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生命定义语文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08:0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
杂谈:以生命定义语文教研作者:文坛土匪

以生命定义语文教研        
--一个教学外行闲聊语文教研专家唐建新
                                        ◎高由

如何描述语文教育在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相信任何一位天才的大师都难尽其力。确实,处在“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本源的语文教育,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况。不说一度引起天下共鸣的责难文章《误尽苍生是语文》,单就去年香港明星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那个在风雨飘摇的神州大地上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的圣人形象,就足以让我们所有的教师把栏杆拍遍。在中华文明漫漫的长河中,既然孔老夫子作为语文教师的老祖宗屡屡代人受过,而且义不容辞,那么,如果把中国教育的罪魁祸首定为各地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我看并不见得有多么冤枉。
可是,放眼当今中学语文教研园地,要找出几个孔门罪人、教苑怪物却不大容易。虽然,语文教育界名师如云。1996年,我涉足深圳,2005年调到南山,算是在老唐身边工作。接触多了,反而生出更大的疑问:怎么世上还有一种名叫唐建新的怪物,还在那里老老实实地搞语文教研?!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什么是语文教研。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定义——
教育行政官员:能够有效提升区域语文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的业务尖兵;
家长:最不可能立竿见影因而也最不值钱的家教权威;
书商:擅长编写各种习题资料却自愿放弃个人署名权的无名编辑;
大学教授:实践与理论双修的复合型教学专家;
一线教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领路人……
总之,教研员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最聪明的三国人物杨修发现的曹军口令“鸡肋”。连唐建新本人都曾经说过,省区县层层设置的教研员机构岗位应该统统撤销!
但是,老唐自己却赋予了“中学语文教研员”这个角色以精彩而又朴实的内涵:
第一,语文教研是一类生命。素常教学之研,犹如钝刀割肉,把有机的语言文字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字、词、句、题、式、法,让人望而生畏。而老唐事母语教学研究,视其研究对象为爱侣,为密友,为灵动的生命,一辈子痴心不改,数十年诲人不倦,全情投入,整体把握,和中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同舞,与教育园地的师生共进,穷自孔孟之前的语文初源,达于多元文明相互融通的未来时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驰万象,潇潇洒洒,自由自在地研磨人类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及母语教育。时至今日,他还在不断追问:我们的国民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素质?中国人的语言思维发展有何特点?语文素质与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关系如何?诸如此类非关国计民生的“学问”,他逮着机会就大讲特讲,恨不得一直讲到中南海去。可以说在理念层面,老唐建立了一个丰富的鲜活的美丽的世界。他不仅在“术”上细细精研,更在“道”上苦苦探寻。我们不能说老唐是当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大家,至少可以说他是少数走在时代前列的语文教研的问道者。正是有了老唐和他的同道的热忱与执着,我们才每在惨淡的唏嘘感叹之余,对语文教育的前途感到希望。
第二,语文教研必须要广泛“弘法”。老唐无愧,近十年来,他跑遍除西藏、台湾以外全国地级以上二线城市,讲学讲课300多场,在语文教育最不景气的年头,为五湖四海的同道加油鼓劲,摇旗呐喊。时向名家普及语文常识,时与同仁探讨教学哲理,老唐打心底藐视教育界的“神仙”,也喜欢调侃央视《百家讲坛》上的著名“讲手”,虽然讲座的场次和现场听众远远超过所谓“学术超男”,但在大众当中的影响力远不及后者。这不难理解,庙里有一心弘道的真佛,亦有招摇撞骗的花和尚。今天的学界土壤可能更适宜于花和尚生长。
第三,语文教研还是一种氛围。老唐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简称“中语会”)、出版界、大学和科研机构里有许多知交,在南山之外的深圳其它各区,也有不少的朋友和忠实的“粉丝”,本区语文教师自不用说,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围拢在他身边,形成一个砥砺志向、求学问道的强大气场,甚至把许多和语文教育教学毫不相干的粗鄙之徒如我都吸引过来。老唐凭什么?他身上天生缺少学霸气,又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从容冲淡,自然而然,靠的正是一种风范的力量。有了好的师范,志同道合的人们集合在事业的旗帜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终究能够把语言文字的粗粮做的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第四,语文教研是一种试验。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里,教师和教研员从事教研的素材通常就是教材教参所筛选圈定的那些内容。在基层的岗位上照本宣科,是很聪明的做法。而老唐经常从影视戏剧与地方曲艺作品中,从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亦虚亦幻的网络世界中提取语言现象,进行多种语言试验。同时,在南山还时常组织诸如演讲赛、辩论赛、作文赛和朗诵大赛,为激活师生学习母语、热爱母语的兴趣热情,几达不择手段的地步。
第五,语文教研是一项事功。从乐山到南山,从教30多年,老唐上窜下跳,东奔西走,发表论著数百篇,其实所作所为不过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怎样教语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唱新翻杨柳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吹尽狂沙始见金
羌笛何须怨杨柳
一片冰心在玉壶
要把金针度与人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请君莫奏前朝曲
不信东风唤不回
莫愁前路无知己
                        ……
上面这些经典诗句,是老唐教育大著《今天怎样教语文》的篇目,均从唐诗宋词中信手拈来,好像老祖宗千年前就为他布置了这些题目,等着他用一生的心血来做。他居然做的得心应手,于道术自成锦绣文章,为语文别开教学新路。
……若论老唐对语文教研概念的刷新,还可以举例多条。一些褒扬他功德的文字提到他主持全国第一个课改试验区的中学语文课改试验,我倒觉得这是时势使然。好比深圳本土的农民生长在特区这片热土上,纵然好吃懒做,天生傻瓜也能发财,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能造就时势。是真的金子,置于朝堂,或弃之茅厕,都会闪光。作为21世纪之初的语文教研员,最闪光的东西恐怕要算一种情怀--家国情怀。
此话怎讲?回到我们的母语教育面临的环境——照亮东方世界的尧词舜典已成传说,打倒孔家门店的五四青年集体肾亏,依仗强势经济与军事霸权的英语文明大肆入侵,凭借电子神经和虚幻泡沫的网络文化不断繁殖。。。。。。学贯中西的新圣们领导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怀抱着传统文化根脉的语文学人如唐建新之流,往往不是做了马列主义神坛上的祭品,就是从老鲁的小说背后溜出来扮演假洋鬼子的角色,而少有人自身迹近丧家之犬,也要秉烛夜行,让汉语的薪火传播五洲,叫祖国的文化灿烂世界。
以前,很难叫我相信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有三千年大寿的古老文字,同时我也怀疑知识界文化界的大师纷纷谢世之后,在民间是否还存活着文化的良知?近距离接触老唐及其同道四五年了,现在我终于有理由相信:赤子健,大道在!
                                                   记于2010年11月13日-15日,广州-深圳-广州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7:4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怎样教语文》前言集锦
唐建新


黄河之水天上来
——面对社会的转型与教育的转轨

    不是我们反应太慢,而是社会发展太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到了太多转瞬之间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南海边陲上的小镇即一个圈迅速变成了现代化的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猛延伸到了各个省会再到大多数中等城市,中小城镇密密麻麻仿佛一夜之间矗立在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很多地方的高楼大厦春笋似的拔地而起直冲云霄,集装箱车在几横几纵的国家交通大动脉上川流不息,过去不敢奢望的地铁现在也几乎在所有的大城市地下紧锣密鼓的加速掘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经历了太多的名词概念大换班。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股份制改造到合资到并购到融资,从通胀到金融危机到金融海啸,从废除粮票油票购物票到购买股票购买期货购买理财产品……
    我们的生活从开始解决温饱到大鱼大肉到吃特色吃营养吃品位吃情调,居住的房子从平房到楼房到筒子楼再到单元房,从骑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开私家小轿车,家里的电器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到冰箱洗衣机,再到镜面彩电到背投电视到液晶电视到高清电视,从黑白相机到彩色胶卷再到数码相机,从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到磁盘到光碟再到高密压缩光盘……
    我们的孩子与学生,也从看电视到听耳机到听MP3再到MP4,从滑旱冰到滑滑板到滑排轮再到滑滑板车,从跳交谊舞到太空舞霹雳舞到摇滚到街舞,读的书从武侠到琼瑶到青春到新生代到韩潮……
    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很多新词新语,不管我们理不理解愿不愿意高不高兴,都一股脑儿地闯进了我们的耳膜与眼帘。从流行歌曲到流行小说到热播电视,从报刊杂志到街头广告到网络语言,什么镭射、激光、埋单、打的、期货、义工、丁克、下岗、炒鱿鱼、黄金周、双休日、非遗申报、酷、囧、譻……
    锻炼身体变成了健身美体,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思路才有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我们从一穷二白从计划经济社会一步一步艰苦奋斗着艰难的走来,还没有完全适应,我们还来不及适应,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我们裹挟着推搡着不断往前。
    我们在经历着千年难有之变革,我们也在创造和分享着现代文明,物质的生活的文化的精神的:涨价风、大洪灾、非典、绿藻、加入世贸、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承办奥运、六十华诞。激动与喜悦,泪水与欢呼,悲情与援助,郁闷与反思,仰望星空与直面现实,要我们补偿其几百年的落后距离与几百年的呆滞运行,要我们大步流星似的去追赶与超越。
   在近乎翻天覆地的社会转型中,我们身处其间的教育,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恢复高考、扫除文盲、改造危房、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高校毕业不包分配、电视大学成人教育职工大学夜大学、穷国办大教育、高校扩招与自主招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在我们中小学校园里,似乎也在不断的在变革在变化在挪动在出新。知识就是力量,到培养自学能力再到培养素质,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从刻苦读书到精讲多练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到自主合作探究,从知识教育到能力培养到素质提升,从快乐教育到未来教育到生命教育到人本教育,日益翻新的口号,不断变化的理念,让我们还来不及消化吸纳,来不及落实运用到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社会的转型与巨变,必然要作用于我们的教育,深刻的影响到我们所教育的孩子身上,而长期坚守校园的我们,对这一切的认识与理解,还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自然就会因为不太理解21世纪中国的教育所承载的国家意志,不太理解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不太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也就常常会发出“越教越不知道这个书该如何教”的叹息。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教育的转轨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
    过去我们从事的乃至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精英教育,每一年的学年考试主要学科不及格则需要补考,补考不及格则只有留级降班重新再学习一年才升入高一个年级的学习或者高一级学校学习。通过每一学段每一学年的筛选,进入我们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合格的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都是通过了考试的及了格的合格者。
    现在,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扩大了高中阶段的办学规模,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阶段。我们看待学生的标准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绝对不能够再要求班上的学生个个都是学习上的合格者。实践中也因为先天遗传家庭背景以及学习基础等原因办不到,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人的能力本来也存在着不同能力倾向的差异,我们的教育也只能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去教育学生,去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起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来。
    最不能够原谅的是进入21世纪初叶已经快接近尾声了,我们还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教育观念教学标准,刻舟求剑似的去看待今天的社会去苛求今天的孩子,去与自己过不去,拿着类似于“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学科旧标准去衡量学生,成天在那里怨天尤人,成为了教育教学上郁郁寡欢的怨妇与怨夫。
    换一双眼光看社会,换一个角度看学生,我们每天就会感觉到太阳都是新的,学生身上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慢慢的走进学科,精心琢磨与思考,我们就会逐渐适应社会,适应学生,适应课程,适应学科,就会逐渐明白,我们今天该怎么教语文。


第一章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文学科的无奈与坚守

    要知道我们今天该怎么教语文,首先应该了解语文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
    在学校教育中,没有比语文这门学科更加使人感到无奈与尴尬的了。在农业社会,我们听惯了晨钟暮鼓,看惯了青卷黄灯,习惯了十年寒窗。当时的教育方式,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卓有成效的口耳相传的私塾与书院,教育的内容似乎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语文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包的三百千四书五经。而西学东渐,现代教育兴起。癸卯学制以来,语文单独设科一百年,多少代仁人志士殚精竭虑地在探索在改革在追求,从国文国语到语文,从语言文学分科到必修选修,从教材的国文百八课到分编再到混编,从分线合击再到分段推进,从统一教材到分编教材,语文学科至今还处于学生不喜爱家长不正视校长不重视的地步,就连我们语文人自己,就连全国的语文教育专家权威,至今也对语文学科给不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在现在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课标拟定中,几位博导几年研究下来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个妥协折中的说法而已,即打比方的“工具”与无所不包的“人文”。
    校园里的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又在强化语文,舆论界的批评盯住语文,历次运动首先拿来开刀的往往都是语文。语文教育教学的辛苦不同平常,却常常难以得到承认。语文课常常成为了学生算累了数学题,记累了英语单词后的休整课,学生课外补习的无缘课,成了少不得又多不了的一门尴尬课。
    然而。这并不能够阻止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探索的步履与突围的身躯。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了红领巾教学法、语言文学分科、精讲多练、培养自学能力、语文情感派、语言思维派、大语文观、知识树、三主四式自学辅导、三级作文训练、导读派、点拨法、得得派、卡片派……不一而足。
    进入本世纪初叶以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改革探索的步伐没有停止过,也在继续学习西方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语文教学,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进下,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进行了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就连语文课上学生的桌子怎么摆放都尽量向欧美的课堂学习,一些人还在教育技术上绞尽脑汁,在方法上追求尽善尽美,创制出多少多少法多少多少技来,以期达到一劳永逸的教学效果。
    学校得开门,学生得上学,语文得开课。尽管探索还在进行,尽管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还远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共识,关于“工具”“人文”的讨论还在继续进行,关于知识教学的呼声还在继续高涨,在理论界,在教研层,在语文教学现场,大家仍然一如既往的满腔热忱的带着悲壮的色彩在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与现代国外教育理论中去寻觅,去淘洗,去筛选,去甄别,去继续着依据语文教学现场的发生与发展进行着突围与坚守!


第二章
听唱新翻杨柳枝
——语文学科理论的自悟与自建

    国家没有对语文课程给出科学定义,学术界也拿不出一个科学的定义,怎么办?我们在教学第一现场应该且必须依据自己的感觉,借助自己的感性认识,建立起自己的语文学科课程概念或者说语文学科理论来。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虽然这“两性”一个是打比方,一个是无所不包,但是,也将我们过去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进行了提升。在实践之中,我们的确曾经面对政治高压,采用工具说才得以进行了间接的回击,但是,后来的发展,似乎又走到了绝路上。工具性解决不了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全部,也解决不了语文课本该具有丰厚的文化文学教育的内涵。过分强调甚至只强调工具性,就会将语文带入没有情感没有形象的冰冷世界,自身的发展自然会越来越枯竭萎缩。人文性又使我们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语文自身的特点与个性。因为人文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学校教育的所有学科可以说都在进行人文教育,我们语文将此包揽得下来吗?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冲破了工具的藩篱,但是,也需要坚守语文的阵地,要坚持语文学习中的“语”字。
    什么是语文学科应该做的事情呢?从我们自身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来看,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即过去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思,就应该是语文学科应该首先和着重培养的五种语文的基本和重要的能力。对祖国语言的听说读写以及思维的能力,是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对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信息时代安身立命的重要的能力,只是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的层次要求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尽管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但是,她还是给了我们新世纪的很多语文学科课程理论上的新概念。对语文学科来说,我们同样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今天教语文绕不过去也不应该绕过去的教学中的价值追求,让学生读书明理,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变得聪明智慧起来,让学生通过包括语文学习在内的各学科教育,在生存技能、生活态度、生命观念上都得到健康发展,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期待与归宿。语文学科教育的内容由一个维度变成三个维度,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显得丰富和多彩起来,学生的收获,也才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潜质与恒定的学习动力与品质。再者,语文素养这一新概念,虽然我们还不能够清晰解说界定,但是,她所显示的适应21世纪语文教育发展的包容性,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的语文能力的界限,被大家所接受与看好。
    同理,过去曾经困扰我们几十年的文本分类,诸如记叙说明议论,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与应用文的关系,我们不能够用形式逻辑进行分类,而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则在高中部分明确采用三分法加以区分,即阅读写作,在教学中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里,都采用议论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虽然不及国外一些地方对文本的写实类和虚构类两分法,但是,与我们过去的三条标准三次分类的方法,还是一大进步。
在语文学科理论学科概念的建立上,我们通过讨论,还逐渐明白了训练对于工具性语文内容的学习以及能力形成的重要,也清楚了对于文学性人文性的学习内容以及审美感知方面必须采用浸润渐染的方式而不能够简单机械野蛮的采用训练的方法来进行了。
    通过对语文学科理论学科概念在实践中的逐渐感知反省与提炼,自然的,我们对学科性质,学科课程内容,对学科教育目标追求,对完成学科教育目标的作业方式,慢慢的就会在心里产生出了一些相对清楚的感觉与认识出来。

第三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课堂教学的舒展与把控

    对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种敬畏之心的。
    课堂于教师,犹如战场之于士兵,舞台之于演员。我们的大部分心智的倾泻与吐露,我们的教学行为的爆发与施予,都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可以说,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才华教学智慧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最直观最迅捷的表现平台。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完成预设教学任务的一种心智过程。因此有人将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归纳为教师学生教材(实为教学内容)。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怎么认识者三者的关系。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曾经被钱梦龙,上海的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归纳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训练实质上就是当时强调的教与学的行为。这一思考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要坐在学生的凳子上思考问题。一些青年教师不太在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缺少换位思考,满以为简单,自己随便都能够解答得出来,其结果是学生并没有也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来学习和思考问题,来学习新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新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又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忘记了学必有师,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这一切,归结起来,还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即站在国家意志的角度、过来人的成人立场以及职业的专门人士的高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正确的有效的主导。
   一些人的课堂教学,包括本应该有激情有旨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渐变成了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的了无生气而死气沉沉的使人倍感郁闷的地方,使学生日渐消磨掉了对语文课的热爱,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日益产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职业倦怠。师生之间的日渐浓厚的郁闷与倦怠,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相互攀升,逐渐将语文课堂教学演变成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特定时空,成为了教师单边做口力劳动的挣扎,学生像冬眠般昏昏欲睡的休整的地方。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殚精竭虑进行设计倾其心智实施教学行为的完美艺术品,是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来进行演绎与展开的,是可以且应该讲究其教学行为展开的环节、构成、节律、基调以及高潮的营造的,是需要讲究一节课的厚度深度广度的,也是需要注意其高度角度与效度的。
    至少,我们要考虑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变换着采用,不应该用一种方式将单调枯燥进行到底。按照心理学专家的建议,一堂课,最好有五到八个节目出现,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疲惫与倦怠。这里的五到八个节目,就是指五到八种交替进行的不同学习方式,或者读或者写或者说或者思考或者讨论或答辩或演讲,让语文学习的内容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体验与刺激进入学生的大脑,纳入和构建起新的认知系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我们语文教师在自己课堂教学的舞台上,才可能抓大放小纲举目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够舒展有度掌控自如,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才会有目标有路径有效果地进行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师生们才有可能体验和享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第四章
吹尽狂沙始见金
——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与娴熟处理
    多少年来,我们羡慕一些数理化老师拿着粉笔就去上课的潇洒与从容,我们感叹自己学科的无聊与无奈乃至于无助:越教越不知道如何教,常常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发出的感叹。
    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语文能力是可以教会的吗,语言知识不单独作为考试内容了还需要进行教学吗,考试不直接从教材取材那些课文还有再进行教学的必要吗,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在语文教育界讨论不完纠缠不清。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由于学科性质的不清楚,教学内容自然就不明确。作为母语学科,我们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研究不足,一直在匆忙与焦躁中进行着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性探索与功利选择。也就是说,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工具性的语文知识呢,还是人文性的语文内容,这一重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多年以来出现的见仁见智的情况只有听之任之各取所需的延续下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语文教学实践上,我们也积累了不少的感受与经验,也开始深深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语文积累越来越丰厚,语文读写能力越来越娴熟,语文学习习惯越来越良好,语文发展的潜质越来越强大,语文思维与语文感悟的程度越来越深刻敏锐,语文的情感越来越细腻与康健。一句话,让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一切靠什么为主来进行,靠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凭借什么作载体来进行,靠我们的语文教科书。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开设语文课程的部颁标准,经审查通过予以试用或使用的教科书是承载着国家教育意志演绎着学科教育理想的文本凭借。尽管一段时间中考高考不直接从教科书里截取考试的素材,但是,构成学生祖国语言文字基本素养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应该说都在都主要在我们各个学段的语文教科书里。
    语文教科书的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各个册别各个单元的内容,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大厦的丰满要素和丰富内容,这里面既有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点,也有语文能力的训练项目,还有语文教学中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的精华、先贤睿智的思考与语言的精妙表达,在语文教科书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要学的基本字词句篇、人物典型形象、传统文化精髓、独到精辟认识,在教科书里都有共同的基础性要求。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科书是承载着语文教学指向上的双向内容点的,是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使用需求的。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所谓的著名的语文教育权威或者貌似类的专家,以自己重点名牌学校的特优学生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全部对象,推而想当然的广之,误导一般学校普通教师以及平常学生的语文学习,以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为由,另行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构建自己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这是非常有害的。这些人自己也未曾到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中去试验过,何况很多教师还没有精力没有水平去组织编写一整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语文学习教材。什么要用教材来教而不要去教教材,一般情况下,能够将教材的语文知识与人文内容进行准确把握与娴熟处理,就是学生们的万幸了。
    语文教学的惯性与惰性,使得一些语文教师还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与课文的关系,还常常误将课文当做文章来看待,看不到文章一旦进入教材进入单元,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角度就进行了特有的规定,就不应该再像处理一般的文章分析鉴赏那样去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了,就应该按照单元教学导语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来确定该课的教学重点,站在学生学习基础的角度来确定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
    把握准确语文教学的双向内容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也是很考量教师语文功底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有了准确把握,才可能有娴熟处理,才有本钱去谈论和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可是,近些年来,一些投机取巧的所谓专家,在一些技术性的场面上不断诱惑青年教师,以为一旦掌握了一些方法一些技法,就可以一劳永逸一通百通,就能够解决和替代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这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虚妄做法,任何高超的技法都不能够替代老老实实的去阅读教材钻研文本,都难以替代难以掩盖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我们对不同年段的经典课文内容的双向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娴熟自如的阶段,语文教师同样也可以像数理化教师一样,教得潇洒自如从容大气。
    要记住,任何味道都赶不上营养本身重要,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永远是第二位的!

第五章
羌笛何须怨杨柳
——用惊喜的眼光去发现与关爱学生
    师道尊严,是农业社会里不可动摇的信条。教书育人是几十年来的讲求职业道德的典范要求,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这些信条与要求都受到了新的挑战。
    过去,我们有很多没有做班主任而语文课教得很好的样板,今天我们见到的更多的成功的语文教师则是兼任班主任的优秀教师。这就是今天的学校教育绕不过去的以人为本育人教书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生产获得了高速发展,加上高等教育不包分配的制度性改革,因为读书依靠读书挣一口饭吃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变,通过读书来跳农门的比例开始减少;而从小开始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及,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滋生出了大不同于先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是难以强迫进行学习的;在资讯高度发达今天,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垄断已经被打破,各种学习辅助性的纸介媒传和网络报刊杂志铺天盖地而来,那种农业时代的单一的先生讲学生听,一味的只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也是越来越难以奏效。
    何况,我们的很多学生,是从小就伴随着电视,伴随着网络,伴随着现代娱乐长大的,也是在吸纳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多元文化中长大的,读着韩寒郭敬明的小说,听着耳塞里的摇滚,哼着风靡的韩国歌曲走进我们的教室的。什么知识就是力量,什么勤奋读书,什么天道酬勤,在今天的学生身上,是越来越难以得到简单的认可了。在现代形声光电的多媒体的斑驳陆离的强烈震撼与刺激下,喜欢文化和文学名著阅读的人,越来越成为稀有物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我们的学校教育,再也不能无视学生的需求,再也不能够无视学生的挑战,再也不能够不研究学生而去进行单一的甚至单薄的语文教学了。
    我们要从过去的香火缭绕的天地君亲师的神龛供奉上走下来,走进现实之中来,与自己的学生实行人格平等的尊重与对话,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对其自己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有效学习与吸纳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成功乐趣,通过具有现代意识先进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的优秀公民,地球村的合格村民。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之前,应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学习基础以及文化观念及精神生活进行观察与研究。以成人的视角专业的眼光,向我们的学生提出应有的富有理性与智慧的建议,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牢牢打上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健康的心理底色,成为对自己对民族对国家对时代肩负得起责任的人,自然也包括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得起责任来。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对学生采取协商与探讨的教育方式,提出语文学习的基本规范和最低要求,在学生认可的前提下逐步强化以期达到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我们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
    自己的学生,不应该再是我们抱怨的对象,而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属,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旅途中的相伴者与分享者,语文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的期待者与承载者。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愿我们一直珍惜这难得的师生缘分,每天都用好奇的眼光去欣赏与关爱自己的每一位参与语文学习的学生,默默目送着他们走上自己成功的人生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帮助他们学习语文,坐在学生的凳子上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困难与问题,去获得令师生双方大家都满意的语文学习的好成绩。


第六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学细节的在场与关注

    方法不是万能的,细节才决定成败。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些人对方法的崇敬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以为一旦方法正确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杂志也相继开辟专栏,一讲二讲三讲四讲所谓的方法,将一些青年教师的视线误导到了脱离语文教科书和脱离语文教学内容的斜路上去。
    在一定条件下,方法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过去我们确实是曾经将方法都看作奇技淫巧而不去正眼看一下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又走向反面,过分夸大其作用,将其神乎其神,将其看得比朴朴实实的内容还重要,我们就可能放弃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研读。如果我们有一颗为学生语文学习着想的平常心,千方百计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进行坦诚的学习帮助,从一些小事从一些细节着手,我们也自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适合学习内容和适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来。
    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学的原则也很多,所有的这一切,归结起来,还是取决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心态与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一分一秒都在语文教学之场,而没有一丝一毫的分精走神的情况,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方法,就会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场需求汩汩滔滔不断涌来。
    注意教学细节,实际上也是提高自己语文教学基本功的最重要内容。很多教学细节里面,一定包孕着已积累的教学方法,它们是对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教训的反思,它们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结晶与提取,而不是什么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更不是一呼百应包打天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灵。
    一般说来,很多初入语文教坛的人都很在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使用。实践证明,这样舍本逐末的路子是难以走得通的。当我们知道了诸如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小小组教学法、高潮教学营造法、精妙提问五十法、板书四十式、作文审题三十法……我们靠这些高度符号化的冰冷死板的术语,又能够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什么具体问题呢?正如我们的学生,能够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说出如何写好作文的一大堆一大堆的名词术语,可就是自己写不出顺手的像样的作文来一样。
    我们舍弃方法注重细节,就是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语文课做得实际实在和实惠一些,靠自己的诚实的艰苦的脑力劳动,来换取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来获得语文教学内容的娴熟处理。
    大音希声大羹无味,真正高品质的语文教学是非常质朴和自然的,是不需要去刻意追求什么方法与环节、形式与包装的,靠内容本身,就能够获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第七章
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言及语文知识的存废与功用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还有力量吗,尤其是今天的语言及语文知识?
  曾几何时,我们将培根的话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子里,可是,文化大革命一来,居然被批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当我们的内心需要依靠这样的语录来激励,当我们在攀登科学技术的崎岖小路上跋涉不止,将人类五千年积淀的文明不断传递给学生传递给下一代的时候,知识不知不觉的便与死记硬背连带上了关系,成为了能力的对立者,被轻视被踢倒在求学的前进路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开始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知识”与“训练”这两样东西,在语文课程之中,仿佛遭遇到了又一次革命,成为了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羞于挂齿的东西。
   犹如坚守中医,反对西医,坚持认为李白杜甫没有学过语法照样成为伟大的诗人一样,我们举出了无数在现代汉语诞生以前的个案来说明语文是没有知识可言的,语文教学也是绝对不可能还能够探讨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出来,将卢戆章、马建中、黎锦熙、夏丏尊和叶圣陶等语文及语文教育大家们一百多来艰苦探索实验的语言及语文知识,像倒脏水一样倾盆泼出,只因为这些破烂不完美不完善,不能够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还是回到无知识的状态去随心所欲的随便讲几句的语文教学来得痛快来得潇洒。
    知识是对现象的一种理性抽象与概括,是透过现象对本质所进行的一种窥探。很多时候,我们对知识的把握对本质的把握,都处在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动态的过程之中。我们认可其他学科门类的认识论,但是一旦落到自己的语文学科上,则坚持认为自己特殊,口气强硬的认为绝对不会有知识可言。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放弃了对课文内容的专心致志的深入研读,带着学生在文章学的以及方法论的名词术语在漩涡里打转。
    理论研究的单薄停滞导致了我们对语言及语文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怀疑与忽略,如果没有了高考中考试大纲中的一点语言及语文知识的要求,迫使我们去讲一点甚至去补一点语言及语文知识外,一些人还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变成云里雾里随意点燃信口雌黄蹈虚凌空的学科。
    当我们要求学生的语言要规范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长句的时候,当我们希望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的时候,当我们希望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滴水不漏更加严谨的时候,汉字结构、句子主干、积极修辞、关联复句这些可以相助的语言知识为什么不能够助一臂之力呢?
    应该承认,我们的语言以及语文不是巫师方士嘴里的咒语符号意念,而是也可以并且应该是一种客观外在的存在,应该是有种种需要我们去发现与挖掘的内在规律。尽管我们的语文前辈们曾经急躁的一味照搬西方语言的研究方法甚至术语,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自己的语言及语文是虚无缥缈的不可认知的东西。而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的尝试着讲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诸如如何区分多音字、如何判断句子的毛病,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自觉运用修辞的方法,如何进行有力的论证,如何读断翻译过来的长句子,如何进行问题的归纳,包括如何把字写得既方又正,如何筛选与确认信息,等等等等。
    在当前过分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语言及语文学的研究是难以有一个突破的,但是,我们应该将自己曾经学过的,实践中已经感觉到的,在指导学生言语实践时已经被证明是有用的一些内容,包括汉字的、词汇的、语法的、修辞的、文学的、文章学的、阅读的、写作的,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分类储存,进行实践验证,在大家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逐步积累与提炼,整理甚至建立起适合语文教学实际的实用的语言与语文知识教学体系来。
    此念绵绵无绝期,语文人仍将会苦心期盼并默默投入。

第八章
映日荷花别样红
——阅读教学的价值叩问与品质提升

    没有歌声的地方是寂寞,没有书声的地方是沙漠。
    学生到学校里来是读书的,然而,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读了多少书呢?原来的教室里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情形越来越少见,读书读得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人越来越稀有,读,越来越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令人期盼的内容。
    前苏联老大哥的红领巾教学法的五步教学法使我们开始了背离汉语母语教育的轨道,工业文明里机器的高速运转使得我们读书的节奏加快,频繁的考试使得我们的讲解更加趋向于细密繁琐,强劲火爆的现代传媒又使得我们的阅读难以坚守那一片读书的宁静。至今,我们都还在寻觅自己母语教育中的主体部分,即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定位以及最基础的教学方式。
    一位高三的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叫老师别发练习题单给他做,因为从读小学开始到读高三,十多年来从没有自己读完过一篇文章,这是多么远离现代文明的残酷的荒唐啊!究其原因,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以贯之的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情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与学生支离破碎的读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即使象征性的要学生读,教师也不让学生有一个宁静的读书片刻,在一旁不断发出诸如要怎么怎么读要结合什么什么读的干扰声音。最终结果是学生读的感觉读的结果都不作数,无论读没有读完,都停下来听教师宣读宣讲从教参上抄写来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自己阅读的自信,就连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那么平常与简单的文本,也没有了自己能够阅读的自信。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阅读越来越呈现出它的极端重要性。俗话说,不会写作一点不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不会影响一个人做大款当大官,因为有麾下专门的人来搞写作。但是,如果不会阅读,则会严重的影响自己的发展,无法进入现代社会无法享用最深邃的思考与最前卫的信息。因此,学会阅读是通往现代社会通往信息时代的绿卡。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教学需求,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阅读教学取向。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读懂文本的字面意思则是最基本前提,能够从整体上把书读薄,拟得出内容提纲则是最基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是提高一步的要求,按照不同文体的特点去进行依据特征所进行的内容阅读。进而放在特定的背景中的阅读,进行鉴赏性质疑性批判性阅读以及专题性阅读。
    读文学类文本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震荡与共鸣,心灵得到淘洗与净化;读议论类文本让学生得到理性光芒的强烈照射,感受到逻辑思维的强大魅力;读实用类文本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的巨大功力以及语言反映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读古代诗文则让学生领会与吸纳几千年民族的精神遗产中的深邃思考与精妙表达。通过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读书明理读书怡情读书长志,打上厚重的浓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坚实底色。
    我们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强化什么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层次境界,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所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共同基础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才是提高了的多样化选择与个性化解读。一千个读者阅读的结果首先必须是哈姆雷特,这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共识与落点。其次才可能产生带有自己的经历与阅历特色的参与构建的个性化阅读色彩。没有共同基础,没有阅读共识,人类文明则难以获得传承与发展。
    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全过程的充分尊重与有效指导,对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态度的具体点拨与以身示范,对学生阅读发展的领域拓展与方向牵引,对学生阅读疑难的坦诚讨论与真诚碰撞……
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我们对学生一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激发与持续引领!


第九章
请君莫奏前朝曲
——写作教学的历史惯性与时代嬗变

    我们习惯了一篇文章定终生的说法:在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中,凭借一篇文章就可以决定一生是否能够步入仕途以及做哪一级的官。
    我们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信曾经有过的语文教学大纲里的一句话: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我们国家高校招生的语文考试,就只考了一道作文题。只有考中文中医和历史专业的才加试一则文言文翻译。
    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们的一切语文学习内容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写好一篇锦绣文章。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古诗背诵还是凝神屏气的作品探讨,也不管是睿智深邃的论辩雄文还是条分缕析的实用短章,我们的阅读目的都非常功利和直接,只选取可能进入文章写作的元素进行教学。于是,文章静态分析出来的知识得到了膨胀,鲜活文本被写作方法写作风格的肢解甚至尸解的现象得到了重复与强化。可笑的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全国至今拿不出一套适合小学适合初中适合高中的写作教学的纲目,哪怕是粗线条的简陋计划。
    改革开放之初,不少地方还能够见到一种职业性的招揽“代写家书代写情书”。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吧及可视电话的出现,手机短信QQ聊天的泛滥,上述职业早已消失。恢复高考之后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比重不到一半,仅仅为30——40%。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境外华文教育圈的考试,其写作的比例也非常非常低下,大多仅仅为20%左右,不少地方和国家不到20%。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腾飞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社会语文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为大量的人员流动,普通话得到了自然的快速普及,而汉字使用量却急剧减少。根据2006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语文生活年度报告书,外国人学汉语达到顺利阅读我国报刊需要认识的汉字数为968个,这与解放初期国家公布的扫除文盲的字数标准相差多远啊!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不可知的魔幻状态,一方面继续着无大纲无计划无教案的三无状态,一方面虽然自己达不到却又固执地要求学生的写作达到作家都难以企及的立论深刻结构严谨语言精美富有韵味的无懈可击的完美境界。不看社会对写作的需求,还在那里单相思的要求学生写出“两句三年得”“捻断数茎须”式的“田园牧歌”类的不厌百回读的富有情趣意韵的好文章。把对极少数作家诗人的理性写作目标拿来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其结果自然碰得头破血流,事与愿违,反差巨大,师生都苦不堪言。
    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都已经在根据社会发展和语文演变的现实在改变观念,将写作改称为“表达与交流”,说穿了将过去的作文看作是今天的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来与人进行的一种交流。我们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文章观念来约束甚至毒害学生,还在那角落里坚信“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使得学生一说写文章就两股战战如履薄冰诚惶诚恐自己不敢随意落笔,对用笔来表达来与人交流产生出一种弥久越厚越沉重的恐惧感。
    写作是一种历练,是对学生学习阅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整理,是对自己思考问题的纷繁思绪的一种梳理。今天的社会对文章的要求就是说清楚,如果还有余力,则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有条理的说清楚。这就是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要依据21世纪的语文教育需求,进行写作意识的培养,要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写作要能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要做到对自己的言语负得起责任来,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根据低效甚至无效的作文批改现状,国家就在语文学科的法定文件大纲与课标中废止了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要求,改为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这样,我们就有一定的时间来思考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基础的学生用笔来进行的表达与交流的大计划中如何安排进有效指导的小项目了。
    想要等待国家给出一个全国适用的写作教学规划,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绝对等不来的,何况学生的写作基础千差万别,还是自己动脑制定出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有效的可行的预案或三年四年的写作教学计划吧。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

第十章
不信东风唤不回
——复习备考的观念态度及作用方式

    生米煮成了熟饭还能够加工吗,语文完全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最后的备考能够有所作为吗,语文连请家教的人都没有最后的复习阶段还能够有所指望吗?
    是的,语文由于是母语教育的学科,再加上又是学校教育中开设时间最长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早已经不是其他学科尤其是其他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进行具体直观的线性的知识教学和一定的直线推进为主的课程了。和一般的学科相对,语文既不是如生物地理般纯知识性的,也不是如器乐球类般纯技能型的课程,而是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极强的难以框定边界的学科,是至今的学科性质都难以界定厘清的学科。因此,大家发出如上的感叹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学生最后一个阶段的语文复习备考中就无所作为了呢,就心甘情愿将语文学科的课时拱手相让于其他学科呢?当然不是!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在这最后一个语文学习阶段,我们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首先,我们面对结束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甚至是一生中将不再继续进行专门的语文学科学习的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对其九年的学校语文学习或十二年的语文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将这些年来的学习内容分门别类的梳理一次以提高学生对母语学习的自觉反观,提高对祖国语文的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在过去九年或十二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过积累过不少的感性内容,其数量也是不少的,我们在学生告别初中或告别高中学校语文学科学习的时候,将这些感性的积累点化为规律性的认识和质的飞跃,从朦胧走向自觉,去有意识的指导今后的言语实践,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的职责。
    再次,对于学生过去语文学习中的差欠,对已经显现出来的语文能力弱项,我们应该利用这一阶段宝贵时间进行补习,进行补练,让学生在复习备考阶段尽其所能的弥补一些缺陷,增强一些能力,少带走一些遗憾,有什么不好呢?
    以上这些认识是超越特定时空里的所谓中考高考的,就是站在中考高考的角度想问题,也是应该的啊。试想自己的子女要参加中考高考,我们自己又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呢,难道希望自己的女儿考得差一些吗?现在的中考高考都是相对最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考试,我们自己不也是通过这样的考试才慢慢走出来的吗?作为绝大多数远离钱权二字的老百姓,大家都不愿意倒退,都不愿意回到没有考试推荐上学的时代。
    中考高考是面对很多人群的选拔性考试,其间必然会有他自身的要求与局限,我们要熟悉这些考试的规律,明确这样性质的选拔性考试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熟悉考试的内容项目,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就能够取得可喜的进步。万万不可脱离实际的去盲目追求高分与满分,超越客观实际去折腾学生去折磨自己,到头来原有的底线保不住,能够到手的成绩都可能丧失。这就是会的不要丢失,阵地要能够坚守,在战略上要有自己的基本阵地。
    中考高考是相对比较全面的高要求的考试,要依据考纲和历年的试题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多数学生要逐步引导其形成放弃意识,对那些再努力也办不到拿不到分的试题要有战略放弃的胸襟,对那些通过努力能够到手的地盘要能够百战百胜永不出错。
    中考高考又是有很强规律性的考试,考虑到众多参与的人数,稳定性是非常强的,变化是非常小的且是大家可以承受可以接受的,一旦过分变化会引来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该尽量使用原汁原味的高考语文试题或中考语文试题进行或批发或零售似的训练,不要去轻信小道消息,不要去使用自吹自擂的所谓有信息的模拟试题,以防搞乱了自己学生的备考心理。
    中考高考复习备考的知识复习、能力训练、试卷讲评三种主要的课,都需要改变观念让学生继续成为备考的主人,要坚持多数已经会的不讲,没有歧义异议的不讲,学术上有分歧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内容不讲。要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以新的弥补、新的点拨和新的方法,要坚决杜绝按部就班的炒成饭,或者漫无目的的来一通超越承受的狂轰乱炸。
    在21世纪的语文复习备考,不能够再采用农业社会那种拼时间拼体力的野蛮落后的方式进行了,应该采用素质备考、科学备考、智慧备考,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有了正确的战略把握和敬业的备考心态以及扎实有效的阶段推进,不信东风唤不回。


尾声
莫愁前路无知己
——今天教语文还得带着问题上路

    语文学科理论要自足要圆润是很难的,要想把语文教学的问题解决得很透彻很圆满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我们的语文学科犹如一辆在泥泞路上跌跌撞撞艰难前行的承载了太多希望太多功能的大车,还得靠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的拉着它,步履艰难的永不停歇的往前走。
    不必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事业,那样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落差,就看做一种职业吧,一种值得珍惜的职业,一种自己已经熟悉也难以在短期内另寻其他的职业,一种天长日久已经逐渐产生了一定感情的职业。
    作为职业就得有职业规范,然而,我们的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很多职业都没有什么职业规范,全凭自己的职业良知在那里干活,凭借自己做人的底线在那里干活。只是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期待有追求,希望经过自己教育的学生,语文知识更多语文能力更强语文素养更好。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学校每一天都要开门,学生每一天都要上课。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尽管等不来语文学科问题完全解决的那一天,我们也得走上讲台开始每一天的语文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播撒下语文学习的种子,催生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植出语文学习的足以造福一生支撑一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充满语文潜质素养的参天大树。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不完美的教学旅途中寻求具体项目的具体阶段的完美,带着遗憾不断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修正与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念,不断从学生的实际发展与实际需要出发来校正与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参与着学生今天的颇富时代活力的语文学习,不断分享自己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阶段成果,渐渐的自己也会变得热爱语文热爱语文的教与学,热爱自己的教学生涯,热爱起自己的职业生活来。
    守正创新,不轻易被蛊惑,不轻易被忽悠,不轻易被裹挟。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新的口号新的理念新的所谓的课题满天飞,对这些光怪陆离色彩斑驳的东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真正弄明白了才作用于自己的学生,任何取巧的技法任何没有理解的理念,都有可能将自己陷入尴尬的困境。坚守得住自己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是一种有见识有底气的标志,那种随意东西也随便南北的人,成天满天飘不断追逐时髦与新颖的人,不断靠包装来粉饰自己的人,是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与学习能力的人,到头来不仅语文教学难以成功,就连自己职业的最后家园也会丢失。
    对语文胸有成竹,不为某一次某一年语文考试而累而偏离语文这艘大船的航向;对学生满怀期待,不为某一月某一周的挫折变化而丧失语文教育的爱心,尽管语文学科还有诸多的问题,我们也一定能够带着问题上路,不断获得语文教学的新感悟新收获。
    莫愁前路无知己,有德不孤,与我们一样在孜孜以求在努力实践在苦涩探索语文教学的志同道合者,在城市在乡村,在课堂在校园,在报刊杂志上,在博客网络里,真的,还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大有人在!
                                            2009年11月8日  于海岸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3:31 | 只看该作者
回眸一:南山为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学做过的一些事情
唐建新


    回眸走过的路,便于吸取教训减少失误分享成功使用有效的经验。
    1998年教研员参与了深圳市高考语文讲师团受邀赴部分市属区属学校举办高三复习备考专题讲座。
    1998年开始,教研员担任了市中考作文阅卷大组长,与教育部下文的七个中考改革实验地区同步进行,主动探索实施中考作文三人独立判阅同一篇作文的操作方法,连续三年不断完善大获成功。
    1999年参与组织策划恢复了中断活动多年的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50余教师参加了深圳市的中语会,其中一人担任副理事长。
    1998年教研员参与了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的招考工作,并担任招考组组长。
    1999年教研员为深圳市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设计了竞赛的方式程序并制定了供执行的具体文件。
    1999年南头中学代表队参加首届省港杯中文工具书应用大赛广东省复赛赛获得初中组冠军,为深圳市争得了荣誉。
    2000年代表深圳市在育才中学及明华酒店承办了广东省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收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
    2000年受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深圳市教研室委托,派出南头中学李林老师参加全国中语会第三届(昆明)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且成为至今广东省该赛事的纪录保持者。
    2001年为深圳市第一次的高三语文复习备考教学在南头中学提供了两节(作文及现代文阅读)的研讨公开课。
    2001年举办了深圳市第一次跨行政区域的中学语文论坛,邀请了深中的薛安康、翠园的刘人云、红岭的胡立根、新安的吴泓四位老师在南头中学阐述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001年为深圳市在育才中学举办了第一次中学生校园文学社团现场会。
    2002年秋,为深圳市开展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奉献了第一节语文课改之后的公开课。
    2002年起,多名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陆续受邀到一些区和一些学校做课改报告和课改语文的课堂教学公开课。
    2004年屠谖老师获得了广东省初中语文教学大赛第一名为深圳市争得了至今难得的荣誉。
    1998年至2001年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至2005年骨干老师参与深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的命制工作。
    2006年南头中学茹清平老师参加省高考作文阅卷后为全市高中语文教研会做作文备考的专题发言。
    2009年北师大南山附中王爱娣老师在深圳市语文高级研修班上位学员做美国语文教育的专题讲座。
    2009年教研员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了《深圳语文十大名人》内容涉及到了深圳中学语文的专题教学网络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校本课程建设、港澳台外语文教育研究、分科教材改革、校园语文教育建设等多方面的杰出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及教研的特色及影响。
    2010年张建伟老师与宝安的谢红卫老师一道在南山实验荔林初中部为全市初中语文名师大讲堂提供了两节公开课。
    从1990年代初至2010年,南山区高考语文成绩始终名列诸区之首,且在2000年还超过了市属学校,为深圳市的高考语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3:03 | 只看该作者
回眸二:南山为广东中学语文教学做过的一些事情
唐建新
    1998年开始组织了以南山为主的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为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了高中语文掌握学习的各册教辅资料,2000年以后又根据新教材进行了改写。
    1999年南头中学与华师附中代表广东省的初中高中学生赴香港会展中心参加省港中文工具书应用大赛。
    2000年在南山区由育才中学承办了广东省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会上推出了《青春读书课》一系列校本阅读教材给与会代表。
    2000年暑期受委派南头中学李林老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语会第三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且至今是广东省该赛事的唯一一等奖,为广东省争得了荣誉。
    2002年起先后派出王润梅、王爱娣、夏志明、马蓉、银艳琳、屠谖、顾艳、程保华等多位老师赴广州及一些市区县的教材培训做课改操作体会以及上课改公开课。
    2002年六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了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主编的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课改教材配套的《学语文》学生使用的全套六册教辅资料。
    2003年在北师大附中有王润梅等老师为广东省电教馆录制了课改示范课3节。
    2004年以广东省中语会名义编印了南山区学校语文课组及教师撰写的文章集《广东省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之路(先行篇)》印发全省。
    2005年起银艳琳老师参与了广东省课改地区语文中考试题两年的命制工作。
    2003年起,教研员参与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州大学文学院及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多年对全省的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2005年后李林屠谖老师先后参与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扶贫的课堂教学示范工作。
    2006年在学府中学承办了广东省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讨会,教研员姜老师及学校顾艳老师各做课一节。
    2007年三位中语会会员参与了广东省中语会组织编写的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评价一书。
    2005年起教研员受邀赴广州韶关肇庆等地做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讲座。
    2010年广东省级名师茹清平宋如郊老师以名师工作室名义对来自全省各地的20位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为期20天的入室培训。
    2002年以后教研员受邀多次在广东教育及师道上写文章介绍语文新课改的特点实施评价等。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2:37 | 只看该作者
回眸三:南山对全国语文教学做过的一些事情
唐建新


    2001年,在北师大南山附中为全国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第一个现场培训会场,会上夏志明和王爱娣老师分别提供了《黄河,我的母亲河》和《戏剧大舞台》两节从未有过的新课型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
    2002年,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之邀,为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国家重点扶持的朝鲜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与课标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的具有课改意识的教辅练习册。
    2002年起,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为延边教育出版社撰写新课程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后来又参与编写新课程初中语文的活动课设计两册。
    2001年起,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内刊《试教通讯》上全区十多位教师撰写了数十篇有关新课改的操作体会课改探索的文章。
    2002年起,以育才二中为首的一批学校推出了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初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做法,受到很多同行的肯定。
    2002年起,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陕西音像出版社等录制并点评了一半的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实录约100节,其间有的课文先后录制两次,随教师用书、培训手册等赠送,有的也挂上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播放,有的则在书店出售。
    2003年,张建伟老师获得全国远程教育教学比赛一等奖,展示了特区课改的教学风貌。
    2004年,在教研室统一组织下编写并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了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设计、活动设计、高中语文课改设计等方面的书。
    2004年,南山区的中考语文试题在体现新课改精神上做出了有益的积极探索,其试题在当年的4家语文杂志上刊载及报道点评,作为课改后的首套试题之一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2006年,屠谖老师的《散步》在众多名校的初中语文课堂实录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务院兰州会议(让西部及农村的孩子分享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有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领导参加)上播放的唯一的一节初中课堂教学范例。
    2002年1月,屠谖、程保华、王军宁三位老师及两位教研员带上南山实验的六位学生赴京为国家的远程教育工程录制课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30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全国仅仅东北师大附中及南山区有幸参与了此工程。
    2002年起,派出了王润梅、夏志明、张建伟、王爱娣、陈卫平、萧明光、顾艳、马蓉、银艳琳、胡丹、田颖等赴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做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辅导报告及做课堂教学示范。
    2005年,组织几位老师编写出版了新课标高中作文点对点的高一高二高三分册。
    2006年组织彭公谨刘耀娟王爱娣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阅读》中《红旗谱》《呼兰河传》《儒林外史》的教材分析。
    2006年,为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改革会议提供了操作性的报告以及体现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2008年起,派出茹清平、刘耀娟、王爱娣等赴三省市做高中语文课改实践操作报告及做课堂教学示范。
    2008年茹清平老师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培训在江门做课《烛之武退秦师》。
    2008年,曾侃老师赴厦门为福建省的会议专程献课。
    2009年,茹清平、胡丹、王爱娣、曾侃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了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四节教学录像。
    2008年2010年,张建伟王爱娣老师在澳门珠海为第二届第三届两岸四地中学语文同文异教活动献课金庸小说节选《一灯法师》及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并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一等奖。
    2010年,马蓉老师赴东北吉林为全国性会议专程献课。
    2010年,在人教社贵阳“课程改革论坛”会议上王爱娣马蓉茹清平三位老师(全国一共9位)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被大会主持人誉为“中国语文界的南山现象”,后又被语文课程标准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及人教社中语室主任所强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2:0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读人读工作                                    ——我的成长之旅


小时侯,由于父母工作展转多变,我也在不断地被雇请的箩筐挑着从一所学校走到另一所学校。到六岁多的时候,满以为可以上学念书了,没有想到校长不同意,叫教师的孩子必须带头读幼儿园,待七足岁后才准予上学,这样,我在同年级的学生中,始终比正常入学的大半岁。
母亲是小学教师,我自然就多了许多对教师的了解,包括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也包括他们在1960年代困难时期的克己与尴尬。没有了神秘感,教师子女很多时候就像小老师一样出现在班级里。早读的领读,作业的收缴等,使自己也无意识地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做得好一些。
到小学三年级时,我在听到老师们对新出版的一些小说的评论后,开始了小说阅读。一口气读了《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自己当时很得意,因为那都是砖头一样厚的书啊,在教工食堂吃饭听到别的老师在议论时,自己也想说上有时就说上了几句了。
到了五六年级,新出版的《欧阳海之歌》《红日》《三家巷》等,也一一阅读。因为我曾经向穷苦的二舅索书,二舅在大学毕业那一年,1962年,曾经从陕西回四川,看望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他读书的姐姐,我的母亲。给我带回了五六本书,大多是科普类的小册子,又引发了我对科学类的兴趣,自己做橡皮快艇,做没有飞上天的飞机,背圆周率到小数点后面100多位。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二舅在一本书上的题字,读完(小学)学校图书室的书,力争小学毕业达到小学教师的水平。我虽然一日三餐与小学教师在一起,也不敢奢望毕业时达到他们的水平,但是,我确实把所在小学图书室的大多数书读了个遍,包括《红岩》《苦菜花》《山乡巨变》《平原游击队》《逐鹿中原》《苦斗》等,当然,除了《六十年的变迁》等内容较为疏远和一些《水浒》《西游》《三国》《红楼》等古典小说外。
理想在心中萌发,尽管家庭出身不好,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自己不一定能够上初中,但是,我却想的是做一个新式农民,在农村搞米丘林式的农业实验。
没有想到1964年竟然在初中招生中考了全区第一,当年政审也放宽了些,自己自然地就远离母亲(父亲在外地工作)进了初级中学。
初中是一片崭新的天地。校长是给著名作家马识途当过秘书的人,很受同学们的敬重。他在一次大会上的讲话叫我终身难忘。他说,你们一定要努力读书,争取做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很大贡献的人,包括做伟人做名人。因为那些人同你们一样,并没有三头六臂,普通得很,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只要自己一步一步发奋地走下去,你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小学时我仰慕中学生,中学时我就非常仰慕那些大学生,包括那些刚毕业来教我们的新老师。喜欢听他们讲话聊天,也受其影响贪婪地读书。乡中心小学的图书室其实只有一个大的图书柜,而中学的图书室则真正是一个室,一个有教室大的书架林立的室。我不敢奢望读完,但是我常常在早餐后就跑去排队,力争借到自己选上的书。原本计划初中读的中国古典小说仍然一本没有读,主要精力被当代和外国小说所吸引,《当乌云密布的时候》《烈火金刚》《战鼓催春》《保卫延安》《迎春花》《上海的早晨》《林家铺子》《家》《春》《秋》《子夜》《倪焕之》《雷雨》,外国小说虽然地名人名很长,环境和心理描写很细很烦琐,自己也在老师的介绍下读了《青年近卫军》《毁灭》《斯大林格勒》《当代英雄》《死魂灵》《复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老头》《巴黎圣母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静的顿河》,并开始读郭沫若文集、巴金文集、茅盾文集、老舍文集、曹禺剧作选等。还借一些诸如《代数百题多解》苏联人写的《趣味物理学》之类的书来看。一直读到每天晚上要到医务室领两三粒安眠药来吃才能入睡。
文化大革命前一年,由于我的骄傲狂妄与直率幼稚,个人主义思想受到了全校大会的点名批判,政治分数不及格。当时自己最担心的还是失去读书的机会,到哪里才有中学图书室那么多的书。
父亲从报纸上给我抄了一首工农兵的诗,使我一辈子难以忘怀:“满面春风迎笨活,埋头苦干出良谋。忠心耿耿当小兵,利禄名声非所求。”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还没有完全进入青年时代的初中生,怀着同样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赤胆忠心,拼命地忘我地拿起笔做刀枪投入了如火如荼的运动。停课闹革命、复课闹革命、上山下乡干革命,在那热气腾腾的日子里,一边写文章办专栏办油印的周报和月刊,还一边开始了读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诸如《列宁文集》之类的大部头的书。
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的五年半,自己怀着缩小工农城乡脑体三大差别的崇高使命,白天改天换地,晚上无偿地扫盲和办文化补习班,雨天或无事的晚上则常常在知青间借书阅读,又看了不少诸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唐潢》《浮士德》《彼德大帝》《拜伦诗选》《雪莱诗选》《嘉尔曼》《红字》,看并背了不少《普希金诗选》中的《皇村中学的回忆》《冬夜》《十一月十九日》《纪念碑》《致恰达耶夫》等,几个热血青年开始无奈地伴随着稻田蛙鸣遥望星空引颈高诵着普希金的诗来派遣心中的郁闷。
上大学了,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言学的学习上,文学类的杂志及小说只是有争议或文学史上影响大而过去没有读过的才去补一补。
                    
工作着是幸福的。
在当知青的时候,作为小学的语文代课教师,自己是非常自豪的,所学的许多东西可以转化为山村孩子的知识。中师毕业后,自己教初中语文,对教学也是一往情深,并从学生的作文中琢磨出了不少的味道,周末教研活动时为全公社的教师们开办作文教学的讲座,并开始关注起《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战线》《函授通讯》等语文杂志。
1982年从西南师大毕业后,开始了自己一生的职业生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己的理想是到师范附小扎根一二年级,用所学的文字学知识,用五到十年的时间解决中国孩子识字难的问题,也不枉此一生。
其间曾经到中等师范代课一年,教一个班的《文选与写作》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面对学生,深感师资培养的重要。
工作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1983年,为了拨乱反正,全国开展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大纲教材考试。作为教研员,责无旁贷地到全地区17个县市区讲解大纲和教材,在讲解的过程中,迫使自己去深入思考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以及教材编辑思想和构成体系,四川省中语界研究编写印刷出版了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研究的三个版次的书,这两件事使得自己在语文教育的科学性上加深了认识,语文因没有科学性而被人看不起的念头逐渐淡化。
八十年代有两件事值得回忆:一是阅读,一是语法。1984年高考考成篇文章的阅读,一下子把大家考懵了。从没有学过的居然要考,而且是没有讲过的文章,是字都认识却意思难懂问题难答的文章。我就不信邪,通过内省的方式自己去摸索反思,1995年在《中学生学习报》上开辟了专栏《话读》,并和两位师弟一起编写并出版讲道理说方法的《阅读与检测》一书,1987年就初版和再版2万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公布了《中学语文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它和1957年的《暂拟系统》相比是一大进步,集中了语言学界众多专家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更加具体和细化,当然,在使用上也比较谨慎。面对众多中师毕业的同志教语法,语言学原理的领悟严重不足的现状,自己主持开展了《探索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的课题研究,并在省重点、县重点和乡镇三层次的612个初中班开展实验,从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角度编写了油印本铅印本的实验教材《语言训练简明读本》,三年(轮)的实验之后于1990年出版为上中下三本《语言基础训练》,知识点的选择立足于运用,如语音落脚在读,汉字落实在检索和不写错字别字上,复句落实在语句的组织上,每一知识点包括学习的价值、内容、常见的病例、运用规则、基础练习、学习小结等五项内容。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做一些中学文科室理科室以及教育理论室的协调工作,这对自己跳出语文看语文的思考方法很有好处。极力鼓动积极参与有的甚至具体策划和主持了不少的课题,如心仪已久的小学语文《趣味规律识字》(几年后演化为《字族文识字》)、初中语文的《以读带写》、小学德育的《艰苦奋斗系列教育》、高中体育的《中学生体育锻炼最佳域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差异教学法》、农村体育《因地制宜的趣味体育》、幼儿教育的《体德智基础发展》、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等课题研究,参与了省教改实验成果评奖标准的研制,九年义务教育西部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方案的审定以及教材实验的调研考察,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黄光硕等人召开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起草座谈会,参加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傅国亮主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的意见》的起草座谈会。
我是幸运的,工作的地点及位置使得自己很方便地与省教科所理论室的周林省教育学院的姚文忠先生一起参与了无数次的课题开题和结题的论证会,接待和接触了国家教委基教司教学处教材办和国家语委的专家出身的领导、国家课题规划办、中央教科所实验研究中心、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的专家,以及《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社的专栏记者,他们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丰厚的专业、职业的敏感、文人的修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也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使我逐渐去掉了唯书唯上的精神羁绊,在无字大书的阅读中一步一步地往前行进。
于是,坚持了市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六届的赛题命制,坚持了九年的市高考预选(模拟)考试现代文和写作部分的试题命制,组织了市和承办了省中青年教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因为,我深深爱着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199638,受改革开放的一方热土的吸引,我举家南下,来到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开始了中学语文教研工作。
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面对特区之特的现实,还是显得非常不足。和英语、体育艺术、计算机等学科相比,语文的地位则明显不高。
好在有一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中间有的出版了自己的几本散文杂文集,有的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有的出版了自己的诗词集,有的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多达80篇。有相当多的人来自高校及中专中师幼师等,数名特级教师和众多的国家级骨干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已经加盟南山的中学语文教育。
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向来自河南的老师请教张孝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体两翼富有语文味”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向来自安徽的老师请教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向来自东北的老师请教颜振遥的“初中语文自学辅导实验”……从他们身上吸收老一辈语言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思考与探索。
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教育氛围,使得来自各地的语文教师带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追求以及自身的教学特色参与到特区的语文教育工作。面对经济相对发达的特区学生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如何缩短适应和磨合的过程,这是摆在教研员面前无法也不应该回避的问题。
利用深圳这一地缘优势,组织顶尖级的学术报告会,让自己和老师一起站进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先后请来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讲“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请社科院袁良骏(国务院博士设置点专家组成员)讲“鲁迅其人其作品”,请人教社周正逵讲“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与发展”,请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新时期的语文教学问题”,请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讲“语文教育的民主化问题”,请北京教院张彬福先生讲“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请人教社李世中先生讲“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教育问题”等等。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课程改革后,又先后请来了语文课程标准组的巢宗祺、顾振彪、郑国民、倪文锦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副编审们给老师们讲课,这些报告和讲座,从不同的视角拓展了我和老师们的思考空间,拉近了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距离,加深了对语文学科性质发展的把握。
在工作中学习,在实干中成长。和老师们一起组织了七届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组织主持编写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名作欣赏》《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方略》《高考语文能力五备考》等书及专辑,每年对高三学生进行专题辅导讲课,到外地外省进行高考语文方面的备考讲课,参与一些教学比赛的评审,从中丰富和滋养自己的语文教研。积极学习宣传全国语文教育及评价改革的先行者的经验,推介宜昌的中考开卷、厦门的听力测试和考生自拟试题,以及韩雪屏等资深语文教育研究者们的新成果和一些全国语文少壮派们的新锐思索,杂志上的一些重要的专题讨论,从中获得语文教研发展的养分。
有人说我应该到了随心所欲不逾规的年龄阶段,但是,我更相信“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句话。从少时的书本,到青年的名人,到现今的实践,学习阅读对象以及经历的变化,使得自己仍然惶惶然不敢懈怠。泡课堂、听讲座、翻杂志、侃大山,在交流中丰富,在思考中清晰,在讨论中明确,在工作中充实。
近些年来,除了高考语文成绩曾经于1999年超过市重点学校今年超过市平均外,还培养了一批获得全国及省市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甚至第一名好成绩的青年教师,向全国的语文杂志推荐了一大批中学语文的教学研究论文,尤其是课改以来,组织老师参与了好几套书的编写,研究录制了18节语文公开课在全国播放,指导派出了十多位教师到外省讲学做课。
宣传和打造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语文中青年教师,和他们一起成长,是我未来几年的心愿,其中的快乐,必将伴我一生,喜我一生。

                                                           200414 匆匆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眸五:2000~2010年公开发表之文章列表
    感谢一些老师在我忙乱的工作中帮助搜寻整理,最终找到了中文科技期刊核心网站的维普资讯,虽然远远不完全,且没有本世纪以前的文章收录,但是,毕竟是一个提供思考分享的重要平台。现贴出来以飨诸位博友。

作者:唐建新
专业:教育科学
来源: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asp/vipsearch.asp
数量:共95篇

比拼培养出国留学生的思维逻辑
最近,一些重点中学又在宣称自己的学校出国留学的学生有多少多少了。
唐建新 《师道》2010年 第3期相关文献

美国语文教育没有奇迹——读《美国语文教育》有感
  王爱娣以一位中国语文教师的职业眼光和对外汉语教师的英语功底,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网络搜索、资料考证、与所教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写成<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大出版社)一书,为我国的...
唐建新 《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年 第17期相关文献

鲁迅在《社戏》里撒谎了吗
鲁迅先生的《社戏》编人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很多年了,遗憾的是,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却存在着重大的疏漏与偏差。多年来,对这篇课文的主旨概括基本上都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留念.表现的是人性美、民风纯之类的主题...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我国语文考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由于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很多时候都是从考试说起的,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反观我国的语文教育的,因此,对语文考试进行反省,具有积极意义。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年 第11期相关文献

一次性家长
现在的家长,大多是在国家生育政策的实施中成为了一次性家长,每一个学段的一次性家长。一次性家长,一般对子女都怀有极高的期待:小学要双百分或三百分(含英语),假期或周末证书要多、考级要高;初中要发奋要...
唐建新 《师道》2008年 第10期相关文献

实话师德
今年以来,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议论多了起来。先是一月份中国政法大学男教授与女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的“杨帆门”,继而是二月份北京师范大学季广茂教授粗口抨击批评者的“道德门”,紧接着是三月初重庆大学一中...
唐建新 《教育文汇》2008年 第10期相关文献

广东高考作文探索:没有轻易说“不”
自2004年广东高考单独命题以来,作文命题曾经有过经院派的刻板和童话般的浪漫,但是,更多的时候体现的还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务实、探索、不断前行的做派。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8年 第7期相关文献

《散步》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的文章,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
屠谖(设计) 唐建新(点评)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 第7期相关文献

何来刻板划一的标准
不同的课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不同的课包括不同内容的课,不同类型的课,甚至不同学段的课……但是到了工业化时代,尤其是到了数字化时代、标准化时代,似乎没有不能划一的东西,当人、单位都可以用数字代码...
唐建新 《师道》2008年 第5期相关文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病类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各个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与认识,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就目前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来看,主要有六种积弊类型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并逐步摈弃...
唐建新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 第2期相关文献

60年,语文经典名篇内容价值的变异与突围
我国语文教育经过60年的历程,教材中经典名篇的内容价值,自然也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政治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变异与突围,其主要原因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还远没有成熟,基本上沿用过去的一些感性经验和照搬国...
唐建新 《师道》2009年 第7期相关文献

广东卷常识中浸润着的文化理性——广东200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价值指向浅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9年 第7期相关文献

高考作文试题为何普遍别扭
高考作文试题历来广受关注,尤其是近三年,受到了社会上和教育业内人士的多次批评。大家一改过去都唱赞歌的情况,且批评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批评的意见集中起来就是脱离社会需要.远离写作发展,疏离青年学生的学习...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 第7期相关文献

评分标准中“深刻”的浅层理解及应对
经过近十年的修改润色,大家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之“深刻”的理解虽然还比较模糊,“深刻”在大家的头脑中还有神秘感,但是,在表述上已经比当年刚出炉时容易理解得多了。近年的表述已经固定在j个方面:能...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年 第5期相关文献

让大爱从身边开始流淌
单位里一同事几乎每天与在外地读书的女儿通电话,所谈的内容,不熟悉的人以为是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因为常常能听到“你再看看前面的某公式,不妨换一个角度讨论讨论”“如果用XX代入,看能不能解...
唐建新 《师道》2009年 第4期相关文献

作文讲评要从写后清算转移到再写指导
最近参加了广东省的作文教学比赛点评以及自己区的高中作文教学比赛组织。两场赛事虽然有高中初中在内容上的分别,但是,其间体现出写作教学现场上带共同性的东西.还是颇耐人思考的。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 第4期相关文献

某些教育官员的天地良心
  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教育行政官员应该按照政府要求,珍惜机会,珍惜纳税人的期待,树立起良好的亲民勤政形象.但是,在一些地方,却远远不是这样.有人抓住机会,贪婪地为自己获取名利而争分夺秒.其主要表现是只...
唐建新 《师道》2007年 第8期相关文献

素质教育——从课外到课内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我们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持和加快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国...
唐建新 《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 第11X期相关文献

语文教学应从重视字词开始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五大任务之一。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上一句。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语文教学应从重视字词开始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识字与写字”作为五大任务之一。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上一句。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读写不宜紧密结合
读写结合是一个容易引起回忆的话题。粉碎“四人帮”之初,全国上下热气腾腾,恨不得一下子把损失夺回来,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口号。语文战线也焕发出了冲天的干劲.什么见效快就做什么。到...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三十年
从粉碎四人帮算起,到2007年已经三十年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也走过了三十年的艰难路程。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 第11期相关文献

学生在挑战什么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原则。最近到学校了解课业负担的问题,居然发现了一些意外的令我惊讶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分层教学.
唐建新 《师道》2007年 第2期相关文献


传递出的正确方向
2007年广东省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特别引人注目。作文试题将会以什么面貌来体现新课改,把作文教学导向何方,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倍加关心的热点。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7年 第7期相关文献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高师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研究专栏——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今年两会期间,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将恢复免费招收师范生的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国家从民族发展的国是出发,重新认识剑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落实教育的基础发展地位,这是关涉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伟大...
唐建新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7年 第6期相关文献

超越观念务实指点——评《感受自然》写作指导课
作文指导令人头疼,根源来自写文章的令人头疼。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 第3期相关文献

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研究
最近,参加了一所学校的教师读书会,听了该校一位青年教师作的读书报告。该教师是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2000年毕业的研究生,比较喜欢理性思考,喜欢琢磨问题。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 第2期相关文献
从教学到教育
从教学到教育。我有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 第1期相关文献

《五人墓碑记》三人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青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义言语感,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理解语意的能力。
郑云如(执教) 贾铖虎(执教) 尚艳(执教) 唐建新(点评)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语言基础与人文境界并重
三位老师对古代经典的教学都用足了力气:深入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法,尽力落实课标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中考语文试题的六大价值取向及问题讨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经快六年了。第一批实验的学生初中毕业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的语文中考。在语文课标的强力牵引下。走过了朦胧探索、除旧布新、大致取得共识的相对稳定时期。20...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高考作文应该及早退场
亿万人瞩目的高考,以其承载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道义,以其具有维持社会公正和发展人才潜质的功能而越来越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人民大众的关注,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又因为其能够被一般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人...
唐建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 第10期相关文献

亲和圆润 彰显语文价值——2006年广东高考试卷评点
从试卷结构来看,2006年的广东卷保持了与全国卷一致的严肃性。试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七大题,作文部分的分值仍然是60分,且小题的数量与全国减少的趋势也非常一致,由2005年的24题减少为2006年的22...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 第9期相关文献

高考作文的无奈及出路
今年是大规模分省命题的第三年,含全国卷在内,一共推出了17套高考语文试题,自然也就有17道高考作文题目问世。三年的自主命题,似乎摸到了路子找到了感觉,今年的题目多元与开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两年.其巨大...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 第9期相关文献

学必有师——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讨论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十分随心所欲,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选择自己理解的关键处讲给大家听……自主成了没有统一的学习任务、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借口,学...
唐建新 《语文建设》2006年 第8期相关文献

从雕琢天使到长成公民——2006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引出的思考
广东省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雕琢心中的天使”,与去年和前年的试题相比,进一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认为,广东今年的作文试题在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范围内,既注意了写作考查的严肃性、基础性、稳定性,又体...
唐建新 张荣泉(简评) 《语文学习》2006年 第7期相关文献

勇敢的挑战 顽强的呼喊
人教版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收录了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心声》。它发表于1982年第3期《儿童时代》,因其特有的时代思考和艺术感染,曾被选人《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 第6期相关文献
教育界的三大公害
教育界的三大公害:课题,择校,公款出书。课题,使一些急于扬名的人黏附在所谓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的屁股后面,成为子课题孙课题,甚至孙孙课题,一个铜牌只要交出5万10万50万甚至上百万,说话就腰壮气盛,铁...
唐建新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年 第3期相关文献

反思我国对语文测量的评价
我国是一个考试的大国,从科举至今的一千多年,除文化大革命的二十年外,凡涉及个人重大地位变化的几乎都要进行考试。在进入21世纪后,更是如此,大至副厅甚至厅级干部,小至单位招考一名保安文员,都要进行考试。
唐建新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6年 第1期相关文献

关于我国语文试题评价的评价
现阶段我国对语文试题的评价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状态:高考语文试题的评价以群众性评价为主,供专家反思,多少起到了广开言路、自然匡正的作用;中考语文试题的评价则以专家性评价为主,基层仍然跟着感觉走:小学语文试...
唐建新 《语文建设》2006年 第3期相关文献

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问题
开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 第4期相关文献

狠抓读写 备战开放灵活的语文高考
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行高考分省市命题,到2005年已经有14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加上全国卷的3份试题,2005年高考语文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共有17份正式的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6年 第C00期相关文献

教材地方化、高考地方化,是进步还是倒退?——美好的愿望 尴尬的现实
在语文课改的天空中,教材多元化与高考自主化无疑是其中最耀入眼目的两颗明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的两年多里,教育行政管理者,语文课程专家、一线语文教师无不躬身践行着新课程理念并取得了卓...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 第9期相关文献

难以跑题的“纪念”
2005年6月7日,广东省自主命制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大家见面了,具体的其他题目内容不容易记得住,但是,作文题目“纪念”一下子就通过网络的形式传遍了全国。
唐建新 周向军 《语文学习》2005年 第7期相关文献

守正创新 备战高考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三年来学习语文知识、生发语文能力的重要文本,而且教材本身的很多内容就可以直接为备考服务。如语音、文字、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内容,虽然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却非常实在,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内容...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 第3期相关文献

关于话题作文的几点忧虑
“话题作文”这种形式在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时候,大家无不欢欣鼓舞:这既适应了高校扩招降低难度的要求,又顺应高考选拔充分展示考生个性鼓励创新的时代呼唤。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的三自原则,...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 第2期相关文献

第一部分 2005年高考前瞻——守正创新,备战高考
2004年是我国高考历史上重要的年份。11个省市单独命制高考试题,使高考试题丰富和生动起来。就是全国卷,也一分为四,在等质的情况下出现不少创意。富有民族语言特点的对联在语言运用的试题中闪亮登场,作文评...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5年 第C00期相关文献
深圳市南山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及评析
新课程第一轮中考结束了。许多老师都在关心课改后的中考试题究竟是什么样子。本期我们刊登深圳市南山区中考试题以飨读者。另外。我们已将所有国家级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题汇成《第一轮新课程中考语文试题及优秀考场作...
唐建新 《语文建设》2004年 第9期相关文献

具有21世纪特征的语文课程
我国的语文教育单独设科已经整整百年了,这期间无数的仁人志士对语言以及语文和语文课程进行了孜孜以求的艰苦探索。但是,由于20世纪前半世纪的军阀混战和民族斗争,语文学科建设难以平静地进行。解放以后,17年...
唐建新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4年 第7期相关文献

迷失在功利中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智慧启迪、增长见识、明白事理。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却有不少本末倒置的情况,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把阅读教学变成写作教学:整节课下来,不是让学生去感悟,去吟咏,而是...
唐建新 《人民教育》2004年 第1期相关文献

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三人谈——学好大纲 用足大纲
《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出台了,不再沿用多年来所称呼的“考试说明”的提法,“大纲”比过去的“说明”更加具有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权威性。这是因为2004年高考新增九省市单独命题。...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4年 第3期相关文献

读书?读人?读工作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辗转多变,我也在不断地被雇请的箩筐挑着从一所学校走到另一所学校。到六岁多的时候,满以为可以上学念书了,没有想到校长不同意,规定教师的孩子必须带头读幼儿园,待七足岁后才准予上学,这样...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 第2期相关文献

第一部分 2004年高考前瞻——依据命题思想 扎实备战高考
依据命题思想,扎实备战高考,就是要了解高考命题思想,分析命题思想在试题上的表达与体现。特别要关注《考试说明》(即考纲)中每年的变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安排。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4年 第C00期相关文献

深圳市南山区2004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坚持国家标准,命题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对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及发展状况进行考试。在坚持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4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精心研究 直抵共识——关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高考指导与今年高考试题相关性的认识
高考每年都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高考语文试题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学生、家长、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猜测探讨和研究,也促使着无数的语文报刊杂志及出版社为之呕心沥血地准备着各种各样的备考资料。大家万万没...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 第9期相关文献

深圳市南山区初中语文课改探索之旅
在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迎来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试用。
唐建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4年 第11S期相关文献

走进实验区:风正一帆悬——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段语文课程改革巡礼
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界开始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的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从黑龙江到海南省,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内...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 第7期相关文献

热气腾腾起步 兢兢业业推进——南山区初中语文课改三年来的回顾与反思
南山区,广东省南部深圳特区的窗口区,作为新课程改革首批国家级实验区之一,2001年秋季进入课改实验。现在。全区初中的三个年级都是课改年级,都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课标实验教材。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 第7期相关文献

一份有创意的模拟试卷
唐建新 《语文建设》2003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五题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 第11期相关文献

评价促进发展是硬道理—评价改革,需审慎前行
唐建新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3年 第3期相关文献

基础?大局?眼界
高中生学习语文,往往容易忽视基础,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高中阶段虽然是接受高级的中等教育,但是,毕竟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毕竟还没有分专业学习,没有按照职业需要进行定向学习。因此,这么多年了,高考语文试题还...
唐建新 《现代语文:初中版》2003年 第1期相关文献

夯实基础,让创新照亮2003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 第4期相关文献

语文教育科研中的真伪赝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 第3期相关文献

基础?大局?眼界
唐建新 《现代语文:高中版》2003年 第1期相关文献

第一部分2003年高考前瞻:夯实基础开拓创新——2003年语文备考指引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3年 第C00期相关文献

解读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3年 第4期相关文献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进行的评价探索-深圳市南山区评价改革介绍
唐建新 《语文建设》2003年 第1期相关文献

语文教学要居高临下互动共进
唐建新 《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3年 第5期相关文献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运行的评价探索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 第6期相关文献

中考语文试题中应有课内现代文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 第5期相关文献


训练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多少年来,语文教育的无序状态令人忧虑。1992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始拟出了48项阅读、写作与听说的能力训练要求.使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感到工作开始有了一些具体的目标。然而,当训练在语文这一古老的学科中还没有...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 第9期相关文献

谈语文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普适性与严肃性
一进入21世纪,我国就开始了一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已经在全国38个区县展开,并将在2005年向全国推开。我国辽阔的幅员期盼它具有普适性,要求教材的编写具有相当的严肃性。正因为如此,笔者不...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 第4期相关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三更新
2001年秋,全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广东深圳市南山区作为38个国家级实验区之一,有幸较早地进入了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行列。一个学期的实验,使得我们产生了以下的一些真切的感悟。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2年 第5期相关文献

烙上了世纪初的印记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实验本)进入课堂已经一学期了。从当初的激动到今天的平静,对教材的评价应该说可以客观一点了。
唐建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 第2期相关文献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三更新
唐建新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2年 第5期相关文献

高考语文备考方略 应该进行重大调整
2002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与过去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考试内容上虽仍然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部分,但是名称上进行了调整: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改...
唐建新 《现代语文:高中版》2002年 第10期相关文献

语文教育科研的“真”与“伪”
李镇西 唐建新 《语文学习》2002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阅读教学不能没有训练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训练.张志公先生曾经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线并进,分线合击“,也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四条线各有自己的训练体系,最终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的语文能力....
唐建新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年 第2期相关文献

高考的作文导向:关注社会?积淀文化?书写思考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结合今年夏季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作文试题,在保持全国范围的严肃性和选拔性的前提下,越来越...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年 第20期相关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不能丢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训练。张志公先生在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之后,曾经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线并进,分线合击”,也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四条线各有自己的训练体系...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1年 第1期相关文献

关注社会?积淀文化?书写思想——试谈高考作文导向
唐建新 《现代语文:高中版》2001年 第11期相关文献

新考纲给我们的新启示——2001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及应试对策
要分析认识今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及应试对策,须从高考语文试题改革的已有基础、今年的《考试说明》所明示的信息、高考语文的备考建议三部分进行分析。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年 第10期相关文献

基础 灵活 贴近——阅2000年高考数学试卷体会
2000年高考阅卷工作已经结束,我们感到今年的试题特点是:基础、灵活、贴近,突出对基础和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以抽样调查分析,今年考题的难度系数分布区间最理想,以中档题为主,且区分度较好(见...
唐建新 单文海 《中学教研:数学版》2000年 第11期相关文献

转换观念 改革教法 抓住根本 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
唐建新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0年 第9期相关文献

基础灵活贴近——阅2000年高考数学试卷体会
唐建新 单文海 《中学教研:数学版》2000年 第1期相关文献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例谈
唐建新 《试题研究》2000年 第19期相关文献

导向明确 指导细化 服务良苦:——《语文教学通讯》今春对旨导文章纵览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0年 第20期相关文献

语文多媒体教学CAI课件制作: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更新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0年 第18期相关文献

2000年高考语文命题五人谈:学习考纲把准考试的要求
唐建新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0年 第10期相关文献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眸六:人民大学报刊复印全文收录的部分文章
唐建新


     感谢一些热心的老师帮助我将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由于中途硬盘出问题,在《渐新堂选集》的该部分则只出现了9篇的目录,现又再次从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现改版为《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版 初中版》)《中小学各科教学》《教育学》中收集整理,得到以下补充。

10 迈好教材教法教育三个台阶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上海教育科研   1994(06)
11 高考应考什么样的语文素质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6(Z1)
12 从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看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9(10)
13 借代的定义及其他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8(10)
14 从科举到高考再到国际语文奥赛——由高考语文的走向说起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9(01)
15 分析高考试题 拟定复习策略──从1998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说起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世界   1998(12)
16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预测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世界   1999(05)
17 反思我国对语文测量的评价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现代语文  2006(01)
18  风正一帆悬——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段语文课程改革巡礼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  2004 7/8
19  高考语文备考方略应进行重大调整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现代语文 2002(10)
20  高考语文考前试说命题特征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9(05)
21 话题作文 将中学写作教学带到何方
作者:潘新和 徐江 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 2005(02)
22 考场阅读中的文段与中心句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9(06)
23 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更新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0(10)
24 训练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2(09)
25 综合性学习的多样化问题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 2006 (04)
26 作文备考要关注社会积淀文化抒写思考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04)
27 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上海教育科研  1989 (05)
28 语文教师要具有学科理论意识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上海教育科研  1992(09)
29 勇敢的挑战 顽强的呼喊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6 (06)
30中考语文试题的六大价值取向及问题讨论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6 (12)
31 析高考试题 拟定复习策略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世界  1998 (12)
32 我国语文考试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8 (09)
33 关于话题作文的几点忧虑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教学通讯  2005 (05)
34 关于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普适性与严肃性的思考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2002(06)
35 新课程新高考的新指向: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试题与研究   2007(01)
36  学必有师——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讨论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建设   2006(08)
37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五题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3(02)
38  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研究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7(06)
39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三十年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7(31)
40  从科举到高考再到国际语文奥赛——由高考语文的走向说起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1999(01)
41  高考作文应该及早退场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28)
42  烙上了世纪初的印记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2(02)
43  谈语文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普适性与严肃性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2(04)
44 高考作文的无奈及出路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06(09)
45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进行的评价探索——深圳市南山区评价改革介绍
作者:唐建新   文献来源:语文建设   2003(01)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06:1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写给我们的建新老师作者:SUNNY
写给我们的建新老师
江南梦忆

    唐老师的荣退之日将近,我早该写点关于建新老师的文字,可是,每每举笔,思忖良久,最终又不得不放下,实在不知从何说起。十年的相遇,十年的引导,十年的教诲,从课堂教学到编写教辅,从发表文章到出版专著,每一次进步,无不包含着建新老师的期待鼓励和敦促,无不浸透过建新老师的心血。
    在乐山同乡的眼里,唐建新是所长;在同辈的南山语文人心中,唐建新是主任;在年轻的南山语文人的心中,他是慈父;而在我眼里,他却始终是老师。我从未以“主任”称之,而是一直这么固执地称他为唐老师。古人有一字之师,来深十年,我算是拜学于唐师门下,岂止是学到千字万字?唐老师这个称呼不会因为时空变换而发生变化,我对唐老师的感激和敬意,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损。
    第一次见到唐老师,是2001年8月在南山区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的新课程培训会议上。当时,一个月前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降落南山,我很有些心高气傲,为自己重回中学教坛尚存些许不甘和无奈,因此,第一眼看到南山中学语文教主般的唐建新老师——我们的语文教研员,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外表不够潇洒,身材亦不够高大,却还壮硕,一张宽脸,半长的头发很认真地往脑后梳过去。其后两天的学科培训阶段,他却像一位导演,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新课程培训的好戏。在这里,我第一次聆听到区内名师的讲课与风采:王润梅老师的细腻和严谨,她给我们展示的精致优美的学生作业,让我感受到王老师的职业快感;蒋波老师双手一摆就逼真地写成一个大大的“一”字,他的艺术风采,对书法的精通,对诗词的酷爱,还有他满身的才气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侨中的一位女老师,是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从她的言谈中我认识到她的学生工作做得相当细致。这些老师的培训课一下子改变我的看法,让我感到南山中学语文教坛竟是藏龙卧虎之地。后来才意识到,这次培训只不过是唐老师擢拔先进、奖掖后生的一个剪影。接下来的十年里,唐老师一直如此,南山中学语文界,谁有思想,谁有文采,谁肯吃苦,谁有眼界,谁有创造力,他都一清二楚,知人善用,鼓励敦促,谁有了成绩他都会猛烈地宣传并向高人推荐。为此,南山语文新人层出不穷,走向省内外,走向全国,也便不足为怪了。一年之后,我竟也成为中学语文培训教师,从七上讲到九下,从高一讲到高三,从南山讲到广州,从省内讲到省外,一直讲到全中国,全都因为建新老师搭建的很好的平台。
    南山成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2001级的初一教师便成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新课程培训会议的领导席上,课改新风尽吹,欧风美雨的先进理念猛传,但是,新课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课堂教学怎么开展?学习方式如何转变?领导们不会关注这些行动细节,而唐老师却做到了。在后来两天的学科培训阶段,唐老师首开先河,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大家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书记员、发言人等角色,组长召集组员讨论问题,书记则负责记录组员的意见,每个小组把意见集中起来,写在一张大白纸上,最后推选发言人,分享交流讨论结果。讨论交流中,每个人都参与其间,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到新课程到底不同一般。三年之后,当我参加深圳市教师海外培训学习,聆听美国教师上课的时候,才猛然发觉:我们的唐老师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向我们亲自传授这种学习方式了。唐老师或许没有我们这么幸运,这么近距离地倾听美国教师上课吧?那么,他的理念是听来的,他把别人口头的理念,变成了操作实践,他的指导是创造性的。
    初来南山,我骨子里很清高,当时手里攥着教育部国家汉办颁发的对外汊语教师资格证书,我一心想着谋求机会公派出国,或者读个博士学位什么的,希望有朝一日逃离南山,离开中学教坛,可是,最终也未能逃脱南山语文人的宿命。三年之后,我便不再想逃离,而是踏踏实实地做着我的中学语文教师,因为唐老师带着我们做课改,开设公开课录像课,编写教辅,做课改培训,撰写并发表论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些让我有了成就感,我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尤其是2004年去了趟美国,有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我就更加不愿意再离开这个地方。
    在教学比赛中拿奖不是我的强项,但这些年却也还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全都因唐老师的引导和鞭策。2001年9月的某一天,广东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来到南山,唐老师陪他一起到学校听课,了解课改情况。那是没有打招呼的课,这是我的第一次被听课。当时正在做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爱我家》,学生们拿着事先带来的家里的珍贵物品,一枚邮票,一张书法,两张照片,或是一本老旧的字典,等等,上讲台很深情地为同学们讲述家里的故事,有的含着泪在讲述,同学们各有各的精彩。唐老师一听觉得有意思,便马上要求学校派电教老师来录像,下课时还要求补录前面缺失的部分,因此,我便有了第一堂《我爱我家》完整的录像课。虽然它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却成为我和我的学生们最珍贵的档案资料,至今留在我的抽屉里。
    2002年1月,第一次全国课改实验区培训交流会在我的学校举行,会议安排了三节公开课,有夏志明老师的《黄河,母亲河》,屠谖老师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我的《戏曲大舞台》。我的学生们表现极好,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反响很好,《语文建设》期刊便刊载了这篇教学设计以及与蒋平教授的访谈录。第二年5月份人教社再次来南山录制这堂课,而从来不喜欢重蹈覆辙的我,便去借班上课,所以后来出版发行的这个版本并不如我自己的学生上得好。第三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来录制了我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例,唐老师和高老师两位先生为我的课做了精彩点评,非常感激。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录制了我的高中必修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每一次录像课例之前之后,唐老师都付出很多,看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几易其稿,有时弄得我们自己都烦恼不堪,可他却不厌其烦,要求做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
    因此,我们的公开课做得好,他比我们还高兴,如果做得不好,他会比我们更在意,对我们的严厉批评便是免不了的。
    我上课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喜欢把一节课翻来复去的倒腾几遍,今天请这个人来指教,明天又请那个人来把关,反复琢磨,直到教师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定格了为止,我坚决不喜欢这样做,理由是“我不会演戏,记不住台词”,实际上是我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做一节课,即使面对公众上公开课,也是这样。我的做法很冒险,为此,我有过滑铁卢的经历,而且还不止一次。当然,因为我没有付出太多精力,失败了,我也不会太在乎,为什么?这是我的本色,我本无能啊。我就是这么固执。有时候,唐老师也拿我没办法。
    记得2002年,我第一次为深圳市上公开课,在全市初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研讨会上展示教学课例,课题是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也许是因为曾经上过这一课,学生做得很好,便麻痹大意,也许是因为我太随意,压根儿就没有把第一次在全市亮相当作一回事。公开亮相之前,我竟没有在学校试演,更没请唐老师来把关,最后,他觉得我这堂课上得不好,似乎给南山丢脸了,回来的途中,还在车上,他就当着区里许多语文老师的面,毫不客气地批评我,说我没动脑筋,没研究,不重视。后来听说,我下车以后,润梅老师告诉他:“你这样批评爱娣,以后谁还愿意给你上课啊?”事实证明,一向大大冽冽的我没有计较唐老师的批评,后来他找我上公开课,我仍然没有推脱,而且吸取教训,开始认真研究了。这样便有了我的《戏曲大舞台》《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等课例的录制出版。现在想想,老师批评学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孔子还经常批评他的弟子呢,子路挨批评最多,因为他鲁莽直率,而宰予受到的批评则比唐老师对我的批评要严厉得多,至少唐老师还没有骂过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之类的话。
    在为各地教师做教材培训方面,唐老师对我的要求也甚是严格。记得2002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广州华泰宾馆为广东省骨干教师做教材培训,唐老师带着我去现身说法,为全省的骨干教师讲课改经验和心得。这是我为各地老师做教材培训的第一次,也是第一个走出南山的培训教师。中午到达广州,在宾馆吃过午餐,我就跑到暨南大学去找我正在读博士的同学玩儿,直到夜里11点钟才回到宾馆。回来途中,还在路边音像店淘了一大把班德瑞的音乐光碟,正洋洋自得,陶醉在来自阿尔卑斯雪地的纤尘不染的音乐呢。唐老师把我叫过去,问:“明天讲什么?”说着便要我把要讲的内容复述给他听。天哪,我哪知道讲什么?要我讲讲晚餐吃了什么,我们都去哪儿玩了,暨南大学校园是不是很漂亮还差不多。我一时语塞,坐在电脑前面半晌没有说出话来,打开课件,仍旧是一本糊涂账。见此情景,唐老师说话了:“回去把课件重新做一遍,晚上不要睡觉了!”刚才玩乐的兴致,被他一瓢冷水浇得透心凉。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彻夜不眠了。当时还没有外出带电脑的习惯,用他的电脑,没装五笔字型,用拼音打字,更是把我折磨得够呛。他说我曾经引用的“语文是什么”的诗歌很好,讲课时可以引用,可是资料没带来,我只好打电话,让爱人在电话里念给我听,一字一字地记下来。这一夜我一直忙到凌晨四点钟。与同宿舍的人教社中语室王涧博士闲谈,才得知唐老师早已被她称为“拼命三郎”了。有了这个不眠之夜的经历,后来外出培训,我再也不敢轻视或怠慢了,而是认真地对待。也许有人会认为,我能走出南山,去全国那么多地方培训,是唐老师对我的偏爱,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曾经历过如此不让睡觉的磨难。
    从这次培训开始,2002年8月,再次应邀去昆明给云南省骨干教师做培训,并于第二年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聘书,聘我为中学语文教材培训团讲师成员,一做就是八年,走遍大江南北,为二十余省市地区的教师做培训几十场。曾记得每次接受任务,外出培训前,唐老师都会就培训专题提出严格要求。他对我说过:“培训团的其他成员,他们或是省市地区的教研员,或者是大学教授,他们有名气,有地位,而你是一线教师,你必须认真,用实力说话,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脚!”正因如此,我的每一场培训,在人教社培训后的调查回访中,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和打分都很高,也正因如此,我才能这么顺利而幸运地为人教社教材培训做了八年。在长达八年的教材培训中,全国许多地方的老师认识了我,我也认识了中学语文界的许多名家、高手。唐老师又告诉我,见到他们,要虚心请教,他们谁谁谁是哪个方面的专家,对哪项研究有专长,甚至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什么,他都一清二楚,让我一定要向他们请教。这又给我指出一条向名家学习的路径。
    如果说十年来我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什么长进的话,唐老师功不可没;如果说他还愿意把我当作学生来培养的话,那是因为他发现我虽然做事毛糙,但竖子可教,我能吃苦,还算勤奋,而且脑袋瓜子也还算有点灵气,能做点事情。
    十年来,跟着唐老师编编写写的事情也做了不少。区内老师共同编写的正式出版的初中教辅练习就达20本次,设计的教学案例也很多篇,除了初中发表和出版的,我编写的高中语文的《儒林外史》教学案例还收录在《中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里。
    在所编写的初中教辅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探究•活动案例》一书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做得最开心的一套书。记得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只给唐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和要求,没有样章,也没有具体的做法,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最终能够做成啥样子。唐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份模糊不清的传真件,叫我回家去创造。也许是因为没有镣铐的束缚,我便可以自由地舞蹈,把我尚存的一点想象力和对文学的喜爱这点雕虫小技全都用上了,我的《我与文言先生有个约会》、《如此识字》等篇章,《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小剧本,至今仍是我自己钟意的文字之一。我做的这个单元不是练习,而是语文活动案例,我编写的内容全是自己的原创,那种快乐感觉很好。任务完成后,稿子发出去,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接到唐老师电话,他十分欣喜地告诉我:“你写的东西,人教社非常满意!”他把“非常满意”四个字咬得很重,说得很清楚。我知道从唐老师口中获得“非常”一词是多么不容易,看来,人教社的确对我的样稿很满意。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把这一套书全部交给唐老师主编,这样南山语文老师又多了一件忙且乐的事情,一做就是六本书,六个学期。
    在唐老师面前,我们始终是学生,只要是他分派的任务,只要是与语文有关的事情,他都会严格把关,尤其是外出开会,在会议上发言,他必定要求做好课件,有时三遍五遍地修改,还要求自己试讲,算准时间。今年8月在贵阳召开的第四届“人教杯”会议上,南山三位老师的发言得到专家组的好评,被称为“南山现象”。会后一起在街上散步时,唐老师表扬了我们,马蓉老师当时就笑着说:“我的发言别人怎么评价我不在乎,只要唐老师满意就好。”而我永远记得,我的稿子被逼着要求修改了五遍,而且他还要求我必须对着课件试讲,掐准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因为会议只给每位十分钟的发言时间。
    在研究方面,我的《美国语文教育》的写作与出版,唐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不能不感激唐老师。
    来到南山三年之后,我被通知有资格参加深圳市教师海外培训前的英语考试,居然考了78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唐老师,他很高兴,当时他就说:你将是南山区享受海培的语文教师第一人。当我正式被通知成为海培学员之后,他便交给我任务,施加压力,从美国考察回来,他就要求我给全区中学语文教师做了关于美国语文教育的讲座,要我为老师介绍美国语文教育情况。其实,在美国考察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搞出什么名堂,更不知道我怎么去写美国语文教育。我把自己思绪混乱的提纲发给唐老师看,他们立即帮助我整理思路,提出建议,最终迫使我在十分艰难地完成了美国语文教育的写作,如果不是他的期待,不是他的引导,不是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做这件事情“有意义”、“功德无量”的话,或许,我的《美国语文教育》早就胎死腹中了。因为做这件事情非常艰难,美国五十个州五十套标准的杂乱无章,成堆的英文资料,散乱的零零星星的片言只字,如何才能组成系列的像后来这样十一个章节的符合中国教师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书稿?我痛苦过,烦恼过,几次想到要放弃,毕竟,没有它,不写《美国语文教育》,我也照样活得很快乐,很浪漫,很光荣,很幸福。可是,唐老师不答应,他认为我必须做,必须把它进行到底。有时是鼓励和期待,有时便是强制加逼迫。当我灰心,气馁,犯难的时候,他便鼓励;当我粗制滥造,胡乱地写的时候,他便毫不客气地批评。我的《美国语文教育》,历时两年,六易其稿,增删数次,他都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向外宣传推荐,他也是煞费苦心的。从上海教育出版社,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到最后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欣然接受,最终付梓出版,唐老师费了很多心思。
    从美国回来之初,有一次去办公室请教问题,跟他谈起有关写作内容,他便带着鼓励的语气预测道:“明年将会刮起一阵爱娣旋风!”从来对名利无所求的我,认定自己是笨拙的无名小卒一个,微尘一介,怎么会有旋风刮到我头上呢?对此,我一笑置之,以为唐老师比我还可爱,很有理想色彩。其实直到今天旋风也没有刮起来,只不过,它的影响却在渐渐地扩大。
    《美国语文教育》即将付梓出版,出版社希望扩大书的影响,希望我找些名人写序,我向唐老师求救,希望他能帮我找找名人,而唐老师告诉我“不必找”,理由是,第一,你认识的名人不多,他们不了解你和你的美国语文,第二,他非常看好这本书的价值和质量,因此,决定朴素打扮,不请名人写序,不请名家推介。但是,书稿一旦出版,他便不断向外推荐,希望在全国语文界产生影响。当学校决定为我的书举行首发仪式时,他非常支持。从各地语文界权威人士手中,搜集评价文字,因为都是朋友间的阅读与观感,不是应付媒体的采访,于我,那些评价非常真诚而珍贵。唐老师还亲自为我的首发仪式撰写对联:“以开放的视角关注前沿,以科学的态度创新教育”。
    在《美国语文教育》首发仪式上,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这样评价南山教育:“南山为什么能够创造教育奇迹?因为有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共同的特点是有理想、有追求,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追求,同时这儿有一批博大精深的、真正优秀的大师。”在这批优秀大师中间,唐老师则是给我帮助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今天我仍然可以这么说,没有唐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的《美国语文教育》。
    《美国语文教育》出版之后,我都不想再回首,再作深度思考,因为我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我要报复一下,不去理它。而唐老师一旦有机会,便帮助我提升对美国语文教育的理性认识,有一次他拷问我:“美国语文教育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我竟一时语塞,说“不知道”,然后他告诉我:“美国语文教育没有奇迹。”呵呵,原来这不是后记里的第一句话吗?然后他给我分析“没有奇迹”的理由。
    唐老师把南山语文搞得风生水起,培养了一些实力派,以及他自己在全国中语界的影响,统统都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像钢铁一样是炼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言,“要用事实和实力说话”。
    如今,唐老师即将六秩荣退,为他开个研讨会,做个纪念册,无论如何也不过分。于是,当建伟把第一个电话打给我的时候,我表示全力支持。可是我的软弱笔力,无法概括唐老师的业绩和贡献,无法表达唐老师在全国中语界的影响,更无法书写站在我们面前的高高大大的建新老师的形象,只能借助回忆的点点滴滴,表达一份感激之情。于是,我怀着一个后生的虔敬之心,把一页页短信发往全国各地,恭请诸位名家大师书写他们眼中的建新老师,这便在收获感动的同时,收获了唐老师从事教研工作30年的累累硕果,收获了30年来他与各地新老朋友建立的深情厚意!
    为唐老师退休开个研讨会是众望所归。早在2009年5月,孟素琴老师就对我说过:
    “给唐老师开个会,很有必要。像唐老师这样的‘区’教研员,这么有思想、这么有研究成果的,太少了。
    其实,开某位同志的研究会,受益的,将远不止这一个人。”
    孟老师还说过:“唐老师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我对他很钦佩。”
    作为特级教师、河南省教研员的孟素琴老师能如是说,作为后生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敬佩唐老师,不在他退休之际为给他做点什么呢?
    来到南山这十年,遇上唐老师,是我的幸运。他让我觉得教语文原来这么有趣,其中大有学问,语文教学值得我一生去爱,用一生去追求它的理想境界。
    敬爱的唐老师,壮辞巴蜀,源在仁寿,承天府之恩泽,聚夫子之才德,享语文事业之清誉。德馨南山,惠及语文宾朋;培养青年,彼其教学大赛显身手;领先课改,执教学研训之牛耳;指导科研,高瞻远瞩,凝聚期待,促成“南山现象”之存在。
    敬爱的唐老师,家住阳光棕榈园。寂寂寥寥棕榈居,年年岁岁一房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您有夫子之心,却无垂老之颜,您对语文事业的追求,您对我们语重心长的批评和谆谆教导,亦如芝兰之香,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
    祝唐老师身体健康,壮心不已,永葆乐观情怀。韬光养晦之余,依然不吝赐教,笔耕不辍,宝刀不老,为语文事业奉献更多更闪光更智慧的教育思想!
2010年12月5日凌晨2点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08:05:3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杂谈:谁言人师不风流作者:文坛土匪
谁言人师不风流

--在唐建新从事教学研究30年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高由
今天是个丰收的日子。
今天是个荣耀的日子。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
南山唐建新老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30周年,可以说五谷丰登,八方来贺,区内外老中青三代语文人济济一堂,献花献礼,欢庆一位语文教研员六十寿辰,也欢庆中国语文教学研究的三十华诞。
松竹情怀酒一杯
桃李风度诗千行
在这样的时刻,有幸参加这样一个座谈会,回味人生,品尝教育,我别无所赠,只是即兴创作了一幅对联,以表达和唐老师门下众多弟子一样的崇敬之心。
在前几天的博文《以生命定义语文教研》中,我对唐老师的职业人生作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其实,作为唐老师的研究对象和学生(因为作为教研员他除了研究教学,还要研究语言现象、作家和作品),我对他是非常不服的。我理解的语文人无非就是说话、写作、习字,在别的方面我比较谦虚,但自信在这三个方面不会落后于他。
一者,说话。要说我这人,没什么本事,就是口才了得,最擅长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描成红的,口才比某些指鹿为马的领导干部毫不逊色,当年在内地也是正儿八经地忽悠过青少年数十场的。顺便透露一下,作为学术超男易中天先生的正宗弟子和本山大叔的阶级兄弟,我是得到过这两方面教育真传的。可是,一碰到我那中学生儿子,我的身份就由亲爹变成了“继父”,别说用拳头发言,要想不挨揍,自己先闭了鸟嘴,再就是赶紧请唐老师出面。本人是牢牢记着一个教训:宁可到河堤是挑沙,不跟中学生说话。唐老师一到,有时深更半夜,三言两语,就把典型的九0后牛犊子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二者,写作。作为写作者和具有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到目前为止,我创作了三部电视剧,三部长篇小说,成果不算丰厚,也足聊以自慰。然而,在唐老师的“不评特级,不报成果”的“三不主义”面前,本人却感到十二分的惭愧。本人最著名的作品《深圳大道》就有唐老师的心血,8篇系列评论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专题研讨会开了先声,令与会的评论大腕差点重新复读。还有,在2008年天寒地冻的春节期间,他还为这部小说担任实质的责任校对,在书稿清样里给我挑错字病句,指出我近千处的错谬。他不仅叫我们这些业余的码字者寸步难行,而且还要抢专业的出版家和评论家的饭碗。这是不是有点可恨?
三者,练字。上面说到的我自己创作的对联,本来今天要拿到座谈会上来当众“秀”一秀的,年近半百,我最近生了病才开始练习毛笔字,不过一个多月,水平大有长进,曾对亲友狂言,可能老天不叫我当作家,是要我改当书法家了。和唐老师认识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识过他的书法水平,现在正好可以在他面前牛一回了。兴冲冲出门,送撞到门上,一下子清醒了,我练字的这两把刷子还是唐老师亲手教的呢,他教我如何临帖,从小篆至隶书至行楷,还借给我一方歙砚,我才学会提笔呵。
上次的博文中,我认为一个唐老师身上最可贵的是有一种情怀——-家国情怀。没有这种情怀,就不可能做一名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中国读书人最大的特长就是忘师卖道,例如本人,认识唐老师多年一直跟他叫老唐,最正式的一次,就是现在:我要真诚地叫他三声:唐老师!唐老师!唐老师!
因为,从今往后,随着岁月的流失,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我们大家都要渐渐省略掉这三个字后面的一个“师”字——叫他“唐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23 , Processed in 0.1205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