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蓉城行,未能与镇西兄一晤,只通了几通电话,遗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9 20:5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缘千里来相会
——记2012年暑假“镇西研究所”第一次会议成都之行
文/杨帆[四川]



                  
一:期待无限。

     2011年12月18日,由蒋自立老师发起的“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倡议书在研究所的博客上面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共鸣与反响,众多追寻镇西教育思想足迹的老师们为之大喜,无数学习镇西教育思想的粉丝怦然心动,在蒋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在大家的齐心合作下,“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迅速成立啦!
短短的一两个月间,申请入会的成员由几十人快速升至几百人,每位老师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新浪博客相互学习,众多老师进入了QQ学习群进行交流。大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李老师的博客,浏览李老师的随笔文字,写写读后感,留下阅读学习的足迹;进入“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博客里的日志,关注每一天新的信息,做下评论,给出合理中肯的建议;在“镇西博客厅”里面推荐自己的日志,让同行者就教育问题进行切磋;在QQ群里面打出自己的只言片语,为以后的学习之路谈出自己的意见……这一桩桩事情,这一次次交流,让我们这些天南海北、相隔万里、素不相识的老师走到了一起。大家由陌生到相知,由相知到相熟,大家既提升了自己的教育境界,也收获着彼此的友谊。
但是这仅仅是在网络上面的研讨与学习,大家多么期待能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我们这一群人能够为这一共同的目标而相聚呀!
   2012年4月1日,蒋老师提出将要在今年暑假举办“中国李镇西式教师展示暨颁奖大会”,听到这一消息之后,我们多么激动呀。时间最终确定在7月25、26日,地点就是李老师的学校——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虽然时间还远着,但是大家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一天一天的数呀,数呀。时间越是迫近,大家越是激动。
   我虽然没有报名参加演讲,但是,我在心中暗暗地说:无论如何我也要参加这一次的会议,风雨无阻。
   时间越来越近啦,我时常在梦中浮现着与李镇西老师见面拍照时的激动,听蒋自立老师给我们指导的感人场景,记唐云增老师点评的精辟言语,品何光友书记简洁的感言,分享各参赛老师的教育智慧,拥抱各兄弟姐妹的那种幸福……
时间明明还未到
可我似乎已穿越时空
我已然到啦!

二:感动连连。
   感动之一:素不相识的老师们千里来相聚!
24日这一天报到,25日正式开始会议议程。参会人员共45人,老师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河北的,有山东的,有四川的,有湖北的,有浙江的,有安徽的,还有内蒙古等各个省份,不同地区的。在这些老师当中,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为36岁。这些地区不同,年龄不一的老师终于相聚在了一起。大家这次参会基本不会有单位费用的报销,大多都是自费前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学习。追随名师,做最好的自己。
  大家追逐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一种激情,一种执著……

      感动之二:已经退居一线的老一辈们,心仍系教育。
   评委之一唐云增,77岁,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班队集体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班主任》杂志社南方工作部主任;《长三角教育》杂志社副主编。这是一个为班集体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老人,一位为班主任点亮心灯的老人;一个将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血都花在班主任工作研究上面的执著的老人。别看这位唐老师年纪已大,但却精神矍铄,尤其是谈及班主任工作之时,他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我在想,他为什么还如此激情不减呢?答案——他深深地爱着这份班主任工作,深深眷恋着这一职业,深深挂念并关注着我们这一批年轻班主任的成长呀!
   评委之二蒋自立,67岁,这本是一个修身养性,打打小牌,玩玩健身操的年龄,但是他却在很多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毅然办起了研究会。他既不为名,因为他早已闻名全国;他也不求利,因为研究会不收取一分钱,全部是免费。
   为什么他不怕劳累身体,还要做这样一些苦差事呢?因为班主任工作是他一生的最爱。对年轻班主任的关爱和培养,是他心中的夙愿。

   感动之三:镇西老师真诚、热情的报告,给我们送上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26日上午8:00至10:00,李镇西老师为我们研究所的所有成员进行了一场报告会。题目是《与青春同行——教师成长的关键词》。李老师所作的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报告中真实地再现了李老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为我们这些一线年轻班主任的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李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李老师的故事精彩感人,会场里不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在两个小时的聆听中,我内心一次又一次的汹涌澎湃着:不断领悟着他的教育技巧,不断分享着他的教育智慧,不断翻滚的是教育激情,不断涌现的是深深感动……
李老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所有人的共鸣,打动了所有参会者,也感染着每一颗灵魂。

三:收获满满。
1:不同的演讲,共同的追求。
   每一个演讲者就是一本书,每一本书中都珍藏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演讲的风格不一,演讲的内容各异,各位都彰显了自己的特色:谢华风采,熙洪故事,亚飞脚印,商云笑容,玉晰初荷,义富归根,杰英激情,克义志高,召帅陪伴,淑芹心灵,吴君信仰,莹璐似水,晓英天然,富志有贵,素怀大善,建君勤奋,建利得法,荣巧才艺,盛怀天下。
  虽风格不一,但感情都很真挚;虽特色不同,但追求却相一致。他们都抒发着对教育的执著追求,都谱写着对信仰的无怨无悔,都表达了今后的奋斗方向,都践行着镇西的思想精髓。

2:聆听大师报告,反思自我成长。
  做报告的主要是李镇西老师和蒋自立老师,当然还有唐云增老师的研究感言。
  从李镇西老师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人成长的几点关键要素。
①机遇。(顺应时代,感恩贵人)  ②实践。(不断超越自己)
    ③阅读。(让心灵飞翔)      ④思考。(任思想燃烧)
    ⑤写作。(记录生命的流淌)  ⑥个性。(保持纯粹的自我)
    ⑦心态。(幸福比优秀更重)  ⑧童心。(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从蒋自立老师的报告中,我真切的感受了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自己。他不仅给我们讲述他成长的感悟:挫折是使人醒悟,失败让人翻身,自强方能自立。还为我们怎样教育叙事进行了方法技巧上的指导。
从唐云增老师对镇西思想的系列研究体会来讲: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名师的成长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成长道路也是弯曲的,但是,他们总是能够顽强的面对困难,坚定心中的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只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因成功而喜,不以失败而悲,那么,成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啦。

3:空着一双手而去,满提一摞书而归。
  会议结束后,按照蒋老师的吩咐,每位参会者都领到了一份赠送给大家的书刊。书刊分别有《班主任》《班主任之友》《蒋自立与自我教育》《我的教育心》《追随名师,做最好的自己》等等。提着这一袋子书刊,心里沉甸甸的。翻看这一本本书籍,心中暖洋洋的。
每一本书都融会了名师们的教育智慧,每一个刊物都浓缩着教育艺术的精华,与这些书籍为伴,就是与大师对话。让我们手捧这些书刊,任思绪徜徉在教育艺术的殿堂里,让灵魂尽受暴雨一样的洗礼,让我们思想不断得到净化并升华。
  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老一辈们对我们成长的殷切期望,才无愧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默默奉献,才无愧于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短暂的两天相遇已经结束了,大家又各自踏上了回家的征程,此时,我的耳边还会回响着一支歌《有缘千里来相会》。是呀,我们原来曾是一群互不认识的教育人,但是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我们却走到了一起,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缘分呀。
曾经,我觉得一个人行走在教育教育之路上多么的孤单,然而现在,我感觉,我们这一群人携手共进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温暖。
因为有梦,所以相识。
因为执著,所以相聚。
期待明年,再次相会。





[转]:在对老师们演讲进行点评时,李镇西即兴发表了一些感想——




幸福是单纯的,孩子和我们的快乐,不应该夹杂任何功利的因素。更不应该用成人的意志去“左右”孩子的快乐。
这次活动是一次评比,但我希望老师们淡化评比。我们的目的是分享,而不是非要PK个高下。要有游戏心态,不要看重结果。只要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感动了大家,就很好了。
以我的体会,教师的成长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目标始终如一,二是行动持之以恒。前者说的是内在的精神,是理想;后者说的是外在的实践,是行动。很多人年轻时有理想,后来变渐渐没了。也有人一直都有理想,但没有持续的行动。其实,只要执着,坚持三年五年十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
老师们,我讲三点。
第一,我们是“尺码相同”的人。
今天整整一天,听了十九位老师的演讲,老师们坚守教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听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这是假期,本来大家应该在家休息,又这么热的天,是什么让大家不辞辛苦,克服路途的艰辛聚集到了这里?我知道有的老师做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而且还是硬座。这次活动没有任何实际利益,没有任何“好处”,可大家心甘情愿聚到了一起。这是为什么?想去想来,还是那个很老套但很真实的原因——共同的追求,或者说叫“理想”。新教育对志同道合者有一个说法,叫做“尺码相同的人”。我们就是“尺码相同的人”,因此,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们因理想而走到了一起。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这并不容易。
说到“尺码相同的人”,我想到了我的搭档何书记。他是两年前调来这学校做书记的,没来这学校之前,我们并不认识,但两年来我们合作得非常好,因为我们在教育理念上高度合拍,“尺码相同”。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更是一起追梦的志同道合者。我们不仅仅共享喜悦,也常常共担艰难。有时我为什么事很开心,会给他打电话让他分享;有时遇到困难了,晚上在家里比较郁闷的时候,会给他发去短信倾诉。这就是同甘共苦。我还想到我们学校的不少老师,也和我“尺码相同”。虽然平时他们从不当面对我说一些表示尊敬的话,但我知道很多老师和我是同怀理想,并心甘情愿和我一起奋斗的。有一位老师调进成都的时候,市内有一所名校要她,但她不去,她说她之所以要调进成都,就是想追随李镇西。这是后来我听区继教中心主任给我说的。我很感动。这就是“尺码相同”
今天,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们,都是和我“尺码相同”的人。虽然我们平时相隔千里,但因为共同的教育理想,我们便心心相印。我想,我们会一直这样互相激励,携手前行的。我们不是因利益而走到一起的,我们是因理想走到一起的。因利益走到一起的,总有一天会因利益而分道扬镳;而因理想走到一起的,则会走得很远很远。
第二,千万不要造“神”。
我对这次举办“中国李镇西式的教师评选活动”,心里很矛盾。其实,在蒋老师发起成立“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时候,我就很纠结。我担心过于突出我个人,同时我也很忙,没有时间投入这些事。但蒋老师说,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突出我个人,而是想创造一个年轻老师交流和成长的平台,而且他说一切都由他来做,不要我操心。于是我也就答应了,而且还在我的博客上做了宣传。但是,我对蒋老师说,这个研究会决不能做任何牟利的事,任何活动不得收一分钱,更不能打着“研究”的幌子敛财。蒋老师说不会的,也不可能,他要我放心。我又说,研究会一定要坚持民间立场,拒绝媒体炒作。这点我们做到了。比如今天的活动,如果我要找媒体还不容易吗?但我一家媒体都没请。
不过,说实话,今天老师们的一些说法,让我不安。首先要肯定的是,老师们对我的尊敬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但有些说法,我的确不能接受。比如:“李镇西是属于世界的!”这话怎么说?谁不属于世界呢?难道你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属于火星吗?还有“这次活动,世界上就这么一次”,“这一刻必将载入中国教育史”等等,哎呀呀,这些话真让我脸红,怎么能够这样说呢?还有“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云云,这些说法太夸张,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希望大家千万别再这么说了,一定要防止“造神运动”。我不是“神”。大家也不要造“神”。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资格凌驾在其他人之上。前段时间,我就“著名教育家”专门在博客上撰文,再次拒绝“教育家”的头衔,我也不著名。其实,真正著名的是不需要特别说“著名”的,相反不著名的才喜欢说自己“著名”。
关于“中国李镇西式的教师”这个提法我也不赞成,希望下次再搞这样的评选活动还给名称。换个什么名称呢?我建议叫“中国好老师”。就像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其实就是“好人”。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动辄就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培养“精英”,培养“领袖”,培养“栋梁之才”,却没有人愿意培养好人。我则对我校老师说,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好人!所以,我建议下届评选活动,我们就评选“好老师”。什么叫“好老师”?就是孩子喜欢的老师!从“李镇西式的教师”到“好老师”,不只是称呼的改变,而是表明我和各位老师之间关系的改变——在这之前,你们是仰望我,而从现在起,我们的是同一朝向,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只不过我走在前面一些。希望大家理解我的,不要从谦虚的角度理解,而要从民主精神的角度理解我。千万不要造“神”。
第三,拒绝浮躁。
我多次写文章说,我们这个时代太浮躁,太功利。我们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我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教育本身,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不是说你这次获得了所谓“李镇西式的教师”称号,就获得了“相当于国家级”的什么什么,回去就可以为评职称增加什么“资本”。没有的。我们也不要拉帮结派,我也不想充当什么“盟主”。胸襟要开阔,所有优秀的教育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不要说谁是谁的人,我又是谁的人。
前几年,在唐老师的鼓动下,我曾经收徒弟,当时我对“徒弟”们说,我们不过是用这种关系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而已;你们不要四处声张“师从李镇西”之类,在公开场合不许说是我的“徒弟”,更不许以“李镇西的徒弟”的身份追名逐利。但只收了两届我就不收了。为什么?因为我感到有个别徒弟以此作为资本捞取“好处”。另外,“徒弟”这个说法我就感到有浓重的宗派色彩,也不平等。现在的确有年轻人利欲熏心,曾有这样一个年轻老师,以“某刊记者”的口吻写了一篇表扬自己的文章,居然发表了。这样追逐名利,我说他的心理素质真好!我们这个团队的老师千万不要这样,一定要坚守朴素,坚守宁静。做一个纯粹的教育人!
最后,我以我给我校老师写的两句话作为我发言的结束:“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与会名录:
1、 马淑芹,女,43,济南舜耕中学
2、 玊杰英,女,40,河北饶阳中学
3、 陈克义,男,43,安徽省太和第四小学
4、 肖盛怀,男,42,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二中
5、 单熙洪,男,47,山东省乳山市白沙滩镇初级中学
6、 刘亚飞,男,32,河北肃宁县官厅中学
7、 商云,  女,35,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初中
8、 付玉昕,女,25,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邢彦校区中心小学
9、 刘义富,男,38,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三中
10、王荣巧,女,42,河北省望都县城内小学
11、谢华,  女,37,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12、吴君,  女,34,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锦西中学
13、周莹潞,女,39,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三小学
14、黄晓英,女,28,湖北省利川市长坪民族初级中学
15、杨富志,男,36,山东箂芜市实验中学
16、李素怀,女,33,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第二中学
17、武建君,男,35,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
18、徐建利,女,35,浙江省桐乡市世纪路学校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16:0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8:12:39 | 只看该作者
镇西小语35则
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2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3 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4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5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6 每每看到孩子们被大人组织起来“宣誓”、“签名”,我总觉得好笑_究竟是谁在“宣誓“签名”?如果“宣誓”“签名”真正有效果,那教育就简单多了!
7 现在儿童节有多少童趣?莫让童心太沉重。 
8 被人嫉妒是自己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有时嫉妒也会成为事业的障碍。摆脱嫉妒的办法有三:拉开距离。展示个性。不听流言。
9 封建教育是“非我”的教育,说穿了就是培养奴才;而民主教育是培养主人,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是训练奴才还是造就主人,可以看作是封建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分水岭。
10 教师向学生学习,这是民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相长”不应仅仅是知识上的互相学习,也应是人格上的互相促进与激励。在陶行知看来,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教育因大众而存在;而我要冒昧地补充一句:教师因向学生学习而拥有了高尚的人格,教育因为大众服务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11 班级建设需要感情,但不能仅仅有感情。与感情同等重要的,还有“目标”。师生共同为实现某一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是一面旗帜,引导着集体不断前进;当这个目标基本实现时,它是一枚奖章,鼓舞着集体的更加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一个又一个集体目标的历程。
12 断章取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无视词语的特定含义和语言的上下背景……这样的“质疑”和“辩论”,无往而不胜!
13 怀念18岁——18岁,是生命的呐喊;18岁,是奋进的鼓点;18岁,是公民的热血;18岁,是青春的誓言!
14 历史可以被篡改、被过滤、被美化、被毁容、被凌辱……但决不可能被抹去。因为历史活在人民的心中。“拒绝遗忘!”
15 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16 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是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17 校长常常告诫教师:“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当然是指“学生”。但有的校长恰恰忘记了:要让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必须以教师为本。
18 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19 人的素质与体制的关系是鸡与蛋的关系,很难孤立地说谁先谁后。“好的制度能够使坏人无法作恶”这是真理,因为“总统是靠不住的”;“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也是真理,因为“人是万物之灵长”。
20 我不止一次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21 教育:请把童年还给童年。
22 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 我的脚步曾面对荆棘但从未中断过探索,我的思想的翅膀曾遭遇风暴但从未停止过飞翔——因为,年轻时代年那燃烧着我教育情感与信念的火炬,始终在我的前方闪烁。此刻,这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正照耀着我豪迈地跨进21世纪的门槛……
23 如果当年孙中山搞“民意调查”,绝大多数百姓绝对都是拥护皇上的。如果当年皇上也搞大选,绝对百分百地当选。这能否说明,孙中山推翻专制王朝“不得人心”?
24 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多次听着学生评论名家名篇时的“惊人之语”,我常常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25 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被解放的心灵有着无穷的想象力。
26 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注意,这里是“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不是“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因为在我看来,独立思考是每一个人天然的权利,而不是谁“给”的,只是是过去学生的这种权利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而现在,是到了该“还”给学生的时候了。
27 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只能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耻辱!
28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不是工具。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29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30 不管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语文大赛中获得金牌银牌,如果多数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半点民主气息,也决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31 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工厂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是其生产的成功;而学校若培养出模式化的“人才”,却是教育的失败!
32 班级生活“语文化”。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而这一切又是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
33 我们不能设想,面对朝气蓬勃的学生,班主任会没有激情。所谓“有激情”,至少应该首先表现在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忱。我们选择了班主任,就选择了一种比别人更艰辛也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其次,这种激情还表现为班主任乐于与童心为伴,与青春同行,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34 做最好的自己——你是大树就顶天立地,你是鲜花就自由开放!
35 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1:00:19 | 只看该作者
乘机奇遇
文/李镇西
(2012-07-28 17:45:05)
   

因为上网不便,现在才写今天的博文,我首先向习惯于早晨读我新博文的朋友致歉!
    今天写写昨天的乘机奇遇。
    昨天下午,我打算乘深圳航空公司ZH9213航班从南京回成都,本来应该是16:40分起飞,但17:15才登机。现在飞机晚点我已经习惯,然而我万万没想到这一晚竟然晚了五个多小时!
    听说是因为成都方面下午下雨,影响了正常起飞。这我理解。不怪航空公司。但大雨五点便停了。然而晚上七点八点依然没有起飞的迹象。如果说是因为大雨积压航班太多,得排队,我也能接受。
    我不能接受的是,五个小时里,机长未出面解释,空姐也躲起来了!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人给乘客做任何说明。如此不尊重乘客,让我感到无法理解。
    对于航班延误,我现在已经习惯。而且航班延误也不只是深航,几乎所有航班都会误点。问题是,航班延误时,机长和空乘人员应该及时与乘客沟通解释。完全无视乘客的存在,这样的“服务”叫服务吗?
    其实,昨天晚上在机舱里,我不是很激动,因为我知道激动也没用。在其他乘客激愤地找空姐“要说法”的过程中,我看到空姐一脸无辜的可怜样,说了一句:“你们看起来很可怜,其实我们才是弱者!”然后我继续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拿出电脑写作,写我校一位叫“殷奇”的年轻老师的故事,写两千多字,还没写完,便没电了。然后我静静地读书,读完了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

    22:15分终于起飞。回到家里已经是今天凌晨。
    有乘客在等待起飞时,和空姐吵,说要赔偿,还发动大家即使到了成都也不要下飞机,“要争取我们的权利!”许多乘客纷纷附和:“对,对!争权利!争权利!”但是,飞机着陆双流机场,大家都乖乖地依次下机,一个个都没有了脾气。
    这不怪乘客温顺,而是大家不想再折腾。半夜三更,再去“争权利”,多麻烦呀!再说,一群没有任何组织的乘客,如一盘散沙,怎么可能“争”得“权利”?
    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在中国几乎找不到不晚点的航班,但我还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反正我以后不坐深航的飞机了。
    题目《乘机奇遇》,有点夸张。昨晚的经历似乎谈不上“奇遇”。但是,理论上“把顾客当上帝”的航空公司,面对“上帝”居然如此蔑视,也算是“奇遇”了。







===管季超注:7月27日晚9:00与镇西兄通电话,知其在南京,而我已预购28日返鄂车票,只能错过晤面机会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0:54:2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36 , Processed in 0.0806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