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2 08:5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时间:2012.7.2

立项号
2012XKT—
ZXYW244
课题名称
中学语文名著导读设计研究
负责人
张青娟
所在单位
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名著,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之瑰宝,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继往开来。课外阅读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尤其是其中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我们会发现,在“文选型”课本教材之外,同时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据调查,近年来中学生出现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这种状况实在堪忧,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那些名著,能达到课标要求的,就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真正能完整读过名著的学生很少。
    中学名著导读,很多教师挑里面与中、高考有关的内容制成“压缩品”让学生背,或者只是简单地介绍内容简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但这样的效果往往不好。认真琢磨这样的课怎么教才能让学生有收获的老师数量不会太多。
    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探求更好的名著导读模式。本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探索一条有效的名著导读之路,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之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实践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意义:
    1、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2、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他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课外阅读,尤其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好范本。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
    4、课外阅读还有助于解决工具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课程提到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的高度,对以前的失误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所谓名著导读,不是读名著的故事梗概。文学是艺术不是故事。只有反复阅读原著,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名著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故事只要阅读就够了,而艺术却需要欣赏。把名著压缩成故事实质上就是把艺术品变成了应试的工具。
    2、阅读名著导读是读者对名著的间接阅读。这样,在读者和名著之间就有了一个中介人,这个人就是名著导读的作者。因为名著意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阅读差异。因此,阅读名著导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阅读名著本身才是目的。
    3、名著导读设计研究,就是为了探索一条有效的名著导读之路,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之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确立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通过座谈、问卷,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了解我校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于现状的认识,了解学生能够接受或者期望的名著导读方式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为访谈法。
    2.炼就教学“内功”。要想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教师首先要贮蓄“源头活水”。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①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②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要提倡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学参考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小组智慧,使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
    ③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授人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当然,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同时还告诉要领,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彼此丰富,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0月
基本设想:
    青少年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与社会导向、教育培养以及文化氛围都有关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校,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不仅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精彩的视频片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向学生指导时,精心设计引入语,抓住学生的情趣激发点,点燃名著阅读的导火索,让学生在亢奋中自觉阅读。
    ②消除障碍,走进名著。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现有的知识储备有限,或由于被考试困扰而对那些大家的作品的了解可以称之为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慢慢沉浸到作品中,能够开始细心阅读作品。
    ③亲身感受体验,促进学生阅读。
    现在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作品的阅读往往都是“粗略式的阅读”“快餐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只了解皮毛,没有什么收获。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强化阅读兴趣,适当修正阅读中的不足,激励学生进行细阅读和深层次的阅读。还可以用编剧、表演和读书笔记展览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和对人生的体悟中过渡到鉴赏式和评论式的阅读。
    ④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比如阅读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笔记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读者有着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用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法阅读,不迷信任何模式,灵活变通,“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在阅读方法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变换形式,来让学生掌握。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好动、易于寻求刺激、多变,我们可以适当变化形式来追求名著阅读的效果,如以相声、评书、开故事会、表演片段、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在读完相应名著后进行,激发他们读名著的趣味和欲望。
    ⑤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进行名著导读
    设疑诱导法。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强调学生首先应“好读书”,从而激发起探索欲望。可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
    辩论导读法。很多名著都会存在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辩论会,提供机会和场所,让学生各抒己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论证的独立性,这样既使学生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性导读法。没有指向性的阅读,学生往往会陷入“囫囵吞枣”的状态中,我们有些老师常常要求学生自己读,这样的阅读效益收入甚微。可利用一些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的阅读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梳理,让学生的分析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问答法。要了解一本名著,首先要了解一些事实性的东西,在阅读前,可从学生己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些知识编成竞赛题,引导学生到名著中去搜集其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等到阅读欣赏课上进行必答,抢答,这样既加深记忆,又有一定的娱乐性竞赛,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具体做法:
    1、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其中还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
    2、提倡鼓励与同学交换读物,组织读书观摩活动,办书展、墙报,写信谈读书心得等。
    3、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读完”,并能“从中找到主题和问题,找到读书报告、辩论和作文的题目”。
    4、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
(三)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全面总结本课题研究情况,分析名著导读实施记录,搜集整理过程性资料,总结训练效果,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并评价文学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信心,养成阅读的习惯,进而陶冶情操,让心灵变得丰盈。
    随时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习作、辩论会纪实等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撰写结题报告,进行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8 , Processed in 0.0664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