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7|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高考作文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7 23:4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大纲版  2012年06月07日   来源:恒谦教育
  2012年高考作文全国大纲版:《甩掉多余的顾虑》。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子,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0:58:56 | 只看该作者
高考考场写作技法问答

    高考作文的写作过程可细化为审题、拟题、立意、开头、结构安排、组织材料、语言锤炼、结尾……这些点是考生在写作中感到最困惑和迷茫的难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为了短期内迅速提高考生的写作水平,以便在考场上发挥良好,我们特别制作了这期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针对考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方法和妙招。希望能引导考生洞悉写作技巧的奥妙与真谛,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一)面对从未谋面的作文题目,如何正确审题?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之寻找题眼法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添加因素,丰富思路——作文审题之添加因素法
  思接千载,心鹜八极——作文审题之联想法
  (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何拟好标题? 
  浅论话题作文拟题方法
  拟好题目为你的高考作文加分
  ◆高考作文如何编拟一个出彩的标题
  ◆拟题技巧让你的作文题目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三)围绕题目,文章立意如何准确而新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高考作文切合题意的要领
  高考作文该怎样避免偏离题意
  准确把握题意——高考作文切题最为紧要
  考生写作怎样巧妙诠释文题
  ◆高考寓言类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立意求新奇方法浅谈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切合题意”
  (四)起笔写作,如何开头才能使人眼前一亮?
  ◆高考作文开头“十法”
  ◆高考作文开头十大禁忌
  ◆巧设凤头先声夺人——高考作文开头技法
  ◆未成曲调先有情——高考作文开头技法
  ◆高考满分作文开头的技巧
  ◆作文开头的五个经典句式
  ◆作文开篇如何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五)在引人入文后,如何使情节构思巧妙?
  ◆例谈考场作文的构思技巧
  ◆例谈记叙文快速构思之画面组合法
  ◆一种巧妙的结构作文的方法——同构相叠
  ◆高考作文常见的结构
  ◆高考议论文的八种模式
  (六)在考场环境下,如何及时组织材料?
  ◆例谈考场作文应急选材三法
  ◆锦心表里巧妙扣合——高考作文材料的组材
  ◆裁得彩练当空舞——谈谈高考作文材料的调动
  ◆胸有三种“得意”材料——高考作文材料的储备
  ◆有叙有议引线穿针——高考作文材料的组材
  ◆高考作文记叙文如何选材
  ◆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素材
  ◆高考作文:调动材料的艺术
  (七)如何锤炼语言,才能彰显文章的魅力? 
  增强语言张力展现文章魅力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反复锤炼语言是重点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用词贴切”
  写作指津:语言纯真显魅力
  (八)文章收束,如何结尾才能首尾圆合?
  历届高考作文精彩结尾50例精选
  高考作文巧结尾技巧
  如何使文章结尾有力
  怎样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0:37:26 | 只看该作者
一位颇有才气的青年教师李贵安,指导她的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北京的符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
接了胡三儿的电话我就开上嘎新的宝来直奔眉州东坡酒楼。肥而不腻的东坡肘子、东坡肉,汤浓肉鲜的东坡鲫鱼,……甭说了,“闻肉辄喜”的我忒爱这口儿了。何况,今日非同平常,胡三儿他舅舅手里那个让我惦记了半年,花了不少钱上下打点的工程能不能拿下就要揭晓了。我琢磨着,胡三儿既然能约我吃饭,这事儿应该就是把儿攥了。
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好天儿!好兆头儿!
停车地界的树底下有俩老头儿,正下棋呢,我这新车不想在太阳底下暴晒,我轻轻按了按喇叭。嘿,要不说顺呢,俩老头真给面儿,二话没说,端着棋盘往旁边挪了挪,我那车就停在了树阴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胡三儿说正经的了:“那工程黄了。”
他拿他那烟酒过度的大哑嗓冲我叫唤:“下回!下回三哥我一定玩儿了命替兄弟你争!下回!”我说什么?您说我能说什么?胡三儿结了帐,搂着我的肩膀往外走。我这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从东北闯到北京,小二十年了。在北京落了地儿,生了根儿,发了点小财,一路顺畅让我洋洋得意。我爱上了这个城市,娶了北京姑娘,生了大胖小子,熟了圈儿套圈儿的环线,当然也习惯了夏天晚上趿拉着拖拉板儿,光着膀子遛弯儿。瞅着儿子长成壮小伙子,我觉得自己个儿已经融入这个城市,从情感到骨血。我扫荡了东北人身上的豪性和野气,像北京人那样和和气气的,嘻嘻哈哈的,称兄道弟的……未成想,今儿,竟在北京栽了一个大跟头。
出了酒楼,觉得有点儿冷,满地经湿,抬头看天,还是艳阳高照。“嗬,泼了街了!”胡三儿挠着脑袋冲我嘻嘻哈哈,“下回!下回哥哥我一准……”他满脸通红。
“谁说泼街了?”我还没缓过神来。
“您没瞅见那树窠儿里还有雹子粒儿呢?瞅瞅您那车去吧,别砸坏了,怪可惜了的。”
我一回头,说话的是刚才下棋的那俩老头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挪到屋檐儿底下了。
下雹子?我不敢信。看看四周,真有不少蚕豆大的冰疙瘩。车没事儿,有树叶儿挡一下,雹子泄了劲儿。
看着屋檐下走棋的老二位,我忽然怔住了,胡三儿也不说话了。在酒楼里呆了一个多钟头,外面发生了什么?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应该是吧?我们竟不觉中躲了过去。别人呢?那些在街上走着的人、跑着的车,该是怎样的仓皇失措?
“大爷,您老哥儿俩真是这个!”胡三儿挑起大拇指。
“呵呵,它下它的雨,咱走咱的棋——”
回去路上我把车窗摇下来,让雨后清凉的风吹着脸。醉醺醺的胡三儿在后座上眯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胡三儿拿腔作调地念白。
“嗬,还真有点儿文化,能诌苏东坡!”我调侃他。我的心情不知怎么已没有了半点儿失落。“嘁——小瞧人!”他鼻子哼着气,“不吝不怵,想得开,看得高,这是北京人不一样的地儿!一句话,心路儿宽!”他是越说越洋洋自得了,“那个苏东坡,不是咱北京人,可我觉得啊,咱北京人啊,个个都是苏东坡!”
“哈哈,我看你就是那东坡肘子!”我的心敞敞亮亮的,“哎,三哥,这一场雹子过后,我怎么觉得丢了一单生意这事儿跟没发生一样?”“行,你这北京姑爷合格了!让你老婆赶紧给你办北京户口本儿吧!”胡三儿从后面拍着我肩膀,大声咋呼。
在我眼前,那两个走棋老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切近。东坡酒楼檐下,两位普普通通的老头儿,“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们,不就是我心里标注北京人风貌的符号吗?
苏东坡就这样被“移花接木”创造成了“北京的符号”。谁能说这不是一篇好作文呢?微型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位下棋的老人,原型可是苏东坡——这不是文学创作最常用的手法吗?
我们殷切希望,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利用你们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语文课改,为语文教学助一臂之力。可是,我们往往很失望。例如石述思先生,您平素是那般睿智,可是一到高考作文题,怎么就……了呢?
比如您有幸听过张韶涵的流行歌《隐形的翅膀》,又幸运地拥有很多人羡慕的北京户口,可能就抢得了先机,再准确地揣摩出命题者让你写想象力这个当代孩子身上普遍缺失的素质,那就会在赢得高分的通道上又迈进一大步。
石述思先生,这是您的臆断还是担忧?您觉得能够对“北京的符号”有上面那种认识的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会是这种认识吗?即如《北京的符号》,对故宫、四合院、老舍作品全然不知的孩子,也可以写得很好。因为这不是一个考查北京传统知识的答题,这是一个考查思维品质的作文题!争论一下“北京符号”的有无,做一下“北京符号”的遐想,也都可以呀。
这种“作文常识观”,凝固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并且像阿Q忌讳“灯”啊“烛”啊地在蔓延。清华蒋才女称“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有性别歧视,因为这题目取自张韶涵尝过的歌,小女孩才熟悉。如是,全国Ⅰ卷那篇探讨“王”字的阅读文章,岂不是有姓氏歧视了?王姓的考生可是中了头彩呢!
再比如兽首事件,如果您考虑到今年是伟大新中国60周年华诞,将蔡铭超同志的“爱国”壮举与中华民族百年以来渴望雪耻的内在冲动牵手,你有可能会赢得不少头脑相对简单的阅卷老师的心,但遇到头脑相对清醒的阅卷者,自然就会觉得在全球化的今天,用流氓的手段对付强盗的子孙肯定不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更希望你当冷静派说诚信。作文题既不是对错立判的选择题,结果也非绝对无私的计算机决定,故无论你怎么写就会陷入一场生死难料的赌局。反正你遇到诚信派,你要在作文中挺爱国,我觉得你必因为立意偏颇而折戟,但如果遇到爱国的赵丽华老师,你则可能拿满分——最好写成很棒的诗歌。
全是主观臆断。赞扬蔡铭超同志的“爱国”壮举或者贬斥其用流氓手段对付强盗的子孙,都未为不可——关键是要“写得好”。在对作文的评判中,没有立意“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或不好”的标准。即便某处阅卷领导小组或某位阅卷老师固守“作文知识观”的窠臼,做出狭隘片面的评判,那这板子凭什么要打在作文题目的屁股上呢?
活脱脱一个昏官断案,窦娥,冤啊!
好了,太长了,明儿再接着说。
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多角度的材料作文题;一类是话题和标题作文题。无论哪类命题,都有着广阔的天地。
例如全国Ⅱ卷(黑、吉、蒙、甘、新、滇、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一作文命题给了三则材料。三则材料有共性也各有特性,每则材料又都各有背景、事情、人物和诸多细节。
三则材料的共性大体上很像200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续写题目。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30字)
牛顿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瓦特从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他们都能                           
参考答案是: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共性绝不仅只这一个角度。细察材料,我们可以发现,道尔顿研究的动因是他自己是色盲;安藤百福发明的动因是他自己破产;乔利研制的动因是他自己的赔偿——这可以引出坏事变好事的共性,也可以引出逆境奋起的共性。
我们还可以发现,道尔顿先是“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继而研究发现的;安藤百福先是“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继而试验发明的;乔利先是“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继而研制改革的——这可以引出又发现到研究的共性,也可以引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共性。
我们还可以发现,道尔顿发现之后是“研究了两年”才发表了论文;安藤百福看到之后是“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乔利发现之后经过多久才“研制出干洗剂”,材料中没说,但从他“白干一年来赔偿”来推想,也应是个不短的过程——这可以引出任何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共性,也可以引出发现与发明之间的桥梁(路径)是持之以恒的共性。
我们还可以发现,道尔顿对一种色盲症的认定,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安藤百福第一包方便面的成功,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乔利一种干洗剂的研制,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这可以引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共性,也可以引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一点突破带动全局的共性。
我们还可以发现,科学家道尔顿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商人安藤百福带动了一个新产业;家务杂工乔利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这可以引出反思“隔行如隔山”的共性,也可以引出激励“破门而出,或有斩获”的共性。
是啊,一双袜子、一包方便面,甚或一滴油渍都能带来风景万千,何况这样三个材料,这样三个材料展示出的生活景观呢?
细察下来,个性就更多。我们还可以发现,道尔顿想必是由视觉感知红、蓝两种颜色,进而研究了对更多种颜色的感知;安藤百福没有去复制“拉面”,而是发明了“方便面”;乔利没有回头去要求返还赔偿,而是向前看开始研究;道尔顿的研究是由自己的视觉缺陷开始的;安藤百福的研究是由别人排长队开始的;乔利的研究是由受损后意外的发现开始的;道尔顿的贡献是“填补”;安藤百福的贡献是“带动”;乔利的贡献是“改革”……
这里,那一点发现不是一个角度呢?那一点发现不可能是道尔顿的一双袜子,安藤百福的一包方便面,甚或乔利的一滴油渍呢?
你要是有几分“嘎咕”的童心,也不妨别出心裁。毕竟,道尔顿没有制出方便面,安藤百福没有改革洗衣技术,乔利也没有写出《视觉之异常》;毕竟,方便面在今天被视为了垃圾食品,清洗剂带来了环境污染,而色盲症的发现也还影响着许多专业、行业人才的遴选呢……
“嘎咕”行吗?允许吗?想想吧,没有“嘎咕”思维,哪里有科学的今天?哪里有人类的今天?我一直认为,创新的本质,就是实现荒谬的合理化——传统认为的“荒谬”,未必是真正“荒谬”,“创新”的萌芽可能就在其中酝酿。没有实现合理化,只是一种幻想;实现了合理化,可能就是伟大的创造。
题目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只允许学生走教师认可的“立意”这一条路,还是鼓励同学走他们各自五彩缤纷的“立意”之路?这正是新旧两种作文教学观的分水岭。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这两种作文教学观的争论、甚至斗争,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当此之时,各位专家名人,请思忖一下,您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评说,到底在起着怎样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到杰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家顾德希老师的一段精彩譬喻。那是1998年初冬的广州,顾老师谈到我在当地的一次作文讲座,他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讲的实际就是克服作文一般化。譬如问“一个眼镜盒里装的是什么?”回答说“一只眼镜”,那就没有多少创新价值,因为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如果回答“一张照片”,这就是克服一般化,就是创新思维,可也就需要解释一下,眼镜盒里何以装进了这张照片?如果回答“半张照片”,这可能就有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可能关系到国家安全——特务不经常用半张照片接头吗?
顾德希老师这番话可谓醍醐灌顶,给我极大的启发,使我在此后作文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线路,两条看似相反,本质却相同的线路。一条是展开正向思维的、恪守传统的线路:眼镜盒里装眼镜吗?那难点就在于必须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精彩。另一条是展示逆向思维的、创造时尚的线路:眼镜盒里装照片?你说那里面装一窝狗熊也行啊,只要你有本领让读者心悦诚服地认可。前者,重在“写得好”;后者,重在“写得通”。
终于,又通过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我真切地明白了创新的本质就是“超越”,而“超越”,就是使“荒诞”合理化的过程。“白发三千丈”、“南朝四百八十寺”、“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在他的胸膛,一百次地,烙铁曾经来回”是“超越”;“这大清朝是我们大家的”、“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一国两制”、“苏东坡是北京的符号”也是超越。时不时打断我们观赏电视节目的两句广告词说得多么好啊,一句是:“一切皆有可能!”另一句是:“我能!”我们说它好,因为它启示了为人之道,也启示了为文之道。高考命题专家和阅卷老师当然都应该明白,作文考试虽然不是遴选文学家,也绝不应扼杀创新思维的萌芽——毕竟,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至于如何实现思维合理化的“超越”?我认为,创新思维必须构建在“守旧”的基石之上,也就是说,创新思维的鲜活绿色,只有成长在同学熟悉生活的园地里。这些,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再谈谈话题和标题作文题目。
今天谈谈2009年高考中的话题和标题作文题目。
[广东卷]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简说]“常识”是这则作文题目给出的“话题”,但题目并没有强调自己是“话题”命题,这表明了命题成熟的认识——“话题”“标题”“材料”并无本质区别。那些“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依据题目类型而派生出的潜规则,也该寿终正寝了。
题目给出了多方面的提示(或曰“启发”,或曰“鼓励”)。“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常识”等同于“生活”;“常识与我们同行”——“常识”与“生命”密切相关,“常识”促使“生命”成长。这里的“我们”可以认为是中学生的群体,也可以视为整个人类。“常识虽易知而难行”——谈到“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常识须推陈而出新”——涉及“新”与“陈”的承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与更迭。省略号,则提示着任何一种合理的方向。“与‘常识’有关的经历”——可以写记叙类的作文,“对‘常识’的看法”——可以写议论类的作文。
如此广阔的天地,任考生选定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湖北卷]请以《站在        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④不少于800字。
[简说]这个作文题目在“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之外,又作了“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的鼓励性“要求”。
“站在        的门口”,横线上要求填写的内容,有着广阔的题材范围。可以是相对具体的,事业、学业、奋斗、进取、物理、化学、李白、牛顿等等,也可以相对抽象的,理念、遐思、幻觉、梦想、想象、联想、希望、神话、预言、诗情、画意等等。这内容可以是正面的,例如成功、光明,也可以是反面的,例如失败、黑暗,也可以是复合或辩证的,例如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等等。作文题目只是一个短语,没有主语,所以作文的主体,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任何对象。“站”可能是行动的准备,也可能是裹足彷徨或犹豫不前。“门口”可能意味着开端、开端之前,也可能意味着整体过程中的某一新阶段的起始。
我想不全,其实,任何人的思维,也无法涵盖这个作文题目所包含的广阔空间。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简说]这个作文题目在要求中,做了“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的全方位鼓励。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也就是说,写什么文体要像什么文体,不要文体错杂,这应该是对“文体不限”的补充。那么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都是可以的。“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有时相当模糊的,很多“文体”有是贯通的。这个要求有点像“不要套用”,很难说清楚。先心在阅卷实际中也只能变通、从宽。
题目对考生做了多方面提示。从题材看,“见证”涉及到“经历”“人生”“社会”“历史”“人”和“事物”,从立意看,“见证”可以从“凝聚”“悲喜”“变迁”“长河”等多方面提取角度。
[福建卷]这也是一种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简说]这又是一则半标题命题。“这”,可以涉及到考生熟悉生活的任何领域;横线上要求填写的词语,则表明着由“这”中体会到的任何真情实感。“也”,要求横线上填写的感受应该与常规的、一般的感受有所差异,应该是一种新鲜感受;“一种”,则要求作文对横线上填写的感受表述明确。
好了,没有必要一一枚举了。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普适性和贯通性已经十分豁然。因为这些题目都是高考作文题目,都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高考作文题目。指责作文题目“不知所云”“难以下笔”的各位先生,您们是故意闭目塞听,还是有意误解曲解呢?
由于博文篇幅限制,有两段文字,从前面的文章里删掉了。现在放在这里和明天的博文里,算作附录,也就结束这个话题了。
(第壹段)
2005年,我曾在自己一本书的导语里这样调侃当年十七个高考作文题: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Ⅰ卷)——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中有多少“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人与事呀! 2005年7月12日,奥委会决定2012年夏季奥运会“花落谁家”,当罗格主席宣布“伦敦”时,全场一片唏嘘,巴黎被淘汰真是“出人意料”,可伦敦中选又的确在“情理之中”。伦敦满城欢庆,第二天却出现连环爆炸案,又是“出人意料”;可再一想,这又在世界诸多矛盾纠葛的“情理之中”。一份报纸,一天新闻,无异于一部“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百科全书。一件事或一个人如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就在现实或历史上有它的“位置与价值”(全国Ⅱ卷),当然也就有理由“忘记和铭记”(全国Ⅲ卷)了。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我们面对任何事物当然也就完全可以“安之若素”,但又不能“安于现状”,这不又顺理成章地转化为“说‘安’”(北京卷)了吗?
“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上海卷)就更其开阔。这“影响”,可以是懂得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位置与价值”或是“安定”、“安宁”,乃至于其余所有作文命题所包含的任何一种道理。那么当然,这种种“影响”,也全都理所当然地是“留给明天”(天津卷)的一份财富。
“筷子”(重庆卷)要求写一篇说明文,这是一种基础要求,倒是不太适宜海阔天空的“发散”。但是,说说筷子的种类、历史、制作、工艺、使用,或者画一幅小图,就筷子的使用说说物距、力距的力学原理,也都未为不可。
有人批评“自嘲”(重庆卷)这个题目:中学生小小年龄有什么“自嘲”?这种批评一头又栽进“学生自己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学生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个人生活”的思想禁闭室。我们的学生是有文化、有见识的知识青年,即便他还不习惯、不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自嘲”,他也有熟稔的社会生活或见识积累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这不是鲁迅先生的“自嘲”吗?“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不是秋白同志的“自嘲”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不是李太白的“自嘲”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这不是辛稼轩的“自嘲”吗?再推广些,哪个班级、学校、社团、行业、政党和国家不可能或不需要“自嘲”呢?
“凤头猪肚豹尾”(江苏卷),这题目乍看好怪异。但自有“提示语”让它意义豁然——命题当然不仅只是要求写“凤”、“猪”和“豹”。那么,哪篇精彩的文,哪件实在的事,哪位出色的人,不是开头精彩、中间充实、结尾有力的“凤头猪肚豹尾”呢?这个题目与“记一件难忘的事”和“记一位难忘的人”也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呀!
“一件难忘的事”和“一位难忘的人”,当然都是值得“纪念”(广东卷),值得“铭记”的,在现实或历史上有“位置与价值”的。“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要求谈的是“局部与整体”,“凤头”、“猪肚”、“豹尾”便是“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位难忘的人”的“一枝一叶”,而这“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位难忘的人”之所以值得“纪念”,正因为它们无不是在适当的“位置”上体现自身“价值”,这便是“安于”“一枝一叶”的“位置”吧?
具有“双赢的智慧”(山东卷),自然值得“纪念”和“铭记”,它可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自会有它的“位置与价值”,唯有“双赢”,才可能有真正的“长治久安”,这种“智慧”可能来自“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当然也有“留给明天”的“价值”。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湖北卷)是唯一的材料命题,但也是开放性的题目。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可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能来自“双赢的智慧”,也必然获得一种“安然”。
“跑的体验”(湖南卷),每个考生都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认识积累。古今中外,没有“跑的体验”的人,倒也“凤毛麟角”。班组、学校、社团、政党、国家也都有“跑的体验”啊,这种种体验多么值得“纪念”,值得“铭记”呀!刘翔一跑,跑出了中国人在世界的“位置与价值”;王军霞在万米跑道上,跑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史诗;西部发展,与东部并肩跑出了“双赢的智慧”;而藏羚一跑,却牵动着舆论与良知的多少“安”或不“安”……
对于“脸”(江西卷)与“纪念”、“铭记”、“安宁”的关系,还用说吗?镜中我的脸,面前你的脸,梦中他的脸,忆中难以胜数的脸。不唯人皆有脸,动物、植物也各有其脸。形象的脸,抽象的脸,真实的脸,想象的脸,满大街明星代言的“脸”。门有门楣,家有家风,人有尊严,国有国格——这不也都是“脸”吗?
网上有人批评“今年花胜去年红”(辽宁卷),说是强迫学生唱“今胜于昔”的赞歌。“歌德”原本未尝不好,更何况这个标题出自欧阳修的一首“浪淘沙”词:“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歌德”之说已是欧词一派惆怅中翻出的新意。再者,“花胜去年红”,也还可以引出“花而不实”的反思。自己脑袋灌了灰浆,反责人家教条,唉!至于“今年花胜去年红”的“纪念”“铭记”“留给明天”的意义等等,我想,谁都明白。究其实质,古往今来,任何一件进步事物,任何一位上进人物,无不是“今年花胜去年红”:米卢“快乐足球”的“尝试”,使中国足球“今年花胜去年红”;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物理学“今年花胜去年红”,苏东坡开创了豪放派——或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曰“心灵的选择”——,使中华词坛“今年花胜去年红”……不用我说了,好吗?
最后说到了给出两个图形的“圆形(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与星形(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福建卷),表面一看,别开生面;其实也就是两种属性不同的事物。“位置”是“星形”,“价值”就是“圆形”。“意料之外”是“星形”,“情理之中”就是“圆形”。“圆形”可以是“安稳”,也可以是“安于现状”;“星形”可以是不“安”,也可以是不“安于现状”。如果“凤头”、“豹尾”是“星形”,那么“猪肚”就是“圆形”……这个题目和2004年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也几乎毫无二致。
当然,我不是在调侃高考作文题目,众多的作文题目在生活发展延伸的长河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贯通,本在情理之中。我调侃的是“作文常识观”孤立地看待这些题目。
今天就要结束这一组博文了,总结两句。作文题目是由“标题”(或“话题”或“材料”)和“要求”构成的。我们不能只重看前者而轻忽后者,更不应该把材料简化(例如把一则多角度材料,简化为“小兔子运动会”)。任何“标题”(或“话题”或“材料”)是限制不了思想解放的头脑的;反过来看,任何头脑也无法抵达作文题目的边际,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也不能穷尽它的空间。而“要求”主要用于启发和鼓励。某些限制,例如“不得套用”“不许抄袭”以及“除诗歌外”,则是道德性、公平性、保护性的底线。
最后,清允许我用一道高考“仿用句式”的题目为某些停滞在“作文常识观”境界的杰出人士,为那些用高考作文题目摆八卦的先生(王旭明、石述思诸位,这样说并不排除在其他方面对他们的尊重)开开窍。
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一汪水塘”,只是“水塘”吗?那是常识,连青蛙都知道;那也就不用我们写作文了。要由表及里,嗅到“海洋的气息”。“一株三叶草”,就是“三叶草”吗?那是常识,是看图识字,是两岁孩子的思维。要由小见大,看到“广阔的草原”。怎么看到?“加上我的想象”啊!
仿写一下:
每一颗砂砾里,都有石英,这是常识;都有大地的性格,才是作文;
每一颗星星里,都有陨坑,这是常识;都有宇宙的信息,才是作文;
每一棵树木里,都有年轮,这是常识;都有自然的年轮,才是作文;
每一页书册里,都有字画,这是常识;都有知识的力量,才是作文;
每一粒稻粱里,都有淀粉,这是常识;都有劳动的汗水,才是作文;
每一夜月光里,都有七色,这是常识;都有思念的诗行,才是作文;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老师的心血——同学从中懂得敬重老师;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人格的成长——老师从中更加尊重同学;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父母的温暖——我们从中更加理解父母;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祖国的春晖——我们从中更加热爱祖国;
同样: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人民的乳汁;每一分成绩里,都有时代的雨露;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思维的超越;每一分成绩里,都有思想的火花;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科学的传递;每一分成绩里,都有睿智的萌芽;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未来的希望;每一分成绩里,都有远古的回响;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三更的灯火;每一分成绩里,都有五更的鸡鸣。
这可能会令我们欢欣鼓舞;但,这“一分成绩”可能也很庸俗: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黄金的幻想——“书中自有黄金屋”呀;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利禄的憧憬——“书中自有千钟粟”呀;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美女的春梦——“书中自有颜如玉”呀。
这“一分成绩”可能也很严峻,拷问着每位语文老师,每位和语文有勾连的人士。
想想,我们有没有为这些结果推波助澜: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个性的泯灭;每一分成绩里,都有人格的侵蚀;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理想的迷茫;每一分成绩里,都有志趣的消磨;
每一分成绩里,都有健康的摧残;每一分成绩里,都有功利的霉气。
让我们的学生的“每一分成绩里”,都祛除功利的霉气,让他们的青春充满健朗的霞光,是每个语文工作者的天职。
慎之!勉之!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20:36:52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绩看09高考作文(一)
对高考作文题品头论足的评说,除了传媒意义,并没有什么教学意义。评题人你褒他贬,扬此抑彼,实质上并不是在评说题目,而是在公众面前示众——竞相展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高考作文题目,只是一个题目,并无高下、优劣、新旧之分。任何作文题目都不足以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当然,任何作文题目也无法开启认识闭塞的心灵。决定考场作文好坏的,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开发程度。
我曾在一篇博文中不无刻薄地说:高考是选拔考试,不同的文题就好比不同的标尺,米尺、市尺、英尺,你说哪个牛,哪个熊?哪个挺,哪个挼?应该用哪把尺子量?除非某作文题目,经实证表明,它能让好学生撞得鼻青脸肿,同时令差学生额手相庆,以至于颠倒了选拔结果,我们或可有理由对它嗤之以鼻。一根定海神针,在东海龙王那里是权杖,在齐天大圣手中是玩具,可以做紫禁城的门闩,可以做祈年殿的梁柱,可以做电视高塔的避雷针,可以做乐山大佛的耳挖勺,可以做吟诗弄赋的符号,也未尝不可以做RUI公司的广告……
制约学生作文水平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几个,乃至十八个高考作文题目所能够决定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说来复杂,实际也很简单。那就是“作文常识观”和“作文思维观”的争论。尽管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有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论诗必是诗,定非知诗人”的精彩论断,但是并没有使某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专家由作文幼稚园的小班升级到中班,他们从来就没有明白作文题目只是提供一个透视生活的窗口。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其博客中撰文说:我所不解的是,命题者能不能站得更高些,角度更新些,其命题能不能和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近些、再接近些。
我不知道哪个命题更贴近现实,也很难说哪个作文题目更疏离现实?难道只有直接给出现实热点的题目就是贴近现实?给出诗歌、寓言、幻想或历史性的题目就是疏离现实?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儿童”式思维吗?任何诗歌、寓言、幻想或历史性的题目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三国演义》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以演义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表达着汉民族的尊严。《西游记》是在明代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以取经降魔的神话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根源。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仍有它广泛的现实意义。历史剧《屈原》和《棠棣之花》曾推动着民族救亡的热潮。我们能说罗贯中、吴承恩、安徒生和郭沫若都疏离现实吗?“以古鉴今”“借古讽今”都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吧?
王旭明先生推崇江西的作文命题: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辽宁的作文命题: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江苏的作文题目:品味时尚;以及天津的作文题目:我说九零后。认为唯此才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未来一代关心、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固然,“兽首拍卖”、“明星代言”、“品味时尚”和“我说九零后”,在直接要求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新闻热点;但是我们,包括中学生在内,关注热点,正确深刻地认识现实,也离不开历史的渊源,离不开诗歌和寓言的滋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人,能够正确看待“兽首拍卖”;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没有受过诗歌、寓言滋养的人,能够恰当评说“明星代言”;我们当然也不会幻想,一个只埋头“时尚”和“九零后”的中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品味时尚”,能够清楚定位地完成“我说九零后”。现实、历史和文化是无法割断的。难道央视“百家讲坛”只是在“讲古”吗?那几位讲“论语”的,讲“三国”,讲“史记”的,哪一位不是在扣住现实展示魅力呢?
王旭明先生期望阅卷老师不要对反对蔡铭超行为的同学简单化的扣分,只要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对赞同明星代言的同学也不要轻易扣分,只要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我们当然怀有同样的期待。不只是反对蔡铭超行为、赞同明星代言的同学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是赞同蔡铭超行为、反对明星代言的同学也同样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而要做到“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必须帮助同学把思维之根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现实、历史、文化和文学都是这土壤不可缺失的成分。这才是在“通过高考促进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表达,这是文明社会的开始,也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开始。”
只有直接在字面上标注“现实符号”的题目才是关注现实,这就是王旭明等先生的“儿童”思维。如此说来,大概没有比2008年全国Ⅰ卷“汶川地震”的材料作文更贴近现实热点了。但是,如果没有历史与文化的根基,又怎么能对这场“抗震救灾”行动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巨大进步有所认识呢?大量平庸的考场作文,正是对这种“儿童”思维绝好的讽刺。
王旭明先生在博文中也说到另一面:“当然,对今年的作文命题也有不少遗憾,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愚笨’。比如《踮起脚尖》的作文,我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下笔;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也如同坠五里云雾之中,写什么都觉得对;还有像《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等,也令我不知从何谈起。看来,我还真要重新学习‘语文’了。”
以贬损自己“愚笨”,暗讽题目“愚笨”,是高考作文评题家的惯用手法——我可是专家学者,我都不会写,可见题目是多么刁钻怪异!想当年,某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就说“我要做某某年的高考题不能及格”。我好事,特别拿来这某某年的试题,一题一题,细细算了一笔,之后对这位先生说:“不必悲观,如果不是故意,您是应该能够及格的;如果请个中学语文老师辅导一下,得个百十来分也完全可能。”
《踮起脚尖》,就“不知该如何下笔”吗?那不妨自己先“踮起脚尖”试一下嘛。对“踮起脚尖”这种行为当然可以有正面、反面和辩证的立意角度。人类成长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直立是猿人演变成人的关键环节,“踮起脚尖”当然也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宽广,这样看,很多成功往往就在“踮起脚尖”的一念和一行之间;当然,作文也可以不屑于或者反对“踮起脚尖”,可以提倡脚踏实地,绝不穿高跟或松糕鞋;也可以援引《劝学》名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善假于物”应该比“踮起脚尖”望得更远些,“踮起脚尖”还很容易疲劳呢。而无论“踮起脚尖”还是“登高望远”,又都受着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从选材角度,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社会或人生;可以是现实,也可以是历史或未来;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空间或时间……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就“如同坠五里云雾之中”,又“写什么都觉得对”?这不是矛盾吗?“坠五里雾中”,就找不到出路;“写什么都觉得对”,又路路皆通。其实,王旭明先生这两种感觉都不恰当。这个作文题目与其他作文题目本质一样,提供着许许多多立意、选材的角度。题目明确要求“题材不限”,这一双翅膀可以是坚强与勇敢,可以是科学与人文,可以是共性与个性,可以是团结与独立,可以是联想与想象,可以是细节与感悟。同学们都有90后青春的隐形翅膀,每个人都有“常识”的隐形翅膀。父母可能是子女的隐形翅膀,子女也可能是父母的隐形翅膀;毕姥爷可以是小沈阳的隐形翅膀,小沈阳也可以是毕姥爷的隐形翅膀。王旭明先生以网络博客为隐形翅膀,网络博客也以王旭明先生为隐形翅膀……这一双“隐形的翅膀”容许考生脚踏实地,也鼓励同学神游万仞。它可以是考生自己(千万不能透露身份信息,像童话作家那样无所顾忌),也可以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任何个人、群体和事物,就是那尊流落海外的圆明园兽首,也未为不可;代言的明星也无不有着“一双隐形的翅膀”。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家,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出名一靠奸商,二靠官僚——看,这就是他的一双隐形翅膀。但,高考作文中写这个要持反思态度。因为这个作文题目绝对不是“写什么都对”。题目在提示语中引用的一首歌(“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限定了立意和选材的范围。这“一双隐形的翅膀”应该是“给我希望”“飞向远方”的翅膀;不应该是带我们走向绝望和幻灭的翅膀——这与高考作文立意要积极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题目与1999年第一次出现的“话题”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出一辙;与2007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又何其相似乃尔。
某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少年作家说这个“题目本身看不出内涵”,是真的看不出来,还是不去看呢?“命题者大概想通过流行歌曲体现贴合潮流,但是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潮流,不是内涵上的潮流”,这只是小女孩的臆测吧?“在那么飘的题目下,考生很容易把文章写得更飘”“在文章中传达不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如果考生真的写得很“飘”,是作文题目的罪错,还是作文教学的过失?法航客机不幸坠海了,能怪空客330太“飘”吗?说话请负责,不要太“飘”,好吗?
谈到《运动会上的兔子》,这可是王旭明先生自撰的题目。全国Ⅰ卷(冀、豫、晋、陕、桂)给出的是一则材料,还有相应的要求: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到。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题目之所以叫王旭明先生“不知从何谈起”,很大的可能是他没有,或者根本就不屑于完整地读读题目。
题目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是对前此新型材料作文要求的又一种探索,一次迈进。
2006年第一次采用新型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题目要求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以说,作文题目对写作的要求总体上是清晰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应是提示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和“侧面”构思写作。“全面理解材料”是“读”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则是“写”开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应当既可以是整体“内容及其含意”,也可以是某一“侧面”“角度”的“内容及其含意”。其继续“解放天足”的意图明确而明朗。大概因为题目开放,为防止套用、抄袭,特别加上“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
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高考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为了避免阅卷中可能的误解或曲解,2007年起题目的要求去掉了“全面理解材料”,改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命题组特意撰文对此做出明确解:“生活材料故事复杂一点,会更加贴近自然和贴近人生;作文材料复杂一些,这有利于选择角度的增加,有利于高考作文的多样化。
即如被王旭明简化为“运动会上的兔子”这则材料,就包括小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狼、动物管理局、游泳培训班等许多角度,每个对象又都有其各自的言行。题目材料提供了一种寓言化的生活情景,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其中某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好比一位考生去考场,他有许多路径可以选择:步行,可以斜插;骑自行车,可以走小路;乘汽车,需要走大路;他可以直接去考场;也可以先到河边逗留片刻;先去吃点早点也未为不可;要是坐飞机,就得经过特殊程序了……没有哪一条路径是绝对好的,也没有哪一条路径是绝对不可以的。考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又好比看一部影片,《非诚勿扰》吧,我们可以关注全剧浪漫缠绵的情节,也可关注那一个个趣味横生的征婚小品;可以欣赏主角人物,美丽看舒淇,幽默看葛优;也可以欣赏配角人物,范伟风骚的小秘,“一年一次”的车晓,也都一炮走红;可以沉醉于西溪湿地的风雅,也可以沉醉于北海道的风光;可以品味那间填满罪恶的小教堂颇具况时意味,也可以为乌桑那忧郁沧桑的歌声感喟不已。观众可以有各不相同的观赏评说角度。
面对这么众多的角度,考生大约不会像王旭明先生一样“不知从何谈起”吧?在这样一种多侧面、多角度的作文题目中,命题担心的倒是考生找不准、走不准自己的路。为了防止考生跑偏,所以特别提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说到“立意”的角度,当然有许多。仅就小兔子和小松鼠而言,可以是提倡“因材施教”“发挥特长”,也可以鼓励“超越自我”“弥补特短”。“兔子学游泳”和2006年全国Ⅰ卷“乌鸦模仿老鹰”何其相似乃尔!小兔子学游泳,“他也很可爱呀!”
论说乌鸦成不了老鹰,兔子也学不会游泳,可以;阐明乌鸦模仿老鹰,兔子学习游泳的意义,也未尝不可。这里没有立意“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与不好”的标准。人,能飞吗?不能!飞,那不是脱离实际的梦想吗?如是,人就将永远不会飞;但是,人类不信这个邪,人说:我们只是没有飞好。在这种激励下,人类终于飞上了蓝天,飞进了太空。人类的飞行能力超过了任何翅膀强劲的鸟类。
看细节,角度就更丰富。仅举一例。“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到。”这是“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的动因吧?这个很蹊跷的细节,不是很有思辨意味吗?兔子被追到河边,所以就要学游泳,这不是很可笑吗?那只狼,可是游泳游得很棒呢。学游泳?干什么?到河里洗干净再喂狼?另外,兔子毕竟没有被抓到,如果为了学习游泳而松懈了奔跑,还没跑到河边就被抓到了,岂不冤枉?或者,兔子到了河边,只是差点被抓到,没被抓到,它怎么逃脱的,这也颇费端详。莫非狼和兔子只是在进行一场“藏猫猫”的游戏?……我们希望学生具备的,正是细察、深思生活(包括反映生活的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不做起码的考量就妄加评判,你们凭什么?凭“妄得虚名”吗?看来,王旭明先生不只应该“重新学习‘语文’”,还应该重新学习一下“青少年道德修养”吧?
至于《弯道跨越》,无需再说了吧。看看作文题目给的材料、要求,想想自己有没有“弯道超越”的经历,再写,也并不难吧?我看,王旭明先生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这番揶揄,没准就是一种“弯道超越”的设计呢!
捎带着,谈谈作文体裁问题。对“不少地区的作文仍然把诗歌排除在外”,王旭明先生表示遗憾,放言“看来我们这样一个诗歌国度的高考试卷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容不下诗情画意了!”一位在梨花体诗歌上很有造诣的女诗人,多年来也一直为此忿忿不平。
我认为,某些作文题目限止诗歌体裁,是对考生的一种爱护。我十多年来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写诗歌而能写好的,寥寥无几。再说,作文并没有限制考生“文中带诗”呀。愿意写诗,写得好诗的考生,完全可以在任何体裁的作文中一展诗才呀!
说来遗憾,王旭明先生也好,梨花体女诗人也好,如此热心诗道,却偏偏不用诗歌来申述自己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见解,甚至连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改用诗歌表达一下,怎样?我们期待着。
前天,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观潮》节目。从主持人向菲的话里,我第一次听到一种说法:每年全社会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关注和热议,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景观”。节目反复播着事先录制的过渡语:关注时事热点,成为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潮流……我们这边作直播节目,大玻璃窗那边,编辑马烨在读我的博客——这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节目播完,马烨笑吟吟地对我说:看了您的博客,感觉我们这个节目多余了。我不由赞叹:你这孩子,真是聪明!
也有不止一位朋友对我说,那帮一哄而上评说高考作文题目的专家名人,又不懂作文,你搭理他们做什么?我想了想,觉得还必须搭理。因为这些专家名人所表现出的“作文常识观”,在中学作文教学和备考中,在某些地方的高考作文阅卷中,还有着相当的市场。推进语文课改,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必要在中学教师队伍里实现“作文常识观”向“作文思维观”的转进。恰好,这些专家名人炫目的言论,无异于主动“归谬”,为我们提供鲜活的靶子。搭理他们,对我们语文界同仁,尤其是青年教师改换观念,大有裨益。
今天原本想和宁财神先生商榷,可一读他那篇《唯一想写的题目就是广东的常识》,兴致顿失。这篇博文通篇在卖弄噱头,炫耀聪明,其实处处显露着认识的局促和狭隘,处处印着“作文常识观”的臀章。宁先生可以把高考当成“武林外传”,嘻怒笑骂;我不愿意这样。
还是先选择石述思先生商榷吧。得罪了!
在“作文思维观”看来,任何作文题目都是十分宽阔的,我们任何人的思维空间都不足以抵达它的边缘;相对于我们的思维空间而言,任何作文题目都是广阔无垠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学亦无涯。”也可以用来看待作文题目:“吾识也有涯,而题亦无涯。”高考作文题目,经常用它明确而含蓄的提示,帮助考生“踮起脚尖”,由此及彼,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正及反,向无涯的天际眺望。而“作文常识观”则把作文题目当成知识答题,只允许就事说事,就事论事,蜷屈蜗居,一叶障目,鼠目寸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手段。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思维观”不只符合“神游万仞,心骛八极”的写作规律,也完全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方向;“作文常识观”,则不但违背基本的写作规律,也与《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抱歉,让我们竖起石述思先生提供的靶子吧。
在我认真学习了今年各地五花八门的高考作文题以后,觉得不少题目还是动了脑子,较契合社会实际,很适合热爱写时评的人去写篇激发公众情绪的文章,但不知道功课繁重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能否知道明星代言(辽宁省作文题)、兽首拍卖(江西省作文题)这些热门事件的背景和详细经过,当然还有常识(广东省作文题)这个连中国精英们都普遍背叛和遗忘的词汇所蕴藏的深刻内涵。
难道“明星代言”就只是“明星代言”?“兽首拍卖”就仅只“兽首拍卖”?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作文知识观”。对这两桩时事热点的基本情况,作文题目作了简要介绍。考生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借题发挥,联系到各自熟悉的领域。“功课繁重的孩子”周边就没有“明星代言”?他“繁重”的“功课”里就没有“明星代言”?他总见过、听过校长、班长代表学校、班级讲话吧?搭个桥过去就行啊。就算什么都没见过,今天他也总见识了石先生为“作文常识观”代言吧?或者,也可以从任何一件事情人们都往往会有不同评价的角度展开,例如对这个高考作文题目,石述思先生和王旭明先生的看法就截然相反——这就很像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了。至于“兽首拍卖”基本反映着一种围绕“爱国”与“诚信”的思考,而这两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任何一位中国公民必须面对的。蔡铭超先生像不像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话题提示材料中那个年轻人,那个在“风起浪涌”的水面上,不得已把“诚信背囊”抛掉的年轻人?搭桥也好,思考也好,写成作文,看的是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莫不是“课业繁重的孩子”,只能考“课业”的作文题目,“农村”的孩子,只能考“农村”的作文题目?是啊,“作文常识观”就是在这样窒息着我们孩子的思维空间!
《新闻观潮》节目进行中,两个热线电话打进来,分别说了各自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我最热爱的人”和“说不怕鬼”。我当时说:我喜欢代言明星,他可能就是“我最热爱的人”;我厌恶明星代言,代言全是鬼话,我不怕鬼。相隔半个世纪的作文题目,不都是相通的吗?那尊流失海外的“兽首”,也可以有一双隐性的翅膀,它在翘望故地,盼望回归呢——当然,这篇作文需要用第一人称来写作。
如果你认为作文题目不允许这样海阔天空,那么请申明理由。李敖说:你可以骂我是王八蛋,但你要说明理由。并且还有责任顺便提醒命题部门:作文题目太狭窄了,逾越了“课程标准”的底线。
说到“常识”,这也许真是“连中国精英们都普遍背叛和遗忘的词汇”;但是,“常识”“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孩子们所懂得和所接受的,倒未必逊于精英。即如“作文思维观”,我敢保证,孩子们会比精英们懂得快。其实,精英们不是不懂,只是自恃太高,贸然出口,囿于颜面,覆水难收。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改了,就好嘛。
当然,很多题目还是让我在这个以码字为主业长达小20年,且获过十次以上中国新闻奖的人想撞墙。比如北京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省的“踮起脚尖”、四川的“熟悉”都接近不知所云,可能优秀的诗人能洋洋洒洒地写篇朦胧诗,而其它文体就相对难以入手。当然,好多老师比俺智商和文字水平高,可能会觉得很EASY,但我确实试着写了写,真的很费劲。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和“踮起脚尖”,我在前面的博文里都作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可是,连“熟悉”这个作文题目都会“不知所云”?这倒真是匪夷所思。“可能优秀的诗人能洋洋洒洒地写篇朦胧诗”?“好多老师比俺智商和文字水平高,可能会觉得很EASY”?
还是别撞墙,且听:“熟悉”,义为“知道得清楚”。那您对什么知道得清楚,就把什么写它800字,不就结了吗?“确实试着写了写,真的很费劲”?就算您真的隔绝世俗,那么“以码字为主业长达小20年,且获过十次以上中国新闻奖”的您这么一位精英,总不会对“文字”、“年头”、“新闻”、“得奖”都不熟悉吧?您是真不明白,真不明白,还是真不明白呀?
好了,您先想想?咱们明儿个接着商榷。
奇怪吗?“明星代言”在某一侧面等同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甚或“我最热爱的人”和“说不怕鬼”;“兽首拍卖”与“诚信”和“我有一双隐性的翅膀”贯通?
不奇怪。这其实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2005年,我曾在自己一本书的导语里轻而易举地把当年十七个高考作文题贯穿成了一个题目。
当然,我不是在调侃高考作文题目,众多的作文题目在生活发展延伸的长河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贯通,本在情理之中。我调侃的是“作文常识观”,调侃它孤立地、割裂地看待这些题目。
这又让我想起2006年。经过“作文常识观”和“作文思维观”的争论,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针对当年高考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在《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总体评价》中作了这样一段“作文思维观”的精彩评述:
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东坡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说司马迁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迫于种种压力失掉了尊严和信仰的时候,“天地苍茫一根骨”的司马迁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慕的一个符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北京的包容与大气,又有什么绝对永远不能成为北京的符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都可能成为符号,而让它们真正成为某种符号,必须仰仗的则是写作者卓越的思维。”
是的,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卓越的思维,而不是造就学生平庸的思维。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8:44:52 | 只看该作者
近十年高考作文题型分析及当前备考思路
编者按:高考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高考作文是聚焦的热点、谈论的中心。2010年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特约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该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王婷就近十年的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型的分类变化进行分析,并就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备考思路进行了探讨,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 潘涌 王婷
2004年,高考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命题,至今已扩大到16个省市。各地自主命题高考作文与全国卷交相辉映,风格各异。高考在不断变革,试题也在尝试不断出新,高考作文的题型也悄然多样起来。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揭开了话题作文的序幕。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正式推出了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以其独特的优势风靡一时,在2004年达到了巅峰,全国的15道高考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就占了14道,一度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2005年、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型保持着均衡稳定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了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局面,并且呈现出此消彼长、交替上升的势头。2007~2009年的作文题发生了新的变化,话题作文开始降温,直至2009年减少到1道,使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平分秋色。2005年以新面孔出现的材料作文,在2009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中就多达半数,达到了历年之最。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2009年的福建卷、湖北卷,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在了高考语文试卷当中,丰富了作文题型的种类。至此,整个高考作文题型已经呈现出了新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这样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近十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型的分类与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材料作文生命力旺盛,成为命题“新宠”
2005年上海卷、福建卷及湖北卷的高考作文命题以新形式问世之后,新材料作文的称谓得以出现。按照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的说法,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这种新的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着眼,又有几分话题作文的模样。它通常给定一则或几则材料,但又不具体规定作文的话题。因此,这种新的作文题型兼有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部分特征,介于两者之间。
新材料作文的出现,无疑是给高考作文命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命题的呈现越来越趋于合理,使命题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首先,新材料作文符合张弛有度的命题要义,做到了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一方面,新材料作文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即自主立意、自选文体、标题自拟),吻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理解,围绕材料中心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进行写作,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所表达的含意范围,均视为符合题意。这样就为考生自由选取写作视角、自主立意提供了机会,为他们“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留出了广阔天地,有助于真正激发其写作热情,凸显其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新材料作文的限制性要求,为作文立下了“规矩”。新材料作文为考生设置了一定的写作情境,为考生作文划定了范围,并且立意、构思、行文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无拘无束。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它的灵魂和总体倾向,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
其次,这种命题形式要求在材料范围内作文,突出考查了学生审察材料与提炼主旨的能力。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定的寓意的,因而从不同角度往往可以提炼出迥异的观点。这样新材料作文就涉及了全面理解和把握材料内容之后确定主旨的环节,强化了考生的审题意识,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全命题作文方兴未艾,求活出新
所谓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题目自主立意、构思行文。全命题作文的一般特点及时代赋予的新特征是:从形式上看,全命题作文通常直接给出作文题目,前后均没有提示语,它的题目是确定的,不能硬性更改,这是它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全命题作文一般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字面上的限制较少,看似宽松自由,实际上要求更高。其他命题形式,往往会在选材上或立意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为学生开掘思路;而命题作文则不同,需要考生“另起炉灶”,并在审题、立意方面积极开动脑筋,因此,对考生而言,挑战性很大。尽管如此,传统的全命题作文并没有相应地减少,而是在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居高的态势,究其原因,得益于命题者在克服全命题作文的弊端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使这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得以在继承中创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对全命题作文所做的调整与改革充分体现在下述两方面。首先,形式上,命题以“材料+题目+要求”的方式出现,通过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给予了一定的启发与引导,既避免了审题障碍,同时又具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其次,在内容上,材料的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立足时代发展,能够使广大考生在思考中有感而发。
半命题作文初现端倪,值得期待
2009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这也是一种    》和湖北卷《站在    的门口》,是高考考场新出现的作文题型。这是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限定作文题目的一半或一部分内容,剩余内容由考生自己去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半命题作文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比较适用于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考生有一部分的自主权,自行选择填充的内容,这就为考生预留出了多角度多侧面展开作文的开阔空间,利于个性化的写作。同时,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往往会限制考生立意、取材的范围。如福建卷《这也是一种    》中的“也”字,相应地增加了考生的写作难度,避免了考生千题一文和仿作现象,有利于优秀学生的选拔,也使作文的评卷工作更加科学、准确。
从目前来看,半命题作文的题目以填充单空的形式呈现,相比前后都需要补充的命题形式更直截了当。与新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相比,作文题目的引出似乎略显得单薄,如果命题者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激情或启发性的提示语,可能就会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灵感与创作的冲动。
由此,2009年崭露头角的半命题作文有望在今后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再露“锋芒”,得到进一步尝试和探索。

话题作文挣脱“宽泛”,探索前进
话题作文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立意选材进而作文的命题形式。其中涉及的话题,传达了写作所要言说的中心内容,至于作文的立意、构思、体裁以及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则由学生自由选择。因此,这种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使考生能够充分放开手脚,在广阔的范围内选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表达方式自由行文。
纵观近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我们看到,话题作文从1999年萌芽到2004年一路达到鼎盛,此后,这种题型有着逐步淡出高考作文视野的趋势,直到2009年只有天津卷以话题作文形式出现。
话题作文曾以它的开放性和自由度长盛不衰,但也正是这种开放和自由,导致了很多弊端,如选择作文的角度过于宽泛,考生完全可以在偌大的范围内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写作,省去了很多审视题目、深挖细节的过程,只要在开头、结尾点一下话题,似乎构思什么样的文章都在话题范围之内。这样,作文中就出现了很多千题一文、文体意识淡薄的“四不像”的问题。同样,阅卷者的评价标准也一时难以统一,公正性难以充分保证。因此,话题作文必须不断地尝试出新以贴近学生心灵、适合其个性表达。
通过以上对这四种主要的高考作文题型的分析,不难看出,并不是每种命题形式都是完美无缺的,在高考试卷的改革与发展中,命题者总是在积极地进行着摸索与反思,高考作文也因而呈现出各个题型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趋势,其目的都是使高考作文题目不断地趋于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合理的精神空间,激发并释放其智慧、真情和言语才华。




分析与总结近十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分类与变化,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进行展望与预测,积极地投入到备考之中。
回顾近十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变化,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四类作文题型大体会保持近几年一贯的基本格局,各地会守护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变化中求创新的策略。因此,总体而言,各种形式的作文命题状况会保持如下格局。
1.新材料作文继续唱主角。新材料作文出现至今,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命题者青睐。“新材料”取材自由广泛,作文的要求又张弛有度,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写出个性鲜明、激扬奋进、天马行空的文章来。加之其凸显人文色彩、关注思辨的特点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考生见仁见智,充分发挥才情、展示个性,有利于全面考查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由此,新材料作文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有望在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大放异彩。
2.全命题作文保持强劲势头。近年来,全命题作文一改旧颜,以新面孔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提示语的呈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难度,给了命题作文一个合理的限制度,不仅能考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还“松绑”了学生的思想,让其尽情展露自身的才情;提示语的设计也极具生活化色彩,在无形之中就指引着学生伸手触摸生活的脉搏,促使他们真正地去躬身体验与思索。这也是很多省市均选择此种作文题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提示的全命题作文势头强劲,有望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新的表现。
3.半命题作文崭露“尖角”。2009年半命题作文的出现活跃了高考作文题型的舞台,与其他命题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自由作文,任其填充;另一方面,它以半命题形式出现,一些省市的命题者会在题目的设置上留有悬念,或对其立意、取材的范围作出一定的限制,这都需要考生去认真审题,挖掘题目的深意,进而巧取材料,精心构思,书写出一篇篇高考美文。综上,半命题作文可待开发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4.话题作文依旧“沉寂”。话题作文曾一度风靡,而如今,昔日的光环在逐渐退去,新材料作文和全命题作文平分秋色的格局日渐稳固。依此态势,话题作文不会成为今年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处于“沉寂”之中的话题作文要想有所作为,还需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命题形式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变身”,突出重围,不断创新和出奇。
无论作文题型如何变化,都需要考生从容地应对、教师积极地引导。只有真正“运筹于备考之中”,才能最终“决胜于考场之上”。鉴于此,我们认为2010年高考作文应该遵循如下备考思路:
思路之一:强化审题意识,融审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
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考查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种主要题型及特点,很容易发现审视材料的重要性,这尤其体现在新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省市的试卷,新材料作文和全命题作文的出现几率越来越高,考生要想出奇制胜,抢占高考作文的制高点,成为最后的“赢家”,必然要在审题上下足工夫。
1.学会审材料。首先,要细心揣摩,整体把握。材料呈现的内容和方式是多样的,要判断所给材料属于哪一类的材料作文,学会从中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合信息,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如2009年全国卷Ⅱ的新材料作文,该作文材料由三个小材料构成:“道尔顿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发现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的空白”“日本安藤百福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乔利研制出了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通读过后,学生大致可以理解出材料所透露的这些主要信息,然而审材料不能只是停留于对材料准确的把握,还应追求其深刻性,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其次,就要拓展思路,深刻挖掘材料、确定文章立意。上述材料可以挖掘和突破的点很多,如机遇与创新、观察和思考是创造的基础、创新的作用等等,但这些视角又不免缺乏深度和新意。如果从“成功往往青睐钟情者”或是“灵感、创造往往源自挫折”等方面着眼,则能给人以启迪和鼓舞,使文章立意深刻、意蕴丰厚,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对于给材料的全命题作文,要认真解读材料的内涵,把握材料要义与所给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2.融审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阅读题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平日除了专项的作文练习,花在阅读训练上的时间也不会少。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审题能力方面的练习,如提炼文章主旨、理解句子涵义等等,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及分析判断能力;在写作中,真正遇到作文材料时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它们两者是互通的,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融审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会使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学习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丰收。
思路之二:关注视野的拓展,丰富知识储备
审视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其思想内容越加倾向于对人文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之中,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夯实学生的文学功底,以储备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丰富社会知识,留心观察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作文的创作来源于多读多思所带来的灵感,阅读就是非常好的途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课外,要为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为他们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宽广的平台。这样可以开拓眼界,丰厚学生的阅读积淀,不断地增加积累,如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等等,这些都是创作的准备、作文能力的基础。
多读多思、广泛阅读不仅能够不断积累和更新写作素材,同样,学生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知持续不断地内化,如学习作者如何敏锐地观察生活、怎样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进行理性思考与判断,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思考方式,学习作者达观的处世态度、豪迈豁达的胸襟。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感悟,无疑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最后落到笔端并感受表达的成功。
其次,引导学生拓展生活视野。近年来,高考一直引导考生对社会、对人生给予关注与思考。评判考生作文,除了文章立意构思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才能之外,对世事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与评论、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等思想境界,都会成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放眼更广阔的生活,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汲取生活中的养料,用自己独特的亲身体验作为材料去组织文章,真正抒写内心的真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浓得化不开的真情才能打动自己、感染人心。因此,作文要倾注真感情,拒绝那些矫揉造作的修饰、故作深沉的模仿和不假思索的无病呻吟。
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和着时代的脉搏,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舞动着社会生活的斑斓色彩。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多注入生活和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亲历亲为,积蓄生活点滴,真实生动地写作和表达。
思路之三:注重理性思考,凸显精深的思辨能力
理性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深刻性的主要体现,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做出了适当的倾斜:由注重情感抒发向注重理性思辨的方向发展,倡导多向思维,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如2009年浙江卷关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新材料作文,取自一首老歌的歌词,情理兼重,余韵悠然。该歌词中蕴涵有“绿叶”与“根”的辩证关系,根滋养哺育了绿叶,绿叶才得以茂密葱茏,纵使无处落脚,漫天飘零,也时刻不忘根对自己的抚育之恩。考生如果仅仅以平淡的笔触书写那些让人司空见惯的“感恩”“报答”,这样的作文不易写得出彩,会使文章流于平淡。考生面对材料,要突破思维定式,努力拓展思维空间,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加之以逻辑缜密的说理,势必会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之中”的话题作文、2008年福建卷中关于三个人不同选择的材料作文、2009年安徽卷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等,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充满着思辨的气息。其内容涉及对情与理、知与行、是与非的审视、思考与判断,还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容,都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炼就的,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辨意识,可以选取历年经典的高考作文或是其他有价值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在细致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从思辨的角度去解读材料,尝试完成作文。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消化和巩固,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蕴含辩证关系如关于个性与共性、量变与质变、前进与曲折等的小素材,让学生自己领悟、归纳,教师适时给予点拨,逐步炼就学生理性思辨的基本功。
高考作文意在感性描写与理性分析的有机统一,故在倡导学生说理、思辨的同时,更要注意把握作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理性思辨与感性描叙中纵横驰骋。
思路之四:鼓励自我“言说”,释放个性才情
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而“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俗话套话充斥于学生的作文之中,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语言少之又少。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文命题越加开放与自由,让学生自我言说的舞台渐渐开阔起来。如2009年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天津卷的话题作文“我说90后”等,人文色彩浓厚、个性十足,材料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事物,他们看得见、够得着,就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新课标中也有对应点:“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试卷中更好地自我表达,展示自身个性才情,首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评论、去表达与交流,从而不断激发他们个性化写作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练笔,除了抓好作文课堂中的练笔机会外,更要注重课外天天磨砺笔尖——写日记。日记自由随意,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学生都可以轻松自然地表达,不受束缚,这样既能让学生真实抒发内心的“真滋味”,挣脱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作文俗套,也能缓解学生对作文的抵触情绪,进而在长期的真实表达中逐渐提高自己率真自然、充满个性的言语能力。
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不管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才是考场作文制胜的关键,而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考生平时不断修正错误、不断积累,这样,无论考场上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都能够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8:40:22 | 只看该作者
“后命题时代”:管窥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


潘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8期


  如果将“命题作文”视为应试教育的表征,那么,话题作文已成为2012年的高考主流,这一事实无疑昭告世人:随着全国新课程的持续推进,“后命题时代”已经到来。

  话题作文成为今年高考亮点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审的内在价值标准制约着广大考生的写作思维,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价值导向禁锢了考生思想力的充分释放。近些年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全新作文题型开始出现。

  2012年,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与往年相比,其话题更开放。其中,广东、上海等地的作文话题最值得玩味。

  例1 广东2012年高考作文话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例2 上海2012年高考作文话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话题作文引发考生深入思考

  上述给出“材料”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是名人的某些观点或人生体验,具有强烈的哲思色彩,能够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其共同点集中表现为“三自”原则,即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与传统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乃至填空式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具有释放思想力的强大优势,特别是自选文体,确保了自由思想的承载空间。

  环顾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总貌,话题作文已成“热点”。四川省要求考生围绕“水”展开作文;浙江省要求考生针对一篇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发表评论;福建省引用作家冯骥才的“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要求考生陈述己见;辽宁、天津等省市提供具体材料的话题作文,都留足考生挥洒思想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安徽省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虽是话题材料与命题作文的结合,但也给予考生充分的思想空间。

  作文话题走向本色生活

  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共同指向普遍的人生、人性和生活哲思,而不是以某种观念拘囿心智。其中,安徽省和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具有标示性意义:所选生活细节和场景不仅表达了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的新意,且其中蕴涵的生活哲学渗透出本色化深意。质言之,高考作文话题走向本色生活,实质上是引导写作主体的重心位移,即从符号化、公共化、抽象化的“类主体”(复数)转移到具体化、个性化、心灵化的“个人主体”(单数)。

  警惕诗歌文体歧视

  今年高考作文歧视诗歌文体的现象需要警惕。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考卷指明“诗歌除外”的文体皆可,更多省市考卷明确要求写一篇“文章”,这种硬性规定是对诗歌的不公正排斥。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教育评价和考试标准的共性化、规范化与诗歌审美的个性化、超越性之间内在的对立所致;究其实质,这是青春生命可能释放的创造性表达活力与阅卷人套路化、机械化的思维之间不调和所致。再没有一种体裁能够像诗歌那样引导青春生命释放审美表达的语言能量了——排斥诗歌,就是排斥语言创造力,而语言创造力正是思想创造力的深刻表现。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4:17:3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美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中国教育为什么是国际笑话作者:心的教育
   


本文为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三:上接以下文章:
    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一:是谁把国人培养得不会思考的?
    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二:从欧美大学的入学作文,看真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
本文为【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三,含以下内容:
一:真教育与伪教育的原则性区别
二:理性和思考的教育榜样:美国芝加哥大学作文题深度解读
三:2009年度中国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的解析笑话

2009年度中美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真教育和伪教育的强烈对比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真教育与伪教育的原则性区别


三:2009年度中国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解析
我先把北京的高考题“亮一下”,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可能来自于北大校长的非凡创意(将另文品味)。
北京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
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
各位读者,你知道这份题要考什么吗?我想半天,估计是要考我们学生的梦幻水平,神经错乱的级别,或者是编大话的能力吧?怪不得我们的大学生满口都是谁都听不懂的语言,经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他们已经被剥夺了表达的能力。或者是要考他们煽情的能力?北大校长就利用他的【隐形的翅膀】,狠狠地玩了一把中国人。请看报道: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在北大的新年联欢晚会上,这首青春飞扬的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倾情演唱。他,就是65岁的北大校长许智宏。
他还与学生舞蹈团一起为大家带来了歌舞《我是明星》,大讲堂顿时成了一片奔涌欢腾的海洋;而最后将全场的热烈气氛推至顶点的是,许校长投入吟唱的一曲充满励志色彩的《隐形的翅膀》,赢得了全场如雷般的掌声与喝彩,荧光棒挥舞,盛况堪比明星音乐会。
查了一下,这首歌是张韶涵主演的电视剧《爱杀17》主题曲,光看题目,就够“酷”的,不仅爱,而且要“爱杀”,还要“爱杀17个人”吗?不懂。励志吗?诸位查查歌词去,实在看不出来,只看到一个半疯的人在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这就是我们“文化和教育中心”北京“光彩出场”的2009高考作文题。不过,这还算好的,我觉得比全国统一试卷的作文题领先了十年,起码针对的对象还是处在发情期的青年的“少年维特烦恼”。而堂堂的国家试题,居然是小学生的童话故事。请看内容:
1、全国卷Ⅰ: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广西2009年高考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打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做这种题,不是弱智吗?或者是假装弱智?我们能够在这种作文中发现人类“理性的光辉”吗?而且,这套题非常反映教育部的潜规则:一切都要“统一管理”,要搞“培训班”,教育内容是要按照“管理局”的愿望来设立机构,和定义“培养目标”的,可不可笑?教育部的权利欲望居然还想“深入”到动物世界去了。
上一篇文章列举的国内考题,来自于共和国的前五十年,如果你觉得这些惨不忍睹的考题已经是十年前历史就太遗憾了,现在的考题似乎更弱智。下面就把2009年度的考题全部给大家展览一下。由于现在教育部“放权”给各省,所以有些省份会“自主命题”,结果更是笑话百出。因为都是同一个体系的弱智教育官员当权,思维模式都差不多,骨子里一脉相承,让谁出都基本上一个德行,当然闹的笑话也都差不多。这就是中国“统一思想”的好处。。。就算放开了,你也不知道该如何走。

有人用一个调侃的方式,把这些高考作文题“穿”在一起,各位看看这些笑话作文题:
2009高考作文题串烧
湖南人就算你《踮起脚尖》,那也牛不过北京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即便把《诚实善良》的全体海南人、宁夏人组成合唱团,那也抒情不过浙江人《绿叶对根的情意》!天津人你不说狗不理包子而另辟蹊径《我说九零后》;那你还不如像湖北人干脆《站在21世纪的门口》,或者像江西人去聊聊《兽首拍卖》来得实际!也算得上懂些《品味时尚》的江苏人,到底没有“时尚之都”的上海人精,他们回头去侃什么《郑板桥》,你说是不是难得糊涂!四川人你最《熟悉》的,除了自己,那一定是重庆人了吧?那就去品品重庆人的《我与故事》吧!看看还是不是像以前那么熟悉。广东人真搞笑,都高考了,还在谈《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你看,这不被《生活给我智慧》的安徽人笑掉了大牙吗!面对这些莫明其妙、为难人的文字把戏,只有福建人显得不屑一顾,哼:《这也是一种……》。哈,一种什么呢?福建人说:请山东人日后去《见证》吧!见证辽宁《名星代言》的真伪。  《色盲》的道尔顿妈妈决定,高考后让宝贝兔子最后一次参加培训班:《学游泳》!(国家统一考题)


在我看来,走进2009高考作文题的考场,看见的是一群神经病患者:
个湖南人好好的走路不要,非要《踮起脚尖》到处晃。对别人说今年的湖南人一定要这样走才潇洒,不然就是二等残废被人瞧不起。有人告诉我他是作家张一一,成天【踮起脚尖】走就是要偷看女孩换衣服。
还有一个北京人满场乱跑,大声地唱:他是一只大大鸟,想要飞而且飞得高。问他又没长翅膀乱飞个什么,他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他飞给他希望,带他飞飞向远方。
转过身来看到一个杭州美女,对着地下的一个烂树根喃喃自语,很温柔甜美地哼哼什么曲调。问她在做什么,她居然说自己不是人也不是花,而是绿叶,她爱上了老树根,正在倾述《绿叶对根的情意》
受不了这几个怪物,打算离开考场,却被湖北人挡住了门,问我这是不是网友“21世纪”的家?他想要【站在21世纪的门口】。问他要进门不?他说“21世纪”没有邀请他,不敢进来,只要站在门口就可以了。可让他离开也不走,说梦里有什么神告诉他,只要【站在-------门口】就好处大大的有。
一个江苏的小女孩,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可身上穿了一大堆名牌,LV包,蒂凡尼衣,路易威登的鞋,头发也弄得像上海的舞女,脸上抹得花花绿绿的,言必称“左岸”右岸的。医生告诉我,这个患者还是中学生,患了妄想症,以为自己是贵妇人,正在【品味时尚】,又没钱,只好到处买些假货来装点门面。
一个安徽人,装得很酷的样子,才十几岁,可老学老头样子说话,最喜欢说的就是《生活给我智慧》。他说自己是智者,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活了一万岁。因为活得长,生活经历丰富,所以他最聪明。
可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广东人偏跟安徽人过不去,他们总吵架。广东人说,根据他《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人是不可能活一万岁的,安徽人看起来也只有十几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生活经验”,所以一定脑子有病。结果他们先是吵架,后来差点打了起来,医生看他们都太激动了,赶快过来打镇静剂。
还有一个小年轻拿着纸笔到处跑,到处要跟人“摆龙门阵”,原来是个重庆人,他说要写一本自传,名字叫【我与故事】。说讲故事是重庆人的“文化传统”,一定要保留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一个名字叫“国家教育部”的老疯子,他说自己是动物管理局局长,声称疯人院里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而且他办了个游泳训练班,要让所有的小动物都“全面发展”,所以所有的动物都要到他的培训班里【学游泳】。所以他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把别人的名字都改成什么小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天天追着他们上“培训班”。


笑话看够了没有?


参考一下,看看其他华人世界的作文题,有没有中国这么热闹和没脑子?是不是华人都这么缺乏思维能力,都这么愚蠢可笑?

2007新加坡高考作文题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7、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8、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9、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10、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11、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12、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5:15:3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缺乏想象的时代


作者:张鸣
文章来源:爱思想
浏览:29 次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人们总是奇怪,为何出题的人能想出那么搞笑的题目来?比较起来,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倒是比较靠谱,题目是:“你想生活的时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我唯一的担心是,如果考生没有一个说喜欢当今的,可该怎么是好。但是,考试结束之后,我的担心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今年的作文,普遍考的不好,因为题目不够套路化,习惯了按套路填字的考生们,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往上码字了,满分60分的作文,平均才37•8分,仅仅有15篇满分作文,但零分却有1670篇。满分作文中,有好些都是说喜欢生活在当下的。
  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恰处在一个富于想象的年龄,而广东今年的考题,恰是一个让人发挥想象的题目。作为花季的少年,想象一下生活在未来,在情理之中,写未来,应该是相当多的抉择。否则,回到过去,也合情合理,梦回汉唐不错,这两年民国热,选择回到自由比较多的民国,也是一个合理的选项。况且,这一阵穿越时髦,稍微放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我看来,是很容易选择回到过去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人面对一个需要想象的题目,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了。也许,那1670篇零分作文中,有因政治因素清零的,但按以往的经验,这样的作文,一般不会有很多,顶多一两篇。更多的人,其实真的是不知所措。令我奇怪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得高分的人,选择的是热爱当下。
  选择喜欢当下,在政治上最保险,虽然语文不是政治,但大家都知道里面有政治的因素。考试嘛,都是想得高分的,有哪个想冒险呢?当然怎么保险怎么来。自古考场无佳作,不仅是因为时间紧,神经紧张,还有意识形态束缚的因素。但是,就这个题目本身而言,考生如果感到选择民国有点风险,那么选择未来,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可惜,这样的选择,居然也非常少。
  虽然说,我们很难指望高考的时候,考生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至少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考试,可以传递出我们一代年轻人的某些喜好或者擅长。像高考这样的大考,一般来说,考生肯定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书写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内容。但是,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他们最喜欢的,不是想象,想象力的缺乏,已经成了考生的通病。
  是人都知道,对于作文而言,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缺乏想象,是作文的大敌。但是,多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作文,包括语文课的训练,偏偏要跟想象力为敌,一个人,从小学走到高中,如果作文能得到高分的话,基本上想象力就没了。我们的语文课,对于一篇范文的解读,首先将之分解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无论作者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语文课规定,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如果万一有学生从文章里读出来其他的意思,那绝对是大逆不道的。所谓的学习,就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套路学,学会,背会。学好背会,考试就可以得高分,否则,就出局。作文也是如此,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什么样的题目,怎样做,都有一定之规,有严格的套路。像八股文一样,何时点题,何时破题,何时发挥,甚至什么时候用排比句,什么时候引经据典,都有固定的套路。考生到了高三,课都上完了,整个一年,都在做题,训练。所谓的作文复习,就是按范文练习,把自己练成当年苏联医学专家巴甫洛夫手下的狗,一看到某个类型的题目,条件反射地就会按某种范文的模式来码字,码的飞快。
  人类文明的精神,就是创造,一个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一个大省,满分作文仅仅15篇,而且即使满分作文,也缩手缩脚,缺乏想象。这样的考试结果,传达出的信息,恐怕不止是一声叹息。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8:12:58 | 只看该作者
从“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到“一封家书”
36年作文题 窥时代变迁
《楚天都市报》记者高家龙、罗欣、尚娟、胡迎霞
  


  从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36年,36届莘莘学子,36类风格不同的高考作文。如今,你还记得当年高考时的作文题目吗?当年在考场上的你,是否曾为作文“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高考作文命题者和写作者都是社会人,这决定着任何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当我们穿越岁月的尘埃,可明显看到时代风云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仿佛听到时代前行那不可阻挡的脚步声。
  
【解析】
  
  恢复高考36年来,作文题目经历了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帅作文》周报特级教师顾问团成员,他们认为,高考作文题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1977年—1979年:政治色彩浓厚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影响,高考作文题政治色彩鲜明。1977年高考分省命题,黑龙江省的作文题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当年湖北省的作文题为“学雷锋的故事”;1978年全国卷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作文题是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浓厚。
  
  1980年—1989年:聚焦社会热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题开始聚集社会热点。如关注人才问题(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85年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学校受污染的情况),关注社会风气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题)等。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逐渐向关注社会热点转化。
  
  1990年——1999年:关注社会道德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命题向关注社会道德转化。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1993年:就“帮人补课要不要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1995年:议论文《鸟的评说》;1997年:根据两则助人为乐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这一阶段我国处在深化改革时期,高考作文命题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
  
  2000年—2011年:体现人文关怀
  
  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题开始向关注人本文化转化,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2001年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作文等。这阶段反映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从2004年开始高考卷不再全国统一,命题可谓色彩纷呈,但这一特色并未改变。
  
【题目】
历年湖北高考作文题(节选)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漫画《挖井》,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
1984:自拟题,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根据“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写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根据素材“玫瑰园里的花与刺”,自选角度,展开议论;
1991: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材料作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
1993:就“父亲、女儿、儿子关于梧桐树老皮剥落的对话”写一篇记叙文;
1994:《尝试》;
1995:材料作文,素材“诗歌《鸟的评说》;
1996:看图作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材料作文,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也可以自拟题目,中心围绕“心理承受力”;
1999: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作文;
2000: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
2001:以“诚信”为话题作文;
2002: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
2003: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
2004:《买镜》;
2005: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自拟标题作文;
2006:根据汉语中带“三”成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
2007:以“母语”为话题作文;
2008:《举手投足之间》;
2009:《站在____门口》;
2010:材料作文,“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2011年:《旧书》
2012年:材料作文,主线为“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与传统书信有无必要”

【总结】
2004年分省命题后湖北卷作文题呈现五大特点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特级教师   刘培淮
  
  湖北省考试院明确提出,今年高考将与近年高考命题“平稳过渡,无缝对接”,说明省考试院对近年语文高考命题是肯定的。湖北命题的五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这些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形式上,由材料作文向材料加命题(或话题),再向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转化;
  二、审题难度,由偏重理性思辨的好高骛远,向偏重感性体验的脚踏实地转化;
  三、内容上,由关注宏大命题向关注社会生活,突出人文素养、文化意蕴转化;
  四、写作面越来越宽泛、开放,题目向日趋中性化、广义化转化;
  五、体裁尽管呈开放性,但明显可见向偏重记叙性文章转化。
  至于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就是命题者为防止教师学生的猜题押宝,使命题日趋中性化、广义化,再加上单纯的命题作文,多少有些难于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激情,这只能寄希望于今年或以后的改进和完善。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5:21:13 | 只看该作者
单士兵:开放的高考作文需要独立的文化判断作者:单士兵  2012-06-08



  昨天高考开幕。在第一门语文考试结束后,围观评点高考作文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事件。针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无数网友都在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尽管关于高考作文的争议年年有,但是,往年人们还是很容易从林林总总的高考作文题中,梳理出一种容易被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而在今年,争议更加激烈,价值判断很难聚焦。
  从整体来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注重思维发散,便于考生想象与创新。而且,高考作文普遍转向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也更加开放,除了诗歌依旧不受待见,对文体并没有太多强调,也没有设置太多分析框架,并且通过“题目自拟”来避免主题先行,让考生拥有更多观点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说,今天高考作文,已经将“开放性”这三个字演绎到极致。
  当然,命题太过开放,人们在表达上,就不容易聚焦。话题不聚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争议性。只要看看网上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判,就能感受到什么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芸。相较于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诗意”,或是在表达某种“共同价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称风格各异,视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题作文中,不同人面对材料,也都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人们看待今年高考作文,显得更有争议,表达的声音呈现强烈的纷乱感。
  以引起争议较大的高考作文,有被全国卷、陕西卷以及海南卷选用的材料作文“举手之劳”。这则材料讲的是,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顺便将漏洞补好。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感谢他顺便补漏洞。并称他在家长出海后,才想起来船上有个漏洞,以为家人回不来了。现在家人却平安归来,所以才感谢漆工。无疑,这样有限的故事,提供了无限的想象。责任、人性、善良、阴谋,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与价值角度。
  类似这样的材料作文,今年高考作文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卷的“拯救冷库工人”,讲的就是肉类加工厂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库室,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被一名保安给救了。这个在企业做了35年的保安,仅因为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问好并下午跟他道别的人,那天,他因为没听到他说“明天见”,才寻找并最终救了他。这样的材料故事,让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种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确定。是积极生活,还是消极避世,相信不同考生会给出不同答案。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从某种意义讲,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都处于相对溃散的状态,缺少相对普遍的认同。在无数人内心,都充满了强烈的文化焦虑。不同的人焦虑是不同的,有的为国家前途操心,有的为一己私利奔走,有的为情感伦理困惑,有的为无所事事迷茫。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种可以聚拢整个社会不同人群进行观念表达的文化载体。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今年高考作文,人们当然会出现一片争议,难以形成共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呈现的,其实也就是不同的文化之美。
  现在,看待高考作文,不要再盲信于某个所谓的专家判断,那些所谓的“精准把脉”与“权威解读”,说到底,那也不过就是一家之言罢了。因为在这样的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的权威的。那么,不论你是考生、家长、老师、学者,怎样看待高考作文,前提都应该真正尊重自己真实内心,在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文化判断。也只有充当开放的高考作文命题,才能为激活这个时代文化源头,提供一条渠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8:58 , Processed in 0.1610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