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去旅行,让相机待家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8 17:4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去旅行,让相机待家里○作者 Nick Trend 《 青年参考 》( 2012年06月06日   38 版)


    如果真想体验令人惊艳的新事物,就把相机留在家里,亲眼看个仔细。
    想想看,你有多依赖照片来回忆假期?多年来,我出门度假都刻意不带相机,几乎不曾留下照片。
    我一点也不觉得错过了什么。我认为当整个体验过程不受拍照干扰时,记忆反而更加深刻。
    以下就是一例。1990年,我前往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野生动物园,能和野生动物如此近距离接触,令我又惊又喜。即将破晓之际,天色昏暗,我在小径旁看着三头母狮踱步而过,至今记忆犹新。我还记得草叶上一颗颗浑圆的露珠,还感受得到非洲夜晚残留的寒意;最后一只母狮行经小巴士时,尾巴轻轻摇摆的弧度也还历历在目。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其他旅客猛力要为后代子孙捕捉当下那此起彼伏的快门声。
    他们看到了我所看到的景象吗?我想没有。如果你眯着一只眼看镜头,或老想着下一张照片要如何取景,怎么可能看个仔细?
    抱此想法者似乎不止我一个。最近有人问旅行作家保罗·索鲁对摄影的看法,他这样回答:“我从来不带相机,我发现拍照会破坏观察的敏锐度,同时也会干扰我的记忆。不过,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如此。”
    拍照不仅减损旅人观察的敏锐度,也可能破坏旁人的兴致。记得几年前造访印度泰姬陵时,多数游客不仅通过观景窗来感受眼前景致的美丽和伟大,同时也期待我们这些不照相的人让开,别挡了他们的镜头。
    没错,照片的确可以留下比较完整的正式记录,拍照者知道自己看到什么,至少知道自己拍下了什么。我的记忆可能不可靠,或是当时有4只母狮子也说不定;或许轻摇的尾巴在下意识里,与同一趟旅程中的另一个记忆混淆了,我无法确定,但真有那么重要吗?
    就另一方面来看,其实拍照者的记忆也不见得可靠。我们很容易将照片视为备忘录,但你记得拍过的每张照片吗?我肯定不记得。很多照片捕捉了被我遗忘的片段,我当然还记得影像中的场景和人物,但不确定自己真的体验了那些时刻。
    我觉得拍照让人不再仔细观察,打断了发现新事物的兴奋情绪。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情况更糟,现在你不是通过镜头来观看拍摄的目标,而是盯着电子屏幕。而且拍下照片后,还必须继续看着屏幕,确定照片以你可以接受的方式为自己捕捉了记忆。
    至于摄像机呢?我觉得问题更多。在滑雪度假的尾声,女儿第一次参加滑雪障碍赛时,你是以双眼直接全程看着她比赛,还是通过镜头?很多家长都是通过镜头观赛:我女儿表现得好极了。她不仅留下一段精彩的个人影片,也拥有一段记录获胜、落败或是摔倒的完整回忆,但拍摄的家长却错失了那些片段所带来的神奇感受。
    是什么促使我说出这些想法的呢?是伦敦的泰特英国美术馆举行的一场历史水彩画展。展览的作品成于摄影尚未普及的年代,艺术家记录了游历英国和欧洲的所见所闻。
    那些十八十九世纪的旅人以画笔捕捉了经典的旅游景点。这些画作就像多数的水彩画一样,没有细腻的工笔描绘,而是自由写意的挥洒。即便如此,完成这些画作的重点仍在于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那过程甚至在下笔前就已然展开。画家需要先决定视角,架好画架或画板,然后好好观察。
    这些旅人亦没有为记录景象而打断体验的过程,反而因为仔细观察而强化了当下,想必也加深了他们个人的记忆。
    当然,他们有的是时间,这对21世纪的多数人来说实属奢求,更何况现今会作画或素描的人并不多。但我好奇的是,如果可以摆脱相机的制约,我们是否就能看得更多,而忘得更少。
    □美国《读者文摘》台湾版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46 , Processed in 0.0650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