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我们如何学会开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6 11: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如何学会开会
朱成科
      有感于今天中国学术会议的弊政,一直以来想说,而不得张口。两天前,有一个学术会议的经历令我不能忍受,于是有了下面的感慨。
      中国是个善于开会的民族,甚至到了文山会海的程度。有事没事总要开个会才显得问题的重要性,可是一个问题却是一直被遮蔽着:中国人会开会吗?特别地,中国的学者们会开会吗?有一位思想家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但是,在许多学术会议上的所谓专家,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说上半个小时还是不依不饶,弄到满嘴白沫,还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什么境界呀!
     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的教育学学术会议发言者10分钟到15分钟为宜。到点下课,不管说完没有说完,没商量。如果是大会邀请的主题发言者,可以发言30分钟左右,其中还要包括翻译的时间。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以可以实现同声传译,或者压根就把英语作为大会交流语言。你不会,自己跟自己玩去!即便是几年前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数学大会有个别数学家可以做60分钟的主题演讲,那也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这位学者的成果得到全世界的瞩目,可以把时间定义为对他的学术成果的尊重和认可,这样的长时间讲座在国际会议上是一种殊荣。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外学者对时间观念的重视近乎苛刻,他会为超过一点点时间而倍感抱歉,不断向您致歉。这和我们有些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再说几句”、“我最后再强调几句”,那种滑稽的表演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时间还不是关键问题,学术会议上的“独白”景象才是可悲的。因为,从会议组织者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并不考虑听众的心理。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而没有争论、争鸣还能称作学术会议吗?去年,在沈阳参加的某个国际教育论坛,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一个一个做主题报告的人上台,又一个一个走下台,就是没有一分钟的提问、互动与争鸣。整个场面只能用当代大学生的主流话语来形容:郁闷,十分郁闷。会长讲完,副会长讲,副会长讲完,秘书长讲,我的天。“带头”的,“带长”的讲完了,休会,吃饭。而普通学者、教授的发言仅仅放在了分组讨论上,这就就是所谓国家级的国际教育论坛的应有风貌吗?
     其实道理也简单的很,中国群众性的学术组织说是自由、自愿,但是实际上是有诸多限定的,这是常识,自不必说。问题在于学术会议很多时候是被所谓专家把持着,而他的专家名称并不是得到了多数业内真正做学问人士的认可,他仅仅代表的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向和力量。在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专家、学者们多多少少、大大小小都是戴着官帽,穿着官衣的,这就更加重了中国教育学会会议上的“学阀”、“学霸”色彩了。
      以上这三个问题直接导致目前中国学术会议的沉闷状况,而其中所隐含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皮相,我常想:何时中国人学会了真正按照学术工作的方式来开会,也许就与原创性理论成果的出现距离不远了。到那时,也许我们才有些资格说,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春天”向我们走来了!
      转引自:http://blog.cersp.com/73027/1410292.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49 , Processed in 0.0684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