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研的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9 10: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 语文教研的方法之一:调查法

唐建新

    先说一说语文教研的方法分类。
    这实际上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关于教学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切分出不同的研究方法的名称来。如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质性研究、历史研究、系统研究、逻辑研究,但是,仔细一想,上面的说法似乎都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从外延上划分开来。如果再从研究过程的思维方法命名,则更加难以划分清楚,如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归谬的方法、批判的方法、引用的方法、建模的方法等。
    以上的方法分类能够给人来带理性的快乐,但是难以解决我们一般教师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需要。笔者从大家熟悉的实用的角度,拟按照比较传统的叫法,介绍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辩析法、实验法等几种。
    调查法就是了解事情真相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我们常常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实际上也在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整我们的教学教育策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语文作业的布置量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阅读书籍的种类等,也常常在我们的关注之中,对这些问题的具体了解,实际上就是在做调查。当我们将这样的调查进一步具体化数据化之后,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就具体客观和深入了。
    要做到调查结果的具体客观,就必须注意调查的基本方式。
    首先是不带有主观预设,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和自己个人的感觉,要尽可能的站在中立和客观的立场来进行调查。
    其次是设计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导语主体和结语。导语说明调查的目的说出调查的方式以及希望被调查者给出的配合,结语部分则是表示感谢之类的话。
    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的设计,要注意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存在任何可能引起误导的提示,不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不提出一时间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也不要设计出自己难以统计的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不要在问卷调查中说我们这次的问卷是为了了解大家对语文学习是否喜欢的问题,被调查者一看就知道你的调查意图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的;或者说提出我们应该喜欢自己的祖国语文的信息,自然被调查者就知道不喜欢是不对的,这就是典型的在误导大家;也不要提出你家里每月收入多少气质灰色收入多少之类的问题,这就涉及了别人的隐私了;也不要提出你是如何学习好语文的这一类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也尽量减少诸如将你喜欢的学科进行排序,而现在学校里的学科数量很多,高中的文化课九门,艺体课3们,实用技术校本课程也不计其数,排序的对象超过了10个,统计的工作量就会大得惊人,可以多达3628800种结果,这还不包括如果每一次排列的对象不是10各二十或九个或八个或七个等情况。
    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要尽量集中,不要什么问题都想在一次调查中都得到解决。最好是吐出一个主问题,围绕这一个主问题来展开,拟出准备性铺垫性的问题,在主问题之后在设计出验证性的问题。
    譬如我们要调查学生考场作文时是否打草稿,准备性的问题就可以是你在考场上的时间常常是如何分配,这就包括了给作文留出了多少时间,如果说该学生常常是作文时间不够,离考试终场只有二十分钟才开始写作文,那么他后面所说的拟草稿就是假话,其结果应该不在统计之列。打不打草稿是我们调查的主问题,问题的提出不应该直接说你在考场上打不打草稿,而是通过文审题以后的写作行为来确定是否打草稿。主问题之后的检验性问题,可以设计为如果打了作文的草稿,会不会再做其他试题时草稿纸不够用,或者是否翻页使用草稿纸,或者其他的方法来检验前面的话是否是真的。我们调查教师是否阅读语文杂志,准备性问题就可以使有没有时间阅读,主问题之后则是常常在什么时间阅读。通过前后的不带暗示的问题设置,就可以判断是否阅读的回答的真假问题。检验性的问题还可以设置为最近三期的著名杂志的著名或主要的文章篇名,让其识别,也可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问题呈现方式,最便于统计的是是非判断题,其缺陷是信息量最少,如是否阅读语文杂志的下面就是两个选项:是、否。其次是单选题,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才有方式最多的是单选题,给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备选项,让被试只准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一项来填或者打钩。再次是刻度题,即调查被试所处的程度,如对某某书籍的态度,在认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刻度上画圈,我们就可以在该问题下面划一直线,直线的两端分别给出两极的词语如“喜欢”“厌恶”,在直线上分别标上中点端点及两端的再等分点,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刻度上的点,得到被试的态度,五个点就分别一次代表着:喜欢、比较喜欢、无所谓、比较厌恶、厌恶等五个程度。
    问卷调查是研究中最基本的起点,也是我们进行学科研究乃至于教育科学研究常常采用的方式。用数据说话是相对比较科学客观的思考与研究,得出的结论自然容易具有说服力。当然,此外还有图标式的、排序式的等多种问题呈现方式,只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很不容易涉及和使用,因为设计问题的难度和统计的难度比较大。
    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一旦公开或者刊发,常常需要我们将问卷调查表附在研究报告后面,以展示其研究调查的客观科学程度,不然,只公布结果而不公布调查问卷本身常常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你的问题设计不科学,得到的数据及结论自然难以客观科学起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3:01:18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生活
唐建新




    和前些年组织的学术报告一样,一些人认为很好的报告并不叫座。
    自己是很注意学术报告者的水平的,因为,无论在内地还是在特区,听报告者众,要求高,因此,没有把握的人,自己没有听过的报告,绝对不敢贸然跟风发出邀请。
    来到特区12周年,先后邀请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中国鲁迅学会秘书长、国务院博士授予点7名专家组成员之一的袁良俊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高校人文教育协会会长、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1990年代被海外誉为中国高校十大名嘴之一的厦门大学教授蔡厚石先生,1950年代研究生曾经在高校任教景山学校教书北京市担任过教研员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全国语文教学一线的大家多年都耳焉能详的钱梦龙先生、李镇西,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编审主持过科学教育单元文学教育单元编辑编审的李世中先生等,就他们熟悉的或我们需要的内容做学术报告。当然,也曾经邀请了原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全体博导(5名)先后来做相关的辅导报告或学术报告。
    这些大家,虽然都认真做了准备,讲稿或提纲都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讲起来还是常常多半是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举重若轻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语重心长,有的鞭辟入里,有的幽默风趣,总给人如嚼橄榄如坐春风的享受感。其报告间透露出的可以信手拈来的睿智思考风趣表达以及透彻洞悉,常常给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
    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已经长期被繁重的工作压得来只习惯听讲课,听训话,听好记笔记的报告,或者听带有很强故事性的轻松的报告,一旦跟不上或记不下,就认为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不再去追寻下一个闪光的话题或理性的光芒。当然,因为穷国办大教育,使得很多中师电大夜大毕业的同事在后来的继续教育中加强学习提高受教育水平的人加入了更高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由于过去的条件局限,也基本没有过学术报告的听取机会,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从学术报告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样一来,很多地方长期不给中小学教师请人讲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报告,而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没有怎么听到过或者很少听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报告而非灌输式演绎式解释式的讲课,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教师,作为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其学术思维的能力自然很容易江河日下了。
    理想的出路是学者们通俗再通俗些,浅近再浅近些;而作为组织者则对学术报告作出必要的恰当的甚至是足够的点评,一次次,逐步提升我们的学术生活品质。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2:51: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讲  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从何而来(三)?

唐建新

    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从何而来的之一谈到了从自己的实践中来。之二谈到了从自己使用的教科书中来,今天谈的是可以从自己所教的学生中来。
    我们做教师尤其是做语文教师的,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对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能够有新的发现,尤其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观察与发现,这样,自己的语文教学才会逐渐琢磨出一点门道来。
    譬如,通过我们的有意识的观察,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的变化。就这一问题,就可以展开为一堂课内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与尝试使用,各种方式的使用时间,平均一堂语文课使用的不同方式的数量,不同方式使用时间及其效果的比较,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我意识及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原因及其分析。
    就是课堂上学生的用笔,也可以作出许多文章来,如,不同班级的学生课堂用笔次数的比较,学习古诗文或者文言文与学习现代文用笔的比较研究,学习用笔的处所方式的比较,高中学生或初中学生教科书上的用笔分析,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的注释使用情况的调查,学生对思考与练习的回答用笔的调查……
    关于教辅资料,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通的学习情况,那么,可以做以做学生自带教辅资料的种类调查,学生课堂学习中对自带教辅资料的使用情况调查,学生对自带教辅资料使用效果的自我评定的调查,从而提供出一种积极的购买与使用的建议。
    学生课堂上问题思考与回答的情况分析,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年级的分类统计,可以进行不同性别的分类统计,也可以不进行统计而进行个案的观察描述。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类,看看学生对各个不同类别问题喜欢回答的程度及比例,从而归纳出我们教师提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调整哪些问题。
    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是可以有很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的内容的。如朗读的音量与性格的相关性,朗读的音量与内容的相关性,朗读的音量与熟悉的相关性,朗读的音量与学生年龄的相关性,朗读的音量与背诵的相关性,朗读的音量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朗读的音量与文本体裁的相关性。这些内容一展开,就可以发现,并不是什么都需要大音量,或者有些现象会是出乎意料的。如果单一起来,不能够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在上面写什么画什么,怎么写怎么画,什么时间写什么时间画,用什么颜色用几种颜色来写来画,学生用什么符号来圈点勾画,教师的指导在什么情况下是毫无用处的,什么情况下学生在教科书的使用上是非常管用的,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使用教科书上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在教科书上的书写量及书写位置的差异分析,等等。这些对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宝贵观察,这就是我们科学界经常索说的田野观察研究法,有的也叫做现场观察法。
    学生的写作也是题目丰富的研究宝藏。一般学生写作过程的现场观察分析,学生审题的心理过程推测,学生材料使用类别的分析研究,学生写作过程的时间使用分析,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障碍归类,学生自拟题目的偏差观察,学生写作过程的情绪观察,学生写作过程的资料使用统计,学生写作时的课文联想分类观察,学生写作材料重复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学生写作用字的统计分析,学生写作中的错别字出现对象及频率的分析,学生写作中的关联词的使用调查及原因追问,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心理分类,学生写作练习中文体转换的时间需求分析,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的培养时间分析,学生写作中文面意识的训练次数归因研究,等等。这些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对于自己的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同行写作教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学生考场上的表现是非常值得观察与研究的地方。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学生面对试卷是有不同的反映的,只要我们自己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学生之中对于试卷的反映上差异非常大,看试卷的时间快慢不同,先后顺序不同,动笔的先后不同,做题的先后也不同,做题有差错之后的处理方式不同,回忆知识的方式不同,回答做题的方式不同,睁眼与闭眼的时间都有不同,不同类别的试题阅读学生使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甚至字迹的大小轻重都有一些不同,这些现象我们仔细观察之后进行归类分析处理,就可以为我们的考试指导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以及实施操作的具体规范。
    学生的交朋友,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可以说都有许多值得与语文教学研究联系起来的题目。
    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广袤的语文教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积累上去提炼与纯化,经过一定的写作条件对象范围的限制,将问题变得单一与具体起来,成为自己能够很好展开与驾驭的题目,再将自己的观察与调查或统计进行分类整理,进行客观描述,再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提出在实践中自己的处理建议,文章就显得比较实用也有一定的研究借鉴价值了。
题目从何而来的三讲讲完了,不等于说我们的语文研究文章的题目只能够来源于这三个方面,其实当我们对写语文教研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或一定的感觉以后,关于很多的方面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语文研究与写作的视野,包括语文教育史的研究,语文教育法规的研究,语文教育理论的嬗变研究,语文测量的技术研究,东西方语文教育的比较研究,港澳台语文驾驭的价值研究,等等,但是,在开始阶段,我们还是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开始,从自己方便进行观察琢磨的地方开始,才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正确路子。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2:50:4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讲  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从何而来(二)?
唐建新


    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除了(一)里面谈到的来自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外,还可以来自自己工作所使用的书本。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花费足够的精力去理解把握,从而比较轻松自如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引点拨,在这里面就有一个极其辽阔的研究空间。
    就拿语文教科书来说吧,就可以从中找出许多许多的题目。
    把所有的课文标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就可以看出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如工业题材的有多少,你也题材的有多少,校园题材的有多少,体育题材的、科技题材的、名人名家题材的有多少,中国的有多少外国的有多少,少苏民族的有多少,描写男的有多少女的有多少,古代的有多少现代的有多少,仅仅课文标题就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曾经有人就做过男女主人公比例的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年我们的教材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倾向,这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极为不适当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也应该引起教材编写者的及时更正。
    如果从课文体裁分类,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教材编者的内容选择来。如科技类文本有多少,实用类文本有多少,文学类文本有多少,古诗文类有多少,外国翻译过来的文本有多少……
    再一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天地无比辽阔。譬如,课文里面的故事情节分类,任务性格分类,时间地点分类,历史时期分类,事件性质分类,可以有许多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整理。又如心理描写的分类,就可以分出舒缓心理、激愤心理、阳光心理、阴暗心理、麻木心理……。心理描写的方式也可以分为直接的、间接的、以物来描写的,以人来反衬的,以歌曲来映射的,以场面来烘托心理的……
    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研究题目的文本素材非常丰富,再譬如,关于导语的分类研究,关于课后思考与练习或研讨与练习,也可以分出若干的子项目来进行整理与与归纳,看看其间有哪些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应该教材编者今后进行调整的问题。1980年代,一位学生大学毕业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教书,我就建议他对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练习进行分类统计整理,结果自己平生第一次的教学研究论文就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录用,要知道这是在全国8000种报刊杂志里精选有价值的研究文章进行或编入题目录用或摘要形成卡片使用或全文录用的权威杂志,当年一旦有两篇被全文录用可以申报正高级别的(研究员或教授)的技术职称的。
    对练习的分类统计研究就可以看出,属于知识复现型的有多少,一般是以什么形态出现;以知识运用型的有多少,一般又是以什么载体来出现的;属于信息筛选的有多少,属于内容概括的有多少,属于探讨性的有多少,属于拓展型的有多少,属于联系实际的有多少,属于学习方式指导的有多少,或者巩固型的练习有多少,创新性的练习有多少,分析性的练习有多少,综合型的练习有多少……这里,无论花费多少精力都难以穷尽我们对这些思考与练习的研究,正是这些练习构成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具体的立体的大厦。
    现在我们对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教学所使用的教科书的研究是很不充分的,认识是非常含混模糊的。而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需要我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对象——教科书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清晰的把握,有了这样的把握,我们才能够游刃有余的从容不迫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指引和点拨。
    譬如教科书插图的分类研究,就可以整理出很多的认识,哪些课文有有多少插图,各占多少比例,什么画种的插图,或者对课文内容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有哪些,不同年级不同文本的插画分布是否合理,今后的教学应该如何使用这些插图,教材编写者应该如何调整课文中的插图,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可以说仍然是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再如,教科书目录的编排有什么变化,从历史的角度,从不同版本的角度,同样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帮助我们正确使用好目录。帮助学生正确利用好目录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我自己过去就进行过手工的《初中语文基本篇目文言文字频统计》的研究,如果今天来进行,当然有电脑就国家方便了,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仍然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而这些恰恰是真正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有效研究,也能够帮助教材编写者调整练习帮助命题这把握重点提供有利参考的科学数据。
    有的老师会认为,就那么几本教科书,万一我辛辛苦苦的进行统计分类进行整理研究,好不容易写出语文教学中的教材研究文章来,结果与别人撞车了岂不冤枉岂不白辛苦了。
    这是绝对不会的,除非你去照抄别人的研究论文。就是选定的项目相同,研究的分类也不容易相同,有的分为四类有的分为五类还有的可能分为六类甚至其他的数量类别。就是大家恰好分类都是三类,也有分类的标准不一定完全相同,即使分类的标准完全相同,表述也很难达到一致,即使分类之后的表述完全一致了,使用的例证也很难完全一样,即使使用的例证凑巧完全一样了,得出的结论也非常不容易完全一样。这里的若干层次的假设下来,雷同率通过概率统计,恐怕只有几万分之一的可能,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上,可以说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雷同研究,尽管其间可能结论相同,或者对象相同,或者采用的研究工具相同,或者采用的方式相同,但是,这只是证明了从不同方面证明了对同一事物对象认识的客观科学性达到了一定的量的积累,而增加了研究的宽度与深度的积累,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学科的理论建设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2:50: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讲  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从何而来(一)?
唐建新


    一些老师说,语文教研文章我们还是想写,就是没有合适的题目。
    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思想误区。因为,这里实际上也涉及到一个教学研究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些老师认为大的做不了,小的似乎不值得去化精力做。
    如果我们不去这样太过于功利的考虑问题,只要对自己的思路清理或者对同行的教学能够多少有一点点启发与帮助,就可以进行语文教研文章的写作,我们就不会有什么思想包袱了。
    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就能够找到许多许多的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
    题目从何而来,总的来说,就是从自己的最熟悉和最需要的地方来。切忌不要在陌生的地方说话,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写什么所谓的教研文章,更不要去勉强自己在不熟悉的地方做什么级别的课题研究,那是巨大的可怕的惊人的时间精力的浪费,除了制造文字垃圾,对社会对教育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自己的工作就有许多课题。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作文、课外阅读、复习备考、试卷分析、课外活动、学科竞赛……可以说,各个内容一展开,就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画面,就有许多说不完写不完的事情与做法。
    当自己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就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琢磨与研究,就可以将其内容进行整理,将其工作流程进行梳理,这样的整理与梳理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化或者说细化的过程。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将这样的研究过着通过文字写出来,就成了语文教学研究文章。
    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来制作脑图,即思考问题的大脑思考草图。如上课,就可以围绕上课这一圆圈朝周围延伸画线,把想到的一些点尽可能的写出来:上课涉及到的因素有:对象(人:教师学生;物:课本教参多媒体)、基本内容(语言工具性内容人文性)、主要任务(概括的教学目标或目的,具体的教学任务该完成的事情)、主要过程(几个主要问题的支撑)、主要收获(学习效果)、主要问题的反思等等。
    如果上面的问题是二级问题的话,每一个问题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级问题。如主要任务,就可以细化为主要任务的来源及依据,主要任务的出现方式及位置,主要任务的再次细化与分解,主要任务的完成标志,主要任务的发展价值,主要任务的课文关联,主要任务的基本反思……
    只要一展开,就可以说进入了语文教学的研究过程,在这样的琢磨过程中,我们自己就可以获得比较精细的梳理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水平以及概括把握的能力。
    在这样的展开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或者思考得比较深入的程度选择其中的一个点进行写作,这样就能够产生语文教研文章的题目了。
    再以主要任务为例。我们只要冠以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内容,题目就可以依据自己的不同侧重,即不同的熟悉与理解或思考的程度,将具体的内容一放进去,从而确定为譬如《<社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任务》,或者为《<社戏>在教学中主要学习任务的呈现方式》,或者为《<社戏>教学中主要学习任务的价值》,或者为《<社戏>在教学中的主要学习任务的完成标志》,或者为《<社戏>主要学习任务的教学反思》,等等。很明显,上述的各个题目虽然都围绕着主要任务,但是其重点角度是不同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细化和具体化,去讨论一些更为细致的地方处理。
    题目的第二来源则应该是自己工作中的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为自己的辛勤劳动没有应该有的结果而感到苦恼感到矛盾,有时甚至感到痛苦。这些时候这些地方,就应该是自己研究的地方。有利于困难的解决矛盾的转化。这时候,可以说不仅仅是自己,与自己有相同工作对象环境的人多半也期待着这样的问题的解决。
    譬如自己辛辛苦苦批改学生的作文,结果学生并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样去认真阅读每一次的批改,一个学期下来,同意考试阅卷的结果,作文部分仍然难以让人获得成功的感觉。又譬如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常常发现语文考试好的学生未必在认真听上课,但是考试成绩却依然还说得过去。
    上面就涉及到了两个矛盾和困惑的问题: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和作文得分的高低并不一致,这令人痛苦;学生听讲的认真程度与语文考试的分数的相关程度也常常是矛盾的。
    面对上述的矛盾与痛苦,就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将其展开,把自己可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在脑图上写出来,如作文批改的问题,涉及到自己的投入一般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对批改的反映一般花去多少分钟,在下一次作文写作中这些批改产生的作用有多大,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国家是课程标准对作文批改有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实际上是没有要求教师批改的),这种作文批改的方式如何解决,自己提出的办法。
    当然,将上述问题通过脑图展开以后,还需要自己进一步思考琢磨,看那些角度那些方面自己最清楚或者思考最深入,或者掌握的素材最丰富,就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下去,进一步展开,进一步细化,这样一来,自己的作文批改的题目就可以有所侧重的拟定为《作文批改的有效性探讨》《作文批改与学生认可程度的初步分析》《作文批改的历史沿袭与发展出路》《作文批改的时间投入与考试提高的关系探讨》《作文批改方式的比较研究》《不同年级学生作文批改的发展性讨论》《作文批改的套话分类》《国家对作文批改的政策演变研究》等等。
    学生上课听讲与考试分数的相关性研究,也是相同的道理。
    说穿了,语文教研文章题目的确定过程,也就是思考研究语文教学的矛盾与困惑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对问题的来龙去脉就能够慢慢的理出头绪来,然后再将这样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就成了关于语文的研究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研究文章的题目,一定要来自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而不要去跟风追潮,人云亦云地在后面模仿跟唱学说重复话做大而空且又相同的题目。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2:49: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 写语文教研文章有价值吗?
唐建新


    有的老师会问,如果真的就像我们平时同行之间的语文学科业务聊天与交流,那还有价值吗?
    有,当然有。
    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同行之间的聊天,不外乎有这样一些问题,自己在教学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弄不明白清楚的地方;或者自己认为弄得很清楚讲得很努力的地方,结果学生并不买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就是自己教学过程中感觉很好,学生也感觉很好,效果也好,自己觉得简直是一种享受的地方,或者自己并没有特别好的感觉,而是来观课的其他人感觉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的地方。
    我们可以把以上四点简单归纳为矛盾处困惑处得意点闪光点。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现场上反映出来和暴露出来的真切的东西,这些东西常常不是我们一个人才具有才感觉到的东西,更不是我们一个人才需要解决的东西,而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因为与我们所感觉到的教学中的困难一定不止自己一人,感到矛盾困惑的在更大范围内也肯定不止自己一个,因此,自己感觉到了,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矛盾处困惑处,将其写出来,就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就是给全国全省或者全市全县全区的语文教育同行们提供了一个语文教学现场上的研究点,一个来自实践一线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事情,也是语文教育科研上的新发现新奉献。
    这些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在更大范围内实际上是有价值的。因为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文教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现象,我们一线教师写的教学中的矛盾困惑,一是可以为感兴趣的或者专门的研究人员提供一种观察的现象;也可以为遇到相同矛盾或困惑的人提供一定的共鸣点,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加以解决;还可以在一定的时候这一类问题的堆积达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可以为全国的语文教育政策的制定决策在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的时候提供决策参考。如某一课文教师难以把握,或者学生难以理解,当这种现象在报刊杂志上达到了一定的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呼声时,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验教材的编写,都会考虑这样的来自教学现场的呼声的。在1980年代,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很多并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高等师范中文教育的人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学岗位,面对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的教学大纲的编制者以及语文教材的编写者,都在报刊杂志上提出教学中的很多困难,语法教学刚刚公布教学语法系统提要(1984年)大家就提出太琐碎太难教;古文教学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一下子增加很多分量,也使得很多人难以胜任;原来计划在初中开始开设形式逻辑知识短文的,结果多数高中教师反映高中的6篇逻辑知识短文太难教学,其结果是不仅初中没有去开设,就连高中的六篇逻辑知识短文也在1987年的教材中统统删去了。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提出了三个淡化:淡化语法淡化文言淡化文体。前两点是难度过大,后一点是教学效果不好,走得过头了一点。最后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通过教学文件的形式降低要求,大家简单概括表述就是“三个淡化”。这就是一线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的价值体现,使得国家调整了学科教学政策。
    第二方面的价值就是与同行分享,或者说是将自己的语文教学智慧奉献给大家,使得自己的智力劳动得到社会认可,也使得自己的智力劳动能够让更多的语文教育的同行变得聪明起来,教学上更加深入浅出,更多的人达到投入少产出好的理想状态。这主要是指自己在教学中的得意处与闪光处,指这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价值。
    如我们在某一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别轻松的达到我们预想的学习状态,或者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或者自己在如作文的审题上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把好几种很有用的角度讲给学生听了之后,大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者在一些经典名篇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一连几个提问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很顺,似乎使前几届学生头疼的问题都很轻松的迎刃而解了。对于这样的情况要相信自己的现场的真实的感觉,这是有经验的教师的感觉,也是非常宝贵的。除了自己感到教学的得意之处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虽然没有感觉迷惑这说没有特别好的感觉,但是,别人发现了,提出来了,或者给以充分的肯定甚至表扬,这也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地方。对这些地方需要进行分析,找出值得别人肯定的原因。如某一次有人来听课对自己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很感兴趣,而自己却因为一直是这样做的并不在意。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认真思考要求学生当场背的具体要求指导方法以及这样做以后的价值。
    在与同行的分享中我们自己也常常能够得到语文教学同行的回报,因为别人也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和有效的设计,也会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的。
    第三方面的价值在于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语文教师都是脑力劳动者,平时的教学工作常常都会促使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做好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能够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使得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效果,通过研究通过反思,我们才明白哪些是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劳动,哪些是语文教学中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一个聪明的有智慧的有职业良知和职业追求的语文教师,也一定会不断研究不断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这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文章的写作。通过参与研究和写作语文教学研究文章,能够逐步很快地将自己的思考琢磨条理化规律化起来,使自己的语文教学逐步走向更加卓有成效的境地。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2:48: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讲 写语文教研文章真的难吗?
唐建新

          渐新堂:最近应邀为一杂志写关于语文教研的系列短文,想到了12个题目,也顺便敲点字
    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对一些还将继续在语文教育界工作又想有所思考研究的青年同行有所帮助。

    很多语文教师一到期末学校要求交教学研究论文时就发愁,一到职称评审时就抓瞎,总是认为写语文教研文章很难很难。
    这些老师其实是对所有的文章写作都认为很难,不仅仅是认为语文教研文章的写作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障碍呢?
    我以为主要是受传统文章学理论的影响,把写文章当作很大很大的事情,曹丕《典论论文》中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念在头脑中潜意识的根深蒂固,这样的过重的过分的文章敬畏感,使得自己很难动笔与他人进行教学上的切磋交流。其实现在的一般文章远没有农业文明时代那么重要,不可能一写就能够产生那么大的作用,去改变国家的决策去影响民族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写的一般的教研文章,不外乎就是语文同行之间用笔来交流来聊天而已。
    第二个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是,自己是语文教师是教学生写文章的人,如果写出来的文章太一般化,没有惊天地的特异之处,没有特别出奇出彩的地方,没有高出一般人的水平,岂不遭人笑话。这样的语文学科面子严重妨碍了自己以平常的心态进行写作,自然就写得越来越少,写得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不敢轻易下笔,写文章的心理障碍就积累得越来越重!
    还有一个致命的心理障碍是,自己能够写出语文教研文章吗,全国那么多人在写,也已经写了那么多年了,何况还有很多名家大家在写,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一线的语文教师,还有自己写语文教研文章的空间,自己还能够写出有价值有新意的语文教研文章来吗?这也是不必要的忧虑,语文教学研究与其他任何领域一样,人们的认识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的,怎么就已经没有写作的空间了呢。犹如开商店的人说的话,不管别人怎么倒闭,开商店永远都不会晚的,永远都有人在新开商店。
    当然,如果脱离自己的实际去写语文教研文章,的确很难。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遇到过一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不断发表过一些文章后,就开始拟定了宏大的研究题目《关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研究》。这样的题目不是普通教师能够做的题目,一是缺乏足够的资料,二是缺少其他国家的相关教育方针的积累比较,三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与代表与体现国家意志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的最新思考紧紧相连的,而远离中央的一线老师对此是缺乏了解的。当时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家的七五课题立项,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相关的一些高校研究专家一起来集体做的课题,其经费再二十多年前就是30万。就是这样的人力财力,经过五年之后,没有完成,八五期间再继续。结果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能够结题。由此可见,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上资料上思考上时间上经费上,都不应该去做这样的超越自己能力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写起来,自然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要去为自己写教学研究的文章硬贴理论标签也会很难受的。一些语文老师总以为写教学研究文章就是写理论文章,就非得要理论理论一下。结果,把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别人翻译或者言说的一些观点拿来肢解自己的文章,硬套自己的文章,或者自己的文章要去找合适的再世界上或者中国最具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一些话语,找来之后又不满意,感到不完全贴切,就这样在所谓的理论圈子里自己折腾自己,弄得非常痛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教育家欧美教育家的理论,还有一些方法论的传播,使得很多老师在什么元概念、熵、自组织、控制、自变量、因变量、Z检验、非智力因素、目标达成度等等新的或外来的概念大换班中去寻找佐料来装点自己的文章。这样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的名词术语,这样使用这些名词术语,必然是痛苦的,也是困难的,其实是完全不必要的。
     还有一些老师在写文章时总是把自己的文章与宏大的国际国内形式联系起来,才显得紧跟形式,才显得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实自己从事的事情和写作的内容都应该是很具体很实际的内容的,没有必要去生硬地拉上那些一段时间内全世界教育或者全国教育所强调或所提倡的口号,将宏观的东西贴在我们一线老师的微观上,自然是困难的痛苦的,而很多杂志编辑一看到是追风的跟唱的人云亦云的标题,连文章都不看就扔到垃圾堆里了。没有全球的视野与内容,没有全国教育的观察与积累,没有全体教学的观察与思考,硬逼自己去写这些宏观的庞大的内容,把这样的不熟悉的难题拿来为难自己,就是简单的自作自受。
    总而言之,写语文教研文章如果不改变心态的话,的确很难。难在对文章的价值期待,难在语文教师的文章面子,难在在全国语文教研上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难在写作过程之中自己不必要的外加的一些写作的要求:看不起自己的语文教育实践,非得要故意去硬套理论色彩,一定要去从宏观世界的教育说起。这些无疑都无中生有的自己加重了自己写作的心理负担,从写作之前到写作开始,怎么会不感到困难呢?
    只要我们丢掉以上这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就从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思考来写,用笔来与语文教育的同行进行交流,按照备课组或者学科组平时闲聊语文教学的心态来写,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0:33:0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研之十
                            纵横思辨法

                              唐建新



    纵横思辨法是不太借助文献现场和行为的一种最常用的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其主要特征是通过思辨来提高对某一概念厘清以及对某一现象的辨析,在这里,纵横则是一种思考的方向,表明在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纵横思辨法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自己对该问题或者该概念有比较丰富的储备,可以不必去查阅资料引经据典,而是凭借自己的感性积累和理性思辨来进行深程度的脑力加工。尤其是在一些已经成共识或者已经是常识的情况下的一些语文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及时的思考与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己的积累要准确,记忆要可靠,不可想当然的胡言乱云信口雌黄.这样的研究也是不足以完全使人信服的,在有条件的时候,最好还是将自己的即时记忆中的内容通过查找出处回复到原来的文本上,这样,其研究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纵横思辨法就是站在横断面上对各个部类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再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对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这样的纵横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科学的结论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横向比较的时候,要建立起类的概念,要能够进行一定的分组,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分组的标准务必要清楚,要使自己的标准能够应对每一种每一类。纵向比较的时候,要建立阶段的概念,在不同阶段要能够抓出该阶段的主要的特点,在时间的长河中主要内容前后的发展与承续的关系,切不可使得前后毫无联系,没有找出承接关系来就动笔写作。
    如关于学生作文批改的研究,就可以采用纵横思辨法。先将现在方方面面对作文批改的做法以及持有的观点归纳出来,如学生的看法、同行的看法、行政的看法、家长的看法,这当中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又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老师分为一般的较好的和较吃力的学生,以及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新上岗的教师等来进行陈述进行思辨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纵向的历史回顾研究,如八十年代的大纲要求、学校语文教学作文批改的实际、九十年代的大纲要求、学校教学检查的实际、本世纪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对写作教学的要求等,这样一来,对于新课标不再提出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就有了新的体会,对课程标准中的“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的含义就会产生新的理解,得出自己思辨研究的结论。
又如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纵横思辨研究,就需要首先对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文的体裁来分,形成戏剧剧本教学、小说节选的教学、散文教学、诗歌教学、议论性文本教学、实用类文本教学、古代诗文教学等,来谈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类别与类型,并对各种文本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归纳提炼,得出关键性的主题词。其次则是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历史演进进行勾勒,根据自己的记忆储备或资料掌握情况,可以分为文革以前、文革中、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现在等,也可以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来说课堂教学方式的演变,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世纪之交、现在的课题教学方式,三个阶段务必要拎出前后的关联因素。
关于高考的作文考试,今年我就采用了纵横思辨法进行研究。先是将18套高考作文试题分类进行分析,指出哪些是脱离高中学生实际的,哪些是高等学校不需要的,哪些是非常低幼化的,等等,分门别类进行分析,该文发表于今年第七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接下来再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作文进程的角度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研究,指出前十年所进行的课题探索以及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大量的样本采集所形成的作文评分的科学精神。之后的十年是组建了考试中心的十年,也是过渡的十年,在作文试题命制过程中产生了话题作文这样的鼓励考生个人创新的考查形式,但是也存在探索不足的严重问题。本世纪初叶的十年,也是分省命题为主的十年,离散含混,游离于中学生的学习工作文化生活实际,才造成了今天令大家都很尴尬的作文考查局面。后面一篇文章发表于今年第八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纵横思辨法也不是一点不需要进行文献资料或者说教学现场或者说教育学的动作行为的研究,在思辨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教学现场的实地观察,教学行为的抽样研究等,只是这样的思辨研究不是以上述某一种手段或者某一种凭借为主要为唯一的一种比较灵活的语文教学研究,而是主要依靠既往的储备进行的艰苦的脑力思考研究的劳动。
在使用纵横思辨法的过程中,对于横向展开的分类比较为主的分析研究,与纵向展开的阶段进化的时间上的前后相联系的思辨对照研究,并非是绝对的等值的比较研究,完全可以依据研究的实际,采取比较符合自己实际的灵活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可以以横向的分类比较为主,纵向的历史演进为辅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反过来以历史演进为主而以横向的分类比照为辅进行研究。当然,还可以只从一个象限,即只从横向分类来研究,或者只从纵向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研究。
纵横思辨法的研究一般情况下是在前几张研究方法的实践之中来进行一种带有综合性的研究,具有比较大的时间空间的辽阔视野,相对也容易将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得比较清楚与透彻。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0:32:3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研方法之九
                            课题实验法
                              唐建新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课题实验法是最容易受社会和上级肯定的研究方法之一。
    课题实验法,是语文教学研究中相对其他的研究方法来说,在形式上制度上受到约束受到一些规定要求最多的一定语文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相对而言客观性比较大,主观色彩比较弱,在实践中经受得住检验经受得住重复的可能性最大。
    语文的课题实验法,实际上是借鉴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操作模式来进行的类似软科学课题实验的一种方法。和其他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相比,课题实验法要求有课题,有假说,有控制,甚至还可以要求有对比,等等。为了科学的保障投入和有效的控制,课题研究还常常进行开题论证、中期论证、结题论证等,邀请有关该专业的一些专家从理论和操作的层面对课题的可行性客观性科学性进行讨论,给出建议意见。有的课题研究还在开题论证会上委托第三方的科技情报机构进行查新报告,查阅检索相关领域五年十年内有关该客体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没有与新申报的课题的相关性,以确保研究的新颖性不重复性。有的还在阶梯鉴定的时候约请使用过该课题成果的单位或人员说说用户报告,即效果如何。这些程序作法都是为了课题研究的客观有效。
    语文教学研究中的课题实验法,一般说来不太适宜于个人进行研究,最好以语文组的名义或者几个有志于此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做,还应该获得学校的认可与支持,最好还能够进行课题申报,获得县区、地市或者更高一级的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与资助。
    课题实验法,首先是将实践中获得的一些问题或者上级招标的课题作为自己实验研究的课题。课题务必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之上,即,假如(假设)我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或者内容进行语文教学,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在语文学习上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课题实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样的假说(假设)是成立的,或者不成立的。如,我们如果坚持一年采用了初中语文预习设计方案,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会明显提高(5%)。通过一年的时间坚持使用老师自己设计的预习练习,到学年检测的时候,就可以得出结论,或者能够达到5%,或者不能够达到5%,或者还比没有使用的成绩差。又譬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来进行课题实验研究,假如每一次作文都要求先口述一遍才开始动笔写作,坚持半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如,如果每月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能够有力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的课题假说实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假说本身必须包括的三要素,内容领域、控制因素、效果预计,采用假言判断的方式进行表述。需要注意的是内容领域必须非常明确,一点不含混不引起歧义;控制因素也称变量,也称实验因子,实际上就是课题实验中投入的方式或者内容,与不实验不同的地方;效果预计也就是通过课题实验产生的结果,也成为因变量,因为前面的投入而产生的变化结果。
    第二步是将课题进行论证,看看有没有进行试验的价值,在理论上与早前的研究有没有可资借鉴的地方,自己的课题研究是不是在重复别人的研究,如果假说完全一样,切别人意见得出过客观的结论,就应该思考自己的课题研究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进行,如果还有价值继续深入,将会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在哪些方面不同于早前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的工作叫做开题论证,如果课题规模较大,还可以借助外脑,约请本专业内的专家来一起论证。论证通过则应该拟出课题实验研究的工作计划,即不同阶段不同部类分别应该进行怎样的工作,时间资金责任人阶段试验的工作要求等。
    第三步则是具体的实验研究,即实验的控制问题。这一阶段必须确保实验因子的有效投入,即课题实验家说中的实验手段(或方式或内容)按照实验研究方案进行投入,如前面所讲的预习设计方案、作文前的口述、每月一次的读书报告会等,务必保质保量的投入,才能够到实验研究结束时得到比较客观的结论。
    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主要是现场观察记录,每一次投入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被试人数使用的资料等,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实验研究的资料,必须很好的保存。为了试验的客观科学,在实验过程一般不得轻易改变实验假说,一旦改变,课题实验法的核心内容就产生了变化,其结论与开题的论证巨没有多大关系了。如果是在上级立项的课题实验研究,万一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方,则需要及时报告给主管部门获得认可,否则,很容易成为课题实验研究中的太过随意的闹剧。
    课题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很庞杂的,需要我们仔细区分对待。课题实验研究的结果往往包括效果和成果两大部类。课题实验研究的效果即作用在教师学生语文教学方面产生的变化,如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增强了,语文成绩提高;表现在教师身上的变化是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深入了,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提高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论修养提高了。但是,这些不是语文课题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只能够算作附带的衍生品。语文课题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站在科研的角度来说,只是要证明课题实验提出的假说(假设)成立或不成立,或者在多大的程度上成立。
    语文课题实验结果的第二大部类的内容就是成果,成果里面又可以分作理论成果与技术成果。所谓理论成果就是指在课题实验研究中的梳理出的语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中的一些因果关系、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一些新发现的语文学习现象或者发现的一些其他的一些教育现象,这些理论成果常常用论文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技术成果则是指语文课题实验研究中产生的使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与方法,别人可以基本上不再动脑筋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技术与方法。如一些方法指导推介、一些学习的要求与规定、一些检查方式与试题、一些物化出来的管理办法预习方案、一些规章制度等。
    课题实验研究的根本在教学实践现场,关键在数据结论的客观科学,难点在实验研究变量的持之以恒的投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0:31:07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研方法之八
文献研究法
唐建新

    语文教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其实就是以对文本进行研究为主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在这里不是只指经典文献,而是指相对于现场的所有的静态的文字文本。
    作为语文教研,需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的地方很多,如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参的研究,对学生作业的研究,对一些字词的考证研究,对学生喜爱阅读的一些报刊杂志的研究,对一些文章的研究,对一些试卷的研究,对一些书籍的研究,对一些历史性的语文或语言文字政策文件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叫做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常常采用以下五种方法进行。
    一分类研究  如对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元素进行分类归纳的研究,如课文插图的分类研究,课后思考与练习的分类研究,把这些练习题目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为知识重现性的、简单迁移性的、综合分析性的、适度拓展性的,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思路以及训练价值的发挥着取向。还可以将交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如国别、朝代、主体类型或者人文领域等,从而得出教材内容的构成体系以及体现的价值趋势。也有的将课文导语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得出教材编写思想的发展变化。
    二定量研究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研究,就常常可以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不同学生的错别字的数量分布,作文句子长度的定量分析研究,成语典故在作文中的运用数量的研究。同样,也可以对一些老师的作文批改情况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研究,如不同层次学生作文的批改次数的统计研究,教师批改中的尾批眉批旁批的分类统计研究,等等。也可以进行学生古诗文抄写次数与默写成绩的相关统计分析研究。定量研究就是要分析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三考证研究  对一些字词的读音乃至含义,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我们常常通过翻阅一些相关的书籍进行考证,获得相对准确可靠的结论。这些考证研究常常是在语文教学教育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如不同的版本有不同注释,到底哪一个版本更加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一番考证。如孔子的弟子曾皙,两个本子有不同的写法,有的时候甚至同一个本子也有不同的写法,有的将下面写成曰,有的则写成白,到底哪一种写法是正确的,通过翻阅多种本子,可能就那个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梳理研究  一些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常常感到其概念不甚清楚,这时候也可以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的书籍上的该概念进行梳理,得出现在的自己的初步认识。如,过去我们很多报刊杂志常常讨论“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几十年都说不清楚。我们就没可以从陈望道、张弓、胡裕树、张静等中国近代现代修辞学发凡的著作开始进行概念的梳理,厘清大家对借代与借喻的概念发展的理解,也才能够站在今天的角度发辫自己对借代与借喻的划界的主张。
    五思辨研究  对文献中的一些概念或者一些说法,因为时间或者因为条件的变化,已经不太适应当今的语文教育或者语文教学,我们需要对这些概念或者提法进行批判或者匡正。这时候,引用一些原本的说法,追根寻源,再进行当下的条件比较分析,还原文献或者文本的环境条件,进行思辨研究,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我们过去的大纲所说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到了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变成了今天的课程标准里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能力,增加了前后两种,而又把听说合并为“口语交际”,为什么不再使用听说,这样的概念变化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继续通过翻阅一些文献资料,联系当今的社会发展以及诸如“演讲与口才”之类的研究发展的成果来认识这一发展变化。
    语文教研的文献研究法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文献的准确性  文献研究的对象就是文本,如果文本出了问题,文本不准确甚至是虚假的,那后续的分析语研究自然就站不住脚了。因此,在文献研究中务必注意文献选用与引用的准确性。如,关于教材版本的来源,就务必要选用权威的出版社的教材版本来说事,不然缺乏权威性,问题的典型性就严重不够。同样我们在考证某一个字词的时候,所使用的工具书,也涉及到是否经过国家权威部门专门机构进行过审定,是否是国家语言文法所规定的规范的工具书,如新华字词的版本,就涉及到是否是在国家公布了异读词审音表以后依据该表进行了修订的版本。我们引用的古代散文,也涉及到是否是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一般文艺性的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的版本常常不被大家看成是权威的版本,不足以拿出来进行考证。这时候的引用务必注明出版社的年月及版次,或者论文发表的刊物全称以及时间期数乃至页数。
    二全面准确把握文献的内涵  我们在引用文献的时候要注意全面把握文献文本的内涵,不能够以偏概全,也不能够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地去摘取文献文本。特别是引用某人的文章或者言论时,切切不可曲解别人全文的含义以及基本态度。引用时要注明出处,要尽量使用直接引用,并用引号将所引部分标注出来。如果要对其间的一些内容加上着重号的,也需要立即在括号内加以说明是原文还是引用者加上的着重号。对引用饿文献或者文本的内涵一般还需要进行整体的把握性的说明与揭示,以便于读者把握原文本的精髓。
    三尊重文献或文本作者的意愿  有的作者不希望别人随便使用自己的文本,或者不希望自己本身的一些信息外露,这时候就需要注意尊重原作者的意愿。如对一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的作业情况的文本分析,就需要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或者采用其他的代码的化名的方式进行。对于公开出版的书籍或者论文,则按照公开出版的称谓进行表述,以示严肃,不得采用其他的方式引用起出处或者介绍其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09 , Processed in 0.1856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