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老师”成了社交称谓 被称者大多不干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4 10:5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老师”成了社交称谓 被称者大多不干教育
作者:魏晨捷

 “共变”这个词,是我从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中学来的。作者说,“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一个新术语”,“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2004年2版,页3)社会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互相关系的。

  我不懂语言学,但是对“共变”却多有体会。比如,近十年来,“老师”的称呼泛滥成灾。不管干什么的,只要一上电视,就都成了老师。我的邻居在外企当会计,物业对他也是一口一个老师。形势所迫,我也“老师”起来——去采访导演李文化,张嘴闭嘴李老师,而李文化的太太也就成了侯老师。

  有人说,杨澜是始作俑者。她在电视上一口一个赵忠祥老师,把“老师”推向了全国。“老师”之泛化,电视作用巨大,不过,如果它传播的语言在“共变”之外,恐怕也推广不开。

  批评杨澜的人的理由是,赵忠祥的职业是电视主持,不是老师。其实,“老师”这个称谓身兼数职,它既是职衔称谓,又是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说的是职业,关系称谓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关系而言,杨澜称赵为师,并无不妥——在主持上,当时的赵忠祥确实可以做杨澜的老师。

  新世纪以降,“老师”成了社交称谓。被称为老师的,大多数不是干教育的,称呼者跟他也没有师生关系。“老师”成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敬称。这种敬称与古代的“公”有些类似。“公”本来是对有贵族爵位者的称呼,比如秦庄公、齐桓公、宋襄公。后来,演变成跟爵位毫无关系的敬称。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苏东坡的话:“凡人相与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其下则尔汝之。”“老师”比“公”进步,还包括女性。无论男女,在 “老师”面前人人平等。

  每一类称谓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老师”适用于比自己年纪大,不适宜称哥道姐的人身上。公务员、白领尤其是文化人最容易被“老师”。“老师”具有表示亲热、套近乎之功能,称人为师者,虽然不像称哥道姐那样可以拉上血缘关系,但也可以挤入门生故旧之列——天地君亲师,我把你放在五伦之内,你还不关照关照我吗?

  但是,与真正的老师不同,这种泛化的称谓不产生连带效果。比如,学生到导师家去,管导师的夫人叫师母。而泛化的老师之夫人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她们得到的称呼,多半还是“老师”。这里似乎透露出一个消息:人家称你老师只是出于礼貌客气。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公”一样,“虽王公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容斋随笔·卷十五·“呼君为尔汝”》)即使授业解惑的老师,学生们当面叫老师,背后尚且直呼其名,何况那些跟你套近乎者呢。如此说来,被老师者也别真的好为人师起来。

  这种泛化的老师在使用上也有讲究,它似乎一生下来就上了城市户口,纵然腾于众口,也就只用在城里人身上。没见过哪位主持人或记者走基层时,管村民们叫“老师”的,而村民之间再客套礼貌也不会称对方“老师”。倒是那些见过世面的村民,看到走基层的媒体人会称他们“老师”。你看,城乡差别多么精明,连这些细微处也不放过。近些年,好些地方都搞“城乡一体化”,如果真搞成了,“老师”就会跟着“共变”——打破城乡界限,纵横于村民之口。

  为什么国人这么热衷于“老师” 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教师成为全社会受尊敬的职业,所以,“老师”就跟着走俏。还有人说,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过去讲究的“天地君亲师”躬逢如今的太平盛世,重新焕发了青春。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本来属于职衔称谓和关系称谓的“老师”,不但跑到了社交称谓里夺城劫地,而且磅礴万里,深得人心。这说明什么?说明原有的社交称谓不够用了。你看,“同志”萎缩了,“师傅”下岗了,“老板”适用面太小。按理说,先生/女士应该大行其道了,可是,这种称谓除了太正式之外,还有个大缺点:太平等。中国的称谓系统以等级为核心,等级以尊卑为内容。因此,社交称谓的第一要务就是在谦敬上下工夫。说白了,就是千方百计地贬低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物:在下、鄙人、荆妻、贱役、犬子、拙着、寒舍……与此同时,想方设法地抬高对方及与对方有关系者,阁下、大人、令夫人、令郎、令嫒、贵庚、府上……先生/女士的称谓,缺乏尊敬感。

  更重要的是,先生/女士不能与时俱进。近些年来,所有的社交称谓都在使劲地套近乎,张嘴张哥,闭口李姐,“亲”也从淘宝网,走向了纸媒。先生/女士板着面孔,冷冰冰的,一点亲热劲也没有。落后于时代潮流,难以担当交际之重任。

  社交称谓不够用,就需要外援。既有尊敬感,又有亲热劲。既符合传统,又适应潮流的“老师”入选。称谓市场上有了这个生力军,先生/女士就只好退避三舍。

  其实,先生女士在以前很有市场的,北大数学系教授徐明曜先生告诉我,他在北京四中上学的时候,老师们上课提问,都管学生叫先生。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电影中的场景,一个小屁孩,大人也管他叫先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西化,曾在中国扎根,深入到了中学生的心目中。

  语言学家说,称谓是时代的风向标。为什么半个世纪后,“老师”走俏,“先生/女士”受冷落呢?这种文化现象透露出什么信息呢?称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社会等级结构。这个关系和结构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老师”插足社交称谓,说明称谓的紊乱,而称谓的紊乱,又表明了文化系统的张皇失措,一个社会的不成熟亦由此可见。

  因此,我相信,“老师”这一称谓不能长久。

  来源:南方周末[/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6:31 , Processed in 0.1033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