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情此境——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01: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情此境——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人生
邢 晔
鲜花绽放在眼前,绿草铺展在脚边,而鸟鸣,也几乎婉转在发际。
对于李吉林老师来说,最美妙的,还是童声。
   2004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在坐落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里,李吉林像以往一样,开始回忆自己的情境教育人生。
    李吉林没有时间回忆。即使二十多年来从未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她的时间仍然不够用:一套完全体现了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紧张地编写,教育界期盼已久的《中国情境教育》双月刊的创刊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还有《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不少报刊、出版社的约稿,还有国家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的重大规划要求李吉林务必参与,还有一些国际教育会议的诚恳邀请,更重要的,是她的学生,是她一生热爱的孩子们……
    李吉林必须回顾。国家教育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有20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应该留下自己最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不仅在全国得到推广,还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于是,一本预计25万字的教育思想回忆录《情境教育的诗篇》,作为国家教育部的重要出版项目,一天之内就通过国家级出版社的立项,从此,李吉林每周都会接到来自北京的催稿电话。
    那就回忆吧,那些引导童心的岁月回声,那些改革教育的时代履痕。
儿童时代从18岁开始
   1956年,刚满18岁、扎着两条小辫子的李吉林,以22门“5”分的全优成绩走出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快乐地走进了当时的女师附小,也就是现在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走上了漫漫的教师之路。
    童年贫苦的李吉林,常常幻想着当一个教师是多么快乐而有趣啊!充满诗意的憧憬,使她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这一年,师范毕业生可以报考大学。可是李吉林没有改变志向。她能歌善舞,又会弹钢琴,被文化部门看中了,要抽她搞文艺;参加排球队去南京比赛,省体委干部见她灵敏矫健,又劝她留在跳伞队,可她认定了“我读的是师范,我的职业是教师”。
    这一年,李吉林持续一生的儿童时代开始了。
    操场上,她忘了自己是个女教师,和班上的男孩子一起奔跑着踢足球;下课后,她又成了鸡妈妈,和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班上一个男孩子没能和大伙儿一起戴上红领巾,他伤心地哭了,李吉林也哭了……这一年考试时,作文题目是《我的班主任》,想不到那么多学生写了李吉林,表达了对她的热爱。她第一次品尝到当教师的幸福,这是人生一大快乐,是其它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这种独特的感受,让她刻骨铭心。
    多少年后,李吉林在一篇文章中谈起自己的教师生涯,她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
    一个引领儿童长大的儿童。
情境教学:心灵的幸福远航   
    既为人师,如何将孩子引领到智慧的彼岸,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年轻的李吉林开始了朦胧的思考和最初的探索。1958年,年仅20岁的李吉林就小荷初露,被江苏省教育厅邀请参加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4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全省小学语言文教学座谈会上,颇有新意的发言赢得许多专家的赞许。
     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历史创痛,1978年,已至不惑之年的李吉林深感中国教育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过分偏重认知,忽略了情感与创造性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儿童潜在智慧的开发与生长。于是,她向学校提出,从一年级起,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就这样,李吉林将自己推向了生活的浪峰波谷,成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最早的一个弄潮儿。40岁,女儿、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将这些与一个勇往直前的改革者联系起来,常人多少有些难以想象。然而,李吉林却昂然站到了激浪拍击的船头。
    这是一次艰难而幸福的远航。二十多年来,李吉林以女性特有的韧性与顽强,承受种种挫折的煎熬和求索的艰辛,把实验坚持下来。她从外语暗示教学(当时也叫“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
    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美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她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数为2680多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五年下来,李吉林实验班的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整个区的优秀率的12倍。
    在致力于教学实践创造的同时,李吉林开始了她对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理论反思和探索。不久,上海教育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就先后出版了《情境教学详案精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等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还获得了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图书评比一等奖。若干年后,李吉林又相继出版《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等著作,并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日益显示出她作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气质。在建国50周年之际,她的专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又获教育部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她连续第二次获此殊荣,在全国教育界也是独一无二。她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师报》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被国家教委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八个科研项目之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该项实验和科研成果。“情境教学法”被收入教育辞典,成为公认的教学模式。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项实验,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人们也不知道,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十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寒假里苦学不辍,在炎暑中笔耕不息……
情境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磨剑十年,李吉林已由一名初试身手的实验者变成一位成熟的小学教育改革家。在实践探索中,她认真研究了现代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理论。她还博学四方,借到全国各地上课讲学的机会,向教育理论家、学者请教,与各地教育名家交流切磋。李吉林深切感到,如果缺少前瞻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察辨,教改的战车将陷于盲目的沼泽之中。
    同时,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着独到领悟和对儿童有着挚爱深情的专家,她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的知心人。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物。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也即“思量着做”和“做着的思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而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向自己比较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她与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李吉林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其间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统整性、涵摄性的教育效应,实现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它连续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这在中国教育界绝无仅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先后发表她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情境课程的开发》、《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等论文,人们从中看到了情境教育主张的基本轮廓。《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一文还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5周年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情境教育迅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响应。
    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李吉林教改实验试点的班级已达1000多个,情境教育的种子已播遍华夏大地。中国教育电视台还曾通过卫星向东南亚华语地区播放了李吉林主讲的系列讲座《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二十一讲,反响十分强烈。“情境”、“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儿童教育的一个时代话语。这些年来,大江南北留下了李吉林传播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主张的足迹……
    随着情境教育实验的深入展开,通师二附小和更广范围的孩子们不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不再为做不完作业而垂头叹息。他们再也不是笼中鸟、池中鱼。“童话节”、“读书周”、“腊梅节”、“到北京去”、“沿着红军的足迹跑向前”……情境教育把金色的童年又还给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在通师二附小学校门前的墙壁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它是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宗旨,也是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现实。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
    五十年不倦育人,五十载无悔求索,李吉林誉满天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及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殊荣与桂冠,鲜花和赞赏,恐怕还没有一个小学女教师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
    但李吉林很清楚,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她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建设跨世纪优秀教师群体”的构想,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典范形象来影响一群人,建立一支锐意进取、继往开来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她的设想和提议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通师二附小于1990年春天成立了全省(也许还是全国)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李吉林亲任培训中心导师,从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乃至人生志趣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悉心扶持、培养。为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岗位成材,她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放弃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时间和休闲假日,费尽心血,吃尽辛苦,可还是那样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她为青年教师上了上千堂示范课,不厌其烦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还亲手帮助制作教具,有时还把路远的青年教师带回家一起开夜车备课。在青年教师心目中,李吉林不仅是可敬的师长,还是可亲的慈母,她把大量的心血都花在年轻人身上,把许多机会都让给了年轻人。“中心”成立以来,已有数十位年轻教师在全国讲学百余场,既锻炼了他们,又展示了他们,受到普遍赞誉。许多青年教师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在市、省、华东地区以至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成为校长、副校长和省内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不少领导和专家称赞说:“李吉林坚持在小学,不仅自己出了成果,还带出了一批人,难能可贵!”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就是一个教育家的襟怀和心愿!
    她说:“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               
“有情有境导童稚,无怨无悔见精神”           
    1996年12月,中央教科所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70多位全国教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江城南通,对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理论研讨,高度评价了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国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一直关注和支持着李吉林教改实验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早就用“有情有境导童稚,无怨无悔见精神”来称誉李吉林。为了表明对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不懈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小学教师的坚定支持,这次,他搁置了繁忙的公务,不远万里来到小城南通亲临这次研讨会,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是这样评价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这种探索,是小朋友的需要,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如果提高一点来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国家四化的需要。”播种者的秋天是何等的令人快慰啊!
    1998年,甲子之年的李吉林,这位教育的老兵,又为教育事业超龄服务了五个寒暑。子女、亲戚、好友都劝她退下来颐养天年,她自己也渐渐感到年事渐高,精力也在下降。但她歇不下来,她离不开蹦蹦跳跳的孩子们,舍弃不下令她梦系魂绕的情境教育。情境教育已具备扎实的基础,构架也基本成型,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充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召唤。她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1998年11月,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第一个以教师个体的教改研究成果命名的研究所——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在通师二附正式挂牌成立,李吉林亲任研究所所长。同时挂牌的还有“江苏省小学教师情境教学培训基地”。王珉副省长专程来通并为研究所和培训基地揭牌。
    李吉林像一个忘记时间和年龄的人,每天到所里上班,规划、管理、指导情境教育的实验,辅导、培育青年教师……几年下来,她瘦了,鬓上的白发更多了,但精神依然矍铄。在她的指导下,情境教育的探索又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各个学科的情境教学实验顺利结题;《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开发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在优化的情境中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都通过了开题论证;情境教育乡村实验基地挂牌成立……
    也许,李吉林还是无法完全忘记时间,因为,过去的每一刻,都藏着那么多教育的欢乐。她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家窗前曾种过的那盏小五角星红花。那是班上最小的学生吴洲来探病时带来的礼物。孩子说:“开五角星的小花,很好看,保佑老师身体健康。”她被孩子天真童稚的举动和象征着深厚师生情谊的小五角星花深深地感染了,病情似乎一下子好转了许多。啊!心灵中开出来的花,红得那样鲜艳夺目,香得那样沁人心脾。在漫长的教书生涯过后,她还能清楚地记得教过的学生的名字,还能记忆起他们像春天鲜花那样生动的笑颜。而孩子们常常沉浸在她的课堂里,即使下课的铃声也不能惊扰他们。学生们都以在她班上学习为自豪,许多她的老学生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她的门下。为什么李吉林有这样大的磁力?不仅因为她有精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艺,更因为她对孩子满怀挚爱深情。一位与她相知颇深的老专家、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潘仲茗这样描述李吉林:“她热情地追逐着生活中和儿童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用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书写明天的诗。”
    今天,我们看到,在无数可爱孩子的身上,正活跃着李吉林的美好时光,和她生命为之融注的教育诗篇!
    儿童,教育,情感,这是李吉林的今生今世。
    兴趣,智慧,人格,这是孩子们的此情此境。
    明代诗人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在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情境教育世界里,李吉林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1:23:54 | 只看该作者

从小学教师到著名儿童教育家
——李吉林给我们的启示
文/王亦晴

  “一个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了50年的小学老师,能出‘文集’,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事。”李吉林在不久前举行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这样说。尽管她已经拥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情境教育的创始人、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等许多头衔,但她依然像50年前一样,生活在江边小城,工作在那所她18岁时就走进的小学里。在她看来整日和儿童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

  就是这样一位毕生扎根于教育一线的小学老师,她的教育思想却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教育专家、教授的关注。今年529日,80余位教育专家聚集在京城,对李吉林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热烈研讨。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的价值,高度评价了李老师的探索精神,并指出李吉林是真正从我们中国大地上走出来的教育家。

  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用50年的时间实现了一种飞跃。她向我们诠释着什么叫执著,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李吉林曾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正是通过这种特有的儿童视角,她强烈地感受到教育必须给予儿童快乐、灿烂的童年。为着这样的理想,1978年已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的李吉林,放弃了充满鲜花与掌声的轻松道路,选择了艰辛探索,就在这一年开始了情境教学的实验。她以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一干竟是28年。

  起初她移植外语情景教学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而很自然地从“情景”联系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把儿童带到生活的情境中,以此改革作文教学。丰富鲜活的生活使儿童走出了写作的苦恼,变得有话要说,乐于表达了。作文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真可以说是突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难题。但是,李吉林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她的目标始终在前方。

  第一轮五年的实验,李吉林没有一分钱的课题费。需要教具,她自己找材料动手做;需要演示实物,或借或自己掏钱买……

  她心甘情愿地、快快乐乐地做着这一切,去追寻她心中的完美之境。

  李吉林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读过硕士、博士。她以诸多名家为师,苦读大师们的著作。从夸美纽斯、卢梭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从鲁迅、巴金到托尔斯泰、雨果;从西方古典文化,到中国诗词歌赋、古代文论;所涉范围之广可说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她的苦学为她的实验探索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当然仅仅是积累并不能成就李吉林的探索,她的成功不是靠书斋里苦读读出来的,而是一个善于思索的“思想者”在实践的沃土上“耕耘”出来的;是经历了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反思中点滴形成的。没有“思”与“行”,书本上的理论永远无法站立起来。

  她研读“意境说”便能悟其精髓,抓住其“真、美、情、思”,运用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确是达到了教育的高境界。民族文化给予了她智慧的启迪与文化滋养,使她的教育探索烙上了中国的印记。有专家指出:“意境说”所强调的情感的、审美的以及广远的意境,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这正是中国式的情境教育的可贵之处。

  28年来,她从不间断地用笔写下思想的轨迹。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后来又是奶奶、外婆,李吉林不得不承担这些角色所付予的责任。同时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育者,李吉林更有将她的教育主张表达出来的使命感。她放弃了无数的假日和组织安排的疗养,谢绝了多少次外出教学,使自己专心致志地做着、想着、写着。把自己在实际工作当中的种种心得,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她从实践的基础上提升、飞跃,概括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李吉林以她独有的“学”、“行”、“思”、“著”高度融合的探索方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道路,而她的成功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

  正如青年学者肖川所说:“一个教育家,他的实践探索会影响同时代人的教育行为,丰富、提升或者是改变人们对待教育的情感、态度和评价。他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一定会赢得众多的追随者。”李吉林正是以她的风范影响了身边这一大批年轻的老师,而这种影响力也已拓展开去、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

                                                            《中国教育报》2006-9-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4:26 , Processed in 0.0699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