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调皮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00:4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调皮的智慧
王灿明

    这是一则经典的故事。有位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他进一步分析说:“这种行为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故事中的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并没有因为孩子把一块名贵的金表当成“玩具”拆卸而大动干戈,而是独具慧眼,从中发现了儿童身上最可贵的探究精神,认为如果这种可贵的探究精神能够发扬光大,说不定还能诞生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呢!
    顽童非常调皮,喜欢摆弄玩具,甚至拆卸手表、电视机,令许多家长烦心。然而,当我们走进顽童的精神世界,会惊人地发现,顽童和其他儿童相比,创造性更强,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可能性更大。当代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淘气是儿童“智慧的表现”,是儿童“可贵的品质”,如果一个儿童一点儿也不顽皮,就意味着他内在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在沉睡,没有得到发展。已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一次,我在一位朋友家吃饭,席间他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典型的调皮鬼,因为过于顽皮,加之成绩又不好,而经常受到老师的“警告”。然而,午饭以后,他的孩子和邻居的儿子的谈话却让我刮目相看。
    他的儿子说:“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邻居的孩子想了想说:“不知道。”他的儿子大笑,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他原来是盲人,治好后一进隧道,以为又瞎了,于是就自杀了。”
    接着他又问:“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而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请问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这次,邻居的孩子知道了脑筋急转弯,但转了几个弯都不对,而最妙的答案应该是:“因为几个人乘坐的热气球要坠毁,扔了所有能扔的东西后抽签,抽到最短火柴的自杀。这个人抽到了最短的火柴,就只好自杀了。”
    他的儿子又大笑,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怎么也不会。再来一个简单的问题。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他们希望侏儒越矮越好。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请问他为什么自杀?”
    这个问题把我们在场的大人也难住了,大家纷纷猜测,都没有想到最佳答案。最后,还是他把答案告诉了我们:“因为高个子侏儒把矮子侏儒家中的木家具全部锯短了,结果瞎子摸到看不到,以为自己长高了。”大家才恍然大悟。
    这个孩子很调皮,经常恶作剧,成绩也不理想,家长十分担忧,但他具有非凡的智力潜能,到底他是否就是“不堪造就”呢?我想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或许对我们很有启示。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对儿童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其实,分析性智力不过是内容宽广、结构复杂的成功智力的“极小一部分”,也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斯腾伯格称之为“呆滞的智力”,它只能对孩子在学业上的成绩和分数作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较少发生联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们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学习就是读书,教师和家长往往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来给孩子排队,搞得优秀学生压力很大,也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束缚了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我提倡一定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潜能、个性与特长,在他们智力的创造性、实践性和分析性方面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
    请不要害怕孩子的调皮,真正要担心的是你有没有一双陶行知先生那样的眼睛,只有善于发现孩子的智慧,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家庭百事通·成长》2008年第1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0:54:06 | 只看该作者
《家庭百事通》2008年第3期“名家专栏”
  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
王灿明

    欢快活泼、高能量的顽童,或许经常会惹你烦恼、生气甚至愤怒。我们常常看到他们在音响店里淘碟、在操场上玩球、在网上冲浪,那么兴趣盎然,而老师却往往批评他们“玩物丧志”!他们在地上和稀泥、捏泥巴、玩打仗游戏,不亦乐乎,而父母却常常呵斥他们:“这么脏,不准玩儿!”
    要知道,孩子是很喜欢玩耍的,玩是所有孩童的本能,孩子们基于他们天生的嗜好来玩,以自己快乐而神秘的方式四处游逛,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昆虫生物学家法布尔在《童年的回忆》里这样写到:“昆虫和小鸟都是孩子们的朋友,前者的样子深受喜爱,孩子们喜欢饲养蚱蜢和粪甲虫,后者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它们的巢、蛋,以多姿的形态,丰富的色彩,很早就赢得了我的心。”
    现在,人们提起詹天佑,都知道他是一个神童,是清朝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但有谁知道,詹天佑也曾经是一个不守老师规矩、私拆父母闹钟的淘气孩子。8岁那年,他进入私塾念书,可塾师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陈腐内容,让天资聪慧的小天佑感到枯燥无味,头脑发胀。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这类“新知识”,他擅长于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满口袋装的都是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只要一有空就摆弄着玩。有一天,他对家里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东为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地走?乘家里的大人不在,小天佑把闹钟拿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大卸八块,把零件拆得满地都是。他自己的脑筋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他一边拆着,一边这样思考着,居然把整个闹钟拆开后,又凭着记忆把闹钟复原了,他也因此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正是这份对机械的好奇,为詹天佑开启了一扇通往工程科学殿堂的大门。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和儿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更是鼓励儿童的自我探索,提出“敢于把时间白白放掉”,强调成人要把时间与权利还给孩子。事实上,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儿童的游戏,看到就是孩子们忘我的、尽情的、不知疲倦的充盈着生命活力的状态,他们“被抓住了、被震撼了、被弄得神魂颠倒了!”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诗人的白日梦》中这样分析:“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像的诗人。你看,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们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舍得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和注入自己最真挚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形式的玩耍都是一种智力活动,都是一种体验性学习,都是儿童通向成人世界的精神旅行。
    近十年来,一些著名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立法,如《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已把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1990年召开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明确提出“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娱乐与消遣的权利,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儿童的发展权”。
    我们要尊重顽童玩的权利,更要引导他们在玩耍中增加知识,增长智慧。史蒂芬·葛莱恩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医学领域有过杰出的成就。有记者采访他:为什么您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他给记者讲起了一个童年时代的故事。
    五岁那年,有一天他想尝试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实在太滑了,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牛奶溅了一地。他的妈妈跑过来一看,非常吃惊,但她很冷静,故作惊讶地说:“这真是一个牛奶的海洋。你想不想在牛奶的海洋中玩一玩呢?”
    本来他心里就很不安,这下可高兴了,将他的大头鞋一下子踩在牛奶的海洋中过起瘾来。几分钟后,母亲对他说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制造了像今天的场面时,都必须把它打扫干净。懂了吗?”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好,现在,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和拖把这三样工具来打扫,你想选用哪一样?”他选择了海绵,很快就把“牛奶的海洋”打扫得无踪无影。
    接着,他的母亲开始对他进行“强化训练”。母亲说:“我们把瓶子装满水,看看如何才能不让瓶子从手中滑落?”练习了几次之后,这个五岁的小男孩完全掌握了瓶子的特性,瓶子再也无法从他的手中溜走了。母亲没有劈头盖脑的批评和训斥,反而引导他进行体验性学习,使他很快就掌握了取奶瓶的方法,从而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史蒂芬·葛莱恩对记者说:“从那时起,我知道自己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在葛莱恩的母亲看来,玩是儿童的自由,是他们的自然天性。确实,玩之于孩子,正像工作之于成人,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通过玩,他们释放着大脑的潜能,感受了世界万象,体验着人间冷暖,形成了多元智能,正是在这些快乐的游戏中,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成长,明确了人生的“风向标”。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学习,请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3:30 , Processed in 0.0706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