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
何仁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元朝剧作家关汉卿提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教师的地位更是与“天,地,君,亲”并列,成为民间祭祀的对象。
民国曾有两个教师节
中国第一个有史可查的“教师节”是在民国时代。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发起,并联合京、沪教育界同仁200余人,向当时的民国政府呼吁,拟定每年6月6日为中国教师节。他们试图通过教师节来“改良教师生活之待遇,保障教师地位之稳固,提高教师之专业修养”,使之逐步形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
此举得到全国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但遗憾的是,民国政府并没有予以立法承认。
1939年,国民党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开始想到了教育这一招。1939年5月,教育部向国民党中央提出,拟订8月27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既以表彰圣德,亦以振奋群伦”。1943年,教育部正式颁文确定每年8月27日为教师节。不过,战事频繁的抗战时期,教师节只能是有名无实。
小学教师待遇远超县长
不过,民国的教师待遇其实并不像我们相信中那么低。
1927 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教育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教育宪法》同时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在民国,重视教育的官员不少,舍得像张作霖那样下血本的还是极为罕见。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东北的最高统帅。张大帅没读过几天书,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却非常重视人才,舍得在教育上花钱。他曾经规定,要求各县40%的财政收入用于教育。注意,是40,不是4。此外,为防止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情况发生(张作霖还是很懂中国的特殊国情),他还派专员赴各县调查教育经费的去向情况。
1918 年,张作霖创办了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学校免收学费,而且还发给伙食费。人们常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师范学校不仅有免费三餐,而且标准还不低。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伙食早餐为大米粥、咸菜;中午大米饭、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晚饭四菜一汤,皆为素菜。星期六的午餐更丰富,有坛子肉、木须肉、烧黄花鱼、烩海参等。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欣然采纳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他对王永江说: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不管用多少钱,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不仅如此,张作霖还不惜重金聘请全国一流的教授到东北大学任教。东北大学的教师薪水最高时,比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要高出一倍有多。东北大学还为教授们安排宽敞舒适的住宅。教授们回北京探亲,还予以报销往返路费。这与当时各校纷纷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有了梧桐树,好引金凤凰。东北大学的优厚待遇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讲课,根据记载,著名梁漱溟、章士钊、梁思成等,都曾经在东北大学的讲台上留下身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