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改的关键是教材——兼说语文教材的建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30 19:0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文课改的关键是教材——兼说语文教材的建设作者:武宏伟
一本经典名著精选集——通常叫做教科书或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通常视为教学上的指南针,一本练习册——通常叫做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场,课改前还有《语文教学大纲》,课改后有了《语文课程标准》,这便是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的全部家当。

教学参考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用教材和教学生,练习册上怎么设计就怎么教学生做,至于如何落实《大纲》和《标准》,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就很少有人去研究了,因为没有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就好像一种新产品问世而缺少具体操作的说明书一样。为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语文教学状态便形成了。这便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基本情况。
“家当”陈旧,而有了新标准又不知怎么用这“旧家当”来达到新要求。这实际上是理论者难为了实践者。理论者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而实践者又不懂得如何去探讨理论,这可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吧!这不是我们在此探讨的问题。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多多探讨实践如何达到这个“新课标”的方式方法。
现在需要马上实施的是在“新课标”指引下,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套的系统工程,这个配套工程说得简要一点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序列化的细化工程”。以初中为例,三年的目标确定之后,再确定每一年的目标,再确定每一个学期的目标,再确定每一个单元的目标,直至确定每一课的目标为止。
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构建原则理应是: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原则、由大到小的制作顺序、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序列、由基础抓起,由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自学、以通行的教材为蓝本以经典篇目为主要例子等。
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构建的最后呈现形式就是教材,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设想,我认为理想的教材应该是这个样子:学习目标+规律+方法+例子+知识归类+拓展材料+拓展问题等的多位一体。
课程的本体就是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当然也应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也应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也不管是语文课程还是教学,单就一个单元、一节课来说,我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教点什么。这个问题在数学等其他理科的教材中是不存在的,教什么是直接反映在教材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或学数学课之前、之中和之后,只要他看到了教材,都是非常清楚或者比较容易弄清楚的。
而我们的语文课则另是一番风景:面对一本《经典名著精选集》,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可是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而已,我们真正要教和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于是,面对这一篇篇课文,教师不知该怎么教,更不知该教点什么,那就只好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或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教了;学生不知该怎么学,更不知该学点什么,那就只好按照老师教的内容去学了。于是,“课程内容是什么”这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了。
现实中,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教师都认为,语文课少上几节没什么关系,并且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是一个学习自觉的学生一个月不来上课,自己在家看看书,背背写写词语、课文,语文考试照样可以得高分,原因就在于语文教材缺少一个知识体系。
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课程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主体部分。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专设《前言》讨论“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的问题;专设《课程目标》描述课程所指向的学生行为结果;专设《实施建议》提供关于教、学、评价教科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的帮助,但是没有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相关描述与规定。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可教,应该教教材上的什么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生成转换关系等问题,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纳入思考的范畴,更没有在教材上得到体现。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它对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母语教学的长处不在于《课程标准》而在于教材,特别是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序列化的要求,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运用语言技巧的良好情境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和训练的程序。在学生进入情境,开始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模块化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国外的语文建设未必适用于国内的语文建设,但起码在我们语文教材建设不足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规律+方法+例子+知识归类+拓展材料+拓展问题等的“多位一体”的教材建设模式,是笔者近几年探讨实践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课改”思路。
例如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教材的编写主要梗概是:1、教与学目标。定为“激兴趣、说意义、讲方法、做准备”四条十二个字。2、规律、方法和例子(教学目标中的四条分别编写)。3、知识要点和拓展的问题。4、教与学的方法。定为“学生先自学,将重要的问题用红笔在句子的下面画上一条红线,然后教师演讲。”
第二课的教与学的目标是“学会做圈点勾画、学会使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第三课的教与学目标是“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第二十课的教与学的目标是“会写几种简要的应用文(一)” 等等。
每一课都有规律、方法的介绍,都有具体例子的剖析和借鉴,都有知识的归类和拓展训练等。这种模式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教与学于一体,让教师的教有法可依,学生的学有理可据;这种模式可使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支撑而得以较好的落实。
“多位一体”的教材建设模式的最大难题是语文知识的科学分解与细化,因为只有它才能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体。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不管哪种情况,原因都在于没有科学的将语文知识分解、细化,并落实到每一节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去。
全面构建语文知识的阶梯式大系统,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大工程,需要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非一人一时一地可就也。为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更希望有关权威部门能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家来深入探讨实践这个大课题。尽快拿出一套或几套这样“多位一体”的实验性的教科书来,为语文课程改革上新台阶,为《新课标》能真正落到实处而贡献力量!
(本文刊发于《教师报》 2008年3月9日头版头条,作者:武宏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25 , Processed in 0.1543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