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要不要为朋友去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5 17: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要不要为朋友去死
——小学语文教材《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解读
闫学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危险的文本。其危险就在于这个文本若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会给读者、尤其是给那些不谙世事、没有多少判断能力的孩子传达出这样的价值观——
  A 向阮恒同学学习,要为朋友甘愿赴死,这种行为至高无上。
  B 尽管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为朋友去死很光荣,否则你就不够朋友。
  C 怕死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若因为怕死而不救朋友就更丢脸。
  D 当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你应该舍己为人,不怕牺牲,这才是真朋友。
  E 所谓朋友就是你肯为他去死的人。
  ……
  可以说,这上面的每一条都让我触目惊心。我曾在各种场合与语文教师座谈时提到过这个文本,提到过这个文本的“危险性”。我说:“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达了这样的价值观,如果是我的孩子就坐在这个课堂上,下课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的孩子——千万别听刚才老师的话!”
  听我这么一说,所有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起来。其实,我想强调的是教师解读文本是多么重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教学,乃至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涉及到“死亡”这样的命题时,教师更应该如履薄冰。我把凡是涉及到“死亡”这个命题的文本统统称为“危险文本”。《她是我的朋友》便是一个危险文本。
  但是,因为危险,便有了研究价值。下面,我们便来“研究”一下它的价值何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一些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
  在我看来,解读一个文本主要看它是以何种语言与结构形式表现何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教学策略和方法。《她是我的朋友》的作者是美国人考·约翰,文本以讲故事的形式,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基本结构,向读者介绍了一个为“朋友”甘愿赴死的小男孩阮恒的形象。显然,这又是一个属于“读者文摘体”的文本。由于这个文本表现的主题与“死亡”“朋友”这两个人生中重大的命题密切相关,因此,解读故事中阮恒这个人物形象在面对这两个人生命题时的选择及其背后的心理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学生来探讨这两个人生命题背后的价值观,就有了对话的可能。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阮恒这个人物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处阮恒动作与神态的描写比较细致,我们不妨选择其中的两处做一分析: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这只颤抖着举起来又放下去又举起来的小手,是阮恒的手。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阮恒此时的内心活动:犹豫、恐惧,各种可怕的联想……第一次举手,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友情,他几乎是本能地想要去救小姑娘,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输血是一件陌生而可怕的事情——阮恒甚至以为输血之后就会死亡,所以他举起来的小手是“颤抖”的,对死亡的恐惧在那一刻战胜了他,他把手“又放下去”,但最后友情战胜了这一切,他还是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他的朋友,所以他的手“又举起来”。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这个孩子的恐惧到了极点,但他还想竭力控制自己,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恐惧,所以,尽管他的哭泣是“持续不断的”,但却是“低声”的——他并没有像一般的孩子那样害怕得嚎啕大哭,但对死亡的恐惧毕竟不是一般的恐惧——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尤其如此,因此,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孩子的恐惧和坚强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动容。也正因为这种真实的恐惧与坚强,读者不禁要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孩子毅然选择了死亡?文章的结尾之处,阮恒自己做出了回答——她是我的朋友。
  在阮恒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死亡和友情的博弈,友情最终战胜了死亡。我们透过那些对阮恒的具体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以看到这场斗争的激烈与选择的艰难,那是一个孩子独自应对死亡的一场战争。尽管是虚惊一场,但那种恐怖的经历却是无比真实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描写阮恒动作、神态的片段,把握其恐惧、犹豫的心理活动,感受其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从而理解阮恒这个人物形象。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个选择所折射出来的价值观。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其作为“危险文本”的“危险”之处。
  我曾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这个文本,在带领学生理解了阮恒的行为之后,教师在小结时说道:“阮恒的行为是可贵的,他为了朋友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应该向阮恒学习!”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这样的话让我心惊肉跳——为了朋友我们就应该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吗?我们都应该向阮恒学习吗?如果我们做出了与阮恒不一样的选择,我们就是可耻的吗?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真的有权利在课堂上告诉孩子:你应该为了别人的生命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因为这个人是你的朋友?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感到十分不安。
  下课后,我与那位青年教师做了交流。当我把心中的不安说出来之后,她有点愣住了:难道舍己为人不是高尚的吗?作为教师不应该向学生传达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吗?我说,一种价值观是否应该传达给孩子,要看它是不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而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更看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心灵、本性、自由、信仰、尊严……它不一定表现得多么高尚无私,不一定披着多么华丽堂皇的外衣,它更多的时候表现的是真实、朴实、尊重和诚意。具体到这一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认识、感受阮恒这种为朋友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是可贵的,不在于它是多么高尚,而在于它是极其少见的。正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才会由衷地佩服阮恒。但佩服却并不意味着“要向他学习”,更不能以阮恒的价值观去要求、衡量每一个孩子。舍己为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在一般性的人际交往中可能没有多大问题,但当涉及到生命、死亡这一类重要命题时,就应该非常慎重,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没有多少判断能力的儿童。说到底,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愿意告诉他(她)——你应该为朋友牺牲自己的生命吗?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是不会说的,永远不会。
  这位青年教师听了我的话之后,决定在下节课做一些“弥补”。虽然我不能肯定她一定听懂了我的话,认可我的观点,但她毕竟愿意做一些“弥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于是,我们一起商量如何去“弥补”。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应该请学生自己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展开一番关于朋友、生命和死亡的平等、真诚的对话。具体操作策略是:提出问题请学生讨论——阮恒的做法让我们十分感动,也很佩服,如果是你,你愿意这样做吗?为什么?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不论学生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们都应该告诉孩子:
  *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你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像阮恒那样给他的朋友输血,但如果你感到害怕,也可以选择不去输血;
  *你爱自己的朋友,你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朋友,但不一定要替他去死,而且谁也没有权利要求你为了别人去死;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可以做出选择,他不应该要求你为他去死,否则他就算不上是你的朋友;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有人要求你为某一个人去死要坚决拒绝;
  *为别人去死不是什么高尚的事,而害怕、怕死也都不是丢脸的事……
  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这个文本时,教师能够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价值观,这个文本的“危险”警报就可以解除了。     
  ——选自闫学新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册(大夏书系,2012年4月第1版,p171——1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2:57 , Processed in 0.1341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