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师导师制的由来
近年来,在中国由于各行各业都为人才的匮乏所困扰,越来越多的行业把导师制作为人才保留和发展的工具,导师制逐渐被赋予新的意义,职业导师制也应运而生。最简单的导师制模式就是导师帮助被指导者找出其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在共同设计下实施行动、达成目标和取得进展。教师行业的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教师导师制,简言之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与经验较少的教师结成的专业互助关系。
二、导师制的实施流程
今天的青年教师都有合格学历,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这些还不能完全内化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促进其飞跃。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导师技能培训在三月举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参加了技能培训,成为第一批导师。虽然经过了培训,但是“导师制”对于我们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可循。回到学校,我只能在摸索中实践、前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我主要按照以下流程开展导师制的研究实践活动:
(一)、确定对象,签订协议:
我首先确定了入职期的周小娟、周贵筑两位新教师作为对象。导师与被指导教师签订由导师制订的《指导协议》(培训时提供的模板 附一),该《协议》明确了建立导师指导关系的目的和期待达成的结果描述、需要实施的活动、工作原则、沟通方式和沟通频率等信息。
(二)、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在“开始探究阶段”,导师以调查表的形式(自主开发《导师制“开始探究阶段”问卷调查表》 附二),了解被指导教师的情况,内容包括了解被指导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实现专业发展,需要在什么领域发展以及现阶段专业发展的计划或需求、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等内容。
(三)、诊断问题,需求分析:
导师与被指导教师通过初步交流,并分析被指导教师填写的问卷,诊断被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被指导者提出一些要求,形成书面需求分析呈现给被指导教师。内容如下:
作为入职期的新教师,个人素质较好、追求专业发展的愿望比较强,希望自己专业知识精深,专业技能娴熟,也意识到为了实现专业发展,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如朗读、书写等素养亟待提高。
由于刚参加工作,只有机会参加本区的教材培训和校内外教研听课活动。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大多数时候只能闭门造车,方式单一,把握教材、分析学情、驾驭课堂及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不足,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少走弯路,缩短成长期,我认为该教师应该做到:1.多读书。“多”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时间上能保证天天都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读书的种类多,除了教师个人喜爱的书籍,还应广泛涉猎教育、教学、心理学、语文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书籍。2.多实践。“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谈话。”在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书籍后,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可以把别人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自己碰到的棘手的问题。3.多反思。及时总结在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及时改变或调整失败的、效果不好的教育教学的行为。
被指导教师据此写出《个人发展计划》。
(四)、课堂观察,开放指导:
在建立了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及经过前期的初步了解以后,正式进入课堂观察,开放指导阶段。每次课堂观察时,导师需要在听课过程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在最后写出长处(进步之处)、不足和建议三方面内容供谈话时交流。被指导教师填写一份《导师制课堂观察反馈表》(自主开发 附三),内容包括:1.被指导教师对自己课堂的剖析;2.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导师提出的下节课课堂改进的要求;3.被指导教师与导师谈话记录和谈话后的收获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认为导师对被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的观察和分析指导应关注如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如何实现有趣、高效?
2.教学技能的运用是否得当——如:
(1)提问技能——教师设问时措辞是否恰当、问题是否符合年龄特点、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节奏的掌控、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等;
(3)朗读的指导——课堂朗读时间的分配是否足够、如何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等;
(4)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在关键处“着笔墨”?是否有随文练笔(练说)的安排?
3.教师是否关注了评价——评价是否具有正增强性、积极导向性、激励性;
4.教师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现和锻炼的机会;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表现在课堂的控制与调节上:学生的常规状况、注意力是否集中、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等;
……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遗忘曲线,学习者学习的知识越早进行复习,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同样的道理,学习的内容越早得到反馈信息,其学习的效率越高。就新教师而言,针对其教学实践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对他们的进步、成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在课堂观察的当天,导师运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及学识,对被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做出多视角、多层次的诊断,进行严谨的、理性的分析,与被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反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被指导教师的个性特点、教育专长,共同确定被指导教师下节课课堂改进的方向和要求,并与被指导教师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应对的策略。在导师的引导下,上述几方面形成一个个小的研究点,由被指导教师在课堂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本次研究活动中,被指导教师作为入职期的新教师,个人素质较好、追求专业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希望自己专业知识精深,专业技能娴熟。但是由于刚参加工作,只有机会参加本区的教材培训和校内外教研听课活动。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大多数时候只能闭门造车,方式单一,把握教材、分析学情、驾驭课堂及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不足,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力气花在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五年级主要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入手;一年级主要从趣效合一的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究和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入手,课堂一方面的改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三、导师制活动中的经验总结
1.诱导提问,挖掘潜能:
导师制与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差别很大:以前师傅拥有绝对的权威,授受式的方法是师傅直接指出徒弟不对之处,并将自身的经验直接告诉徒弟,徒弟依葫芦画瓢地去学、去改;但是在导师制运作的过程中,导师通过采用诱导技巧,就某一问题与学习者共同探讨。导师发问,诱导被指导教师思索,帮助被指导者自己去发现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选项。
如一节识字课上,教师逐一讲授生字的识记要点,然后再逐一范写,还差三个生字没有范写,下课时间已到。教师并未按时下课,要求学生利用下课时间将所有生字描红。在当天双方面对面的交流中,节录对话如下:
导
师:这节中你做得好的地方有没有?
被指导者:“加”、“军”、“参”三个字的生字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做得好。
导
师:好在哪儿?
被指导者:教会学生利用熟字记忆、想象形象记忆。
导
师:有哪里做的不够好?
被指导者:留给学生写的时间不足。
导
师:除了这一点,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被指导者: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听。
导
师: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听呢?(被指导者不能很快找到原因,说不出话。)
导
师:想想教学方法有没有问题?一个一个生字单一地讲是否有效,有没有想想其它方法?
被指导者:有。两节课时,试过把生字拿进课文里讲,不过一节课时就单独讲生字。
导
师:随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识字方法。不过如果一节课只上生字,有没有其他方法?试过没有?
被指导者:没有。
导
师:小朋友为什么不愿意一个一个这样学?
被指导者:枯燥、乏味。
导
师:为什么枯燥、乏味?
被指导者(思索良久):没有让学生自己学。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然后再让他们交流。
导
师:学生自己学以后,可能会达到什么程度?
被指导者:学生动脑筋去思考,会更牢固地记住生字。
导
师:所有的生字吗?
被指导者:通过自己思考记住的字。
导
师:你认为这课中哪些生字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
被指导者:“军”、“加”、“过”用学过的熟字加熟悉的偏旁学生能识记。
导
师:那么“品”、“乌”就是老师可以重点提出来教学并范写的字。就不用一个一个地讲解,一个一个地在田字格里范写,也给学生留出了课堂上练习写字的时间。下课了还让他们关在教室里写字,多可怜啊!
导师虽然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者,被指导教师“去向何方”,导师起着导向的作用。但是被指导教师是自我发展的决定者,是自我完善的实施者,是学习的反思者,也是培养效果的根本因素。因此,双方交流时,导师要充分尊重对方,引导对方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有针对性的策略。
2.阅读内化,多方获益。
导师制活动的指导内容最大特点是丰富性。既有计划的部分,也有随机确定的部分。虽然被指导教师出现的问题来自课堂观察中的发现,但是有些问题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技能的改善就能解决的。因此,要解决问题,仅凭导师的诱导提问是行不通的。我通过实践,认为推荐被指导教师阅读相关书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诸多他人的世界。”(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被指导教师根据导师诊断出来的问题,通过选择性的阅读,将包括导师在内的“诸多他人”的理念、做法结合自己特点,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做法,付诸于实践,外显于课堂。
如在指导过程中,针对被指导教师许多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况,我引导她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比三个学段对各种教学提出的逐级深入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常规的培养,我推荐并提供《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针对作业布置的要“量”还是要“质”,怎样把握尺度,我推荐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不写“暴力作业”》、《可不可以批评老师》等有关章节。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被指导教师周贵筑在教学日记中写到:“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学生作业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从前在布置作业时我害怕孩子们不能牢记生字,就让同学们一个生字抄一排,除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外,其余的都不尽如人意。‘一个孩子如果愿意去记住一个字的话,他是用不着写这么多遍的。’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于是我把作业减量,让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去书写。作业减量后,孩子们的书写比以前好了,听写时对的生字也多了。我从中深受启发:教学需要的是‘质’而不是‘量’…… ”
3.据需调整,优化手段。
导师制的五个关键特征之一强调:导师制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导师与一个被指导者之间的两人关系。学资中心也要求我们结成一个二人关系的导师制对子。但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指定了两位入职期新教师作为被指导者,组建了一个三人团队。在活动进程中,我发现虽然她们分属低、高年级,但是我们探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她们都在互相借鉴,带进自己的课堂,使活动成果得以增值。因此我认为导师制不一定是一对一,可以一对多,但最好不超过三个被指导者。
在面对面交流中,由于要记录双方的谈话,受笔记速度的影响,不仅交流受阻,要停下来等待笔记完成才继续谈话,而且还丢失了部分信息。我想在以后的交流中,可以改变为录音方式记录交流情况,过后整理。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教师专业的发展仅靠一朝一夕的努力是不够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讲授式、研讨式、校本培训式、案例教学式等继续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但是对缩短入职期新教师成长历程和成熟期教师跃迁来说,导师制无疑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训模式。因为不仅被指导教师整合导师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吸纳的信息、整合自己的特长和导师的风格,可以认识自己最佳的潜力扇面,在创新学习中进入一个又一个新境界;而且导师的理念、学识、思维方式、指导方法甚至学习能力都面临新考验,这迫使导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使导师制成为互动双赢、多方增值的高效模式!这种互动,使参与导师制活动的双方鲜活而有魅力,具有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进取意识,进而促进双方的发展、跃迁。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成了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