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曾祺的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2 18:2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曾祺的画

作者:张 震

  1989年《工人日报》文艺部在北京搞了一个全国工人作家学习班,编辑韩春旭给了我一个名额,汪曾祺是当时的老师之一。文艺部让他讲小小说,他好像不太高兴,上课时总喜欢讲小小说有什么好讲,不就是相声的“三番一抖”,再添个小故事嘛。
  他情绪不高,加上教室大人多,讲课的效果很不好,他见“环境”不对,自己也没了兴致,三天的课一天就草草收兵。剩下两天,他跟我们讲画画,讲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当时他画画正在兴头上,对中国画也最有心得,他讲得非常投入,但很多同学却面面相觑,小声嘀咕:我们是文学培训还是美术培训?甚至有一个比较“木”的同学窃窃问我:他是画什么的?
  在我们这批学员中我喜欢美术,我就愿他滔滔不绝,恨不得他马不停蹄。当时,我就像渴极了的人,突然看到了椰子,恨不得立马敲开椰壳,猛吸。这样,我可以少啃很多书。课间他总喜欢和我们开逗:画白梅我用什么颜料?画叶子我用什么颜料?我们相互望望(微博),摇摇头。他很得意地说:画白梅用牙膏,画叶子用包饺子挤下的青菜汁。我们双目圆睁,以为他在和我们闹着玩。多年后,当我有幸看到原作,才完全相信,天底下竟有这样的老头。
  隔一天,他带来一幅“琴条”,一支不知什么名的花朱砂花朵三瓣,墨叶两三片,一根墨线画到底,右题一行长条长款:秋色无私到草花。有个河北籍的女同学,嘴快,看了一眼就大嘴巴了:空那么多,太浪费,画一大束就好了。汪曾祺哈哈大笑,仿佛那个女生的话一点都没扫他的兴。有个男同学问:能不能给我?老头抬头看看,问:处对象了吗?谈了。那好,就拿走吧,送给女朋友,这叫折得花枝待美人。
  放学时候老头仍爱和我们聊画,他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他说:楷书如文人,草书如名将。他说:画家和作家都要无作家气,求平正清雅。他说:画花鸟不能乱配,芭蕉不能配鸡。我们问为什么?他看看周围没有女生,便说:那是“鸡巴图”。
  离开北京之后,我再没见过汪曾祺,后来读他的散文,越读越喜欢,越读越佩服。好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他其实也没写什么复杂的东西,为什么会那么有味?也许这就是前贤所说的功力和境界吧,也许一个作家只有心怀仁爱和大义,只有彻底回归原道和宁静,笔下才会出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汪曾祺一直说画画是他余事、是找乐,其实他晚年相当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笔墨上,并认真题诗题跋赠给友人。汪曾祺字从魏碑出,线条还是挺好的,中国画就是这样,字不好没法画画。他画过土豆、活鱼、植物、花鸟、人物、神仙,几乎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样,无所不涉,没有禁区。他的画大多空灵、飘逸,但内容却清雅、高洁,他的画里有儒家的处世态度,有道家的审美情趣。记得董桥曾说:艰深怪诞其实不是艺术,而是命运。汪曾祺将艺术融进了人生,把命运变成了艺术,他是开悟大道的人,笔下早就没有了患得患失,没有了粉饰纠结,他的东西是真水无香。我喜欢他的画,他的画是高僧只说平常话,是人生的灵感,快乐的日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8:28:09 | 只看该作者
读马原的画:此刻即彼刻



朱俐安



人和人是大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生在原地踏步,那原地有可能水里火里血里泥里不一而足;有的人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不管是羊肠小道还是康庄大道,总之是令人看到了属于他的道路;还有的人,不但走出了路,还令人看到走路的过程和结果,就像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杰作。
第一种人,是凡人,在习性的探索中纠结,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会充满不适;第二种人,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接受新事物很快,并自得于自己的功成名就;第三种人,不但成功还很杰出,他们不但证明了自己的路,还向别人显示了道路的通透性和无所不在,俨然神的杰作。


我清楚地看到了马原作为第三种人的价值。
多年前,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在他的小说中出现,这个颠覆小说叙事习惯的圈套,令当时的读者极为陌生。也使评论界极其感兴趣。马原的小说实验和视角基本是哲学的和形而上的。不能被大众接受,却被小众欢迎,但不妨碍他以先锋的姿态成名。

在这麽多年过去后,我能有机会读懂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的马原是什么样子的,是通过他的画作。真是令人奇怪的方式。

马原好多年不写小说了,对于我来说,这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从来不是作为他的小说家的粉丝存在的;作为他近来画作的近距离欣赏者,,我看到的作品令我惊讶。
我第一次在他的画作中,看到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价值。用什么视角看世界是体现观者高度的最终要件。也是艺术家和作家是否杰出的标杆。
真是太有意思了。
从未学过画画的马原,在他的油画里面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奇怪的抽象,而是极其细腻的具体写实。他的画除了自画像就是家人,动物,无比真实又饱含感情。这是真实的出发点。
其中,冠名的现实感无所不在,与现实感同时存在的是命名和构图中体现的参照物。在艺术创作中,画家关注什么就通过形式或内容表现什么。根据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或风格,评论界会给予不同的命名,而马原既不是抽象派,也不是西洋写实派,更不是现代派的立体主义,更谈不上炫技派。
马原的画独树一帜,以其油画工具呈现写实的厚重,以充满冲击的单色运用把稚拙变成了风格,从人到物,把自我和这个广大的世界连接形成了充满寓意的结构。就像马原的小说,作家马原和故事中的人物马原同时存在。
画亦如此。从自己和家人入手,在自画像,《白马非马》《七星瓢虫在万圣节降临》中,我们能看到画家对自己的关注,这给画作提供了写实的出发点,论证了一切存在的认识都是由自我走向宇宙的规律。


分享到


幅《白马非马》中,年轻马原脸部的神情与白马的轻盈相对,但脸部阴影和浓重的胡须则体现了思考的重量。大面积单色块的红黄绿色,使背景变得抽象,那匹象征意义的白马则以抽象的飘逸质感显得无比真实。


其次,艺术家要表现的不仅仅是自我,他一定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在这个角度,马原表现出的象征的纯粹成为他作品魅力的根源。




分享到


《七星瓢虫在万圣节降临》中,主人公的无比写实的五官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板遮挡,眼神淡定和略带俯视使特写般的注视成为注意力的焦点,而那个点睛的七星瓢虫则在眉心处与主人公并存。节日的面具象征和马原的思考形成了安静完整的当下。


与人或“我”相关联的所有对象成为我们探测世界的参照物,由此,我们得以看清自我生存的世界。在马原的画中,人和我和动物和树木、大海构成的自然界,浑然一体,互为连接,没有主次,在一体的存在中,世界成为多重和丰富的共生空间。




分享到


《老婆是个狗东西》的画面,深浓的绿色草地和红色的河水突出了年轻妻子怀孕身躯上的白色衣裙,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孕育的明朗和生存的阴暗共存。无论从生命本身的流动性联想还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关系来说,马原以年轻妻子做模特的这幅画,动物的安详和妻子面对生活的进行时态,丈夫则隐去不见。使生活充满联想。


《老婆是个狗东西》里马原怀孕的年轻妻子成为模特,就像七星瓢虫在马原的眉心出现一样,一条狗也在《老婆是个狗东西》中出现。
《兔子传奇》是马原大儿子的画像,兔子真切的呈现在T恤上。




分享到



年轻大湾的眉宇之间都是严肃,因为挑衅未来带来的桀骜不驯清楚地写在眼神中,而能否以柔弱的兔子挑战成功?生活会以传奇的姿态填满他的空间。背景除了蓝色一无所有,就像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值得去填充的日子是传奇的开始。


唯一以两条鱼为主角的动物画《他俩有戏》也充分表现了拟人化的情感煽动。那神奇流线型鱼尾的示爱,令人不能相信的柔软,就像那飘逸的白马和七星瓢虫,还有《蝴蝶,书,少女》中,小姑娘头上的装饰发夹和花瓶后面飞翔的蝴蝶。


分享到


读书的少女眼神并不在书上,画面中的四个蝴蝶似乎各有寓意,作为主体的少女在书中获得的和已经看到的足以令她安静的冥想。被用作装饰的蝴蝶和真正飞翔的花间蝴蝶似乎暗示了美的无所不在,及他们兼具固化和活跃的两种特质


在这幅《躲在云上的金牛
偷偷窥望那葡萄紫色的大海》中,金牛真的站在云端,七仙女在海边嬉戏。


分享到


在这幅画中,故事是传统的七仙女的传说,表现确实是西方的裸体。七个裸女体态优美在海滩上以各种姿态嬉戏。而那粉色的沙滩暗示着美好的生活吗?葡萄紫色的大海也许预示着可以看到却不可知的未来。头上,金牛在站在云端俯视着这一切,马原化身成金牛的视线和角度,表达了抽离于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一切如是


这种双重出现的一动一静的现实,构成了马原画作亦真亦虚的结构特点。到了《蝴蝶》达到了极致。画面的空间和颜色的处理,表达了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写实中的变形。就像马原本人,有着凡人所有的特征,又有着天才才有的天真。他们如此奇妙的混合,形成了身为象征者的命运。


似乎在马原的世界中,此刻即彼刻,人和物互为一体,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在一个广阔的视角下,这一切都是互为关联的存在,人的感情和鱼的感情又有什么差别呢?
马原作为作家的身份,使他的画作区别于其他画家,没有自我激情的挥洒,也没有夸张的人物变形,也没有山水田园的寓意,他从动静对立,物我共存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生存的实相。它即是起点,也是终点,即是艺术,也是现实,他即是此刻,也是彼刻。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8:27:15 | 只看该作者
作家与画家的工作都是创造艺术形象,但作家是以文字营造形象的人,其表达方式与画家有很大距离。相比之下,作家能画者要比画家能文者少得多。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极高的赞誉,后世的诗人何尝不想踪迹王维,可又有几人能到此境界?因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能画。就是道破这一点的苏东坡,绘画上的造诣也非同凡响。他们不但能娴熟地运用文学语言,而且能娴熟地运用绘画语言,两副笔墨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所以作家中的画家,尤其是名作家而能动笔作画,如西方的雨果、歌德、普希金、萨克雷、房龙,中国的李叔同、苏曼殊、沈从文、林徽音、张爱玲,往往被传为文坛佳话。最近,彭国梁、杨里昂先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作家的绘画作品,先后编成《名作家的画》外国卷和中国卷各一种,林林总总,竟有七八十位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曾经操起画笔,真让人眼界大开。其中仅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就有叶芝、黑塞、泰戈尔、布罗茨等好几位,有画作流传于世;有的名作家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完全可以与文学成就相媲美;更有几位如钱君、倪贻德,文名甚至几为画名所掩。
    编者的原则是将名作家的画荟萃一堂,所以入选者首先“都有着相当的文名”,至于画的优劣高下则不计。诚如编者在《名作家的画·外国卷后记》中所说:“在这本书里,作家和诗人的画谁高谁低谁多谁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画都是我们所景仰的作家和诗人的画,重要的是这么多作家和诗人的画都汇集到了一起。这仿佛是一个梦中的花园。”
    在这个花园中漫游,时有意外的发现。即如雨果的绘画,多为当时在欧洲并不流行的水墨画,他由喜爱中国文化而爱上水墨画,并且还设计和制作过三十八幅中国题材的烙画。勃朗特三姐妹以小说家名世,没想到她们三姐妹还都能画画,人物肖像与风景素描都颇见功底。因《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享誉世界的劳伦斯,所作油画同样富于情色意味,他的画比小说遭禁的时间更长,但也同样得到高度赞誉,有评论家“将他与同时代的毕加索相提并论”。前些年风行一时的米兰·昆德拉竟然也是画中高手,所作线描画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奇特,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风格。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是中国人从小就熟悉的西方作家,而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造型艺术家,毕生喜爱剪纸,擅长速写,还创作过大量的拼贴画。而中国翻译家林纾的写意山水更为世所重,且曾专门为笺纸作画稿,受到鲁迅和郑振铎的重视。台静农长于治印,亦工于绘事,尤擅梅花,被董桥列为当代文人画梅的高手之一。叶公超早年从师学习中国画,终生不渝,晚年与友人组织画会,所绘兰竹有元人气息。林海音热衷于绘事,以水粉蜡笔绘家乡风物,清新可人。
    编者精选名作家的画作之外,并为每人配一小传,简介其生平,列举其文学成就与画作特色,并配上照片。在每幅画作的下方,也都配有相应的文字,或引作家之文,或摘评论之语,或介绍其影响以至收藏之所,颇便于读者的欣赏与了解。由此可以知道,有些文学名家是从画家转入文学创作的,如俄罗斯的果戈理曾到美术学院专攻美术,但最终为文学的魅力所吸引。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曾去巴黎游学专攻美术,但绘画只成为他终生的“副业”。弘一法师年轻时曾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归国后还做过图画教师。叶灵凤也是始学美术而改弦更张,曾被人戏称为“东方的比亚斯莱”;与叶灵凤境遇相类还有由画而诗的邵洵美。艾青曾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并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为诗人反在其后。
    不少名作家受到规范的美术教育,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从小就受到画家父亲的艺术薰陶,对美术的兴趣与诗歌一样浓厚;爱尔兰作家叶芝也是从画家父亲那里受到感染,并且进过正规的美术学校。闻一多曾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珂乐珂罗大学学习美术,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学者,对美术仍终身不能忘怀,时有画作。李金发早年在法国学雕塑,是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洋雕塑并引进西洋雕塑的人,归国后在西湖艺术学校教雕塑四年,开创之功不可埋没。汪曾祺因父亲善作写意花卉,秉承家学,上学时就以能画闻名。有的作家绘画成就甚高,可以算是文画两栖的一族。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在绘画上的天赋很高,素描、速写、油画、水彩画都达相当水平,尤其是人物肖像画不亚于同时代的职业画家。西班牙现代作家加西亚·洛尔卡只活了三十八岁,但在诗歌、戏剧、音乐、绘画诸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他与“画魔”达利交往颇深,画风亦受其影响,在西班牙现代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苏曼殊一生留下的画作虽仅数十幅,却有“精妙奇特,自创新宗”的评价。苏雪林早年留法先习绘画,后改修文学,而擅长传统山水画,对同时代女画家的作品也有精到的研究。凌叔华曾从慈禧太后的画师缪女士学画,后常入故宫观览、临摹名作,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画展。另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林徽因留下的画作虽不算多,但她所设计的国徽方案、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刻装饰艺术,都是载入史册的作品。
    有的名作家创作的美术作品数量巨大,如雨果的画作估计在三千五百幅以上,歌德一生绘画二千七百多幅,赫尔曼·墨塞四十岁学画,仅水彩画作品就有三千余幅,泰戈尔的画作也多达两千多幅,都是出乎人们想象的。当然也有一些名作家只不过偶尔“客串”一下,像海涅、裴多菲、刘半农、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田汉、赵景深、萧红,传世画作只如灵光一现。
    名作家们的画作多姿多彩,如编者所言,“他们的画自有他们的特色。他们想象丰富,他们率性而为”。有些作家是将绘画作为文学创作间的休息和调剂。但更多名作家的画作则与其文学创作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为文学作品作插图或装帧,以直观画面作为文字描写的一种补充。雨果的画作就有不少是自己小说的插图。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终生与版画相伴,曾亲手制作过多种诗配画的作品集,也为当代诗人和文学名著作过插图,成为英国美术史上的插图大家。英国诗人威廉·莫里斯中年以后致力于书籍装帧与插图,曾花了五年时间为《杰弗里·乔叟作品集》设计了五百多幅插图,请人木刻印制,成为传世经典。而房龙那些引人入胜的作品中的插图,多出自他本人的手笔。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一生创作的七百多幅画,主要也是为自己文学作品所配的插图。中国作家中,鲁迅的画作基本上用于文学作品的插图或装帧。孙福熙、闻一多、凌叔华、叶灵凤、邵洵美、张爱玲等人的画作中,插图与书籍装帧的比例也相当高。
    把这么多名作家的画汇集起来并非易事。有些作家向无画名,有些作家虽能画,也未出过专门的画集,外国名作家的画更有未曾引进国内的,一件件搜寻,真有集腋成裘之苦。而画作较多的人,又有一个精选的问题;成书之时,还要考虑到整体的平衡……凡此种种,皆可见选家也不好做。彭国梁先生在写作之余,近年来选编了好几种与艺术有关的书,都颇有眼光,这与他自己正在学画或许不无关系吧。
    (《名作家的画·外国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名作家的画·中国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3:25 , Processed in 0.0668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