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智慧教育——提高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18:2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智慧教育——提高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无锡连元街小学
杨宏伟
    课程改革来源于社会的进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全方位的把握学生,全面的诠释课程改革,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教师、学生之间的纽带。数学教材基于分析学情、搜集资料于一体。准确的把握数学教材,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数学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如何理性的把握数学教材,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智慧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坚持尊重、开发和扬弃的指导思想,全面的实施有效地数学课堂,显得尤为关键。

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课改不等于改教材,备课并不等于写教案,教师的教学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需要熟悉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对来自于教材的素材需要进行研究、拓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过多的会发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解读教材,满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只是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诠释,缺乏对数学教材深刻的理解,不能从整体和全局把握数学教材,没有掌握数学教材的精神实质,失去了教材内部本身所提供的教学价值,把握不了教学重点或者更多的随意增加或拔高相应的知识,学生厌烦毫无兴趣,造成课堂教学停留在一般水平上,教师无奈于课堂教学,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用教师的教学智慧,“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真正的做到“吃透教材”。

【现象】:本学期,自己尝试上了一次综合实践课《卡片的顺序》,由于有同事来听课,所以准备的很充分,并且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抓住双基,结合教学目标,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本课教材明确指出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课前动手操作以及想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指令①:交换左边两张卡片的位置。和指令②:将最右边的一张卡片放到最左边,其余卡片顺次向右退一格。然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
ABC执行指令①,是怎样的结果?
ABC执行指令②,是怎样的结果?
熟悉了单独的指令后,接下来教学指令序列①②,由于是动手操作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我就顺水推舟,设计了一个个人挑战游戏,也就是教材要求的让孩子体验指令或指令序列的“周期性”。在课前,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情况,并结合教材的整体编排,设计了一整套教学方案,完全将内容开放化,把孩子放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积极地促使孩子搭建自己的学习平台,督促学生自己挑战成功,直接将题目出示:“如果将这些指令或指令序列连续执行,卡片的顺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四人小组的同学凑到一块儿来研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挑战成功?”结果,接下来的讨论,令人咋舌,学生完全失去了讨论的方向,像一匹脱缰的马,毫无头绪,以至于学生最后的结果都是阳奉阴违,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为什么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哑巴戏?为什么一开始学生的满腔热情顷刻间化为乌有?……对于一连串的为什么,我只能埋怨自己的粗心,由于自己的好高骛远,我完全忽视教材深度和难度,完全失去了教材习题所体现的价值功能,在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脱离了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礼念,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到了相同的高度 ,在知识的延伸与拓宽层面上显得遥不可及。实际上,只要对教材细细的把握下,多一点钻研少一点浮躁,并不至于会将整个课堂陷入如此僵局。
【反思】:上面的教学现象,存在于每一个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活中,诚然,我们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教教材,并不能形成在使用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资源,不断地挖掘和丰富资源的价值,更不能做到用教材教,数学资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所以,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理解与尊重教材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
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在这里,既肯定了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又大胆的提出了教材是教课的依据,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纽带。众所周知,教材是由众多教育教学专家联合众多一线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进行编排的,他给我们呈现的是静态的文本资料,这样,教材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有了教材的依托,教师就有了依据,将静态的文本资料演绎成动态的课程资料。尽管教材不是金科玉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教师备课、上课、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在编排上的编写意图,深入的研究教材所隐藏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特别是教材所编写的每一幅图画、每一道例题,更包括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试一试、整理与练习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方位的把握教材,轻松自主的驾驭教材,用满腔的热情带领孩子们展开学习,发展其能力,努力营造自主、宽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真正的形成有效地学习。
二、开发与重组教材
教材的严密性,知识的严谨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多样的教学方式。
诚然,每一个一线的老师都知道,数学知识相当的枯燥,如果按照数学课本上的按部就班,往往就会使数学知识缺乏社会性和实践性,彰显出学生学习知识活动性不强,形式比较单调,缺少了互动性。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我们都会发现,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哪一位不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半年,有幸聆听了一位骨干教师的展示课,他教学的内容是《认识10以内的数》,课堂上老师提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相当的浓厚。在我们看来相当成功的一节课,在那位骨干老师的眼里却觉得这节课是失败的。“今天的课不是我去教学生,是学生来教我”。原来,刚上课不久,老师就发现了绝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读会写10以内的数了,既然这么多同学都能正确的读写10以内的数了,就不能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教学?老师的话,让我耳边一阵,我们在感叹老师教学功底扎实的同时,却不惊的发现,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需要很据不同学生的反应,做出对教材适当的重组,创造出更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新环境。

教材提供的是知识的框架,通读教材掌握了本课知识核心的同时,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知识的重难点,考虑到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适时的瞻前顾后,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充分解读教材(特别是例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教材安排这个例题?为什么这样的编排学生能容易理解?……。思考完了编者的意图后,我们更多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编排,考虑到学生应该如何的去探索、发现、创造,有时候,换位思考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用学生的眼光去通读教材,哪里需要讲解?哪里需要重点提示?哪里需要学生自己创造的?这样一来,我们就真正的做到了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也可以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适时的将教材进行重组,力求将课堂教学更有效。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要视教学情况而定,关键是要让课堂变的更有效,同时又不能改变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力求达到双赢。
三、适时扬弃教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材的不断改版,毫无疑问,教材所体现的优越性不断地加强,这是大家都能看的到的。但是很多处在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每次的改版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新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侧重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缺点的同时,却不能否定教材的主体性,毕竟,教材是许多教育专家和名教师多年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应该应辩证的目光去审视教材,汲取教材的精华之处,找出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用老教材的优点来弥补新教材的缺点,用新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去扩充老师的数学知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使老师的教学扎实而有效。例如:新教材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与老教材相比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只要求学生用列举的方法去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将老教材要求的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放在了“你知道吗?”这一课外知识中,这样,我们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汲取了老教材教学上的精华,同时,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先用新教材所提倡的列举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然后用老教材所提倡的短除法来解答,这样一来,好多同学都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很快的就会发现用短除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比教材所提供的列举法简单的多了,这样,老师既挖掘了教材的深度,又拓宽了教材的广度,学生既加深了印象,同时也能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深入的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用教师的智慧赋予教材新的“生命”,用教师的智慧为孩子打造灵动的课堂,课堂呼唤智慧,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让课堂变得更有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4:58 , Processed in 0.0858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