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培’还有‘小组’,好神密好让人想一探究竟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2 16:0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寒冬暖行之那些温暖我的火种们——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转帖]
http://blog.whnews.cn/blog.php?itemid=208850&do=showone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感激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张文质老师的感谢。我一个普通的小学音乐老师,从2007年做张老师的1+1博客的“旁听生”,一直到2010年春天,我终于忍不住,自己转成正式学生,并加入优培小组,成为一名比较勤勉的学生,每月按时完成两篇作业,很乐意和博友们分享自己的教育生活的感悟和故事。

当我得到邀请,要去哈尔滨参加慢教育慢课堂生命化课题组的区域行动时,还被张老师布置了命题作文《如何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我欣喜我忐忑,我知道自己如此幸运,而水平却又如此浅薄,怕辜负张老师的信任。可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哈尔滨的土地时,遇到了那么多温暖我的火种们,他们给予我的温暖,让我此次哈市之旅成了真正的寒冬暖行!我喜欢用清清浅浅的笔墨来书写,用感恩的笔触来记录下那些温暖我的火种们,把在哈市这五天鲜活的日子装订起来,
珍藏于心。

温暖我的火种之张文质老师

当我第一次看到张老师,他厚实有力的大手握着我,面前是我非常熟悉的脸庞,一个近视镜遮不住他睿智的眼神。天生嘴拙的我不知道该如何抓紧机会跟张老师交流汇报,只是一个劲傻笑。窘态百出,真是一个傻丫头。后来,慢慢地我发现张老师非常随和,他对生命化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热爱从他在主持的第一天会议上那些即兴演说上,那些信手拈来的事例中涌将出来,让台下的我受益匪浅。第一天下午我在台上发言,张老师那么专心致志地听我说着,不时点头,给我鼓劲。走下台来,课间小憩时,张老师更是走到我和曹校长面前,给予我们鼓励。特别幸福的是第二天张老师邀请我们这些老师做他的学生上一节课,我抓住机会,坐到讲桌前,体验一下当张老师学生的幸福。更没想到张老师点名让我起来范读课文,我紧张得不知所措,想推辞又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没想到张老师给了我那么大的表扬,“王艳芳同学读得如此流畅、淡定从容,而且富有激情!”我对自己语言表达的自卑就从这里结束,回到宾馆,我对徐校说我以后可以勇敢自信地面对自己普通话不准的缺憾了,谢谢张老师帮我迈过这道坎。

临行的时候很巧和张老师同坐一个车去机场,他问我今年写作的打算,我斗胆说我的关于音乐课堂的随笔等着他的审阅和指教,张老师连连点头。我真是一个幸福的人呀!

温暖我的火种之文芳老师

文芳老师是我优培小组的“班主任”,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他是张老师的得力助手。当我第一眼看到真实的文芳老师,我惊诧于他的阳光和帅气,年轻真好呀!特别是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小巧的女孩,我一问文芳老师很羞涩,尔笑告诉我这是毛毛,文芳老师的女朋友。后来知道毛毛在读博士。天哪!她完全颠覆了我对女博士的印象,她如此活泼,如此纯真,就像邻家小妹样可爱。她在雪地上欢跳着如可爱的小兔子,哪像我印象里女博士的呆板。

文芳老师说话很轻柔,虽然这次是在哈市举行的区域活动,他只应该是我们这些生命化课题组成员和哈市教育局联系的桥梁,但我们都把他当成我们的组织者,他的电话打不到一天,就会没电。他好像永远是那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一点也没年轻人的张狂和愤青,难怪张老师慧眼识人才!

温暖我的火种之徐林校长

徐林校长是我们荣成府新小学的业务校长,是我的好朋友鞠文玲校长的得力干将。我第一次给大家讲述我的教育叙事故事就是得到她的邀请和鼓励,到府新小学做了我的第一场讲座,所以我对鞠校长一直心存感恩。这次能有徐校长做伴一起前往千里之外的哈尔滨,真是幸福。徐校小我两岁,但我一直觉得她像大姐姐一样处处关照我。无微不至,特别是去亚布力滑雪场,我的脸本来就有局部过敏的毛病,哈市的天气又是干冷,脸上起皮,白花花的一小块。晚上回到宾馆,徐校就给我用她的化妆面膜来处理,很神奇第二天我的脸好了,上台发言一点也不影响我的心情。我们俩住在一起,每天都会聊到深夜,说自己的工作,谈家庭,我发现我们都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感谢我的“大姐”徐校。

温暖我的火种之曹玉辉校长

非常巧合我们和曹校在机场就相聚了,三言两语一聊,陶继新老师、紫色偶然校长都是我们共同的朋友,世界真小呀!朋友的朋友当然是朋友了。我们仨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一起去冰雪大世界,一起去逛中央大街,一起去松花江坐雪橇,一起去亚布力滑雪,一起去家乐福购物,曹校长成了我和徐校在哈的“保镖”。用徐校的话说“跟曹校在一起,我们好幸福!”

曹校在生活中处处低调、谦让,一上台就激情飞扬,他第一天下午第一个上台交流,他的题目也是张老师布置的“村小没有钱,学校怎么办?”他是江苏省的特级教师,一个从农村到城市又回到农村的传奇校长。他侃侃而谈他的教育人生,睿智幽默,他的学校虽然在农村,但他和他的老师们把学校打造成一处美丽的田园,看着PPT里展示的他的学校诗意的景观,他的教育经,简直太神奇了!他可以在维维豆奶的故乡喝另一品牌奶,让维维集团“心甘情愿”为他盖了一半的教学大楼出资,他为老师们过生日送蛋糕,让蛋糕店的人必须在村里打听到五个人才把蛋糕送到老师家里,教师节一束鲜花让全体老师都过了一把当明星的瘾。听着他的故事,我觉得曹校怎么拥有那么多智慧呀!他真的适合做一个教育集团,他做董事长,一定能把他的集团做得更加风生水起。我想这不是梦想!

温暖我的火种之李军校长

第一次见到李军校长是他正在高歌,见我进来,就点了一首《我是谁》,邀请我和他一起对唱。无奈我的嗓子不好,怕高音上不去,就非常不礼貌地拒绝了。让李校长一人演唱。我一直对这件事不好意思,愧对李校长。等到慢教育慢课堂开讲第一课,就是李军校长的《静静守候那一树花开》,他讲了自己对生命化教育的认知与行动。他是一位进修学校的校长,正如刀哥的评价,他的博学他的引领作用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进修校的印象,他的有所作为他对教研的深入研究,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位书生校长,一位有思想的好校长,他带动了香坊区甚至影响了哈市教育,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哈市教育的一面大旗!

温暖我的火种之贾书建校长

我和贾校长再1+1博客上的老友,我经常去他的博客学习。名如其人,书香校长一个。他出了好几本专著。在去哈市之前,我和他在QQ上聊过,我说自己的自卑,他那么热情地鼓励我,并说了一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心音重于声音!等我在会场上看到贾校长,我马上就认出了他,那么沉稳那么儒雅,下午讲课的主持人就是贾校长,他的开场白和我们每个人的总结语他都讲得那么到位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幸运,晚上《教书育人》的朱主编请客,我又和贾校长交流了一会儿,真像邻家大哥一样亲切呀!

温暖我的火种之朱福昌主任

朱主任是我的群友。他永远那么热情洋溢。在去哈市之前,他告诉我一定要多穿,还告诉我可以去哪里玩。详细周到。我们约定3号下午他去听我的交流。可当我真的见到朱主任,我还是惊诧于他的高大(188)和帅气。一脸的真诚,没有一丁点主编的倨傲。晚上他盛情邀请我们吃东北特色菜。去了一个怀旧风格的“农家大院”,大盘的大丰收,大碗的小鸡炖蘑菇,嫩嫩的小豆腐,热气腾腾的菜团子……大碗的红糖水,满满一桌子的饭菜,盛情难却,我们都吃得肚子溜圆。最后,朱主任还送我一包红肠,是他在最著名的老字号秋林买的,真令我感动呀!

温暖我的火种之谢云校长

来自四川绵阳的谢云校长我原先以为他是《教师博览》的编辑老师,因为他主持了那么多期很有分量的策划,还有他为我的好朋友我们山东济南的侯登强校长写的《载满爱的火车》,我读着那么生动、感人。第一天开会,著名学者傅国涌讲完后他即兴引用了自己新著《禅里的教育》的小故事,言简意赅地说了自己的感受。非常精彩!后来在张文质老师的承接课里,我们大家对语文教材《一面五星红旗》的异议中,谢校长又用一个“一厘米的主权”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他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博学可见一斑。

晚上,我和徐校应邀到他那里去喝茶,喝着淡雅的铁观音,听他娓娓道来他的教育经,讲他的《玫瑰小镇的教育人生》,我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取法乎上”我就愿意结交这样高层次的朋友,能催我成长!哈哈!又错了,谢校喜欢我叫他刀哥。是呀!无论是年岁还是才识,他都是我永远的刀哥!向刀哥致敬!

温暖我的火种之凌宗伟校长

和凌校早就认识,每天清晨,喜欢早起的我上论坛上群里,总能遇到在晨光里耕耘的凌校,他坚持着每天为我们提供一个智慧哲理故事,一天也不曾耽误,这份执着这份公益心让我们众群友对他肃然起敬!

等到见面,凌校微笑着对我说我们真见面了!一点也没生疏感。他喜欢穿着黑色的休闲服,戴一条大红的围巾,背着照相机,在会场到处照相。很多老师以为他是进修校的摄影师呢。更让我见识到他的童心未泯,是一起去亚布力滑雪,他在雪地上写上自己的网上绰号,然后就躺在雪地上,和自己的名字合影,那无邪的笑容真让孩童一样可爱,哪有特级校长的一点样子。但在课堂上,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他又那么犀利,又那么一针见血,“教材胡说,教师该怎么办?”一番言论让人酣畅淋漓,畅快!虽然在博客上我看他说有人叫他学霸,我觉得很滑稽!难道面对疑点重重的教材,我们都做皇帝新装里的众人就好了?难道就不允许有敢说真话的孩子存在吗?
对凌校竖起大拇指!

温暖我的火种之青花和尔笑

1+1博客上我是个太老实的人,有时悄悄地去博友们家做客,没有留下只字片言,很没礼貌。但我知道青花和尔笑是1+1里的活跃分子。就如张老师所言“青花和青花的孩子妮妮都成了1+1著名的孩子”青花一个后起之秀,两年写了洋洋洒洒的四十万字,令人叹为观止!尔笑我原先就知道是一个全职太太,但她的文字很有味道,我们同为优培小组的学员,我经常在她的博文中学到很多。她的那篇《师友孙敬》写得真好!后来被《教师月刊》采用。当我真的见到她们俩,青花是我想象的美丽,那双毛眼睛会说话,像洋娃娃一样可爱。尔笑一笑起来,眼睛就没了,像年画里的喜庆娃娃。我们在亚布力雪场聊会儿天,她给我讲她的2012 ,有两个专栏,还要考博。我们用那么宝贵的两小时滑雪时间,我给尔笑拍了几张思想者照片。很遗憾,尔笑第二天清晨就要飞回家了。好在我们还能继续在网上神交!

还有我在教育在线的老友彭峰,多年不上在线,但我记得那时我们一起相互鼓励的日子。那个喜欢给孩子们写童话的陈伟华老师,他自费带着可爱的妞妞一起来参加这次盛会,真令人感动!张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给孩子们写的那厚厚一沓的童话。我们在课间交流时,我说你给孩子们写那么多童话,若出本书可以叫《只为一个孩子笑》,伟华老师憨厚地笑了,说这名字好!还有来自四川的格子和小侯,两个美丽的川妹子,还有很多很多朋友,原谅我不能一一道来……

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6:21:33 | 只看该作者
有幸成为“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首批学员
文/刘波

http://xnjyw.5d6d.net/thread-48629-1-1.html

   9月6日下班前,我在1+1社区发现有邀请我加入“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短信,我才知道我也是在这个培训班之列的。此前,我从张文质老师的1+1博课上得知要成立这么一个网络培训班,第一批的成员只有20人(后增加到25人),而且第一批的成员都是主办方邀请的。当然,这样的机会是挺好的,但我没有收到邀请,那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了。没想到,9月6日下午我还收到了邀请。9月6日晚上,张文质老师还给我发了个手机短信,说我本来就在内的,只是经办人搞错了,把邀请发给同名同性的另一个人了。看来,这只能怪我的名字太平常,太多见了。
   以下是“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介绍:

启动“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


目的是通过1+1教育网络平台,为参与“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老师提供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写作指导,促进各优培计划成员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首批成员20名(我们已对拟邀请参与的老师发出通知),均为1+1教育网上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
二、每期优培计划时间为2年。今后每半年组建一期。
三、拟邀请许锡良老师、田农老师、孙明霞老师、赵赵老师,欣然自如老师、王木春老师、陈开玖老师、海
    之韵老师为第一期优培计划的指导老师。
四、邀请陈文芳君为该计划的联系人。
五、该项目为义务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
http://blog.edu11.net/space-4-do-blog-id-355204.html

说说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


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成员已经确定,不少成员已开始上交“作业”,指导老师欣然自如也交了一篇“自我介绍”——《从杜威的教师说起》。可以说优培计划已开始执行。

最后确定的成员共有25名,比原先的预设多出5位,说实在,希望参与这一行动的老师还有很多,尤其是其中有不少是完全符合“参与条件”的。

“参与条件”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的活动是民间的,草根的,义工性质的,自然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强调年龄在35岁以下,用意在于把目光更多的转向对青年教师的关注,因为在他们身上也寄予了更大的教育的希望。当然最后选定的教师也有个别“超龄”的,选择他们的原因也很简单,同样因为对某些略为超龄教师的关注很有必要。

大部分优培计划的成员都是我选出来的,除了年龄这个因素外,其他的理由就是,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网上教师的读书、教学、写作,我对大多数教师的总体水平和教育热情还是很了解的。我希望能对那些用心教育,用心于自己成长的教师予以更多的支持。同时我也期待这样的“优培计划”远不止于只办一期,就像我们编网络周刊《旅途》一样,如果一件事有意义,就应该想尽办法让它坚持下去。

优培计划是一个读书、教育研究、教育写作与分享的共同体,参与者既是被选出的,又是真正的自愿者。他们所做的工作,能够“数字化”的有这些:每个月交一篇的“命题作文”,一篇的“自由作文”,“命题作文”的题目由项目组确定,通过共同写作,意在提升教育的理解力,形成更多的共识。自由写作则希望大家充分的表现自己的趣味、才情,写得好玩、好看,随心。不能“数字化”的肯定更重要,读书、观察、记录、思考,都是我们每天的工作。

我们还邀请了8位指导老师,许锡良老师是1+1教育网上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者,欣然自如和海之韵两位老师都是教育学博士,一直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写作,田农老师是资深的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明霞老师的课堂探索所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赵赵、木春、开玖三位老师,都是1+1教育网上的重要风景,他们的写作可以为很多老师做出示范。

我对优培计划的想法仍然是“低调开张,高调坚持”,但愿这项工作对所有的参加者都能够有所助益。
http://blog.edu11.net/space-4-do-blog-id-357002.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6:18:21 | 只看该作者
写在第三期“优培计划”开班之前


张文质


  从2010年9月创立起,“优培计划”就以一种民间的、自愿选择的、没有明确目标的、松散的研修方式而存在。每一位学员的参与都是自愿选择的结果。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也是这样自觉。只有自觉,才能真有所得。

  在今天这个时代,谈阅读,谈写作,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一方面,我要祝福你们,祝福你们加入第三期“优培”中来。另一方面,我还是特别期待大家能够保持初衷,坚持自己最初的承诺,以一种更诚恳的方式来写作。

  在相互关注,相互激励,相互督促的氛围中,我们从一个孤立的读书写作个体,变成一个读书写作共同体的一员,这是我对“优培”的最大期许。“优培”需要每一个人的用心,如果没有这种用心,她的存在完全徒具形式。

  “优培”不是任何官方可以褒奖的团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自我的学习,达到自我的提升,自我的超越,这也是一种最自然的褒奖。

  任何一个学习、研究活动,坚持下来,都十分不易,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我也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困难。这种困难不一定来自内心的压力,也不一定来自繁重的工作,而是来自我们对读书写作本身的怀疑。读书写作有意义吗?读书写作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怀疑很可能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灵魂。回过头来看前两期“优培”,这样的情况一直都存在。

  从我这么多年研究教育、研究教师成长的基本感受而言,读书和写作,只要坚持下来,即使在最困难、内心的怀疑几乎动摇了你的意志的时候,我们都在提高自己。从单纯的读书写作而言,这就是个笨活儿,就是细水长流的事,耐心地做,坚持地做,总是会有收获。坚持总是会提升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力,总是会增进个人对教育的认同,也总是会提升个人在教育生活中的自信。我想,这也是参与“优培”的教师们能够获得的最好的回报。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希望能够筹集到经费让三期的优培成员聚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一次交流,另一个则是希望能用各种方式出版大家的写作成果。我会努力把这两个梦想变成现实。

  第三期“优培”和前两期有所不同,没有具体的写作指导老师,所以,第三期“优培”需要更直接地强调“共同学习者”的价值。参加“优培”,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写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我在组织第一期“优培”的时候,就跟大家说过,读书是为己之学。今天我们还要重申这句话,读书是为己之学。

  我诚恳地期待大家两年后都会为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感到欣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6:13:39 | 只看该作者
首届优培计划:课堂与叙事研修班

经历了十余年的孕育和生长,教育叙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接受、了解、熟悉,并从中获益。教育叙事不仅能改善教师的阅读和写作境界,还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力,帮助一线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获取新的突破。
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长期在教育一线推广阅读和写作,在全国取得了广泛的影响。为了让一线教师对教育叙事的基本概念、类型、方法和技巧有一个更全面、细致的认识和把握,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与铜陵市教育局、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决定于2011728日至2011731日在安徽省铜陵市联合举办“首届优培计划:课堂与叙事研修班”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名师课堂、专家讲学、自由交流、教育叙事作品朗诵会。
专家讲学的主题包括:教育叙事的类型、范式和方法;以教育叙事与专业批注的方式相遇;叙事与教师的行动研究报告;语文教师的素养:解读与写作;教育写作可以向现当代文学借鉴什么;校园团队建设与叙事;从写一篇文章到出版一本书。

本次活动希望达成——
以课堂和写作为切入点和侧重点,关注问题,深入情境,切磋琢磨,以实现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的高度对接。
以教育的大视野审视具体的教育内活动与行为,以生命的情怀滋润教育的情怀,以深切的修炼提升教育的敏锐的思维与感受力。
以洞悉教育的机制与妙理,注重具体教育行为的经营与实践,以切实的个人素养,讲求培训的实效与教育能力的提升。

主办单位:全国生命化教育总课题组 铜陵市教育局 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
协办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 铜陵市大通镇旅游开发公司
媒体支持:《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教师月刊》


一、参会对象:中小学教师
二、时间和地点20117282011731;铜陵市郊区澜溪山庄
三、活动安排表



四、收费标准
会务费600/人(包括图书、光盘资料费等)。会议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五、报名方式
联系人:陈文芳
联系电话:15080035301
温馨提示1:由于正值暑假期间,旅游旺季,宾馆接待任务十分繁重,诚请各位参会人员务必在720前将回执发电子邮件至邮箱:youpeiyanxiu@163.com,迟报者到或现场报到者,需要自行安排食宿,敬请谅解。
温馨提示2:本次会议地邻近著名风景旅游区黄山、宏村西递以及婺源徽派建筑区、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以及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之称的浮山,会议后需要旅游的老师,有旅行社现场办公安排具体出游事宜。
附会议回执:
单位详细地址及邮编

姓名*

电话

电子邮箱*


六、报到路线:
会议报到地点:铜陵市郊区澜溪山庄
合肥火车站(或汽车站)下车者,可到合肥旅游汽车站,然后乘坐开往铜陵方向的汽车到铜陵汽车站下,再乘坐铜陵市内公交车到澜溪山庄宾馆
南京火车站(或汽车站)下车者,可乘坐开往铜陵方向的汽车到铜陵汽车站(或铜陵火车站)下,再乘坐铜陵市内公交车到澜溪山庄宾馆
特别提醒:外地与会人员在乘车途中不熟悉路况,请及时与会务组联系。
七、专家、名师介绍(按讲课时间先后为序):
武凤霞,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现为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讲学300多场,有300多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报刊,出版教学专著有《武凤霞讲语文》和《教育的生命底色》等。
周勇,1973年生,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学术教育史、中国名校与名师、古典课程与课程思想史等。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在《读书》《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包括《大师的教书生活》《跟孔子学当老师》《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等。
赵克芳,网名赵赵,中学高级教师,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研究、教学,曾执教济南市观摩课《吾家有女初长成》和山东省五大名校同课异构观摩课《春酒》,以及全国语文人文教育高端论坛观摩课《秋天》。2007年以来,在《明日教育论坛》《福建论坛》《师道》《教师月刊》等发表文章30余篇。2009年至今,为《福建教师》“热门话题讨论”专栏作者,2011为《教师月刊》“我的孩子”专栏作者。著有《优秀父母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教师一定要知道的99个健康细节》(皆为合著者)。
王丽琴,网名欣然自如、王欣如、萧玲等,毕业于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获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在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过,现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个人专著有《教学秩序初探》等。
黄建初,网名田农,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新区政协常委,民盟浦东新区副主委,现供职于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室。从教29年,主要从事普教科研的指导与研究,尤致力于教师研究方法的探索,推广案例研究、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担任名师工作室导师,培养科研骨干。主编有《教师人文通俗读本》《蹒跚学研录》《学研随感录》《言为心声》等。
夏昆,网名摩西、AK,四川成都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执教于成都市新都一中。发表论文、教育随笔、散文等上百篇,著有《唐诗的江山》等。
孙绍振,1936年生,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先后在北大和华侨大学任教,1973年奉调至福建师大。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担任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以及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八十年初其《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引发大讨论,又曾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而引发广泛关注。著述宏富,出版著作数十部,与中学语文相关的著作有《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对话语文》《孙绍振如是说》等。
柳咏梅,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第五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十佳教改新星,现任教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近年来有30篇文章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期刊上,40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评比特等奖、一二等奖,《金色花》等教学设计获得全国评比特等奖,《谈生命》《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获得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课一等奖。主编、参编教材、教育读本多部;独立承担并完成省市级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
余岱宗,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小说、散文作品等100多篇,著有《被规训的激情》等。
黄欣雯,1967年出生于台湾,现为台湾彩虹生命教育协会(小学)台北区主任、台湾故事妈妈工作坊大陆地区推广人。2000年加入台北“得胜者协会”,开始初中生命教育工作;2002年加入台北“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开始小学生命教育工作。2005年移居上海市,展开“故事妈妈”的工作;2006年获长宁区优秀校外辅导员、2004-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家长代表;2007年东方卫视“人在东方”,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专访人物;2009年获宋庆龄基金会生命彩虹奖章;2010年获宋庆龄基金会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委员会专家,并获聘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凌宗伟,男,19582月生,“生命化教育”的追随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通州市二甲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南通市中语会理事、通州市教育学会理事,南通市首批骨干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优秀中考指导教师、通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崇尚“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语文教学观,形成了“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的教学风格。《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语言文字报》对他和他所在的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都有长篇报道和介绍。著有《语文教师的使命》等。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倡导者、研究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慢教育》丛刊主编。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教师的成长,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是慢的艺术》《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我们是怎么开展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想——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的心灵之约》《孩子改变
父母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等。主编有全国第一套《生命教育》实验教材、《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生命化教育丛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化教育:从回到每个人开始
——对话张文质
■四川      
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随笔作家,生命化教育倡导者。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以其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办“1+1读书俱乐部”“1+1教育网”,推动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他主持的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遍布福建、浙江、江苏等近二十个省市区,而更多教师也以个体名义参与其中。他的演讲打动了无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



谢 云:
张老师好。据我所知,“生命化教育”在学校的实践是从2002年开始的,这个“开始”是怎样一个开始?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志性事件?
张文质:
生命化教育,最早受启于黄克剑老师1993年在《教育评论》上发表的《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一文,黄克剑老师的思想是这个研究的源头。1996年,我参加了福建省一个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从课题里面,我更多体会到了对儿童生命的关切,所以开始跟中小学校长、老师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讲座,深入课堂,听了大量的课,开始做相关的研究。2002年夏天,我和十多个中小学老师有了第一次聚会。那次聚会后,我就决定向中小学传播生命化教育的思考。要说标志的话,就是从那十多个人的对话开始。对这次活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有详细生动的记录。
谢 云:
我注意到,你自始至终提倡和坚持的,都是“生命化教育”。按我的理解,这个“化”字,应当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者使之具有某种性质,达到某种状态,而这种性质和状态,是否也有影响、熏陶、耳濡目染之类意味?也就是说,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可能并非某个具体知识的获得,而是知识最终对人生命的影响、思想的改变,就像我们常说的“润物无声”?你是怎样理解“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两者的差别?
张文质:
其实从教育的本质而言,从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而言,无论你称之为什么样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价值核心都是一样的。生命化教育无非是我们思考教育的一种视角,一种立场,一种实践的方法。这里的“化”,肯定也有化育、转化、润泽等等意味。
谢 云:
“生命化教育”似乎一直没有非常精确和明晰的表述,我看过你几乎全部的书,你一直都在思考,都在表达,而这种理解和表达,始终都比较“诗性”。那么能否条理式地简要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生命化教育”?或者说,你所坚持的“生命化教育”应当有怎样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张文质;
有时候你要对一个概念下一个定义,这本身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特别是用这种条分缕析的方式。我们首先需要有一种克服自己对这样的一种很明确的概念的喜爱,很喜欢一二三四的思维方式,一定要ABCD的行动模式,我们要克服这样的东西。生命化教育本身就具有一种复杂的思考能力,就是对复杂的教育的一种复杂的思考方式。
在我们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你用一种生命的立场,用一种生命在场的方式去理解,去推动,去改善教育的现实,你就会产生更多的生命情怀。其实也可以说,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就蕴含在这样的生命情怀中。
说起来,我们真的太习惯对教育下一个明确定义的思维方式。但很多事情,其实很难明确定义。就像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何以为仁一样,他总有不同的阐释。这并不是孔子的敷衍,而是因为人本身很复杂,人所以为人很复杂,虚灵的理念在指导我们的具体教育行动,至于怎么具体把握,是跟你的学养、你的勇气、你的用心关联在一起的。
教育,说到根本之处,他只可能说是无限趋近于使教育变得更为圆满,更为恰当,更有助于各不相同的人的各自发展。世间万物并非都是能够说出一是一、二是二的,并不是能够用一是一、二是二的方式去描述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表达,不断地去抵达。 很难想象世界只有一本像词典一样精确无二的书。
其实,你不去下定义,反而是给生命留下了更多维的、更有个体性和想象力的表达空间。就像我们谁都很难对“教育是什么”一言中的,做一种终结性的阐释一样。
谢 云:
也就是说,“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践行状态。我也始终觉得,对教育而言,方法、技能之类的倒在其次,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的,应当是教育者的情怀和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教育的自省、自觉、自悟、自证。
我还有一个发现,“生命化教育”最初用的是黄克剑先生的说法:“授受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主要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化育功能,后来你有一个“张文质式”的表达,“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特别地强调“成全”,那么,你所理解的“成全”,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张文质:
其实,在黄克剑老师的哲学思想里面,也是反复强调成全的,对各不相同的生命的成全。实际上,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你都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人的禀赋差异。比如今天,我看澳网女单半决赛,李娜在第二盘快要被破发的时候,挽回了破发点。我们以前会说,李娜这个运动员特别顽强,我们一般理解那是经过反复训练后才具有的一种品格,其实现在的运动心理学表明,这种顽强品格本身就是她作为一个天才运动员的独特禀赋。你去看,几乎所有伟大运动员都具有这种极其顽强、不易打垮的品行。特别是,高手之间的较量,往往变成了意志力和临场状态的抗衡,变成了彼此间微妙的相生相克。要说到教育对人的“成全”,其实就是让人身上最独特的禀赋,在教育中获得充足的自我发现,在自我发现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人的实现也都是一种自我的成全。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我们原先对教育往往都会有一种很笨拙、很机械的理解,对人生来如此的禀赋往往缺乏尊重,缺乏敬畏,所以教育就变成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我所给予你的,我要求你的,我要求你应该具有的”东西上,而不是在我本来就有的禀赋,经过你的启迪,我自己也发现了,自己也认同了,进而能够在认同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所以,好的教练和教师,就是发现你身上有的,肯定你身上有的,然后去帮助你实现你身上有的禀赋。
我们原来的思考,都是这样一个为了结果的思考,只顾及到他所需要的结果的思考。所以有时候,包括对课题研究,我们很少会去说,你这样做还不够“生命化”,而是说,你那样做会更趋近于“生命化”。这本身不是评估,而是一种价值引领,是对人所经历的或他固有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回复”——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生命化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所颖悟,然后从自己身上生发出更多的生命化思考的景象。
谢 云:
在发现天赋的基础上,予以尊重、成全,好的教育,好的老师,都应当如此。这种“成全”,按我的理解,它更强调的是行动,也就是说,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行动和实践的教育,它不单是坐而论道,更重要的是躬身力行,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田野里的劳作。事实上,你较近推出的《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一书,副标题就叫“张文质二甲中学教育行动录”,你怎样看待你的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张文质:
其实,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总是会和别人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比如说,你去讲课的时候,你全情投入,忘乎所以,是一种“生命化”的方式;你听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也是一种“生命化”的方式;你听别人讲话的方式,温和、耐心、充满期待,也是一种“生命化”的方式。生命化教育就意味着在具体的一个学校,在具体的一个教育的空间,你都有一个自我对生命化教育的立场、态度和方式。
另一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有很多现实麻烦的话题中,你又需要提出你的思考。你的思考并不是就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的难题,但是你的思考可能为他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新的视角。在《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这本书里面,我特别强调了一种“存在的革命”,在今天教育的种种难堪之中,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一种反省、甄别,另行选择一条教育的道路,以不一样的教育生活方式,给冰冷的教育添加人性的温情。这样的变革其实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一方面表现出我们对教育仍然保有信心,这样的信心是跟耐心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我们又承认,不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可以一步到位解决好问题的。在这样复杂的教育生态之中,如果能够注入充满人性的涓涓细流,我们就总能够营造出一小块绿意。谁知道呢,有时候变革可能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吧。至少我们期许,这也是一种变革的方式。
同时,生命化教育其实也给了我自己一条道路,不断开放,不断辽阔,不断把自身引渡到一个更美妙的生命状态之中。所以我总是更愿意说自己同样也是一个生命化教育的实践者,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实践方式,本身就是把自己也放进去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谢 云:
是否可以说,生命化教育的主体其实就是我们每个教育者自己,尤其是我们每个具体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因为,无论哪种教育,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影响还是变化,最重要的依托,必然是教师:再美好的理念,都得依托于教师的行动;再美好的蓝图,也得依托于劳作的汗水。生命化教育在学校将近九年的“生命史”里,在教师这个层面,有些什么样的动作和成效?
张文质:
当然,生命化教育最终是需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不断觉悟而企及更丰富、更开阔、更独特的教育理解的。其实任何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不单关联着一个人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关联着一个人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力,对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也就是教育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化教育也可以称作“教育的觉悟之学”。正是基于对当下教育(包括课题研究)的一种谨慎思考,我们更强调的不是一种所谓的组织化、规范化的教育推动,我们也几乎很少把研究的视角和主要的精力转向对某一种模式、方法的研究之上,而是更多地倡导每个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找寻,以生命推动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直面生命,直面历史,直面现实,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好的教育的变革者。
还有就是,生命化教育在中小学推动了八年多,也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校、有影响力的教师,参与到这个课题,参与到这个研究中来,他们同样在这样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我们只是想去改善什么。我们相信,这样的理念,对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些学校和老师的成长,也并不都是生命化教育之功。
我们这个课题没有任何形式的立项,没有任何资金的支持,也不向参与的学校收取任何经费,包括我们很多活动的项目,也都是义工性质,所以,经常也只能是,我们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我们还是相信,只要努力用心,都是会有一些成果的,虽然这个成果来得缓慢,并不显著,但也乐得其所。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生存不易,发展很难,但终归还是在持续地发展着。我很期待有更多学校来参与,但我更相信,在今天这样的教育格局里,个人大于学校。我们很用心地在推动教师的阅读,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我们对人生、对教育的理解力。比如说,我们成立了“11读书俱乐部”,成立了“11教育网”,通过各种方式,凝聚教育共识,推动教师的教育人生不断地再出发。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个松散的、自由组合的教师团队,也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谢 云:
在生命化教育将近九年的“生命史”里,我发现,它的成员尽管分布辽阔、结构松散,但还是体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参与实验和实践的,似乎更多是农村学校,或城市里的薄弱学校,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文质:
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价值选择,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去关注最弱势的教育,最困难的教育,最找不到出路的教育。当然,这样的变革也是最困难的,最缓慢的,一开始我在这些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有时候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包括参与教师的讨论,也确实产生过非常强的茫然感、畏惧感。你会直观地发现,教育的进步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谢 云:
困难,但是毕竟在做,也毕竟在改变,在前进。在2010年的南通会议上,我记得你说到,生命化教育在已经过去的将近九年里,“收获的是对教育新的理解力,学校发展的新空间,无数教师精彩的生命成长。”同时,你也说到生命化教育的“再出发”的问题,能不能谈谈生命化教育在未来较长时期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具体的策略?
张文质:
所谓再出发,首先就是耐心的、不断的行走,“坚持”比一切都重要。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并不见得就有多少新的发现,而是要像和尚念经一样,耐心地继续念经,让更多的人听到,让更多的人感兴趣,让更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和我们一起行走。
另外,我们今天也强调更多的教师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就像野生植物一样,能够寻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空间,能够自我提升,甚至能够“独木成林”,有越来越大的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能够带动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到生命化教育的行动中来。同时,我们更多祈求的并不是生命化教育能够取代、覆盖其他的教育形态,而是与其他教育形态共生共存,并在这样的共生共存中最终发展我们自己。
很远的规划,现在也很难谈到,无非就是耐心地每年做一些事情,同时借助“11教育网”,聚集更多教师、家长一起参与到这个研究中来。比如,今年4月,我们在江苏常熟石梅小学举办“海峡两岸生命教育高峰论坛”,通过观课评课、专家讲座、对话交流、主题活动等方式,促进大陆生命化教育和台湾生命教育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寻找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的路径,努力在教育中让生命的幸福感惠及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当然,前面我已经提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些不断更新的计划、更新的行动,很多事情,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更为重要的。
谢 云:
继“11读书俱乐部”“11教育网”后,你又启动了“优培计划”,似乎也是一种“再出发”的行动吧?能否简要介绍你的想法和现在的运行态势?
张文质:
优培计划就是通过指导教师写作,以写作的方式来推动教师阅读,引领教师做教育研究。从五个月的成长情况来看,感觉教师教育叙事的写作还是有可喜的提升。我们第二期的优培计划又要启动了,还将吸纳二十多位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参与,为期也是两年。也诚邀你做第二期优培计划的指导教师。当然,这也是义工性质的。我们一起来当教育的志愿者吧!做义工、做志愿者,不申请课题立项,这本身也是生命化教育的独特性吧!
同时,新形态的、更强调互动与更有效凸显学校特色的新生命化教育网正在筹建,今年3月就会正式启动。福州的“11读书俱乐部”已经成立四周年了,读书是为己之学,我们一向的态度是“低调开张,高调坚持”,希望这样的读书活动能够继续下去。
前不久我们在厦门召开了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合作学校的校长会议,也是对这八年多来生命化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做的一个总结。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对中国教育的进步而言,我们这支民间力量的存在和成长,一定也是有意义的。

谢 云:
谢谢你,张老师。就我的感觉,生命化教育也算是“低调开张”吧。而这将近九年的坚持,无论说低调还是高调,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你所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参与进来,投身其中,以生命化教育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我愿意相信,这样的人越多,改变中国教育面目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让我们共同祈望,生命化教育走得越来越好,中国教育的面目变得越来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57 , Processed in 0.0706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