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是谁需要“打吊瓶”
顾骏
日前,一张名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的照片引起了舆论关注。照片显示,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内边打吊瓶边上自习,这一“雷人”场景自然让人议论纷纷。 (5月7日 《京华时报》)
热议逼出了孝感一中的官方表态,先有该校办公室主任夏某出面,证实学生们打吊瓶确有其事,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又表示,国家有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学生若感到身体不适,可以申请到医务室打氨基酸。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免去学生们在医务室和教室之间来回跑,故安排学生在教室内打吊瓶。
后来,孝感一中监察室主任高某又出来坦承,高考前打氨基酸,多年前就已流行,但必须学生和家长自愿,而且注射一瓶500毫升的氨基酸,学生只出10元,超出部分由学校承担。不难发现,对于同一个现象,同一所中学里两位主任给出的解释却有不同。
两次表态彼此不一,校方还来不及作出圆满解释,这边湖北省教育厅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已公开表示,从未听说国家关于高考考生氨基酸补贴一事,教育厅对此十分重视,并将进行核查。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和适龄学生人数下降,加上高中毕业就直接留学的人数也在增加,高考的门槛客观上有所降低。若非眼睛只盯着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的学生,复习迎考要搞到需要打点滴来补充营养的实在不多了,怎么还会“打氨基酸成风”,甚至要边打边复习?何况,正常人补充氨基酸并非必需,过度使用还会搅乱人体的生理平衡,校方难道真没有这方面的常识?高某所说的 “可以给学生心理暗示、缓解学生心理紧张”,更让人纳闷:这满教室搞得跟战地医院似的,触目皆是吊瓶晃悠,到底让学生从紧张变得更紧张,还是相反?且不管学生是否紧张,看到此番场景的家长一定会更紧张。而家长越紧张,高考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就越不紧张——今年肯定又可以 “多收三五斗”了。
应试教育模式备受诟病,因为它将学生的学习目的极端狭义化了。12年中小学教育仅仅服务于敲开大学校门,一旦进了大学,学生所掌握的不少内容就会调整甚至废弃,所养成的“非对即错”这一过于简单的思维习惯必须改变,所形成的只会追着老师跑、不会自己提问题的“以教为主”的心理定势,也需要花大力气扭转。鉴于此,国家多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也花了很大力气,但尚未见到明显成效。反倒是贴着应试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粗壮的各种利益链条,从以完全违背教学常理的“一课一练”为极端形式的教辅材料泛滥,到家教和辅导班鱼目混珠、“高精尖”的学习装备推陈出新,再到考试作弊屡有发生,眼下又出现全班在教室集体打吊瓶,这让人不禁要问,学校、家长和企业究竟想把教育事业搞成什么模样?到底是学生需要打点滴,还是成人需要打点滴,抑或是教育本身需要打点滴?
毫无疑问,不管孝感一中在打氨基酸方面是否 “另有账本”,至少在办学方式方法上存在明显偏差。应试教育仍然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单凭学校一己之力确实难以扭转。不过,在坚持探索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照顾、抓紧迎考准备的同时,学校若能想方设法舒缓校内氛围,提醒学生尤其是家长正确对待市场上名堂百出的滋补保健品,以免对学生造成无谓的身心伤害,这才是真正尽到了应有的责任,才符合国家和公众赋予的教书育人职责,才对得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显然,孝感一中以及其他听凭“打氨基酸”在校内成风的教育工作者们,离这样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假若应试教育主导的局面一时半会儿还难有改观,不如先从撤除教室内打点滴的设备和吊瓶开始,逐渐减少那些可能伤害学生的做法。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新闻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