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反思:怎样避免“课堂移植”后的“水土不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6: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避免“课堂移植”后的“水土不服”


——《家》教学反思




前不久,外出听一位教师用高效课堂模式执教二年级的语文公开课《家》,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声情并茂、精彩不断涌现。
刚巧,笔者自己也执教该年级,课后,找执教公开课的教师要来了教案及课件,然后,兴致勃勃地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开讲了。可是,教出后的效果与先前执教公开课的教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仅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不到位,连教学内容都是由于课堂节奏的拖沓而勉强完成的。
课后,静心反思,发现都是“课堂移植”惹的祸!像《晏子使楚》中,晏子说到的那样——“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移植”过来的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水土不服”现象?我们又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取舍、创新,来实现自己课堂上的突破与实效呢?

一、
依据教师优势调整教学手段
教师各有所长,有的书写美观、有的朗读动情、有的语言幽默、有的知识渊博。在参考别人课堂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环节中该教师身上具备的“绝招”,自己是否也同样拥有,也能否以此为“最佳武器”,牢牢吸引孩子们的眼和心。自己本身的优势又是什么?能否在某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替换,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中,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
依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形式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固有的学习方式,有的善于思考、有的长于表达、有的注重习惯、有的强调积累。要求沉静内向的班级声情并茂地朗诵表演,自然会应者寥寥无几、气氛惨淡无比;要求活泼好动的班级长时间地自主阅读、思考、写话,自然会有按捺不住的东张西望与心猿意马。比如《家》这一课中,“我会说”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在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他们的风俗习惯。课前查找资料,我们班这是第一回。小组合组学习,也实施得很少,突然,东施效颦,跳去扶和牵的步骤,直接放手让他们去走、去跑、去跳,不栽跟头才怪呢!

三、
依据具体学情调整难易程度
城乡学生在知识广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无疑存在着一些差距。有些问题,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可能迎刃而解,在相对落后的班级,却可能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课堂停滞与纠结。教师就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根据班级具体学情,调整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内容的难易、问题呈现的方式等。

原封不动地参照别人的教学设计,进行“拿来主义”的教学,不是科学合理的最佳方式,只有立足设计、反思教法、结合学情、适度调整、创新处理,才能避免“课堂移植”后的“水土不服”的尴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4:33 , Processed in 0.0664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