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刊物中的一朵传世奇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7 11: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庭刊物中的一朵传世奇葩
? 陈华东
一份具大胆放言风格的大众传媒《新周刊》,其2010年第十七期的封面上题有四个大字:“民国范儿”,并配有一幅身着马褂长衫和西服的人物照片,其内刊有陈丹青谈“民国范儿”以及十九个民国符号等一组饶有别致的文章。本期导读是这样写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更何况这是一段与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考察作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的民国范儿。昨天是今天的镜子,也可以是今天的营养。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当代中国人是什么范儿。”当笔者读了由陈丹青所标举的“民国范儿”这样的答问录后,心仪神往,感触良深。盖因新旧时空交替之际,正值笔者初中毕业之时,民国时期社会上可称之为范儿的一些事儿,所见所闻而留有印象者,可以说亦有少许记忆尚存。源于此且缘于大同乡,即不由地勾引起少年时代所略闻的民国时期合肥望族苏州名门张家四姐妹及其胞弟和夫婿之间的那些不胫而走的故事——那些极具“民国范儿”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其故事内容之多面,故事情节之精彩,故事魅力之感人,传颂之经久,早为人知。


    张家四姐妹的祖先曾有过显赫的历史,她们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重臣,咸丰初年廪生出身,光绪初年官至两广总督,后为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淮军二号人物。她们的父亲张冀牖是民国时期一位知名教育家,深受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之影响,倡导新式教育,先在上海办学,后在苏州创办了驰名省内外的乐益女子中学。张冀牖育有十个子女,前为四个女儿,其名分别为元和、允和、兆和与充和,其字则按伯仲叔季之顺序分别为伯元、仲允、叔兆与季充;四姐妹的六个弟弟之名则分别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与宁和。后来有人说,十姐弟的名字具有一个特点,即女子都有“两条腿”,注定要跟人家走;男子都有“宝盖头”,应当留在家里。而后来的事实则是,只有五弟寰和是唯一“留守”在苏州的。更有人说,十姐弟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十个“和”连在一起怎么能不和美、和谐、和平、和睦?!

    说起张家四姐妹,斯时以及后世的文化圈子内可谓无人不晓。大姐张元和(1907—2003),一位典雅端庄的大家闺秀,因受酷爱戏曲母亲的影响,自幼成了小戏迷,时常喜欢领着三个妹妹在家中自演自娱,当年她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即荣膺“大夏皇后”之美誉。后与昆曲小生行当中的全才顾传玠喜结秦晋之好,昆曲即乃他们之间的牵手红线,而后更因成为专工清唱的昆曲名家且毕生为之传授而名扬海内外。二姐张允和(1909—2002),早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素有“白发才女”之称,曾因“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这样的形容词而被人们交口传颂。众所周知,她是如今早已越过期颐之年的中国语言文字泰斗、汉语拼音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的夫人。早年研习昆曲,晚年勤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八旬时还写出了《温柔的防浪石堤》这样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美文。老人谦称“家庭妇女”,实乃中国“最后的闺秀”。三姐张兆和(1910—2003),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十八岁时曾在学校夺得女子全能冠军,有“风尘女侠”之称。解放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执掌教席,后任《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书。她是文学大师、两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的夫人,其间也有着许多动人心弦的婚恋故事。四姐张充和(1913—),至今仍健在,已近百岁人瑞。早年在北京大学国文系读书时,亲聆胡适、钱穆、俞平伯等诸多鸿儒的教诲,终生受益,后与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喜结良缘去了美国。老人的诗词功底,堪称一流,且擅书画,又通音律,尤长昆曲。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教授昆曲和书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七旬寿辰之际,曾撰书一副楹联存世:“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道出了老人所秉承的人生哲学之真谛。   

  行文至此,当对本文之题作一简析。所谓《家庭刊物中的一朵传世奇葩》所言所述,意在对张氏姐弟在八十多年前所创办的家庭刊物《水》作一简略推介。何至如此,乃源自苏州九如巷默默流淌八十余载的《水》,除因时局之变而中断一段年月外,至今仍在汩汩而流。

    张家世代祖居合肥四牌楼附近的龙门巷。时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少女时代四姐妹的文学才华渐次显现后,顷刻间受到学界的关注,不久即享“合肥四才女”之誉。民国元年,张氏举家迁至沪上,复又迁往苏州,定居十梓街附近的九如巷,家庭刊物《水》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至于这份刊物的缘起,当可追溯到1929年。斯时,酷爱文学的张家四姐妹携同六位胞弟中的大弟宗和与二弟寅和,以及她们一位好友窦祖麟,为了追逐新潮,为了抚情抒怀,为了秉持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对社会万象的关注等等源自内心的一缕情怀,从而效仿大观园群钗结社的风尚,以祈展现个性与才艺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水》社,并缘此而创办了家庭刊物《水》,每月一期,仅限于亲人友好传阅。至于《水》的命名,则缘自众姐弟喜欢水的德性,正如张家三夫婿文学大师沈从文后来著文所言:“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诚哉斯言!然而创办家庭刊物《水》,其旨趣之初,仅限于这个特定圈内人和事的成长足迹、往事回忆、情感交流与人文探讨等方面的记载、表述与评论,但待逐次而集大成后,则足可视为社会万象的一个缩影,民俗文学的一株旁枝,家庭刊物的一朵奇葩。至于《水》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先后设有家族列传、时代琐记、秋灯夜雨、乐益百年、昆曲之页等栏目。而其文字体裁,更可谓应有尽有,无一或缺。故在一时间内,即被出版家范用赞誉为“二十世纪的一大奇迹”。严锡明曾在复刊第三十二期《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上善若水》的短文,其中一段文字曾这样言道:“少年时代的张家四姐妹在家中成立‘水社’,创办了社刊《水》,发表自己稚嫩的作品。张家六兄弟亦不示弱,出版了《九如巷》刊物。不久,《水》浸润了《九如巷》,遂合为《水》。……从此一泓清水浸润了张家姐弟近七十年的岁月。”诚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诚哉!水流云在而云散“水”在。

    兰心蕙质的四姐妹在其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早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久传颂的华章雅韵,每每读后,则在心灵上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抚慰向我慢慢走来,顷刻间犹如倾听了涧溪旁的潺潺流水,山林中的空谷足音,致而得到清濯而升华。至于以张家四姐妹为主人公而娓娓道来的那些不胫而走的各类故事,更是枚不胜举,其中大都缘自她们的同辈或晚辈或又晚辈的知情者和某些怀着景仰的研究者,藉助生花妙笔采撷编织终而形诸于文字,既动听继而令人动容,既隽永继而令人寻味,可谓传颂至今而不断,绕梁三匝而不绝。多少年以来,兹因笔者曾与张家一位后人在一所高校共事,当闲暇之际,她不时向我口述她那四位祖母辈老人的许多动人故事,令我肃然起敬;特别是讲了有关张家十姐弟创办的家庭刊物《水》的诸多花絮,更令我兴致盎然;故而将其重点一一迻录在案,以作备忘。当日晷行至2010年仲秋,这位刚刚退休的张家后人,又在网上给我传来了多份复刊后家庭刊物《水》的全貌,这才使我有幸见到了“庐山真面目”。读后深感创办家庭刊物之举,不啻在一个家族里开了先河,并为有文化背景的家庭树立了典范。愚在揣想,这种借助刊物形式,以达联络亲情抒发衷肠之目的,恐系原本的初衷,然而一路走来,却也逐次地彰显了激浊扬清彰善瘅恶的社会意义。若由此点着眼,正如《新周刊》所云,当可认为这也是一种“范儿”。喜闻近年来,为了向公众展示这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家庭刊物《水》的文选《浪花集》已经出版发行了,且其回忆性佳作问世亦为数不少,但尽管如此,笔者依然萌生了泚笔作书的念头,从而撰写了这篇短文,其立意仅仅在于将这复刊后家庭刊物《水》的丰韵多姿的面貌作一简介,以飨对此怀有兴致的读者。

     随后流年似水,且而年齿渐长,加之世事变迁,众姐弟或因就学或因求职或因寻梦而各自西东。斯时,正值生命力旺盛的《水》,只好戛然止步。据张家九弟、现仍居苏州九如巷、且已年逾九旬的寰和老人在《〈水〉——张家十姐弟的故事》一书的前言中言道:“时光荏苒,岁月沧桑,1995年10月26日,允和二姐为了加强血脉相连的亲情,搜集先辈们的事迹,让后代更多了解他们,向海内外亲人们发出倡议信,决定重新复刊《水》,此举受到了亲人们一致的支持和响应。1996年2月,《水》复刊号第一期在北京出版,允姐任主编,兆姐任副主编,十三期起由寰和任编辑,改在苏州出版,复刊初仅发行二十五份,现增至近三百份。”其实,二十五份复刊号,说是发行,只是留给十姐弟自己及其后代,以及几个最亲近的朋友而已。然而其后不久,《水》从九如巷不断地汩汩地细淌而出,随风潜入,无声地滋润着读者的涸辙心田。自此以续,每期逐步增至三百份,其情其景,那就不一样了,而是广为流传。说到复刊,还有一则趣闻,即前几期的组稿、编辑、打印工作都是由二姐张允和承担的,她自封为主编,封三妹这个老资格的大编辑为副主编,范用则称此为“世界之最”:最小的刊物和最老的主编。而张允和感觉良好,说自己是“三自”,即自鸣得意、自得其乐、自命不凡。

     家庭杂志《水》复刊后第一期是在众姐弟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之下,而于1996年2月7日在北京问世的。首篇当然是主编张允和的复刊词,次第则分别是余心政的“启蒙教育家张冀牅”、张允和的“一封电报和最后的眼泪”、张兆和的“《从文家书》后记”、刘文思供稿的“张宗和日记摘录”以及张寰和的“编后语”等;其附录则有张霭青手书、张冀牅早年送周有光远行(赴美留学)的诗词以及张充和词选《望江南》等等。   

自复刊号《水》的问世,至今已超过第四十期了,而自第三十三期起,除纸版外,还出了电子版,由从文老人之子龙朱主编,至此,中外网民均可有幸阅读到这本极具特色的家庭杂志了。

    行文至此,笔者特将《水》复刊第四十期的介绍大概,以飨读者。其封面的照片就是写意张允和的美文《温柔的防浪石堤》的摄影作品,内有陈光中的新著《走读周有光》。其中“张定和纪念专页”,是为2011年以九六高龄而驾鹤西去的著名作曲家张家七弟张定和所设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38 , Processed in 0.0862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