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思考:推敲文字,触摸灵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6:0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敲文字,触摸灵魂
陈 迎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朱光潜

新课标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的,只有在美丽的语言文字的引领下,品词品句,深化思维,我们才能走进故事情节、步入情感深处、感受人物形象、感悟思想哲理。一位教师说得好:“如果把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语言就是树的根本,只有促进根系发展,根深本固,才能保证大树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和无论什么环境中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因此,本文试从推敲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谈谈阅读教学。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想象中体味文字之妙
课程标准中说:“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想象是阅读的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就要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读书时不仅要看文字,更要看到由文字触发而呈现的画面,读出文字的声、色、情,读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这也是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和体验的想象活动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享受审美情趣的良好手段。
如特级教师闫学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课中,通过如下三个问题指导朗读课题,给了学生一个美妙的世界。“透过这三个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加点儿色彩的话,怎么办呢?”“如果要给画面加点声音,你想加点什么声音?”

于是,如投石击水般,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了,同样的三个词语在每个孩子脑海中的画面也各不相同。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课题,在教师的引领下,竟然也能读出画面、读出温度、读出生命的气息、读出这许多的感受来!那些文质皆美、生动有趣的文字,那些文字中的神采飞扬、美丽情怀、精辟思想,值得我们引领学生边读边想,反复揣摩,读出声色和美感,读出童趣和感动,让他们在品味好词中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也让他们的情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广阔想象空间中得到濡染和熏陶!
二、
试改庐山真面目——在比较中体验文字之妙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唐朝苦吟诗人贾岛斟字酌句的典型写照。其实,不光写作要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读书也要揣摩用词,深入品味,而如果阅读教学离开了对语言的品读,那就更是华而不实、劳而无功的空中楼阁。
教之初ejzc.co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阅读教学中适当的比较揣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又能在比较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打开思维的大门。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本中的某些语言,通过替换、增减或变更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这一看似小小的变动所带来的大不相同的实际感受,从而,自主发现语言规律,领悟谴词造句的准确,促进语感的发展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鉴赏水平
1.增删法
好的文学作品增一字便觉其多,减一字便觉其少。文字之间,妙处无穷。增删法就是在用词恰当之处把原来的词语有意增加或删除,再跟原文比较,启发学生思维,从而体会作者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的精妙对语言的细致揣摩和推敲,可以避免囫囵吞枣的表层理解。如窦桂梅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把含有“悄悄地”这个词语的三个句子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读了以后,再与去掉这个词语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悄悄地”一词所蕴含的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小心、细心、耐心,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良苦用心。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言的感受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体会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思想情感的深厚,从而,唤起自主阅读、积累和表达的欲望的过程。

2.调序法
咬文嚼字, 体会语言的美妙,是促进语感深化的有效环节。词序、语序的变化,可引起思想感情的变化。有时为了理解词义句意,可用调换词序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一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有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试着将半个钟头调换位置,学生马上明确了与表示时间的名词所处的位置如果相反,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思想感情与原句也就有着本质的差别,这里显然不能将词语调换使用。这样,让学生动脑思考,品词品句,悉心揣摩,细细体会,领悟了其中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替换法
中国的文字是曼妙无比的,用这个词与用那个词,是大有学问的。有些字词的运用更是精妙至极,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替换法就是把文中的词语、句段换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一种说法,在推敲两者的过程中,通过挖掘词语所包含的内在的具体意义,使学生领悟词语所传递的独特义蕴和感受,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奥秘和情感上的差异,培养推敲词语和品味语言的习惯。如特级教师吉春亚在《小镇的早晨》一课中,在板书时,故意把“唤醒”写成了“叫醒”,让学生在发现、对比和辩驳中充分感受到“唤醒”一词所表达的悠闲、自在、舒服、美好的意境。通过换词品味,揣摩语言的巧妙,让学生欣赏表达的准确、优美、形象,加深对词语和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和辨析语言的能力。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关键字体悟文字之妙

文本中有些准确生动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中学特级教师韩军在《回归文字显本然》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关节”,就是能够“托”起文章“深层意蕴”的一些重要字词。这些“关节”点,其实是关键所在。如果说整篇文章的意蕴是“千斤”,那么,“关节”点就是“四两”,教学就是用“四两”去拨动“千斤”。


  韩军老师所提到的“关节”其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关键字词。它们有着非同一般的表现力,是文章思想情感的脉搏。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紧扣关键词句来感其情,晓其义,体其境,悟其旨。

今年4月,笔者有幸在长沙听了朱爱朝老师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她紧扣“喜欲狂”一词,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喜欲狂”?“狂”到了什么程度?从诗人的哪些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喜欲狂”?再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资料、深入探究、引进杜甫的其它相关作品等方式,让学生隔了千百年的时空,却真实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悲之切、喜之狂和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语言的内涵是深遂而厚重的,抓关键词句咀嚼能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教之初ejzc.com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深度钻研教材、对文本准确定位后,从平面的文字中,找出能折射主题的关键词,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自由对话中,激发情感,直奔主题,透过语言挖掘,品位人文内涵。虽然新课程拒绝“庖丁解牛”式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所有的“析”。相反,关键字的深入研究,对理解课文的主旨有着重要作用。那种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紧张与欣喜,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

四、
两岸青山相对出——找矛盾点体会文字之妙

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本单位,从词到句,从段到篇,在我们的文本中,经常有一些东西,有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自读课文,常常很难发现。那么,这就要求身为教师的我们有一双慧眼,站得高,望得远,能很好的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处理文本,拨开文字的表层,深刻地看到文字背后的内核,找到矛盾,挑出矛盾,再适机而“结”,适机而“解”,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一起去探寻,去对比剖析。

如窦桂梅在教《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引导学生体会了母亲患肝癌的病痛后,用“有没有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看着看着——”同样的句式来反问学生,对儿子和母亲的行为、心理、情感进行对比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坚强与坚忍。在“我”已经完全懂得母亲的那句“好好活”的嘱咐,学会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时候,再次出示该句式,让学生补充说话,既是训练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又是在与前面的强烈对比中使学生受到震撼,使他们从迷茫的认知走了出来。

对一些词句进行艺术的“咬”和“嚼”,将文本语言进行有效的穿插和重组,再来加以品味和思考,从而有所感触和领悟,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所在,最终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应用能力,达到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



武风霞老师说:“缺少人文性的课堂像是趴在地上,没有灵魂。”但是,无视语言文字的人文便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把咬文嚼字理解语言作为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阶梯,正如韩军老师所说:“语文教师首先是文字之师。由文字出发,以文字体现,由文字贯穿,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围绕文字进行激烈辩论形成波澜的语文课,是最精彩、最本然的语文课。”扎扎实实学语言,真真切切读课文。我们应该紧贴文本,引领学生品味作品中语言的运用之妙,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从而,在揣摩、推敲、咀嚼、欣赏和玩味中获得美感,培养语感,达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综合语文素养之目的。
本文从推敲文字的细处着手,借用几位名家课堂中的精彩片段,从四个方面简略地论述了推敲文字理解文本内涵的几种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33 , Processed in 0.0856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