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文本对话”是瞎扯淡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6 10:5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文本对话”是瞎扯淡吗
                                         ■福建   汲安庆
  问题由一位来自名校\研究教育学的名教授引发。
  他举着一本书,微微地晃动着,笑容可掬,却不无嘲讽地问台下的老师:“谁来给我对对看?”见无人回应,他迅速将手一收,把书握得略微拱起,然后频率较快却又不失闲散地把书轻敲着另一只手的手心,“跟文本对话,不是瞎扯淡吗?”
  台下无言,应不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被吓住了。如此锐利的话语,一定暗藏着成堆的理由,与之对垒肯定不会讨到好果子吃;第二种,被迷住了。知音啊,说出了我心里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了!每次读书,我都是沿着文字的轨道滑行,滑到哪儿算哪儿,弄清楚意思就行,从没想过和作者对话,特别是与那些先人对话,瘆得慌;第三种,被镇住了。不同意此说法,但一时思维短路。
  我属于第三种情况。
  本以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位名教授不会与书本对话,或不承认对话,这也与我无关,只要自己能对话就行了。
  可是不行。自打有了这次经历后,每次捧起书本,眼前总会浮现出教授那不屑的模样,耳边还伴奏似地回响着他那不高却很尖锐的声音。尽管现在已经彻底免疫,但一想到他是对很多老师讲的,影响面肯定不止一两个,加上不少读者曾问我:“你怎么那么容易进入作者内心呢?”我便有了勇气,也有了自信,更无形中平添了一份责任,把这话题扯出来,晒一晒,析一析,真理越辩越明嘛!
  在我看来,“扯淡说”和“对话说”之所以水火不容,根本原因是前提不同。教授一定认为:对话必须是人与人的对话,而且是面对面。现在科技发达,电话里对话,网络上对话,当然是可以的。为什么呢?有互动嘛!和文本对话之所以是扯淡,只因文字尽管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描摹和定格,但毕竟是“哑巴”,你阅读文字也只能自说自话,而自说自话是不能算作对话的!看活人写的文本,由于可以人肉搜索他的言论,或者机缘巧合,说不定还能面对面地交流,印证阅读文本时的揣度,因而勉强可以称为“准对话”或“曲里拐弯的对话”--没后续了解,连这也算不上。至于说读死人留下来的文本,早就死无对证,你只能单相思,独语,或者想入非非,根本算不上是对话。
  这是不是有点明代大学者杨慎的影子呢?饱读诗书、机敏过人的他,面对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曾经天真地质问:“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见《升庵诗话》)当科学的思维遭遇文学的夸张,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指责李白:为何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啊,不是将自己刻画成一个老妖怪了吗?
  教授不知道的是,“与文本对话”和“与活人对话”同中有异的是,前者还包括了和精神个体的对话。精神是不朽的。你可以说肉身的孔子已经死了,但是精神的孔子的确一直鲜活地存在着。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乃至音容笑貌、喜怒哀乐,始终在历代的文本中不断闪亮登场,在你我的言语中、心灵中始终栩栩如生。
  有论者不是这样说过么:
  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凭借文字的魔力,那些肉身早已消失的先哲们,始终在文本的世界里与我们相遇,与我们交流。我们的智慧即是他们的智慧,我们思维即是他们在思维,我们痛苦即是他们在痛苦,我们欢笑即是他们在欢笑。
  文字是超越时空的,精神是超越生死的。更何况,无数的有识之士已经认定:人真正的生命在于思想!
  既然思想不死,我们便可以交流。
  譬如读王阳明的《象祠记》,你忽然对“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来了兴趣,心里觉得:“王兄说的是啊,咱们教育界不是也一度热传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今后真得好好用心,不能总是找借口,或者一个劲地怨天尤人了。”这样去想,你们其实已经有了对话了。我甚至能想象得出,那位清瘦而坚毅的男人正在字里行间颔首、微笑,或者轻轻拍掌。
  如果你转而有了疑问:“不对呀,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家伙真的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家长拿他没辙,警察拿他没辙,我更是一筹莫展啊。再说了,很多人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啊,而那位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校长据说还被人捅了!先生您又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再度凝神文本,你会看到王阳明微笑依旧:“象,作为儿子不孝,作为弟弟傲慢,可是他依然被舜感化了,最后连身居蛮夷之地的苗人都把他视为神人,虔诚地祭祀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再坚持一下呢?”依然那么淡定,依然那么平和。
  你或许仍旧没有底气,但你分明看到了他无比坚定的神情。
  “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于是,你浮想联翩:“先生意志笃定,常常为别人所不能为,在别人的绝望处创造奇迹--屁股被那个变态的刘瑾打了个稀巴烂,没有死;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龙场,没有死;只身面对宁王朱宸濠的十万叛军(后来虽然仓促之间组建了3万来人,但依然众寡悬殊啊),依然没有死。不仅没死,还干净、利索地解决了叛军。此话源自他的肺腑,自有他的道理,一定要好好揣摩。”
  于是,不论你最终信还是不信,你们心灵的对话都已经发生过了。
  有了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交流,重现当时情景,感悟彼此的性格,汲取相互的精神能量,使两个相隔甚远的生命实现高质量的融合,都不在话下。无此,人类的精神成果又怎能得以创造、汇聚与壮大,人类的精神血脉又怎能得以打通、新鲜和延续?
  倘若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对话”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和刘向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或者后世印象派批评家所说的阅读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你对此忽然愤愤不平,扯着嗓子一个劲地叫“我读书怎么没尝到药味儿啊”,或者直接讥讽“我阅读多年,怎么一点险也没遇到啊”。那就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了。
  文字符号也是有生命的啊!
  所以,前提不同,方法不同,阅读的境界和效果肯定也不会相同!
  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在加拿大读书了。身材不高,但生得浓眉大眼,名字和香港影星曾志伟同名。他跟我说的一句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次,让他介绍自己考场不慌的秘诀,他憋了半天,涨红着脸说:“我答题的时候,就好像在和命题老师对话。他怎么问,我就怎么答。不一会儿就答完了,很愉快。”
  听得大家目瞪口呆,也很受教益。
  连枯燥、冰冷的试卷,孩子都能对得上话,极富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文本,怎么就不能对话了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3:24 , Processed in 0.0699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