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校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3 21:1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校长
  陈开玖
  
  校长,你是否想过,你会在一个孩子、一个学生、一个同事眼里心中,留下怎样的身影?影响到怎样的行程?
  看了关于民国校长们的故事回溯,和今天媒体关于校长们的报道,便回首我从孩提时分到今天,所有关于校长的记忆。
  
  1974年开始读小学时,我们住在妈妈的校园江苏刘桥小学。那时大概是小学四年级。校长是个和善的老伯伯。他老家在上海,几乎每个月去上海一次,每次去之前,会问学校的同事们要不要带东西。一般大家请带的是中华牙膏,而且是牙膏头有锡的那种,因为当地买不到。妈妈说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日常负担重,提出辞去学校行政职务,也是他同意的。校长名字叫方桂泉。
  后来的小学校长是女的。有次在学校食堂前挂着的喇叭里,听到她在讲话,斩钉截铁。她刚从河埠头洗衣上岸,一身蓝衣,我说,刚听到校长你在喇叭里报告呢。她说,是吗,是前些天公社开会录音呢。笑笑拎着一水桶衣服走了。前年我去探视生活多年的小学,她和邱老师坐在校门口的传达室。他们仍然住在小学门口的房子里。她记得我“你一直读书很好的”。。。邱老师一边帮她梳头一边说,她已经得了帕金森氏综合症,我把他们的合影带回浙江。昨天听回到南通的妈妈说,女校长已经不在了。女校长名字叫钱真基。
  中学就在隔壁的刘桥中学读。有段时间我便住在小学中学一墙之隔的过廊改造的屋子里,两边都是教室,东边门一推,就是刘桥中学。校长是个高高瘦瘦的男人,住在我们家前排东首间,有间单独的书房。校长话不多,因为个子高,他走一步我们小孩子常要走两步。他也常拎起破篮球改做的吊桶,去水井提水,一趟又一趟。听妈妈说:“你们校长听说学生食堂吃得不好,就自己也去吃,还安排了行政领导每个人轮着吃一天。”校长名字叫黄桂泉。
  教书最初是在浙江最南端的县城初中。历任几位校长。
  印象里第一位校长一边和我并肩骑车,一边告诉我,明年给你去读本科,今年已经有两个人去读,名额满了。我满心欢喜,答应将来一定要好好谢谢校长。他回头看我笑,一脸淳朴笑纹,牙齿特别白:“不用谢的哪。”那时是1989年,校长名字叫林宣柳。
  宣柳校长去组建另一所县城初中,需要调拨一批人。我不知怎么也上了那名单,据说被他留下,我便赶紧去说明不去的理由。最后没有去。新来的两位校长有一天忽然来家访,说我能力不错,想推荐我做学校行政工作,我将信将疑中,妈妈出来打岔,把话题岔开了。后来我也没有要那职位,但对两位校长一直保持尊敬,校长的名字是陈张渊和陈怀军。
  同一年毕业的同学同事不知怎么就去了县城高中,先借用后调动。我也想去。暑期去找了另个高中的老同学听了几堂高三的课试教了两节,就私下去应聘。后来人事借用函已发出,却被临时拦下,据说因为校长变动。高中校长看着我的伤心,满脸不忍,说,明年来吧。高中校长名字叫郑乃汉。
  新来的校长原先是县生物教研员,发了许多文章,给老师们晚上讲座,有个论断说年龄必须相隔有限才利于优生。我忍住好奇,讲座后去追问:鲁迅和许广平师生恋,年龄不是差得很大?还有孔子的父母据说岁数也相隔很大。校长看着我笑,进一步耐心解释。旁边的人使劲笑。校长名字叫蒋德仁。老师们私下都管他叫老蒋。老蒋鼓励老师们继续读书。
  孩子随着我们的工作调动,来到座落在温州九山湖畔的学校,“你今天快乐吗”是学校办学宗旨。我为孩子插班小学二年级的事情需要去见校长。校长是个温婉的女子,见面那天,她正在等待一场校内会议的开始,见我进去,马上娴静地站起身。我带孩子参加完插班考试后,一起去校长室,她微笑着交待了几句,孩子素来腼腆,告别时居然主动大方地挥手“校长阿姨再见”。孩子的学校也在九山湖畔孩子校长的名字叫白莉莉。
  。。。  
  当我回首关于校长的记忆时,我发现童年、少年的记忆最是绵密,因为共同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那是一个小孩子在好奇、用心体察她的周遭生活世界里的人。而成人、工作后,则是“与我有关方成世界”,只有个人伸展的枝节触角,与校长们的工作方式交错时,方成记忆点滴。
  当然,我的记忆自动过滤,留下的都是最闪亮的片段细节。
     
  此文见《中国教育报 校长圈》2011年11月8日,原题为《一个人的校长记忆》,见报时有删减。。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1:22:26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寻找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http://www.hnedu.cn  2005-12-1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温州日报》编者按   “叮铃铃,叮铃铃……”,热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有“他比汪丁丁更厉害,我们更无奈”、“学生应该有点敬畏心”的声音,也有“这个老师有点孩子气”的说法,老师、家长、学生对一位班主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关注出乎我们的意料。从传统的“师道尊严”到今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看来,今天如何当老师,今天如何做学生,怎样寻求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此,我们选登几名老师、家长、学生的一些代表性观点,以期引出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老师没权不让孩子上课   拉拉   现在当个老师挺难的,对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说压力可能会更大。   但是,作为一个家长,我认为不管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老师都不能剥夺学生的上课权,也就是受教育的权利。   记得有一天上午,我接到老师的电话,称我的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要我把孩子立刻带回家(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孩子算得上一个好孩子,成绩也较优异)。说实话,当时我很生气,电话中就直截了当告诉她,她没有权利不让孩子上课,有什么事情等下午放学后再说。我认为动不动就拿不许上课来威胁和惩罚孩子的老师,其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学生的主宰者。   那位班主任的文章里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这爱是这么的窄,只有老师理解学生的错误并苦口婆心地劝说才是爱呢?”我认为说这话的老师对爱的理解有误。爱,不应该是“理解”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巧妙的办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提高其修养。我认为,爱,还应该既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成年人,平等对待他;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还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讲究方法和方式。   信中提及的女孩确实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由散漫。然而,老师算总账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为什么不及时一一指出呢,矛盾一个个化解,效果不是更好吗?   有其母 必有其子   侯秀云   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恐怕是每个老师都有过的困惑。特别是我,身在政教处这个位置上,感触更深。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生源良莠不齐,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模糊管理,但有些事情是必须处理的,处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惊动家长。如果家长配合的话,那对该同学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些家长娇宠自己的孩子,认为学校老师是故意跟他(她)孩子过不去,那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说个例子吧:今年开学初,有几个高一新生严重违反校纪,家长叫过来后,态度诚恳,和学校的处理意见保持一致。结果是,这几个孩子再也没有犯过错误。最近,又有一学生严重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是我自己发现的,但家长过来后,却蛮不讲理,结果可想而知,该同学的表现是越来越差。   我曾经问过一些早晨不愿意起床的同学,在家里妈妈也会叫你赖床吗?回答是“妈妈还叫我们多睡一会呢”,正是由于家庭的娇惯慢慢养成的习惯。所以,想改变不良习惯,就要有个过程,这就增加了我们的教育难度。   另外,我认为,现行的教育法也有弊端,什么规定学校不能处分学生。这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很不利的,学校毕竟是学校,总应该有自己的校纪校规,难道对违纪的学生视而不见?确实,处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但毕竟对学生有个警醒的作用。总之,要想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家庭教育不可忽略。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因人而异,可能会取得一点效果。   走进“牛筋”的心   牛筋   牛筋是难啃的,就像我,一直是个不守“规矩”的学生,早修时阔论闲事,上课时心神游离,牛脾气发作时还敢顶撞老师。无疑,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个怪且坏的学生。但,个性的形成总有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就无法进入我的内心世界。其实,我所表现出的一切,都是来自对生活的茫然和困惑,比如父亲早逝,导致性格压抑、敏感,也就是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家庭问题”较为突出,我认为老师除了教育专业知识外,更应走进学生的内心,适当的“投其所好”,只要做了学生的铁哥们,互通心门,万事也就好商量了。   我没办法指责孩子   方海东   我知道,如果是在老师面前说责备这样的话,无疑我是会被同行当作脑塌的。但,我还是想说,我没有办法指责孩子,因为孩子的表现和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教育的效能来源于师生沟通的艺术。但是在这个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却看不到能够促进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第一,在学生迟到的时候,她把学生堵回办公室里了。当这个叫汪丁丁的女孩带点不屑的神态顾自外出的时候,老师加以阻拦和责骂。实际上,从这个同学的外出和神态,我们知道,她对这个老师的处理是有自己的看法了,而且是很不以为然。老师这样的处理办法不是第一次了,所以她才是这样的表现。可是,可能有很多的老师会说,那是我在爱他们啊!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爱呢?而且爱的双方都是痛苦和难以承受的?   第二,老师列出了这个孩子几乎所有的开学以来犯的错误。我们可以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工作中,我们难道喜欢听领导一直讲我们的过去的错误吗?当然不是。   第三,这个老师拿自己的行为和孩子比,孩子不吭声。我觉得这时她的反抗在心里。有人说得好,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江湖。孩子有他自己的社会,在没有进入到你的社会的时候,是根本不懂你的社会的,他们也不懂大人间的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常常可以说,这个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还这样孩子气?就是这个原因。而现在老师拿自己的观点来加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这样怎么能够让孩子明白你的教育在干什么呢?这样只能使这个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最低。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在教师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最需要的是走入孩子的心里,也就是说,教师要同感孩子,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但是现在的事实是孩子要反过来同感教师了,那怎么能解开他们心里的问题?   第四,这个老师为了把事情化到最小,开始和孩子谈话,并且检讨自己。这个态度和起先翻了一个个儿,我能理解这个老师的做法和想法,但是我却不能够认同,因为,这样之后,你在孩子的眼里是什么呢?你在又一次地否定自己的教育啊!其实,教育有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的冷静,就可以了。   请聚焦自我教育   吴雨   交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本质。丁丁建议:“你应该私下里找他谈话才好”,恰恰表达了学生对交往的渴望。但交往的需要在人生不同时期的表现是不同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小学低年级的一些孩子甚至会故意以恶作剧来吸引教师(家长)的注意,以实现自己与教师(家长)的交往。   其实,理想的师生交往是以真、善、美、乐为价值取向的,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教育指向的。   问题在于,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虚假交往现象”。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种:一是交往的形式性。“谁叫你去上课了”、“谁叫你迟到了”等责问除了激发对抗情绪,其内容已远离交往所应当承载的文化意义。二是交往的造作性。教师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猜测学生因思想不重视而迟到,忽略了学生不同的内心感受,交往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真实性。三是交往的垄断性。教师当众把丁丁从开学至今的过错一一具体罗列出来,这种只关注缺点的教育,对个体来说常常是以埋没优点和特长为成本的,对全体而言则往往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四是交往的独裁性。教师要求丁丁设身处地为其他听课的学生着想,自己却可以当众训人,并以向家长告状威胁,教师在交往中不自觉地扮演着“法官”的角色。   汪老师发问:为什么只有老师理解学生的错误并苦口婆心地劝说才是爱呢?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调皮的学生往往更记得老师?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毕业后常常就把老师忘得一干二净?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或许是调皮的学生因常挨批评,一旦得到一点关心,就更加难忘吧。   汪老师依据“人是要走向社会的,有些服从是做社会人必须该有的底线啊”再次发问:为什么学生服从某个老师的管理才算是这个老师的成功,而不是在教育中提倡服从的理念———服从行为规范的约束而不是服从某个人?   我说,民主的本质是对规则的服从,但前提是这个规则必须是好的。至少,规则的制定要吸引成员广泛参与,内容要得到广大成员的认同,实施要简明易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人,才不至成为被动服从而又心怀不满的无所作为的被治者。否则,从服从某个人到服从行为规范的约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进步。为什么只强调对于规则的服从,而从不拷问规则的形成过程?我以为,规则比服从更为重要。因为无法可依,人们还可以有所期待。如果这个法在制定、内容、执行上有严重问题,有法可依所培养的恐怕只能是服从意识,而不会是规则意识,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失望甚至绝望。   在本案例中,我们为什么只想到向家长告状,而想不到学生集体、学生自我等其他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原因就在于我们习惯于直观线性思维,而不是系统整体思维,从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以自我为中心,才会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毕竟,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只是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内因。教育的合力未能在自我教育上聚焦,正是当前教师烦恼的根源,也是学生负担、家长担忧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所在。   有所敬畏比较好   陈开玖   现在处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人本思想落实在教育上目前是关注学生的一切,一改从前教诲与训练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力提倡尊重民主平等,张扬个性,忽略规则意识。不错,人格上人人平等,问题是,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处在求学阶段,学校教育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处处放任学生的自由意识,淡化规则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吗?   一个学生抱怨作业量多,用上了“反正老师你又不用给我们发工资”的话语;课前演说话题的讨论,一个学生提出要讲老师的缺点,发泄发泄;相处了两三个月的学生,居然不知道科任老师的姓名,只有每天要老师打课堂纪律分的同学知道老师的姓;讲台上老师平易地讲述自己的读书琐事,台下有人随意地来一句“恶心”;考试作弊被发现,居然随口粗话,被叫去谈话时说这只是语言习惯问题;等等。   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成就。以学生为中心,更必须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学校,是求学的场所,是成长的园地,并非泛滥粗野粗俗粗暴的跑马场。   这位老师让学生软下来的是那两句话,这两句分别用角色替代(我要是擅自不来上课,也不请假怎么办)、念及父母(我要跟你父母联系一下)的方式提醒学生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教育者说的方式很重要!作为老师自己,奉为神灵的规则是学校班级管理的规则,似乎并非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并不曾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拥护,当然这与她是接任新班级有关。   老师当然要爱护学生,爱护有多种方式,和风细雨是爱,当头棒喝也是爱。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你这个东西,怎么能这么读书?读书首先要读出它的好来!”这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一位学者回忆当年导师的训斥,那时自己轻狂地批评一部老师指定阅读的书遭遇此等呵斥。第一次的教诲受益终身,令他从此以学习、吸收、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问。   我和老师“斗智斗勇”   雪花飘飘   说实在的,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现在的学校也不是一尘不染的净土,现在的老师也不都是“与时俱进”的,有时还会一厢情愿地“教育”学生,自己急死,效果又不好。所以,我一直给孩子灌输的是,每个人都有缺点,老师也一样。老师说的、做的不一定全对。   记得女儿刚上小学不久,每次去接,老师总要“告状”说,女儿上课屁股坐不牢,特别是后半堂课,不是单腿跪在凳子上,就是半坐半站的,“行为规范怎么这样差?”还有,“下课时就像一匹野马,跑来跑去汗津津的……”“一点不像个女孩子的样子”,我问老师,女儿上课是否听讲,表现怎样,说是听课还认真,发言很积极。我就觉得老师有点大惊小怪,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一口气坐上45分钟也受不了,更何况小小年纪还要正襟危坐,多难!至于下课不要呆在教室里,去操场跑一跑,是我老公的要求,认为对孩子有好处。但我考虑到老师的习惯思维方式(老师自以为很负责的),我一边表示一定配合做工作,一边委婉地和她聊起国外学校的课堂纪律,聊起我所认同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理,老师开始有点不高兴,后来还是认为“有道理”。还有一次,女儿回家说,“妈妈,老师真厉害,铅笔一折就折断了。”我问她怎么回事,说今天上课时,某某小朋友老是玩铅笔,不听讲,老师生气了,就把笔夺过来折断了。我告诉她,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是不对的,但老师做得也不妥。后来就旁敲侧击地和老师聊了聊对此事的看法,为什么那么“费心”?很简单,我爱孩子,我想让她学会分辨,但要考虑老师的接受能力,不能让老师因生气而迁怒孩子。   还老师一些严厉的权利吧   莫愁乎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些细节(比如老师该不该不让学生进教室)而冲淡了主题,老师的困惑远比这些细节值得关注。老师真正的困惑在于“民主、平等和对话在纠正少数学生的不良顽疾上究竟多大程度有效。”   凡是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真难教!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也越来越没有办法了。这几年老师和学生关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道尊严”渐行渐远,“民主、平等和对话”成为主流,这是进步。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现在“主流”变成“独流”,失去了应有的多样性的补充,矫枉过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稍微严厉一点,就有可能犯忌语,而反过来学生却无所顾忌,动不动就说老师伤他自尊,要老师道歉。听说更有甚者,老师当众批评几句(注意,并无侮辱之词),觉得丢了面子,就要从窗口跳下去给老师看,除非老师下跪赔罪,老师怎么办?现在的形势下只有下跪,息事宁人。虽然,谁都知道学生只不过是吓唬吓唬老师罢了,但是老师敢存丝毫侥幸心理吗?   在以前,这是闻所未闻的,学生断不会有这种念头。这都是惯的结果,家里惯着,在学校里还得惯着。不仅仅是老师没有办法,就连学校也没有办法,退学回家的话,他可以去教育局告你剥夺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是虚构,真有其事)。我不禁要问,社会到底给了学校多大的权利去教育那些难教的学生?当教师失去一定的惩罚的权利,教师的威严就荡然无存,而威严对这些学生恰恰是需要的。   “感化”对“能感化者”才起作用。理论上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感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令人感动的名言,是教师们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事实却不总是这样的。   从传统教育漠视学生自尊的阴影中走出,“民主、平等和对话”以及“赏识教育”、“成功教育”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这是多么令人愉悦。可是在对“师道尊严”的一片声讨声中,一部分(哪怕是极少数)学生理解为“现在老师不敢拿我怎么样”,又是多么令人担忧。   另外,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是不争的事实,听不得半句批评,经不起一点挫折,是不是与片面强调“赏识”和“尊重”有关,值得深思。在学校里,老师可以做到和风细语,先去尽量发现你的优点,然后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如果总是要求老师这样做,那对学生来说,眼前是顺心了,但是踏入社会以后还会总是这样顺心吗?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整体变差,加上社会舆论对老师的苛求,我担心老师们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是最省心省力也是最安全的。但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在学校里总是沐浴在“平等”里,就有可能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现实存在的不平等,伤害将会更大。还老师一些严厉的权利吧,只要不伤及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1:15:30 | 只看该作者
陈开玖:从童话神话看中西方儿童接受的不同思维方式与经验
作者:陈开玖   

西方重视的是个体的独立价值,个人的尊严与权利;中国看重的是自我约束,群体间的和谐。在血缘亲属人伦的社会中,ancle 被细分为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丈;同时亲属称呼泛化外化,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常称之为大哥大姐伯父伯母等等,这正是家庭中有序观念的延伸。儒家文化的一个特点是讲究有序,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
这世界是全息的。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与重组。
对于儿童来说,童话、神话、戏剧故事是最容易接受的读物与读画。中西方儿童最早接受的阅读和观赏,分别给了他们怎样的经验和启蒙呢?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怎样因为教育与教学,在童年期埋下种子的?
比较一下《天仙配》《牛郎织女》《宝莲灯》《白蛇传》与《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人鱼》它们的故事以及背后的思维与经验。似乎,在西方的思维中,王子是落难的高贵,赖于平民女子的青睐与恩情拯救;在东方的思维中,男子是世俗的饱满与真实,吸引天堂寂寞女子的下凡同在。在西方思维中,永恒女性引导我们向前走;在东方思维中,男权社会连爱都是恩赐与被动。

那么不同的思维与经验,又是怎样体现在学校教学中呢?

读过一则教学《灰姑娘》的课例,老师几个追问引出孩子们的答案令人震撼。还是再次回顾一下吧: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 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要守时。要得体。要宽容。要有朋友。要爱自己。
这些观念与经验,就这样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心中唤醒。
我读过窦桂梅的诗歌教学案例《游园不值》,可是不知道依她纯粹的激情,会如何带领孩子们学习《灰姑娘》。

附:
西方的神话、戏剧、童话故事及其真理
刘良华

    1.中国的几个神话、戏剧故事:
    《天仙配》
    《牛郎织女》
    《宝莲灯》
    《白蛇传》

    2.西方神话、戏剧故事:
    《灰姑娘》
    《睡美人》
    《小人鱼》
    《美女与野兽》
    《白雪公主》
    《森林公主》
    《青蛙王子》

    3.中国故事的主题:精英社会不能下嫁到平民社会。
    精英社会与平民社会不能通婚。
    通婚意味着平等地交流、取消等级制。
    这倒是西方的源头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制度。

    4.西方故事的主题:下层的平民的小人物只要善良、诚实,就能够获得上层的贵族的接纳与承认。
    而且,接纳与承认的方式是经由“爱”而结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5:40 , Processed in 0.0816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