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立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工作机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5:0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立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
有效衔接工作机制
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的任务要求。此后,各地围绕这个题目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下面我拟从四个方面谈点个人认识。
一、建立校内外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历史的必然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发展,是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有序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等多方面培养的结果。人的性格、知识、能力和理想、信念、责任心的形成也都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显然,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系统工程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中小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会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是什么,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社会生活实践才会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信息化时代,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学校、互联网以及多样化的校外教育,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立体化教育空间和多元化的教育课堂,充实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置身于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及各种潜在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会在复杂社会中获取有效知识的能力。相反,脱离了社会生活和自身的体验的学习就显得苍白和枯燥。只有当教育和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会更有意义,中小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兴趣。为此,《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制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的策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的政策措施。
根据中央精神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2007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建设“社会大课堂”的构想,拟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公益文化设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共同育人机制。2009年9月,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三年来社会大课堂活动给与学校、学生、家长、校外教育资源单位带来太多的思考与感受。学生认为大课堂活动是“玩中带学,学中带玩,是乐趣与收获同在”。学生家长认为“社会大课堂促使孩子们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去见识世面、体验生活、锻炼意志、感受友谊,是不可缺失的教育”。学校认为“大课堂是为学生插上了隐形翅膀”。校外教育资源单位认为“大课堂活动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生机,促进了他们与学校的相互配合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和校外资源单位已经把社会大课堂活动当作自己的责任和工作任务,形成了初步的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总结北京社会大课堂经验基础上,2011年初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印发《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的通知》,探索在全国建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目前,教育部已经落实了与国家粮食局、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档案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合作,依托现有国有大型产粮基地,粮食加工、仓储、物流企业,粮食院校、科研机构、粮食检化验机构、节水科技展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水库、水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现有科技资源、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国内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等等公共资源和机构联合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相应教育活动。
二、充分发挥校内外教育机构教育服务功能,促进校内外相互联系沟通,是建立校内外教育有效相衔接机制的关键环节
全社会都要有承担青少年教育的义务意识,“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摘自《教育法》),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这是党和政府历来的主张,也表达出了企事业组织的意愿。通过对北京社会大课堂首批480家校外教育资源单位调查显示,他们都非常愿意承担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义务,都把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看作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尤其是远郊区县的中小学校,都迫切希望能够带学生走出大山,走进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参观学习。但是,尽管校内外教育机构都有相联系相配合的愿望,但是要真正实现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还必须考虑到校外机构的教育内容和接待能力,如何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工整理这些校外教育资源,以适合学校教育的需求,以及学校如何规划活动安排等。
以北京为例,在2010年初对社会大课堂中的48家资源单位的调查显示,18家单位(占被调查总数的37.5%)不满意目前与学校联系的状况,认为需要加强学校和资源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深度了解。有些资源单位长时期学校及学生无人问津;有些图书馆积极开放图书资源,但是一直没有中小学生群体来图书馆借阅图书。这就说明,尽管有了政策支持但学校和校外教育资源单位之间还需要做切实的沟通联系工作,深刻了解各自的特点、功能,理解各自的需求,找到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真正使校外教育资源能够做到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相溶。其实针对这一情况,中办早在【2006】4号文件就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校内外衔接工作坐实的要求。
三、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活动项目是实现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
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是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相衔接的本源;校外教育资源要素是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相衔接的关节点;从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相关的校外教育资源要素,精心设计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或娱乐活动项目,是校内外教育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重要纽带。
中小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和校外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校外教育资源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求,动员教研员、教师、校外教育资源单位专职人员共同研究开发适合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以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为基本特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德育专题教育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型学习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架构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多门学科、多项主题教育活动的课程目录,供学校设计多样的活动方案选用,才能使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工作有的放矢,才能巩固校内外教育有机衔接的机制。这完全符合中办【2006】4号文件所强调的,“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并配备相应的辅导讲解人员,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北京海淀区充分发挥区域内大学、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由区教委组织开发了《中关村科技园》等课程资源,并以合作协议的形式,确定联想、时代、方正、四通、北大未名、海淀创业园等大型高科技集团向中小学生开放。北京宣武区采取三步开发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首先选出符合课程教育和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内容,如开发宣南文化中的庙坛文化悠久历史传统,第二是遴选出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源,第三是再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能够活动起来的资源,如,北纬路中学与社区紧密配合,依托天桥地区浓厚的曲艺、杂技、戏剧和游戏于一身的民间文艺底蕴,开发《节日文化》和《空竹》校本课程,传承民族文化。这些都是基于上述理念的实践探索。
最近我到美国访问,看到通用汽车公司十分注重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开展社会化的免费专业教育培训活动,对象主要高中一年级到高中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给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研修空间,给一些爱好汽车工业的学生提供发展特长挖掘潜能的拓展性活动场所,给校内课堂中体验不深实践不够的数理化学习提供多维教育。在通用公司的培训活动中,学生除了听课外还可以参加汽车制造、设计等实践活动,甚至最终可以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设计加工完成一辆自己设计的汽车。在这样的培养教育下,很多学生最终成为了通用汽车公司员工。通用汽车公司基于企业自身特点,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开展的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学校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保障

实现校内外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机制,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在实际观察的过程中学学到科学观察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深入课程教材改革是一个有力的支持。校内外教育相互配合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要真正实现建立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必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才行。因为它涉及到纳入教学计划、涉及学习评价的使用以及安全保障等政策方面的问题,是学校和校外资源单位个体难以解决的。总结北京市和山东潍坊市建立校内外教育相衔接机制经验,其共性:一是,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行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的管理体制;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资源单位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工作,把校外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实现学生的校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三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活动场所设施与师资专长的实际,结合学校的需求,召集校外教育资源单位和学校共同研究确定校外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时间、活动的考核标准及各个学校参加校外活动的次序;四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校外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注意做到与地方文化、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提高校外活动的实效。
但即使北京市和潍坊市这些在校内外教育衔接工作好的地方,主要的受众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其他年级受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的制约,还只能是在点上的试行。还有个别区县近半数教师认为课时太紧,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这种活动,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基于学生安全等问题还不能把走出学校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所以真正实现校内外教育的配合、衔接,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和具体可行的组织措施保障。此外学校教师认识上的转变也需要有个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也还需要通过实际来证实。
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瓶颈问题,也是北京社会大课堂工作中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由于学校、家长害怕学生出事故,很多很好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为突破这个瓶颈,中办发[2006]4号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学校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校外活动场所要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建立完善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购买保险,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校外教育资源单位和学校都依据《侵权责任法》和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制定安全预案,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以保障校外教育活动的进行。
要实现在全国各地都能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9:27 , Processed in 0.1276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