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补长中国教育的短板(图) |
认识谭细龙教授已有二十多年了。他虽然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繁重,但仍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大会小会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有主见与个性,不同意的观点,绝不苟同,非要辩出长短,弄个明白,有时难免让人下不了台。有人觉得他喜欢较真,一根筋,何必呢,不就是个看法不同吗?我倒觉得这正是他可爱可敬之处。学术研究就是要求真,不求真,只求和,那就不搞学术搞政治好了。他的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在他近年出版的《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入选《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三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版)一书中,仍然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体现得十分明显。
比如,他坚持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放在首位。他对目前学术界有关农村基础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也可说是“定位”,过于倾向与城市一致感到不满。他明确提出,必须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农村中小学视作单一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不能因为生源不足就随意撤销、合并农村中小学,而应大力拓展农村中小学、教学点的功能,将其建设成为村民信息资料中心、文化传播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卫生医疗中心,扫盲教育中心、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农机具修理中心等多功能合一的农民学习、休闲、服务中心,使所有村民都能接受文化熏陶,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显然更加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又如,他明确提出依法治教必须先“治法”。他对农村教育没有专门的法律作保障,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健康发展,一直念兹在兹,甚至“耿耿于怀”,明确提出,提出依法治教必须先“治法”的法治理念,必须从立法层面保障农村教育发展。认为现代化的农村教育,靠优惠的政策指引,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他提出,必须尽快建立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
再如,他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对目前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感到还不充分,认为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合理设置中小学,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完全实现。要消除城乡差别,首先必须消除城乡教育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还如,他认为教师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中起着关键作用。他觉得现在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为此,他明确提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他认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管理权限模糊、教师缺乏培训条件和机会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提出校际6年流动制。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提出培养“本土型”、“全能型”农村小学教师。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这种从机制和制度层面考虑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路,显然要远比一般学者胜出一筹。
此外,他还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考虑,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道德法制教育、班级管理创新,发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等问题,可以说是相当全面与系统,在目前有关农村教育的专著中不多见。
细龙教授出身农家,湖北通山县人,自幼在农村长大,深知“三农”问题在中国之重要,犹如纽约曼哈顿华尔街金融之于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作用。深知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只有补长了这块短板,中国教育才能称得上真正实现了现代化。他对农村教育一往情深,情有独钟,虽生活于省城,但一直关注农村教育,研究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鼓与呼,为国内同龄学人少见。连我这个自以为在农村呆过一两年、现在也常往下面跑,对农村和农村教育并不陌生、多年前还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言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人都自愧不如。或许,这就是他研究农村教育、撰写这本研究专著得以成功、有别于他人的根本原因。
书名《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朴实,普通,平凡,但平凡也会出神圣。中国古代的孔丘,近现代的陶行知,西方的裴斯泰洛奇、蒙台梭利等人,开始时不都也很平凡吗?最后不都成了神圣?我深信,细龙教授未来仍会以这种朴实、普通、平凡的姿态,走在继续探寻农村教育发展的学术道路上,取得不普通也不平凡的成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