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作文注入生命的活力
——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大同二小 吴琼容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写什么”“怎么写”“写得好坏”都是老师说了算。这样一来,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文难作,难作文。面对单一的材料,统一的要求,思维受到限制,内容千篇一律,更无真情实感可言。这种传统的写作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文教学的要求,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其弊端,有一种责任在迫使我在作文教学不断摸索,探讨和改进。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前导松,后导丰,适当指导贯穿始终;让学生由怕作文到爱作文;变“要我写”到“我要写”,让疲倦畏惧的作文注入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指导 作文 评改
传统作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供继承发扬的精华不少,但其是封闭型的,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课堂上,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小学生对作文“自主”和“自立”的心理需求,有意无意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那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心弦呢?
我在本文中就命题、指导、训练、评改四环节,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对症下药,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命题阶段
过去的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有些训练题虽然是划范围自由拟题,但范围规定得很狭窄,学生很难自由写作。这样,学生就常常是被迫作文,常常是虚构、套作。新课标在这点强调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我们从现行作文竞赛和考试作文命题上就已感受到这一点。例如:去年六年级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我爱……》,是半命题,而且选材范围很广,写人、景、物都可以,学生不担心离题,写来有话可说。
另外,作文题材的选择,必须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例如,可以让学生写抒情式作文,如“××,我想对你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可以让他们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我能不____吗?”、“我最讨厌 ____”等;写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写读后感,写书信等。
自由命题作文给了学生写作的自由,少了限制和顾虑,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当然就不惧怕作文了,当然就有一种“我要写”的欲望了,学生有话想说,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
二、指导阶段
素质教育呼唤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新课标也为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要求,给予了指导,可我们依然我行我素,还在走传统作文教学之路,尤其体现在作文指导上。也许我们太不相信学生了,总把学生抱在手里不放。先指导如何审题、立意,再指导选材、组材,然后讲写法、讲思路,提示开头、结尾,最后还要念上几篇范文,才诚惶诚恐地让学生习作。等把学生作文收来一看,这哪里是学生的作文呀,简直就是老师语言的复述,而且“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新意。故此,我倡导“先写后导”,学生习作前,我们只需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明白:①本次习作要求;②应注意事项,然后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强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学生不用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地写,自主地尝试。
新课标对学生作文要求放低了,隐去了“有中心”这一提法。可有些教师还大肆强调“中心明确,积极健康”,学生只好煞费苦心地编造“思想健康”的内容,说上几句“漂亮”的话语,迎得老师的“胃口”,然后获取高分。似乎写人就写人物的优秀品质,写事就是好事,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事,写景就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老师们,我们的小学生怎能承担“文以载道”的社会教化责任?我们的作文教学岂不是“代圣人立言”?
故此,我们在学生习作前要轻松指导,放松要求,让学生放胆作文,有话敢说。
三、训练阶段
1、把握训练层次
就小学生来说,作文训练要先从“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开始;而后“能不拘形式、自由地写见闻和想象”;最后达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这样有层次进行,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尤其是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我们不能把调子定高,让学生一见作文就怕,让他们知道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我口写我心。”
2、丰富训练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最怕无素材。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多开展活动,如:游戏、球赛、运动会、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升旗仪式、班队会、献爱心、小实验等等,都是学生获取素材的好途径;指导学生观察身边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有发生发现的事,迅速记下来,哪怕是暂停讲课,也让学生立即写下当时所见、所听、所想;让学生由校园走向生活,进行参观、采访、调查、慰问、服务、扫墓、看表演等活动,也不要放过“五?一”“十?一”外出旅游的好机会。总之,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无处不是创作的源泉,关键是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细心捕捉,用心记录,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养成写真人真事,说真话,吐真情的好.习惯。
另外,广泛阅读,也是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世界上的文豪没有一个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莎士比亚自学成才,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都是学法律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鲁迅则是学医出身。由此可见,丰富的知识、经验、阅历、感受,才是写作最重要的根基。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应挤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多看电视,多看报听广播、上网查资料,多渠道接受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当胸中有了大量积累、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文章。
3、拓宽训练形式
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学习《小英雄雨来》一文后,让学生训练分小故事空行的形式写作文;我班有同学看到《儿童文学》上采用小标题形式布局全篇,她也学着列小标题来写小说;有人还仿照《西游记》等名著分章回写了小章回小说呢。这无疑就摆脱那种“三段式”的作文老套路,体现生命个性的风采。
四、评改阶段
评改的优势,不在于如何细致入微,也不在于如何详尽周备,更不在于满篇改得通红,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独特的发现,在于能不能发现学生的习作个性,能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全班每篇作文都精批细改,教师劳神费力,结果只是多投入少产出。他们拿到作文本,关心的只是作文的评语和分数,然后就塞进书包不去理会。我们应该给学生自我修改的机会和权力,培养学生“精批细改”的能力,让他们自评、互评、全班评,在自我评改的过程吸取长处,改正缺点和错误。
另外,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情绪低落。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是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帮助学生分析,朦胧和平等到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虽然文章缺点很多,但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挖掘其“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喜乐和写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加以改革,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和创新作文,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参考书目:
1、《谈作文教学的“新概念”》 柴向阳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谈小学生习作指导》 张田若著 河南教育报刊社2004年4月版
3、《作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 周一贯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