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 违纪越轨、 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儿童期的某些问题行为,尤其是典型的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种种问题。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广泛研究了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 ,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1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近年来 ,发展心理病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正在逐步确立起来 ,它感兴趣的是儿童身上显露出来的失调行为类型的先兆。发展心理病理学所关注的是那些已经表现出失调行为征兆的临床样本。实际上 ,在正常儿童的样本中 ,儿童期的问题行为也相当普遍。McGee 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十个儿童中至少有一个有明显的问题;Loeb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相当一部分儿童中 ,早期的问题行为 ,尤其是外显的问题行为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到青
春期以后变化的可能性较小[1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探明问题行为倾向产生与发展的研究有: Richman 等人以伦敦郊外大约700 名未就学儿童为对象进行的追踪研究证明了在62 %的样本中 ,3 —8 岁间的问题行为是稳定的:3 岁时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 过度的活动性等问题行为的儿童中 ,8 岁时显示了类似问题的达到 62 % ,只有
14 %的孩子不再有任何问题行为[2 ]。Campbell 等人以男孩作为对象的 2 - 4 岁的追踪研究中 ,40 %以上显示出问题行为具有持续性。日本学者菅原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发展的长达11 年的追踪研究 ,考察了儿童外显问题行为倾向在半岁、 1 岁半、 5 岁、 8 岁、 10 岁这 5 个时间点上的相关 ,探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从半岁时开始萌芽 ,自半岁到 10 岁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相关 ,说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 ]。Rut ter较早的研究表明 ,有行为问题的 10 岁儿童在 4 年后仍然有 60 %表现出类似的问题。Robins 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期呈现反社会行为问题的对象中有70 %以上在儿童时期都有着强烈的反社会行为倾向[4 ]。以后 , Robins 和 Price 以 19482 名成人为
对象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 ,在女性样本中确认了同样的倾向。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具有发展的特质 ,它开始于童年时期 ,有可能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有的学者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 ,儿童期攻击性的稳定性系数可以与 IQ 的稳定性系数相比。Huesman 对 600 多名被试进行的历时 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8 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 岁)的攻击性行为[5 ]。Magnusson在瑞典进行的追踪研究中发现 ,13 岁时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和过度的活动性的少年 ,成年以后出现犯罪行为或酗酒的人是控制组的 5 倍[6 ]。Serbin等人对 853 位妇女进行了两个预测性的追踪研究 ,在这两个研究中 ,女孩童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或社会性退缩被作为预测她们成年后遇到问题如非正常的性行为、青春期早孕等的根据。第二个研究考察了原样本中部分成为少年母亲的女性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和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结果发现:儿童时期的异常行为可以预测她们以后的早孕和不良的抚养方式 ,而这些又可能导致她们下一代的心理社会问题[7 ]。另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期有问题的孩子进入成人期之后 ,显示出比控制组高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例如 larsson 等人用CDI调查了 3471 名 8 —13 岁的瑞典学龄儿童 ,发现10 %以上的儿童有抑郁症状 ,以后随访时 ,其中40 %的抑郁症状持续存在。但有些研究发现:羞怯、退缩的儿童到成人期并没有表现出精神分裂的倾向;反之 ,那些具有冲动、 攻击性、 反社会行为特征的儿童到成人期却充分表现了其精神分裂倾向[8 ]。Rut ter 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结 ,认为儿童时期攻击、反社会倾向严重的孩子 ,成年以后出现各种精神疾患的可能性比较高[9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 ,它们随着孩子的成长而 “发展”,并且与以后发展阶段中的种种问题相关联。
2 儿童问题行为的父母影响因素
父母的教养观念、 方式、态度和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观念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 ,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行为直接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消极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比如父母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 ,父母如果经常对儿童采取强迫、 威胁、 生气、责骂、 拒绝、排斥等教养行为 ,经常使用暴力和攻击性言行 ,儿童也会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倾向和反社会倾向。父母的拒绝通常也会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比如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的反应缺乏敏感性 ,对孩子缺乏关心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才给予注意或表现出生气失望、难堪、 内疚等情感反应 ,把儿童的问题或过失归因于儿童自身特性的父母 ,其孩子表现出任性、 反抗、 挑衅、攻击性行为和社会性退缩行为的都很高。对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提出反社会行为发展模式的Pat terson 等学者所作的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着因果关系 ,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是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攻击性儿童、反社会儿童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特点是:暴戾而不一致地管教 ,在对儿童行为的管理上缺乏监控 ,父母对儿童的活动参与性很低[10 ]。Mackinnon - Kewis等人认为 ,不良的父母教养行为从以下两方面影响儿童的攻击、反抗行为:一是强迫 ,父母和孩子互相强迫对方停止不恰当的行为 ,却通过负强化实际保持了这些行为;二是不良的监视 ,父母对儿童的行踪、 交友以及活动的不具爱心或不适当的监视 ,从而引起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 ,强化了儿童的攻击、 反抗行为[11 ]。East 的一个研究证实 ,社会性退缩的儿童认为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中缺少支持性[12 ]。LaFreniere 考察了 28 - 61 月龄的孩子内隐问题行为的起源 ,发现亲子关系可以预测内隐问题行为 ,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对学龄前孩子的内问题行为影响更大 ,尤其是过分依赖母亲的孩子在学龄前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退缩行为[13 ]。日本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高问题行为组儿童的父母在教养态度和行为上温暖性低而过度干涉的倾向高 ,并认为父亲的良好教养态度及形成良好的父子关系是预防儿童外显问题行为的重要的保护因素[3 ]。K. H. Rubin指出:父母教养行为中的严格和惩罚性、过度保护(统治和支配) 、参与不足或过度介入等都可能导致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大量研究可以肯定地证明:父母采用从言语训斥到身体惩罚等强硬、 严厉的惩罚方式与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儿童到青少年男女高水平的攻击性有显著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的武力惩罚与儿童学前期的攻击、过失行为有显著的相关。而且,父母不一致的惩罚是形成攻击、过失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父母是使用武力压制还是用说理劝服这两种相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与儿童在家庭和同伴中的攻击性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父母如果常常依靠体罚来约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其子女在家庭内外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侵犯性。Bradley考察了母亲有无滥施身体惩罚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发现母亲对儿童滥施身体惩罚和儿童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外显问题行为)有显著性的相关。结果表明,滥施身体惩罚的家长会受到儿童不良行为的强烈的反作用,同时也把自己的教育作用降到最低,使亲子之间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强化了儿童的问题行为[14]。
3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布朗芬布伦纳认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和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家庭系统的研究中,Belsky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大的影响,该模型阐述了家庭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将家庭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系统的任何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是互相发生影响的双向关系。长期以来,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且影响、 调适、塑造孩子行为的单向作用过程,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用家庭系统论的观点考察亲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双向影响。不仅是父母通过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儿童特征也反过来影响父母。儿童不同的特点和行为会引起父母不同的反应,因而使父母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他们,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受自身特征的影响,也会受到儿童特征的影响。这一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心理学家Bell 对儿童社会化的一系列研究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其以后的攻击性或顺从性,父母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的。一部分儿童的气质特点对父母一些特定的教养方式能作出比较好的反应,而另一部分儿童的气质特点则对其他的教养方式作出的反应比较好,父母选择教养方式时就倾向于采用那些对自己孩子是最为有效的方式[15 ]。根据Bell 的观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恰好与以前的研究相反:不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引起了儿童的某些行为,而是儿童的行为模式导致父母采用特定的教养方式。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Stevens -Long发现儿童的活动水平可能影响到父母对惩罚方式的选择,当活动量很大的孩子和安静的或中等活动水平的孩子都表现出同样的不良行为时,高活动水平的儿童可能引发父母更严厉的惩罚措施[16 ]。Sawin等人的研究发现孩子受惩罚之后作出的反应也能影响父母对惩罚策略的选择,儿童在纪律约束背景中的反应能够调整父母的行为并且可以保存、增加或减少父母的惩罚。当孩子因为表现出不良行为而受到惩罚以后,孩子可能作出以下的反应:忽视父母的惩罚;或作出弥补;或恳求父母;或表现出对抗。当孩子不久后再次表现出不良行为时,父母对表现出对抗反应的孩子选择更为严厉的惩罚,而作出补偿反应的孩子受到的惩罚会比较轻[15 ]。Grusec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儿童行为对父母选择不同教养方式的影响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8 岁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然后向母亲列举了儿童的一些过错行为,请母亲作出反应1发现母亲选择的教养方式 “更多的由孩子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的形式决定而不是由某些母亲一贯使用的教养方式来决定” 。例如,对孩子攻击他人、 损害财产、反抗等行为母亲们都选择了武断强硬的管教方式,而对造成他人心理上痛苦的行为则使用了说理的方式。母亲们表示,她们会使用多种教养方式来管教孩子,比如先使用权利对孩子的过错断然处置,再用说理的方式劝服改正不良行为[15 ]。菅原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半岁、 1 岁半和 8 岁时外显的问题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母亲在儿童1岁半、 5岁和10岁时的否定态度;而母亲在儿童5岁时的否定态度对儿童8岁时外显问题行为有一定的影响[3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自己也是家庭教养环境的参与者 ,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他们的特征和行为确实对引发和调整父母教养方式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强调了父母和孩子在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互相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模式逐渐被认为对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
简评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的研究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外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 ,儿童期的某些问题行为 ,尤其是典型的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态度和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 ,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 ,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考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 ,近期的研究多采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考察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儿童自身特征、行为可能影响到父母对他们的抚养态度和行为的选择的观点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研究为改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 ,防治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5 参考文献
1 Loeber ,R. The stability of antisocial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A review. Child Developmen ,1982 ,53 :1431 - 1446
2 Richman ,N. ,Stevenson ,J . , &G raham ,P. J . Pre - school to school :A behavior study.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2
3 菅原 ますみ· 北村 俊则· 户田 まり· 岛悟· 佐藤 达哉· 向井隆代 1 子 どもの问题行动 の发达: Externalizing な问题倾向 に 关 する 生后 11 年间 の 纵断研究 から1 发达心理学研究 ,1999 ,5 :32 - 45
4 Robins ,1. , & Price ,R. K. Adult disorders predicted by childhood conduct problems : Results f rom NIMH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Project . Psychiatry ,1991 ,54 :116 - 132
5 Huesman ,L. R. ,Eron ,L. D. ,lefkowitz ,M. M. & Walder ,L.O. Stability of aggression over time and gener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4 ,20 :1120 - 1134
6 Magnusson ,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f rom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 A longitudinal study. Hillsdale , NJ : Erlbaum ,1988
7 Serbin ,L. A. ,Peters ,P. L. ,McAffer ,V. J . & Schwartzman ,A. E. ,Childhood aggression and withdrawal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pregnancy , early parenthood ,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1991 ,23 (3) :318 - 331
8 Larsson ,B. ,Melin ,L. Prevalence and short - term stabilit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chool children. Acta Psychiatr Scand , 1992 , 85 (1) : 179. Rut ter ,M.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a ,1995 ,91 :73 – 85
9 Pat terson , G. R. ,DeBaryshe B. D. , & Ramsey , E. ,Oregon Social Learning Center.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 :329 – 335
11Mackinnon - Lewis , C. , Lamb , M. E. Arbuckle , B. ,Baradaran ,L. P. & Volling ,B.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ased maternal and filial at tributions and aggressiveness oftheir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 ,1992 ,4 :403 -415
12East ,P. L. The parent - child relationships of withdrawn ,ag2gressive ,and sociable children :child and parent perspectives.Merrill - palmer Q ,1991 ,37 :425 – 44
13LaFreniere ,P. J . ; Provost ,M. A. & Dubeau ,D. From an insecure base : Parent - child relations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ur in the pre - school . Early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 ,1992 ,1 (3) :137 – 148
14Bradley ,E. J . & Peters ,R. D. Physically abusive and nonabusive mothers’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child behavior.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91 ,61 (3) :455 - 460
15Handbood of Child Psychology ; V. 4 ,Copyright 146 , 1954 , 1970 ,1983 ,1998 by John Wiley & Sons , Inc. 547 - 6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