、你好、再见、对不起等。并通过增加孩子生活中经验来支持她的听觉功能和语言的发展。父母亲一有机会就带小丁去商店、公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游玩、学习。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小丁在自己的引导下不断地学到新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其次,在这一阶段,父母亲注重把语言训练和实物联系起来。比如,在教“球”这个字时,家长就把乒乓球、皮球、篮球拿到小丁面前,让她直接感知;在教“桶”时,就把塑料桶、铁桶一并给孩子看,让她建立具体的表象等等。在送小丁去幼儿园的途中,在与孩子一起搭积木、看图画、玩游戏的过程中与之有意识地对话,如在小丁洗脸时,由于她对水和香皂感兴趣,不断地玩弄,家长就此教她“水”、“香皂”“泡泡”,进而教她“洗脸”。在学习拼音字母“g”、“k”时,小丁一直难以把两者区别开来,家长就用刷牙时口含水发声的方法教她念准了“g”,用咳嗽时的发声教她念准了“k”;家长还利用玩火柴棒、游戏棒、折纸(折了几次?共有多少小方块?)、接触实物等方法教小丁学习数概念,尤其是一些数前概念,如,大、小、多、少等。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家长发现小丁的词汇量增加了很多,为后期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3.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家长开始教小丁连词成句,学习语用能力,即用语言对话的本领。在孩子有需要时,父母亲就有意识地教她说完整的话,否则,就不满足她的需要。如,“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睡觉”等简单句。由于这一阶段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加,家长天天跟小丁说日常用语,不断地重复,同时引导她自己说。如,“爸爸回来了”、“自己穿衣服”、“我去学校”等。父母亲也尽量创造条件让与正常孩子交流,如,把其他孩子请到家里来与之一块玩耍、游戏,带小丁到小朋友多的娱乐场所去玩耍。家长还与她进行情景对话,如“你要不要?”、“摔疼了没有?”“你要上哪去?”;父亲还常常把她学校老师的授课内容拿回家里为其进一步温习,尤其是一些儿歌,父亲挑了一些比较形象的儿歌教小丁念,发现它们是聋儿理解词汇和练习发音的很好的材料,语言简练的儿歌节奏感强、易于上口,对小丁练习口语、矫正发音和发展语词记忆有很大的作用。
两年后,小丁参加了某市语言康复考试,达到了二级语言康复标准。同年她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学习,后又升入普通小校、中学学习。
(二)行为养成训练


在对小丁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家长觉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孩子所必备的,因此十分注重小丁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个性方面讲,小丁一直比较内向、自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于是,家长有意识地让她接触其他人,如,前面提到的把别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带她到公共场所去玩。这些活动不仅是小丁学习语言的好机会,更是她学会与人交往的好机会。父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个聋孩子而觉得不好意思,相反,他们经常把小丁带到亲戚朋友家里,与人交流;家里来了客人,也让小丁学会招呼,她表现好,则给予奖励,要么给她买糖果,要么给她买喜欢的玩具。此外,家长也注意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她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买菜时总是不忘了把小丁带上,后来就让小丁学会自己去买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在与同学闹矛盾时,小丁总是要求父母出面解决,但父母总是引导她自己向同学解释清楚,使得她慢慢地克服了这种依赖心理。
另一方面,家长鼓励小丁学习毛笔书法,还为她请了一位书法协会的专家专门辅导。练习书法是枯燥的,但小丁往往一连练习两三个小时,父母亲在旁边陪着,不断的鼓励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字大大地磨练了她的意志,通过顽强的努力,小丁先后获得《中国当代少儿书画作品全集》金奖、“全国青少年书法精品博览”二等奖等奖项,并被授予“毛笔书法六段”段位和“全国书画等级考核三级证书”。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五、效 果
小丁是听力损失为110分贝的全聋儿童。她在后天的教育训练,特别是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与训练之下,她的听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康复,达到了两级康复标准,能够和正常人群进行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其词汇理解测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的得分为142,超过正常儿童9岁平均水平:122.86。同时,小丁还顺利完成了正常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其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丝毫不亚于正常学生,在五年级结束时,小丁还被保送到中学继续学习,她自己对将来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小丁在家长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之后,在听力语言能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家长注重结合日常生活对其进行训练,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也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过《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评定,发现小丁的ADQ为94,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具备了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了良好的独立意识,能自己主动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且,其意志力比较坚定,书法给她带来的荣誉和鼓励,更加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这些都为小丁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评

从全聋儿童小丁在家长的努力之下,达到听力语言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康复的案例中,我们对聋儿的家庭康复工作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一)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小丁刚刚被确诊为听力残疾时,其父母开始也觉得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开始正视现实。他们不再寄希望于打针吃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小丁的教育训练上。这一点是对小丁的教育训练得以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二)要贯彻早期康复的原则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助听器有利于聋儿的康复。因此,家长应该尽早对聋儿进行教育训练,开发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训练聋儿的语言。还应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如助听器的及时配戴,语言训练的果断及时等,以免错过了聋儿康复的最佳时机。
(三)家庭康复是聋儿康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聋儿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声语言的环境和语言习得的场所。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儿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还可以根据聋儿的需要,在学会理解的同时,主动地学会表达,使之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因此,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聋儿康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聋儿的家庭。
家庭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最易于普及的聋儿康复措施,应该引起广大聋儿家庭的重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3:12:38 | 只看该作者
家庭给了她新生
13岁的小丁现在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优异,乍一看,你难以发现她有什么特殊之处,与普通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谁也想不到她居然是一名重度听力残疾儿童。
小丁曾和正常的小孩一样,在6个月大以前,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咿呀学语,对关门的声音也有反应。但就在6个月时,小丁突患病毒性感冒持续高烧不退,曾大量使用药物针剂。家长当时未发现小丁有异常之处,但在小丁17个月时,家长发现她几乎没有语言,无论父母怎么喊她、逗她,她都不搭理,也不会喊“爸爸”、“妈妈”。2岁时,小丁进了里弄的托儿所,老师也反映小丁在弹琴时没有反应,也不说话,平时都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往,只是偶尔会有无意识的发音。但听不懂教师的指令,不能按要求行动,只有手把手地教才能照着做。只会用手势或喊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父母亲此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她带到五官科医院检查,最后确诊为听力残疾,两耳听力损失均在100分贝以上,但低频还有残余听力,医生建议为小丁配戴助听器,可能有恢复其听觉功能的希望。于是父母节俭开支,在小丁3岁时,为小丁配戴了耳背式助听器,配戴助听器后,左右耳损失均为40分贝,经检测助听器的助听效果为合适。从此,父母对小丁的教育训练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程。
早期语言训练
在多方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对小丁进行语言训练,在为小丁配戴了助听器之后,就把她送到了某市聋儿康复分中心某医院语训部接受语言训练,两年后,小丁参加了某市语言康复考试,达到了二级语言康复标准。同年她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学习。在这过程中,由于中心式的训练采取一位老师训练3-4名学生的形式,孩子的训练环境相对比较单调,因此,小丁的父母亲对小丁语言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分了以下几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然的声音和有声的玩具刺激小丁的听觉器官,经常和孩子说话。父亲还为她编了一些儿歌,一有机会就给小丁念儿歌或者放一些音乐,使其对声音发生兴趣,同时,培养小丁习惯于配戴助听器,由于小丁从没有接受过声音刺激,这一过程显得特别艰难。
此时,小丁开始有一些无意识的发音,家长往往充分利用这样的窃机,对其发音加以引导,如,小丁偶尔发出“a”音时,父母边立刻把它引导到“妈妈”这个音。开始时小丁没有反应,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小丁终于发出了这个音。
在这一阶段,家长总是把教孩子说话和孩子的需要联系起来。利用孩子需要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去哪里等机会教她说话。发现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在刚开始学习词语“车”时,小丁总是不肯开口,于是,有一次小丁要买一个玩具车时,父亲叫她先发“车”音,再给她买,开始时,小丁迟迟不肯说,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后,旁人都看不下去了,但父亲坚持不肯,最后,小丁终于熬不住了,说出了这个字。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却大大地增强了父母的信心。此后,家长常常利用小丁的兴趣、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教孩子开口说话。在专业语训教师的精心训练下,更重要的是父母亲积极配合和参与了小丁语言训练。小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会喊“爸爸”、“妈妈”了、具备了简单的对话能力,还学会了不少知识。
第二阶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说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和礼貌用语。如,吃、喝、睡、我要、穿衣、脱鞋、你好、再见、对不起等。并通过增加孩子生活中经验来支持她的听觉功能和语言的发展。父母亲一有机会就带小丁去商店、公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去游玩、去见识、去学习。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小丁在自己的引导下不断地学到新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在这一阶段,父母亲注重把语言训练和实物联系起来。比如,在教“球”这个字时,家长就把乒乓球、皮球、篮球拿到小丁面前,让她直接感知;在教“桶”时,就把塑料桶、铁桶一并给孩子看,让她建立具体的表象等等。在送小丁去幼儿园的途中,在与孩子一起搭积木、看图画、玩游戏的过程中与之有意识地对话,如在小丁洗脸时,由于她对水和香皂感兴趣,不断地玩弄,家长就此教她“水”、“香皂”“泡泡”,进而教她“洗脸”。在学习拼音字母“g”、“k”时,小丁一直难以把两者区别开来,家长就用刷牙时口含水发声的方法教她念准了“g”,用咳嗽时的发声教她念准了“k”;家长还利用玩火柴棒、游戏棒、折纸(折了几次?共有多少小方块?)、接触实物等方法教小丁学习数概念,尤其是一些数前概念,如,大、小、多、少等。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家长发现小丁的词汇量增加了很多,为后期的训练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家长开始教小丁连词成句,学习语用能力,即用语言对话的本领。在孩子有需要时,父母亲就有意识地教她说完整的话,否则,就不满足她的需要。如,“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睡觉”等简单句。由于这一阶段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加,家长天天跟小丁说日常用语,不断地重复,同时引导她自己说。如,“爸爸回来了”、“自己穿衣服”、“我去学校”等。父母亲也尽量创造条件让与正常孩子交流,如,把其他孩子请到家里来与之一块玩耍、游戏,带小丁到小朋友多的娱乐场所去玩耍。家长还与她进行情景对话,如“你要不要?”、“摔疼了没有?”“你要上哪去?”;父亲还常常把她学校老师的授课内容拿回家里为其进一步温习,尤其是一些儿歌,父亲挑了一些比较形象的儿歌教小丁念,发现它们是聋儿理解词汇和练习发音的很好的材料,语言简练的儿歌节奏感强、易于上口,对小丁练口、矫正发音和发展语词记忆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家长还与学校老师密切联系,要求老师尽量了解小丁,并尽量让她与正常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参加各种表演和游戏。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家长还引导小丁主动表达,如,简单叙述学校里边发生的事情或看图说话,有效的提高了小丁的语用能力,促进了其语言的内化。
行为养成训练
在对小丁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家长觉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孩子必备的,因此十分注重小丁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从个性方面讲,小丁一直比较内向、自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于是,家长有意识地让她接触其他人,如,前面提到的把别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带她到公共场所去玩,这些活动不仅是小丁学习语言的好机会,更是她学会与人交往的好机会。父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个聋孩子而觉得不好意思,相反,他们经常把小丁带到亲戚朋友家里,与人交流;家里来了客人,也让小丁学会招呼,她表现好,则给予奖励,要么给她买糖果,要么给她买喜欢的玩具。此外,家长也注意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她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时买菜时总是不忘了把小丁带上,后来就让小丁学会买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在与同学闹矛盾时,小丁总是要求父母出面解决,但父母总是引导她自己向同学解释清楚,使得她慢慢地克服了这种依赖心理。
另一方面,家长鼓励小丁学习毛笔书法,还为她请了一位书法协会的专家专门辅导。练习书法是枯燥的,但小丁往往一连练习两三个小时,父母亲在旁边陪着,不断的鼓励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字大大地磨练了她的意志,通过顽强的努力,小丁先后获得《中国当代少儿书画作品全集》金奖、“全国青少年书法精品博览”二等奖等奖项,并被授予“毛笔书法六段”段位和“全国书画等级考核三级证书”。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小丁为听力损失为110分贝的全聋儿童,她得到了家庭的接纳,而且,在后天的教育训练,特别是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与训练之下,包括早期的听力语言训练和早期行为养成训练,她在听力和语言方面都得到了康复,达到了两级康复标准,能够和正常人群进行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其词汇理解测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R)的得分为142,超过正常儿童9岁平均水平:122.86。同时,小丁还顺利完成了正常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其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丝毫不亚于正常学生,在五年级结束时,小丁还被保送到中学继续学习,她自己对将来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小丁在家长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之后,在听力语言能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家长注重结合日常生活对其进行训练,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也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过《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评定,发现小丁的ADQ为94,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具备了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了良好的独立意识,能自己主动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且,其意志力比较坚定,书法给她带来的荣誉和鼓励,更加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这些都为小丁经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启示
从小丁在家长的努力之下,达到听力语言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康复的案例中,我们对聋儿的家庭康复工作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首先,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小丁刚刚被确诊为听力残疾时,其父母开始也觉得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抱着为小丁治好病的一丝希望,他们多方求医,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曾经一度觉得上帝不公平,曾经疑惑过、悲痛过、焦虑过、消沉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渐渐地认识到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于是开始正视现实。在感到不幸的同时,开始考虑为孩子做些什么。也开始试着去真诚地爱自己的孩子,于是,小丁的父母亲不再寄希望于打针吃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小丁的教育训练上。这一点是对小丁的教育训练得以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要贯彻早期康复的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助听器有利于聋儿的康复。尤其是家长早期的情绪、态度、对自己孩子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聋儿的康复、聋儿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尽早从有了残疾孩子以后的失望、忧虑、抱怨的心理状态中转变过来,把心思尽早地放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上来,进行聋儿早期残余听力的开发利用和早期语言训练,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如助听器的及时配戴,语言训练的果断及时等,以免错过了聋儿康复的最佳时机[1]
再次,家庭康复是聋儿康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聋儿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声语言的环境和语言习得的场所[2]。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儿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并可以从聋儿的需要出发,从动中学,从用中学,便于聋儿在学会理解的同时,主动地学会表达,使之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爱无法比拟的。因此,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聋儿康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聋儿的家庭。
家庭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最易于普及的聋儿康复措施,应该引起广大聋儿家庭的重视。

[1]
郭洪磊,刘旭艳:《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康复指导》,载《现代康复》,20015期。

[2]
余敦清主编:《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23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7:33 , Processed in 0.1093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