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的问题何止是“四大缺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8 10:3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的问题何止是“四大缺失”www.jyb.cn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宕子   来源:红网
  “鲁迅大撤退”的风波还未完全退去,小学语文教材又陷入一场新的“杜撰”、“造假”风波,并被指有“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四大缺失——近日,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炮轰”小学语文教材。
  尽管苏教版小学教材编纂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对造假问题进行了回应,或者说辩护,然而,我却认为,该报告所指出的“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四大缺失基本属实。朱立奇的回应避开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逻辑不清,闪烁其词,其实是非常经不起推敲的。如果撇开《陈毅探母》与《爱迪生救妈妈》两篇文章在真实性上的争议,实际上所指的是小学语文教材说教的意味太浓,过于道德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如果按朱立奇自己的说法,即“文章入选课文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类卫道士式的说教恰恰正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说是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所不能理解,自然也就不喜欢——的玩意儿,就算全是事实,似乎也不应该作为儿童读物入选教材。
  此外,在文章选入教材时,一定得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么?在我看来,教材编纂者最好不要自作聪明,认为自己一定就比原作者高明。根据朱立奇的说法,文章带上“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似乎就要不得,入选教材时就需要进行修改。这到底是什么逻辑?试看古今中外,哪位大作家的作品没有“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如果把“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全部从文章中抹去了,剩下的还有什么价值呢?按照这种逻辑,恐怕没有一位大家的作品在入选教材前不需要朱立奇先生的大笔来“斧正”。如此一来,朱立奇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最伟大的作家了,真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呀——不过,有的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可他却是站在上面大大咧咧地拉屎拉尿。
  退一步而言,就算暂时悬置“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在文章入选教材时,是否有必要“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或许修改是必要的罢,但也得看根据的是什么样的“需要”。如果个别地方有错别字,或者有语法错误之类的“硬伤”,修改自然无可厚非。至于价值上的问题,则不妨交给学生自己去判断,教材编纂者大可不必以“需要”为借口,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原作者或作为读者的学生头上,蛮横霸道地将一篇好端端的文章硬是改得面目全非。何况,不同人类个体的需要千差万别,教材编纂者的“需要”未必就是儿童的需要。
  根据我的观察,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其实远远不止报告所指出的那四大缺失——伴随这些缺失而来的还有审美能力,既分辨文字好坏的能力的缺失。如入选小学课本的《索溪峪的野》与《山中访友》两篇文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无病呻吟,都是不入流的垃圾文字,居然堂而皇之地进了小学教材——由此可见,这些教材编纂者的水平堕落到了何等地步!真是谬种流传,害人不浅呀!
  那么,当以什么作为文章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标准呢?答曰:以儿童为本位的文章。如周作人先生所说,这种文章当有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这三种作用。就其形式而言,往往单纯、明了、匀称;就其思想而言,则真实、普遍。换句话说,就是以儿童的趣味为中心,而又调和了“教育”与“艺术”二者,让儿童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与道德或知识的教育。(宕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22 , Processed in 0.1522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