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克不同的是,卢梭第一次提出,童年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它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也是天性保存得最完全的时期。它并非工具,而是目的本身。
卢梭并不排斥教育。在《爱弥尔》中,他这样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就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但他认为,人的成长受之于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物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中获得良好的经验则是事物的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可以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教育首先要遵循人的天性,同时兼顾其他两方面的教育。
卢梭对于童年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那个时代成人社会的弊病而言的。关于童年本质的思考,也从成人社会的反面推导而来。他洞察到工业革命的弊端,得出情感高于理性、道德优于科学的结论。如他在《爱弥尔》的开端所说,“大自然这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到了人手上就变坏了”。所以,一力主张回归自然。在《爱弥尔》中,他说只允许孩子读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仅此一本。因为该书展示了人如何能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里,并对它进行控制。
2月11日,山西芮城的两个孩童在村里的打麦场上滚草圈,随手可得的简单玩具给他们带来欢乐
卢梭的思想被称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因为他是将“教育的进程”与天性秩序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与教化意志相连。爱弥尔,作为自然教育的儿童典范,从他早年开始就尽可能地训练自足性,于是他独立于他人,能够不受干扰地学习身边的事物。判断、预见和推理,也就是他的知识或学问,是与学习的境遇相联系的。他的自然教育的场所与其说是“自然”,不如说是野外风光,远离乡村和城市,同时又避免沾染自然的邪恶。
从卢梭以后,教育开始真正考虑儿童的主体地位,并开启了教育的心理学化端倪。从这个层面上,弗雷德里克·福禄培尔、玛利亚·蒙台梭利、让·皮亚杰、阿诺德·盖赛尔、A.S.尼尔都是他的继承人。他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除了身体发育之外,儿童还有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相比于身体发育,精神成长是一个更加复杂、微妙、耗时的过程。
精神胚胎
蒙台梭利,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女性幼儿教育家,对于童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精神胚胎期”。
她认为,人有双重胚胎期,一个是肉体胚胎期,在母体中度过,当胎儿降生到这个世界,肉体胚胎期就宣告结束了。与此同时,他们将开始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是“精神胚胎期”。在“精神胚胎期”,即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天然能力,即所谓“吸收的心智”。从婴儿期开始,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获得各种感觉、经验与印象,并由此构筑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
蒙台梭利认为,处于精神胚胎期的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都是这种“内在生命”自然展开的结果。当他们准备好要获取语言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吸收在周围环境里听到的语言;当他们准备好要发展运动技能时,他们会自然自动地在周围环境中练习。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职责,只是提供一个“保护的环境”(就像母亲的子宫),通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的天赋潜能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蒙台梭利的理论也带着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她对一个成长中的儿童表现出来的天性本能充满敬畏,认为那不只是生物或者生理的实体,而是一种精神能量在这个世间寻求表达,因此超越一切社会偏见、意识形态,也不是任何成年人通过教育或有意识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儿童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年纪越小,就越神秘难解。他们所知有限,却拥有令人惊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有时狭隘而具体,有时却比成人的体验来得更为深刻广泛。
天性,似乎就是他们一切秘密的根源。所谓天性,到底是什么?那些蕴藏在天性中的巨大潜能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是否到了某个时刻,人性中蕴含的这种巨大的能力就会像积聚已久的火山那样喷发出来,向世界展现他的存在?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种能量的累积过程呢?
随着遗传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进展,科学家得以进入人类天性最直接的源头——儿童的大脑,尤其是婴幼儿的大脑,并以此为入口,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他们相信,研究儿童的心智,将有助于我们解决某些深刻而古老的哲学问题:关于想象、真理、意识,还有认同、爱与道德。
在《宝宝也是哲学家》中,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开宗明义地写道:“最近30年来,关于婴幼儿的理解经历了一场大革命。过去我们总认为婴幼儿是不理性的,自我为中心的,是非不分的,他们的思考与经验是具体的、即时的、有限的。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却发现,他们比我们认为的学得更多,想象得更远,关心得更广,体验得更深。”
高普尼克是“心智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一种关于儿童如何理解世界、他人和自我的理论。在这本书中,她综合多个学科的前沿发现,全面考察了儿童的心智特征,并将其总结为三种基本的能力:学习、想象力与爱。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儿童的大脑构造与成年人十分不同。他们的大脑有更高度的连接,更多可利用的神经通路,更灵活,更有弹性,但缺乏效率。如果你浏览一张婴儿大脑图,它看起来会像是古老的巴黎地图,充满了许多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小巷。随着年纪渐长,经验日增,那些窄小的陋巷会被少数几条更有效率的神经大道所取代,以容纳更大的交通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