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高明:生命意义的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7 16:5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高明:生命意义的阅读    

林高明: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推荐理由】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写道,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新生。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林高明,从没有放弃不断地阅读与写作,并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不断地改善周围的“读书气候”。自1994年毕业,林高明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意义”与“教育意义”进行了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思考人生、思考课堂、思考教育,并促使自己发现自己的志趣与能力所在。

  2001年,福建省仙游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阮庄小学的教师林高明与几个对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同事开始了教育名著阅读之路。2004年夏天,在一次的朋友聚会聊天中,他们成立的“萤火虫读书会”,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团队正式确立了教育阅读、教育研究及教育写作的共同生活方向。这一团队的教师在“共享阅读、共享教育”中逐渐成长。读书团队由小到大融入并参与了“1加1读书俱乐部”等读书团队活动。

  林高明于2007年被聘请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培训讲师团成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团队学习不断地影响周围的县、市、省的一些学校,吸引并促动他们开展一些相类似的“教师读书活动”。 2009年《人民教育》杂志(第20期)以封面人物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民间道路”对林高明及其教育阅读团队所作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专题报道。

  在多年的阅读及思考中,林高明形成了“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用,以书为我”的读书思想与策略。强调用阅读来提升教师的精神生活,用阅读为学生一生的生命奠基。在教育教学及研究中形成了“学、思、写、行、研、教”融为一体的研修模式,真正体现知行结合、知行相须的生命化学习理念。

  通过教育阅读来深度解读与创造课堂

  如何让教师自身的阅读活动与教育教学生活互结连理,比翼双飞呢?我们不能造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然而在教学中却无法“施展拳脚”甚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教师。为什么一些教师空有满腔的才华但却不能够在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中有所建树呢?在我看来,比较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学以致用,没有以“用书”的心态来“读书”。林高明觉得,阅读就是要唤醒我们的感觉与思考,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自我,来改变现实。把“教书”与“读书”亲密无间地融会贯通起来。读书就是为了点燃思维,如果,一味地死读书,那么,就可能造成思想的堵塞,智慧的短路,生命灵性的萎缩。智力上的消化不良,比生理上的消化不良其后果更为严重。由课及书、由书及课的联想与连通,架设了一条有效反思的桥梁。当将教育阅读投诸课堂教学时,每一次的课堂评议,于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通过教育阅读来重构教育人生

  林高明认为,当前,很多教师缺乏真正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而是将自己固定在某个学科的范围内。在这样的视野中,只看到一小池止水,从未有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的触动,自然难以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这种状况导致一些教师以自己的视点为工作圆心,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收缩到一个狭隘闭塞的时空中,以致缺少自我省思。工作状态沉闷,难以创新。

  教师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什么? 林高明相信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保持自己的思想锋芒。就要与经典为友,以大师为师。做一名永远的真正的读者。阅读更应该成为教研员精神生命的呼吸。

  数十年来,林高明不仅自己读书,还利用各种机会倡导教师读书。一方面向教师推荐一些书目,如人文思想类、教育教学理论类、学科教学类等并积极撰写书评,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杂志发表书评五十多篇,致力推介适合于教师阅读的好书。另一方面,倡导教师成立读书小组、读书俱乐部、读书会等。为教师荐书及义务购书。在福州、厦门等地作过教育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讲座三十多场。积极倡导教师专业成长是“‘读’占鳌头,‘笔’挺人生,教学相长,教学相乐”。

 【读书故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如饮食喝水般离不开书。也许,是我那故去的爷爷在我童年时培养了我的读书习惯。爷爷目不识丁,他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煮饭并且将我叫醒。于是,我就拿出书咿咿呀呀、象模象样地读起来。在灶火的跳跃中,爷爷皱纹纵横的脸充满了慈和及温宁。他竖起已经有点背的耳朵努力地听着。在爷爷深情而满足的目光中,我一读就是七八年了。这其间读的书从童谣儿歌长大为现代散文再老熟为古典言词……如果说,我至今对语文还葆有这番痴迷与热爱,那么,毫无疑问,这很大一部分是我朴实的农民的爷爷给我留下的。一路磕磕碰碰,然后懵懵懂懂地上了师范学校。学校那个的图书馆成了我淘金的富矿——鲁滨孙的漂流终于有了个孤岛。常常是两个馒头一碗开水以及木架床上打坐般的读书派定我渡过一个又一个假日。那时候是饥不择食,什么书都读,三年下来居然囫囵吞枣吞了近百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尽管有些浮光掠影。

  仙游师范毕业后就来到乡村小学。或许自己小小的心早被书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课余时间我的世界里只有书。有过苦闷,有过徘徊,有过厌倦……但拥有书便是我最大的享受。

  我艰难地守在阮庄小学时,常常是尖利的山风夹杂着阵阵尘埃纷纷扬扬洒落,一张破桌子闻风而动,摇摆不定,吱吱作响!尘埃簌簌落下,掩没了唐诗宋词元曲,掩没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手指微微一弹,一个个活生生的文字从纸扉上争先恐后纷纷站立着,直扑眼帘。这里,也只有这里才能找回心灵的宁静。人们常说读书养心,也是吸山川之灵秀,采日月之精华。在笔墨的濡染中,近墨者“白”,我日益感觉,心灵的清净纯明,精神的澄澈洁白。忆及梁实秋在《雅舍菁华》中写道,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在安谧中,内心的安谧中,就这样边读边写,且思且行。每天如果不读些什么,不写些什么,我心里总会空虚虚的,失落落的。记录下课堂的得失成败,记挂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思索着教育的悖谬与改进——为职业生涯留下一些深深的印在心中的痕迹。有时往悲悯处想,教育写作是拾掇思想和生命在课堂上燃烧的余烬。不管怎样,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开始真正“睁眼看教育”,并且几乎每周都要从自己每天积累的教育教学生活体验中去梳理、生成、究索、打磨,一笔一划地写成一篇教育文章,向一些刊物投稿。文章断断续续发表出来了!多少给艰难的生活与黯淡的心情带来一些欢欣,似乎是一股蓬蓬勃勃的创造的欣悦挟持着我孱弱的身子前行。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缘。一天晚上,坐在我家的龙眼树下,几位同事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聊了很久:长叹复长叹,沉重复沉重!有个朋友近乎忏悔地叹道,好久没好好地读一本书了!“是呀!”幽幽的,如回音一样几个人一起应和着,又陷入了沉寂。不知从旷野的哪个地方缓缓地飞来一只萤火虫,被我们称为“诗人”的郑华枫朗声说道,假如我是昆虫,我也要做一只萤火虫。突然一念闪过,一个美妙的构思在心间绽放,我有点兴奋地说,我们干脆组织一个读书研究会——比如在同一时段同读一本书并定时进行研讨,怎么样?没想到如此天真的提议竟获得大家一致鼓掌通过。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读书研究会的规约: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推荐的必读书,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活动每个人要针对阅读内容联系教育生活实际脱稿阐述自己的收获至少十分钟,每个月交一篇读书随感以供交流……许元坤老师将讨论出来的“萤火虫”读书会规约记录下来,每个参加者都满心欢喜地在规约下面签了名。

  最先要研读什么书?大家各抒已见。我建议道,我们先读读教育教学名著。大家认为可以研读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教学论著《学记》。《学记》言简意丰、言近旨远,并且能从教育教学理论的源头上对教育教学加以探索。对于经典原著阅读无论怎么强调与倡导都不为过!大家突然觉得生活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兴味!

  最是激扬文字、激荡人心的是彼此的切磋讨论。如我们曾认真地研究过“教学相长”的原意与引伸义,如对于《学记》中教师的语言素养问题的研究。对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语言素养的强调,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讨论。每次讨论都是一次思想搏斗,每次讨论都是一次思维的大冲浪,每次讨论都是不断地向未知挺进与向权威挑战……

  2005年我被借调到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于是,我有更多的时空来阅读教育、思考教育,实践教育。读着,想着,写着……这是面对尘世的最端凝专注的姿势。在毕业后的16年间,我还坚持参加小学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自学习考试,2008年9月起攻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师从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专家余文森教授学习及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不论是在山村小学还是在中心小学或在进修学校,我都从未曾放弃过读书与写作,以及从未放弃过倡导读书与写作。十几年来,我写了四五百篇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另外还出版有了人专著《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参与主编《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生活在痴迷之中》等8本书。

  回想这些,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我看来,教育阅读与写作是心灵的自我疗救,是教育理想与信仰的建基,也是教育真情与智慧的酝酿,还教育技术与艺术的淬炼。是教育阅读与写作,赋予我们教育的灵魂、自信力、创新力。唯有学而不厌,写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简介:林高明,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职教育硕士,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堂教学课程团队核心成员。2007年被聘请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培训讲师团成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8:26 , Processed in 0.0644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