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家刊物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际推进
备注:——以《语文学习》(1979-2004)为例,它是上海的一家中学语文专业刊物】
刊物之所以是刊物,而不是论文集,也不是资料大全,之所以要一期一期办而不是一次性地印出,是因为它要根据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发现新问题,并通过“栏目设置”、“话题设计”、“作者培养”、“用稿导向”、“资料选登”这些“编辑活动”来推动人们注意到这些新问题,研究这些新问题,从而促进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因此,一家刊物,最重要的品质是,它是否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并在何种程度上加以研究和解决。我们从一份好的刊物身上,可以看到许多重大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可以看到实践工作的实际推进过程,可以看到历史场景的不断变幻演进。
在语文教学领域,《语文学习》是有全国影响的几家刊物之一。它创刊于1979年,全程见证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艰辛历程。我们以它为样本,着重从“栏目设置”、“话题设计”和“作者培养”三个方面回顾一下20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际推进过程,是颇有意味的。
一、从《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看语文教改推进的历史脉络
刊物的主体当然是文章,但刊物之所以不是论文集,则是因为它在文章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如果说,刊物里的文章是刊物的“实体”,那么,这些文章之外的东西则可以称之为“虚体”。对一本教学指导刊物来说,“实体”更多地体现了客观“历史足迹”,刊物的作用则在“记录”这一历史足迹;而“虚体”则往往更多地融进了刊物自身对历史的感悟和“推进历史”的主观愿望。因此,我们从一个刊物的“虚体”,也许更能理性地看到历史发展的一些内在的东西,一些隐含在历史事实背后的东西。我们称这种东西为“历史脉络”。
“栏目设置”就是这种“虚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从《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到语文教改历史过程的一些什么样的脉络和轨迹呢?
也许是受“语文学习”这个刊物名称的影响,更是因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局限,在1979-1985这一段时间内,《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主要是一种“知识提供”“知识辅导”方式,也就是着眼于“语文基础学科知识”和“语文教材的理解与分析”的栏目设置。例如、“古文评析”、“文学作品欣赏”、“写作知识”、“字词辨析”“作家与作品介绍”“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学教学语法”“语言·逻辑”等等,其目的,是帮助老师掌握语文基础学科知识,帮助老师们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其次是“教学经验”类栏目,例如“教材与教法”“教学研究”“写作教学”“教学一得”“说明文教学”“文言文阅读与讲析”等等,这些栏目,大都属于单篇课文的“讲析”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实际上真正“研究”的成分很少。第三类,则属于“教学资料”类栏目,像“高考语文阅卷漫谈”、“复习资料”、“备课参考”、“《大学语文》自学之友”“作家谈创作”“优秀作文选登”等等。
在1986年前后,《语文学习》栏目设置发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开始出现“教学理论”栏目,鲜明地彰显出自己的理论追求。这也许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学理论”的迫切需要;也就是从这一时段开始,《语文学习》开始自觉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理论,也就是从这一个栏目开始,《语文学习》在力图贴近地感应语文教学改革历史脉搏的同时,又力图对历史作出前瞻,以一己之力顽强地介入历史的发展,融入历史的进程中。
第二个变化是“探索与争鸣”和“教材新探”栏目的出现。这两个栏目显然脱胎于原有的“教材与教法”“教材研究”,但不再是一般性的“教学设计”“教材介绍”“教材评析”,而着重在“新理念、新观点”以及对教材的“新意”的发掘上。这两个栏目后来分别发展为“教学争鸣”“教学新论”和“名作重读”,以“新颖”为其特色,并一直保持到现在,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亮点。
第三个变化是“听课随笔”栏目的出现,这个栏目的特点是面向课堂教学,面向细节,强调的是“教学艺术”,其特点是“聪明的教学”。这一个栏目后来发展为“教学艺术镜头”“随笔”“案例”等栏目,成为《语文学习》最有魅力的栏目。
大致是在1986-1997这一时期内,《语文学习》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栏目设置和风格特征:鲜明的理论意识和理论追求,偏重于探索、质疑的理性用稿标准,对课堂细节和教学艺术的倾心关注。
从1998年开始,《语文学习》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彷徨和摸索之后,在保留固有特色和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小栏目”“多主题”“有重点”的栏目设置特色。所谓“小栏目”,是指每一个栏目都不大,发一两篇文章;但长年坚持,统合起来,形成系列。所谓“多主题”,是指栏目主题的覆盖面,一般稳定在17、8个栏目上,内容涉及到语文教学研究学术活动报道、热点问题、学术争鸣、教学随想、案例研讨、教学细节艺术、备课、写作教学、语言知识、高考与测试等等。所谓“有重点”,是说一般栏目间或出现,重点栏目每期都有,像“关注”“争鸣”“案例”等。其中“关注”是对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的提炼,“争鸣”偏重于理论创新和对实践的批判性分析,“案例”则着重某个方面的专题探讨。这三个重点栏目,构成《语文学习》的骨架,同时也应证着:语文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关键问题突显和持久攻坚阶段。
二、从《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看语文教改推进的几个突破口
“栏目设置”是相对固定的,“话题设计”往往是临时的;如果说,从《语文学习》的“栏目设置”,可以看到展开的历史画卷,那么,从《语文学习》的“话题设计”,我们则可以看到历史的闪光点和突破口。
刊物对实践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话题设计”来实现的。所谓“话题”,就是刊物编辑根据自己对实践工作的敏感,针对老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重点提出的“问题”。这些难点、重点作为“问题”提出,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兴奋点”,从而推进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重心转移。这些难点、重点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往往是基于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展望和期待,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凭着一种前瞻性的敏感,“在关键时刻提出关键问题”,从而推动语文教改实现“突破性”进展。
那么,在近20余年中,《语文学习》提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历史已经生就,生就的历史会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眼光,我们只需翻开历史的记录,罗列在这里。
——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1980-1989)
——语法教学的意义与反思(1984-1990)
——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1987-1995)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1988-1990)
——文学教育(1989-1999)
——语感教学(1992-1998)
——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与意义(1996-1997)
——工具论与人文论(1996-2000)
——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与反思(1996)
——语文教材的典范性(1997)
——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1997-2001)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作文(1999-2004)
——诵读教学的作用与功能(2000-2004)
——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与多元有界(2000-2004)
——作文辅导的有效与无效(2003-2004)
——语文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2004)
以上所列,是《语文学习》二十多年来重点讨论到的问题。简单检点下来,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大趋势:
由对语文教学种种问题的批判走向建设。《语文学习》是较早对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展开讨论的刊物之一。这种批判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这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中心话题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80年代中期关于“语法教学”的反思、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关于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争鸣,主题都在“批判”上。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延续“批判”主题的同时,《语文学习》开始了艰难的“学术建设”,这种努力集中体现在关于“文学教育”“语感教学”“人文论”“语文教学模式”“新阅读理论”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上。
由理念的全面更新走向实践的探索。与其他语文教学刊物一样,《语文学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语文教学基本理念”的更新改造上。这是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一方面,理念的创新需要及时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理念的更新换代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最终完成和落实,因此,《语文学习》逐渐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与研究上来了。关于语文教学科学管理的讨论、关于教学模式的争鸣、关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作文的探讨、关于诵读教学的具体研究、关于有效作文辅导的探索,等等,都是针对语文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即使是理论研究的文章,其出发点也在实践上,也是试图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将20余年的《语文学习》一路读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
第一,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不管我们如何认识“语文课程性质”这个问题,它一直是个“问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语文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20余年来,《语文学习》集中了很大的篇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工具论”和“人文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促进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改造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相对合理的表述,显然是吸取了这些文章的某些研究成果。
第二,“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问题。现代语文教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文与道”和“知识与能力”两对矛盾。前者属于语文课程性质问题范畴,后者则属于语文课程特征问题范畴。《语文学习》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有一个过程中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它以关于语法教学的讨论文章开始了对语文教学中“知识中心主义”倾向的批判,它力举“语感教学中心论”的大旗,批判“把语文当作一门知识来学”的倾向。毫无疑问,这种批判是正确的。但是,进入新世纪来,《语文学习》在新的理论视野里深刻地反思这种批判,我们把语文当作一门知识来学当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客观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不学知识。将20余年里《语文学习》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文章联贯一气,相互应证,我们应该承认,它在现代语文教学史上,第一次把“知识”问题摆在一个比较恰当、合理的位置上。
第三,“语文教学内容”的辨析与强调。“语文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称,它也是《语文学习》一直关注的话题。从姜拱绅的《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1986)到章熊《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探讨之一、之二、之三》(1989)到李海林《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程序及方法》(1992)到周士魁的《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1998),“语文教学内容”一直是《语文学习》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在这些文章里,所谓“语文教学内容”是在一般意义上被论述到的。到了本世纪初,王荣生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辨析中第一次具体落实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所指,并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不在任何其他方面,而在“语文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转折,它标志着“语文教学本体改革”时代的到来。我们说它是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一大突破,庶不为过也。
三、从《语文学习》的“作者培养”看语文教改推进的人员构成
现代语文教育,诞生了五代语文教师。第一代,即“五四”那一代,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和我们见面。第二代,即叶圣陶、吕叔湘先生这一代,非常幸运地,我们在近20年的《语文学习》上,看到过他们的作品;他们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切实的主张,给语文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但是,在这些尊敬的老人不幸作古以后,我们再也不能在《语文学习》看到他们文章,他们的思想了。在《语文学习》上,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是第三代即于漪、钱梦龙先生这一代、第四代即韩军、程红兵这一代和第五代即“新生代”的文章。
如果能列出20多年来《语文学习》主要作者的名单,将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历史的缩影和轨迹,我们会生出多少感慨,又会做出怎样的展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语文学习》的主要作者,大都属于第三代语文教师这个群体。我们经常看到的名字,是段力佩、沈蘅仲、曹余章、章熊、于漪、罗大同、陆继椿、钱梦龙、吕型伟、陈钟梁、卢元、刘国盈、谭惟翰、徐振维、杭苇、刘朏朏、高原、叶苍岑、何伟渔、陈良琨、方仁工、张定远、黄岳洲、谢象贤、蔡澄清、朱绍禹、黄光硕、钱任初、蒋传一等等。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上,核心是拨乱反正,重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80年代、90年代从高等学校毕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出现在《语文学习》的作者队伍中,一批新人崭露头角。像韩军、程红兵、陈军、李镇西、李震、程翔、高万祥、黄玉峰、沈江锋、马骉、曹勇军、王栋生、李海林、王朝清等等。这一代语文教师,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教学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层面上探讨语文教学改革,而将思考的触角探及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的层面上,其中最优秀的分子,全面检讨传统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大胆构建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而对那些他们认为过时的主张和理论命题,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应该说,他们的出现,有力地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并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在现代语文教学发展史上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它的转折意义目前似乎还看得不很清楚,但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会越来越看得明白:我们正处在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岔路口。我们正利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已有成果,并借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契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与此相应,我们发现,一批“新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批“新人”在结构上与过去不同,他们基本上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高等学校的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在这一次以新课标为标志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重要的阵地之一,就是《语文学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钱理群、巢宗祺、王尚文、王荣生、方智范、郑国民、潘新和、倪文尖、孙绍振、赖瑞云、李明洁、徐江、韩雪屏、赵志伟、余应源、王云峰、王富仁、蒋成瑀、李维鼎等等。这样一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队伍,大举进入《语文学习》的作者队伍所预示着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它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深入到一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需要冷静的思考与细致的研究。另一部分,是一些被人们称之为“新生代”的青年语文教师,例如姜广平、郑逸农、严华银、邓彤、贺学根、冯卫东、程少堂、郑桂华、窦桂梅等等,他们与前面那支专家队伍遥相呼应,在以新课标为主体的现代阅读理论、现代写作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径,显示出巨大的活力。
我们当然不能说就是《语文学习》培养了这些作者,但离开《语文学习》,这些作者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阵地,他们将以另一种历史姿态活动于历史舞台上。至少我们可以说,《语文学习》记录了这20多年语文教学改革的“人员构成”,留下了他们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足迹。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语文学习》作者队伍的结构性更换和传承,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整体推进的一些重要信息。
在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史上,语文教学刊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这篇小文,可以窥其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