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熊丙奇:更换教材背后的权力张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6 02:5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熊丙奇:更换教材背后的权力张狂
  • 2010-09-03
9 月 1日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安徽滁州等 5个地市的很多初中学生发现,自己领的新书里唯独没有 英语课本。据安徽省教育厅红头文件显示,安徽省 8月底决定改换上述 5地市的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教材版本,因所涉教材量多达近百万册,教材供应商印刷、配送不及,导致出现上述结果。据知情者透露,利益重新分配是更换背后原因。(新京报 9月 2日)

  
新学期开始前,才临时确定更换教材——安徽省教育厅颁发相关文件的日期为 8月 27日,离开学日期不足一周——这很容易让人对这背后的“交易”充满想象。事实上,中小学教材背后的利益链已经曝光多时,这一事件所反映的教育管理问题,远比利益链更令人忧虑:行政官员已经可以不顾任何教育规律、教师意见和学生意见,毫无顾忌地对教育指手画脚,明目张胆地从中谋取利益。
  
过去,在教材利益链问题上,大多行政机构官员,还是懂得“回避”,采取隐蔽的手法操作的,通常的说法是“台面上过得去”。而这起涉及 100万册教材的换教材事件,却不在乎“台面上”过得去。
  
就是不懂教育者,以下道理也会明白——如果要采用新教材,至少要给上课教师两个月以上的准备时间,即让教师根据教案做教学准备,再牛的教师,不可能拿着一本新教材,就马上给学生上课。学生使用某一套教材,最好有系统性、连贯性,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采取相互有承接的版本,中途换新教材,教材风格、内容必然存在脱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可以换用新教材(其实对于一年级学生不存在换的问题),两、三年级的学生,则不适宜调整教材。
  
但这次换教材,根本就没给老师准备时间,同时,也根本不考虑学生是不是适应的问题。如此换教材,可以说,根本不用去听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也会想到会遭到反对。换句话说,假如教育部门稍微有对学校、老师、学生反对意见的丝毫在乎,就会在“操作”时,想得“周全”一些,比如,提前发文件,或者,今年暂时采用以前的教材,来年再换新教材——有这一年时间“运作”,就是有利益交易,也是“天衣无缝”的,至少是“对舆论负责”。
  
不这样“运作”,不是表明这些行政官员“傻”,而是他们认为,根本就不要做到“天衣无缝”。就是所有学校、教师、学生不满,就是把问题摆到桌面,又能怎样呢?这是近年来,不少地方教育官员表现出来的想法。而支持他们想法的,正是他们权力根本不受制约、出了“问题”也根本没有问责的现实。
  
在中小学教材的选择上,合理的机制,应该是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按照本校的办学特点,共同参与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而不是由行政机构指定,这种指定,不但有着权力寻租的可能,造成教材的垄断,形成教材利益链,而且,也不利于学校自主办学,形成学校办学的个性与特色。如果教材由学校通过民主决策选择,而不是行政机构指定,那么,何来权力背后的利益链?
  
现在的教材选择,采取的是行政机构指定方式,其权力几乎不受任何制约;而在指定教材问题上,也难有“失责”可言,教材的好坏、质量高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问责”,也几乎不可能,问责的就是行政机构本身,相关人员都成为共同利益者,除非内部争斗,要自己问责自己,可能吗?这些年来,媒体一再曝光教材利益链条,揭露其天价回扣,呼吁以贪污、商业贿赂问罪,然而真正被问责的有几起呢?
  
与教材的选择、更换类似的权力张狂,在今天的教育管理中,比比皆是,比如,加分腐败,不管舆论怎么曝光,加分乱象何其惊人,可加分政策不调整,操作加分的也无人被问责,如此一来,来年的加分腐败必然更加疯狂。在傲慢和张狂的权力之下,教育的生态被严重破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益,被普遍漠视。要恢复我国的教育生态,需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此调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在约束行政权的同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并切实维护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权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2:34 , Processed in 0.0796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