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4 06:3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与对策
转载▼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心愿。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初入学堂的小学生时,更希望在他们洁净如白纸般的心灵上,浓墨重彩的渲染辉煌的人生底色。然而,当我们冷静的反思我们的教育时,就会痛心的发现:有些学生经过教师的“教育”后,不仅未发生预期的发展,反而开始“逆反”了:凡是教师说的,他都反对。教育在这样学生的身上出现了向相反方向的逆转;有些学生在教师的高压下虽收敛了某些教师禁止的言行,却产生了更大的心理问题,最终引发了更大的道德问题;有些极端的学生竟然因为教师不当的教育,选择了永远的离开…。种种迹象表明,某些教师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与其教育初衷的背离,甚至在客观上产生了与其教育初衷截然相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教师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却因出现了与教育目的相背离的相反效果,而使人不得不对有些教师的教育进行认真的审视。从相反的实际后果追溯产生这种后果的教育,很容易使人看到一些在某些教师身上存在的带有一定共性的现象,即由于教师观念的、自身素质的、方法的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教师的教育正发生着远离教育目标,甚至反向发展的现象。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反教育现象。
一、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反教育现象
1、揠苗助长般的高期待。教师对孩子适当的超越正常水平的教育期待,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超越了孩子身心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造成伤害。有的教师不顾孩子的年龄与生理特点,生硬的用大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要求他们像大孩子一样长时间的坐在桌前学习,使他们过早的为“分”所困、为“分”所累。这是一种不顾孩子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短视行为。这种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其后果是,使得一些本来很有发展的学生,在教师的过高期待下受到了伤害:这个年龄段在快乐的生活中应得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未得到,应有的兴趣爱好未发展起来…。这对其后继发展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有的学生在教师的高期待下,因自我压力太大,考试时竟钻到桌子底下逃避。有的小学生不堪重负,离家出走。这些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剧。
2、“好孩子”的教育价值取向。有一些小学教师,评价学生品德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听话、是否遵规守纪。只有听话的、遵规守纪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与独立意识的压制,是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格格不入的。而且,有些学生为了讨好老师,在校一样,回家又一样;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这极易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3、非道德问题的道德化处理。一些小学生犯的错误,有时是因为他们的记忆、行为能力还处在发展期,还很弱。他们的有些错误是品德形成时的记忆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 (1)。而有些教师却以道德的观点对待,用处理道德品质不好的学生的办法处理这样的学生。结果,使一些学生不仅未按教师预期的方向转化,反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并进而真的出现了品德问题。
4、功利化的价值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价值引导决定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引导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反之则会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不容乐观的是,在目前的小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功利化的价值引导。有的班主任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造“唯学习成绩决定论”的舆论氛围。学习好的可以自己挑选座位,第一的先挑,然后是第二的、第三的…。学习好的即使是犯了错误,那也是美丽的错误。参加竞赛、评上三好是为了上重点中学有优先权。班级评选“小红花”活动,也要看谁为班级捐款多…。如此等等。把原本教育学生的手段变成了学生追名逐利的手段,使他们从小就被功利束缚住了手脚。
5、病理性说服教育(2)。即以达到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观点为唯一目的,为达此目的,不惜改变事物真相,并以某些道理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改变对方行为或选择的目的。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控制受教育者的理解而不是帮助他们理解。例如,一个对电脑很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为防止其迷恋网络游戏,就反复向他灌输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的信息。这名学生被老师反复说服教育,终于认识到:网络原来是万恶之源。从而自我抉择,毅然远离了电脑。这是典型的“说服教育”。学生被说服后,自愿做出新的行为变化,且符合教师说教的预期目标。但教师在向他说教的过程中,却有意回避了网络的积极作用及如利用得当,则会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信息。这种说服教育虽然有短期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看,当学生跳出教育情境进行客观分析时,或客观事实让学生感觉到接受教育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时,学生就会从内心排斥、甚至全盘否定教师的所有教育。
6、过苛的要求。比较典型的就是罚抄现象。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在写作业时犯一些错误的正常的。这些错误中的大部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但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竟然要求学生错一个字抄写一百遍,甚至抄一本。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严重摧残。
二、反教育现象的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一些思想、观念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精神主流。市场经济时代的实用主义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理想主义。人们在对权、名、利、钱、功、德、言等的权衡比较后,更多的选择了权本位、钱本位的价值取向。人们逐渐的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转向了即时享受。凡事只问目的,不问手段;只看眼前,不计长久。这种思想观念同样也影响了一些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
2、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如今看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办的好坏,主要看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素质教育尽管已倡导了多年,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考试评价机制,也只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3、师德滑坡。教师教育不当、反教育现象的产生固然与内外环境的影响有关,但那毕竟是外因。而师德滑坡才是反教育现象的产生的重要内因。师德滑坡使教师只重眼前,不计长久;只问暂时的名利,而不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师德滑坡也使教师不注重钻研业务,导致育人能力低下,出现了一些“好心办成错事”的不良现象。
4、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偏失。在有些教师的眼里,教育就只是要学生遵规守纪,就只是要高分;学生就应该是绵羊、是知识的容器、是教师价值的体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教育观、学生观的指导下,他们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生硬的揠苗助长。
5、教师从教所必要的条件性知识的缺乏。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3)。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教育成功的保障,有些教师正是因为对条件性知识的缺乏,才出现了诸如“非道德问题的道德化处理”等反教育现象。
三、解决对策
1、加强师德修养。自觉抵制着物欲横流时代的各种诱惑,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以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向人们形象的展示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无穷魅力。
2、    端正教育观、学生观,做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仅看到学生的“分”,而是更关注影响其一生的“灵魂”。不是就课本而课本,就教育而教育,而应像工程师一样为学生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要目光长远,不是盯住眼下的一次考试,而是更看重10年、20年、30年后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不要被“分”的小利所束缚,而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决定学生一生“分数”的品德与素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能力与科学的精神。
3、    努力学习,提高育人本领。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功底,并总能用最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品德进行科学的引导。把教育过程看成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

(1) 徐惠英 人格教育论 学苑出版社 2001,6 第166页

(2) 石欧 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 浙大知行网 2001

(3) 关文信 当代教育新视野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4 第60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7:19 , Processed in 0.0809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