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仲淹的“蚊子诗”: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30 19: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范仲淹的“蚊子诗”: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
时间:2012-06-29

  来源:北京晚报

  夏日是蚊子最猖獗的日子。地球上的蚊子有三千种之多,我国有三百多种。蚊子有雌、雄两类,雄蚊不吸血,一生全靠吸食花果汁水、露水维持生命,雌蚊则嗜血如命,一只雌蚊一次吸血的重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三倍。古人曾用过无数驱蚊招数,比如养一些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薰衣草等植物;或是挂香囊、支蚊帐、熏艾草甚至在家里置一口放满水的大缸养青蛙,蚊子喜欢阴凉,一飞进缸里就成了青蛙的口中餐……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有“驱蚊”“憎蚊”“咏蚊”“咒蚊”或“借蚊喻世”等很多“古蚊诗趣”流传至今。
  《庄子﹒天运篇》
  蚊虻豽肤,则通夕不寐矣。鶡冠子曰。夫蚊虻墜乎千仞之谿……
  作者:庄子 年代:战国
  点评:蚊子着实厉害,连庄老先生都被咬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啊!
  《蚊赋》
  餐肤体以疗饥,妨农功于南亩,废女工于杼机。
  作者: 傅选 年代: 晋
  点评:蚊子“餐肤体以疗饥”是其生存本能,上天造就了小小的蚊子来吸食人血,是蚊子的不幸还是人类的不幸?
  《蚊蟆》
  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
  作者: 白居易 年代:唐
  点评:蚊子眼前无尊卑啊!哪怕是大诗人白居易都有过如此深刻的切肤之“痒”!蚊子的嗡嗡声不仅让人心烦意乱,被蚊子叮咬后更是瘙痒难忍,挠破了还会变成疮痕。
  《聚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明惑。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作者: 刘禹锡 年代:唐
  点评:对蚊子“喜昏黑”和吸血“不分聪明惑”以及蚊子害人毕竟“天生有时”等特点的研究,真可谓“细致入微”!
  《蚊》
  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愿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作者: 孟郊 年代: 唐
  点评:蚊子为延续生命与繁衍后代,不计后果冒险“偷生”,是可歌呢还是可泣呢?
  《杂诗四首》
  得时能几时?与汝姿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
  作者:韩愈 年代: 唐
  点评:看来诗人受蚊害之苦太深了,无奈之中,只好盼望秋天的到来。
  《江上蚊子》
  飘摇挟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雷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臭腐填腹几多足。
  作者:常楚老 年代:唐
  点评:借蚊子讽喻世风,蚊子也成了“替罪蚊”。这里写的“江上蚊子”,讽刺的却是横征暴敛的豪门权贵。
  《即事》
  白日苍蝇满饭盘,夜间蚊子又成团。每到更深人静后,定来头上咬杨鸾。
  作者: 杨鸾 年代:唐
  点评:反正每晚蚊子都要来叮咬,早已经习惯了,就随它咬去吧!
  《平望蚊子》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舢舻。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振蓬亦不惧,至死贪膏腴。……
  作者: 吴融 年代:唐
  点评:蚊子为了喝一口新鲜的人血,至死都不怕,其执著精神是不是值得人类去学习?
  《咏蚊》
  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
  作者: 范仲淹 年代:北宋
  点评:诗人以樱桃形容吸饱血的蚊子,可谓形象之极。
  《憎蚊》
  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
  作者: 欧阳修 年代: 北宋
  点评:据说地球上最大的蚊子有40厘米长,一点也不小。而且小蚊子“蚊多势众”的时候,殊不知大黄牛都能被叮死呢!
  《冬蚊》
  蚤虿蜂虻罪一伦,未如蚊子重堪嗔。万枝黄落风如射,犹自传呼欲噬人。
  作者: 秦观 年代:北宋
  点评: 又是跳蚤又是蝎子,其生态环境如果用“PM2.5”来测,是不是早达标啦?
  《晚作》
  古屋黄昏蝙蝠飞,尔飞干我竟何为。但愁蚊子且生翼,饱尔亦当侵我肌。
  作者: 赵蕃 年代:南宋
  点评: 诗人不怕蝙蝠,但愁蚊子,蝙蝠怕人,但吃蚊子,蚊子怕蝙蝠,但“吃”人,这种三角关系是不是很有意思?
  《熏蚊效宛陵先生体》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作者:陆游 年代:南宋
  点评:在渺小的蚊子面前,尽管陆游用尽了挥扇子、烧艾草等办法来驱之,可蚊子仍然夏夏来袭。
  《醉太平》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作者: 佚名 年代: 元
  点评: 在蚊子肚子里找油水,真是无中觅有,纵使找到了,也是人的脂肪。
  《黄莺儿》
  名贱身且轻,遇炎凉,起爱憎,尖尖小口如锋刃。叮能痛人,叮能痒人,娇声夜摆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
  作者: 文征明 年代: 明
  点评: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蚊子夜间袭人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咒蚊》
  白鸟向炎时,营营应苦饥。进身因暮夜,得志入帘帷。嘘吸吾方困,飞扬汝自嬉。西风一朝至,萧索竟安之。
  作者:陈大成 年代:明
  点评:蚊子趁人之困,吸人之血,岂不知好梦不长,一挨秋凉它就死到临头了。诗人表面是诅咒蚊子,其实是痛斥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
  《一蚊》
  六尺匡床障皂罗,偶留微罅失讥诃。一蚊便搅一终夕,宵小原来不在多。
  作者:赵翼 年代:清
  点评:一只蚊子尚且搅得人睡不安寝,如果群蚊来袭,那场面会如何?
  《咏蚊》
  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愚,噆肤凭利喙,反掌陨微躯。
  作者:单斗南 年代:清
  点评:蚊子毕竟只是区区飞虫而已,再凶也不是人的对手。一个巴掌,小蚊子就性命呜呼了!
  马一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9:40:41 | 只看该作者
明清盛极一时的书房之命名“堂”
·姚老庚
书斋,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灵魂,是文明记录的发源地,也是传播文化的源头处。常用于书房命名的字有“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因“尚”有“高”义。故其本义为宫殿。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后来,堂引申指正房。《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此可见堂与室之间的空间关系。就堂本身而言,有北堂、南堂之别。《诗经》:“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里所谓的“背”就是北堂。《古今图书集成》称“北堂皆南向北,故谓之背。”《释名》:“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一般的堂均为南向以便采光,北向之堂即北堂之制很少见。明·计成《园冶》:“堂——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堂的建筑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由于书房大多敞亮,故多用“堂”以命名。
中国骚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书斋冠名的雅习幽兴,诚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所说:“斋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称是历代文人的一种雅嗜。”其涵蓄的深邃意蕴,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书斋名为“六一堂”。司马光的“读书堂”、 虽说质朴平白了一点.但因斋名初起,也属在所难免。以后汤显祖的“玉茗堂”、 宋代韦许因不事科举,书斋取名“独乐堂”。李清照的“归来堂”、南宋·王应麟的“汲古堂”、虞世南的“北堂”、元代苏天爵因书斋位于滋水之北而取名“滋溪书堂”。明·徐渭的“心远堂”、黄宗羲的“续抄堂”、乾隆的“三希堂”(因其中悬挂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而得名)、完颜景贤因藏有虞世南的《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破邪卷》名其书斋为“三虞堂”。
雅致的室名固然别有用心,耐人寻味,而奇特的室名读来别有一番兴味。清代蔡世远书斋名为“二希堂”,因蔡慕二希之人品而得名。二希,指范仲淹字希文和真德秀字希元。清代大儒俞樾因赴京复试,手占一诗,开首两句为“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博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于是名上金榜,故他题斋名曰《春在堂》,唐伯虎的“梦墨堂”,纪昀的“阅微草堂”,清·孔广森的“仪郑堂”、清·张惠言的“茗柯堂”、清·梅文鼎的“绩学堂”、清·魏源的“古微堂”、清·康南海的“天游堂”取自其诗句“避人避地与天游”、清代钱大昕书斋名为“潜研堂”,语出《后汉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如明清时代李东阳的“怀麓堂”,也有人在“堂”前加一“之”字,如清·汪文柏的 “摛藻之堂”、清·陈沣的“传鉴之堂”。
斋名有雅有俗,有谦有傲,有褒有贬,有长有短。明·邹思明的“自得其趣山房”,张绅的“退一步想山房”。如明·宋濂居士住在浦江青萝山中,因此呼其藏书楼为“青萝山房”。清代学者施润章的“梦愚堂”、除了用“堂”命名之外,还有用“草堂”、“书堂”的。顾名思义,草堂就是用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自称山野间的住所为草堂。如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夫之的“湘西草堂”、清·石涛的“大涤草堂”。书堂,就是读书之堂,但是以之命名者甚少。著名的如周敦颐的“濂溪书堂”,另外还有宋·詹琦的“静可书堂”。马廉得到一部极为罕见的明万历刻本《平妖传》,故名其书斋为“平妖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书房取名为“三松堂”,因其所居北京大学燕南园中有三棵古松而得名。潘宗周因从袁克文处得曲阜旧藏宋刊本《礼记》,以为宝,名其藏书处为“宝礼堂”。谢稚柳的“壮暮堂”,冯友兰的“三松堂”,孙犁的“耕堂”,朱屺瞻的“.梅花草堂”,张大干的“大风堂”,黄胄的“伏枥堂”等。
大多数斋名都有其来历,有的就是文坛的一段佳话,已故现代作家、画家、音乐理论家丰子凯先生居住在上海时,请其早年的老师著名学者李叔同先生(出家后法名弘一法师)为其住宅(也是书斋)起斋名,法师叫他把自己喜欢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分别写在一些小纸条上,然后揉成团,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散开,再让丰子凯从中随意拈两张,展开一看,两张纸条上写的是同一个字“缘”,故名曰“缘缘堂”,他的两本随笔冠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随笔续集》。著名小说戏曲研究专家马隅卿的书屋就取名“大登大雅之堂”。原来,主人是旧小说收藏家,因研究需要,各种旧小说无论红的、白的、黑的,照收无误;自然,“黄色”的也统统“拿来”,藏于书屋,这书屋也就不那么“雅”了,戏称之,也颇为风趣。李可染“.师牛堂”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于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 “多给少取”,人们便会受到他这种奉献精神的影响。历代文人为书斋命名时,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都有寄托,都能影响后世等,形形色色,真是韵味无穷。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它们往往或缘于某事,或由于某因,异彩纷呈,各有寓意。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常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8:12 , Processed in 0.080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