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1 16: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程红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也在发展进步,从教育理念到学校建设,从课程改革到课堂变革,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分享了经济发展的红利,进入了一个“不差钱”的时代。GDP4%作为教育经费,即将成为现实。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愿意把钱花在办学上,都愿意把钱投在子女的教育上。大部分学校告别了寒酸简陋的时代,学校盖起了高楼,拓展了校园,有了塑胶跑道,有了比较现代的实验室。即使是乡村学校,也有很大的改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乡村学校也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
教育分享了社会开放的红利,进入了一个告别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请进来,把大学教授请到中小学来,大学教授们把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请到中国来,请到中小学来,培训校长,培训教师。走出去,走出校门,到县城去,到省城去,到沿海发达地区去,学习新思想,学习新经验;走出去,走出国门,到英国去,到德国去,到欧美发达国家去,学习新理念,学习新思路;我们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毋庸讳言,教育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染上了经济这只“动物”身上所固有的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病症,一度甚嚣尘上的教育产业化虽然被强行压制,但教育界诸多顽症都或多或少地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有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毋庸讳言,教育在分享社会开放成果的同时,也沾上了社会浮夸、躁动不安、虚假繁荣等多种病症,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是一个理念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校长、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说出许多新的理念,都能喊出一两句代表性的口号,但应试教育等教育异化现象并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课程改革无以深入,停留在形式变革,停留在表面文章,停留在热闹的口号,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浅层化造就了教育的虚假繁荣。
这是一个缺少教育家的时代。
这是一个急需要教育家的时代。
这是一个应该而且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但是当下促产教育家的方式却是南辕北辙的。
教育家应该产生于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土壤里。1924年,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未有天才之前”演讲时说到:“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鲁迅看出了天才赖以产生的“土壤”“气候”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允许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自由办学权力,可以按照自己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来进行独立自主的自由办学,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强制性地压迫你按照一种模式办学,没有一种无形的枷锁粗暴地限制学校,没有一种或者来自社会、或者来自教育内部的力量强力阻挠教师自由地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
但是眼下我们恰好缺乏这样的土壤。其一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弥漫的是急功近利的价值思想,升学第一,分数第一,分数是教育的GDPGDP是官员的分数。这强大的文化气场压抑着校长,压抑着教师,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学校基本的生存条件。其二,政府的强势介入也是导致校长无法自主办学的又一重要原因,今天学校在享受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同时,必须接受政府事无巨细的领导和管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体制机制,统一的规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评估考核,一所学校要接受来自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的考核、检查、督导、评比、评审、审计,从教学到德育,从安全到卫生,从实验室到食堂,从消防到垃圾,从音乐到美术,从教师专业发展到课程领导力,从校本教研到校本课程,任何一样工作都要接受官方的督查,校长还哪里有什么自主办学的自由权力?其三,有些教育的专业结构,借助政府力量强力推进一种所谓的教学经验,有些校长为了树立政绩强行推行统一的教学模式,用一种十分机械的标准衡量教师、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哪里有个性教学的自由空间?这样下去教育家又如何产生?
教育家的产生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个性色彩很浓。校长在自己的学校,利用自己的办学条件,创造性地解决自己学校的办学问题,推动学校的发展;教师在自己的课堂,针对自己的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自由愉快地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就是发现自己,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校长、教师自身也发展成长了,最终他们当中成就巨大的佼佼者水到渠成地成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家。
但是我们眼下却用工业化的模式来培养造就教育家,以工厂生产标准器件的方式来批量生产教育家,经济上的唯GDP主义“生产—消费”逻辑不可避免地被复制和移栽到教育家的生成逻辑之中,这种“工业化”模式背后的依据正是一种如同商品批量化流水线般生产加工的逻辑,从我们经常听到的“打造”一词即可看出,像打造一个物件一样打造教育家,教育家是可以人工或机器打造的吗?我们各个师范大学、各级培训机构,响应政府的号召,举办教育家高级研修班,举办教育家论坛,实行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一问:教育家是培训师培训出来的,还是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产生出来的?今天大量的培训导致我们有些校长、教师成了受训专业户,校长当中有的连续几年,每年都有3个月以上的培训,最多的甚至一年不在学校;教师当中有每个星期三个下午都在外面接受培训。这样下去,我们是否想过:如此培训是不是表明我们需要不在学校的教育家?不在课堂的教育家?二问:教育家是论坛论出来的,还是在办学实践、教学实践中历练摔打出来的?今天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家高峰论坛、尖峰论坛,导致我们不少校长、教师整天热衷于参加论坛、发表高见,进而养成了满嘴跑理念、时时喊口号的教育生活习惯、校长生态特征,不再深入课堂,不再深入学生,不再研究真问题,而只研究时尚的教育理念、时髦的教育口号,我们是否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不是口号教育家、理念教育家?
教育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日积月累;教育家的诞生一定是在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长跑过程之中,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坚持不懈;教育家的诞生是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教育家的成长是倾听花开的声音,需要慢慢的等待。教育是阳光的事业,普照大地,并不在乎任何的回报。钱理群先生说的好: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背后,仍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人们不愿承认,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但我们眼下却用商业化的模式培养、包装教育家,这种模式是通过投入试图赚取回报为主要特征,以追逐实际功利为主要目的。通过政府的大量投入以求教育家的批量产生,我们看到教育界使用的“投入”“产出”概念,所反映出的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话语表征。商业化的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包装和炒作,像娱乐圈包装歌星、影星一样,包装名牌教师、校长;像炒作歌星、影星一样,炒作名牌教师校长;为明星教师提供舞台,上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为名牌校长造势,开某某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办学经验交流会;为名师提供阵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为名牌校长做宣传,购买报纸版面加以介绍,购买期刊专集加以宣传。教师只要有名就是名师,校长只要有名就是名校长,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包装、炒作就是教育家,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思路,这就是我们荒诞的逻辑。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的一些大牌教师,基本不在自己班级上课,而跑到各种各样的舞台上去上课,在聚光灯下上课。这样的课是公开课,更是表演课;这样的课是示范课,更是作秀课;这样的课不乏漂亮,但却是没有灵魂着落的课!我们的一些大牌校长,基本不在自己学校呆着,而是到处传经送宝、参观考察,在报告厅演讲,在大会堂演讲,在体育馆演讲,他们的眼里只有芸芸众生,却唯独没有学生!他们的耳朵只享受听众一次次的掌声,却唯独听不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沙沙的书写声!而那些千篇一律、剪刀加浆糊似的论文、著作,那些除了自己看、其他人基本不看的报纸宣称、期刊专集,最大的功能就是制造华而不实的泡沫,聊以自慰的虚假繁荣!因为在这些文字当中并不缺乏理念,但唯独缺乏自己的思想,真正教育家的思想绝不是把别人现成的理论、现成的口号、现成的概念搬过来就是,那充其量只是鹦鹉学舌,教育家的思想应该是对当下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哲学观,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孜孜以求、实践探索。
对照一下美国杰出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即可知道,作为一名教师他倾其所有精力、美德、创造力,他为学生做出了令人震撼与惊叹的工作——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以他的坚守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56号教室是雷夫永远的课堂,是雷夫永远的精神家园,是雷夫安放自己灵魂的殿堂,是雷夫和他的学生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
教育家身上不应该有匠气,不应该整天营营苟苟地计较于分数,计较于升学率高出几个百分点,重点大学多了几个人,充其量也就是匠人而已!
教育家身上不应该有明星气,不应该以“作秀”为基本状态,即使表演得再老练,说到底就是一个“秀”而已!
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几分傻气,不唯利是图,不热衷时髦,而是执着地在自己的园地静静地耕耘,痴迷于教学始终不变,痴心于教育永远不改。
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几分豪气,关心眼下的现实,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教育的整体现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这样潇洒,这样豁达,这样大气。
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哲学家的气质,教育家的事业应该是教育哲学的事业,教育哲学的事业应该是思想的事业。教育哲学思想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我们有些校长、教师的思维也许真的很发达,这种思维是用在如何应对上级要求,如何应对高考分数提高,如何应对各级各类的评比考核上,但思想却是极为匮乏。面对教育日益深重的危机,人们还是在用一些早已证明问题重重的教条来应对和回答,用空洞无物的时髦话语来回答,却很少有深入的思想。
不知为何,教育不缺乏知识,教育界却缺乏常识!我们许多人不知不觉地把常识丢弃一边,而丢弃的结果是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海德格尔说: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
仿照这句话,我这样说:在功利化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浪潮之中,是否还有教育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拥有精神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43 , Processed in 0.0676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