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德舜书法作品集序
益阳这地方文风很盛,特别是近现代,经常出大文人,出艺术大家。要不是偏于一隅,加上经济总量不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可能还不止出这么些人。就当下,就我所熟悉的书法领域而言,益阳民间那可是藏龙卧虎。前些年,安化大山深处的大福坪,出了个鲜为人知的农民书法家肖岳虎,年近八十参加全国农民书法大赛,夺得了唯一的一个一等奖。他的情况被当时的省书协主席颜家龙先生知道后,说是很想见见这个人,看看他的作品。后来,颜公真的把他请到了省城,在看过他的作品之后,一时感慨不已,对他的艺术是赞赏有加。
可叹肖岳虎还没有等到真正成名就撒手走了,他留下的可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遗憾,我以为,相对个人而言,社会和地方的遗憾可能更大。当然,肖岳虎走后,益阳的书法并没有出现断层和空白,有实力的老一辈书法家还大有人在,那会儿,光城区就有松风书社的“五老”——马文卿、刘弼良、奉时可、刘竞泉、徐德舜,有罗肯荪、姚泰、郭道康、贺宇声、张百超、莫仲池、徐荣华等等一大帮人。我以为,把这些人的书法拿到省里,甚至是更大的平台上去和同龄人比对,真的是一点都不逊色。
可惜的是,这些书法家一直就蜗居在益阳这个小城里,他们自己缺少冲出去的决心和勇气,缺少一种自信,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和态度,当然也缺少走出去的机遇,缺少把其艺术推向更高平台的动力和推手,缺少炒作的动因,所以及至今天,他们大抵还没能走出益阳。
就在他们踟蹰彷徨的时候,他们的年纪是一天天大了,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一个个走了,最近几年,贺宇声、罗肯荪、奉时可、马文卿、张北超已先后西去。留下来的几位名老书家,也都是八十岁的人了。鉴于此,珍爱老书家的艺术生命,让他们的生命在其晚年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让他们的艺术在书坛找到正确的定位就成了我们这些后来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前不久,徐德舜先生找到我,说是打算办个展和出作品集,想得到书协的帮助。我马上答应,表示一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说干就干,我要他准备好作品,书协出面邀几个人帮他斟酌筛选筹备一下。
就这样,我们到了徐老的家。到他家之后我才知道,他老伴高血压中风已经几年,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年,徐老一边照顾老伴的衣食起居,一边勤奋创作,于不知不觉之中写出了大量精美的书法作品。因为作品充足,而且质量上乘,我们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就把它给选定了。临走,徐老对我说,要我为他的作品集写个序,作为这次展览的前言。我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我犹豫,是因为之前在他出字帖《徐德舜书千字文》的时候本人已经给他写过一篇文章了,我怕再写会写不出新意所以不敢再写;我之所以最后还是答应他,是因为我被老人的求索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不忍心在八十岁老人的热情上面浇冷水。
说实在话,徐德舜先生的书法我一直喜欢,尤其是他的楷书。在众多学写颜字的人中间,就他不拘成法写得活泼灵动,写出了性情,写出了自家面貌,造就了自己的风格和程式,而且能大能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大者极具庙堂之气,小者又极富文人情怀。我想,单凭这一招鲜,他就足足能够在书坛找到应有的地位,何况他的行书和隶书创作,也有不小的成就呢!我这次看他的新作,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隶书。平心而论,我以前也看到过他的隶书作品,当初给我的印象是泥古而少了自己的面貌,求新又流入俗气的泥潭。可是这次看的感觉真的是有眼睛一亮的惊艳,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恰如其分。他的隶书明显地加入了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在这段时间里,徐老在临帖上下了苦功,他临了《张迁碑》、《宝子碑》等经典,并经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将古人的优点融入自己的笔端,创作出了即具古风又有新意的字型、笔墨和样式。这样的隶书无尘无染,入古脱俗,风骨高标而雅俗共赏,我真的喜欢。
徐德舜先生是我市“80”后书家第一个办个展的人,我相信,这次展览将为他的艺术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出益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洞开一扇门。这次展览只是他过去创作的一次小结,他现在和将来的精彩还在后头,他身体健康,心态年轻,他的艺术之路将遍布阳光。我甚至期待在更大更好的展厅看他下一次的表演。
附:
灵动圆浑续楷则
———书法家徐徳舜印象
益阳书法界有个“松风书社”,社员五人,按年龄大小依次排列是马文卿、刘弼良、奉时可、刘竞泉、徐德舜。因为他们都已年过古稀,其中年纪稍微小一点的徐德舜也都74岁了,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他们为“益阳五老”。
这五老在书法上都成就很高,其字也是风格不一,各有所长。用几句话概括也就是:马文卿的大字、刘竞泉的小字、奉时可的怪字、刘弼良的方字、徐德舜的圆字。
按理,这五位先生我都该叫老师叫叔叔才对,在我还在进行书法启蒙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声名远扬了,其中几位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当过我的老师指导过我。正因为这样,我一直对他们满怀敬意。当然,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最忠诚的朋友。前些年,他们办书展,请我做学术主持,我所有的意见,他们几乎是言听计从,其谦逊和认真的态度令晚辈感动。
五老中,我认识最晚的是徐老徐德舜。那时我一直住在资水北岸,又在老益阳市那边工作,认识的人,大都是那个小范围内的,而徐老独居于水之南,所以我一直无缘与他相识。
不过,尽管相见恨晚,但见第一面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1985年,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湖湘书法大赛”。经市里初赛之后,我被选拔到地区参加复赛,复赛地点就设在地区花鼓剧团的排练厅里。那天我运气不好,我抽签要写的内容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笔画太少很不好写,所以我随便写了几下就交了差,剩下的时间我就在场内四处溜跶。我发现,在我旁边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头发都白了,中等个,大眼睛,厚嘴唇。他一手颜字小楷写得极好,引得周围的人都放下笔来围观。
这个人就是徐德舜,他的名字是我询问主持人之后才知道的,他当时还在任上,担任着益阳建筑设计院院长一职。
与徐老来往得最密切的是1989年,那年,接到浙江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的邀请,益阳市书协组成了一个6人代表团前去参加“第一届兰亭书法艺术节”的系列活动。徐老和我作为代表团的成员都到绍兴去了,我们在一起朝夕相处十多天,从那开始,我才对徐老和他的艺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1933年,徐老出生在沅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见他从小好学,尽管家里生活艰难,在他7岁那年,还是想方设法把他送进了私塾。他在私塾里学了三年,然后跳级进入小学,高小毕业后,因其成绩优异,又被保送到国立十一中,最后因家贫交不起学费而无奈放弃。
他在上私塾的期间,发现先生的字写得特别的好,因为心生羡慕,于是萌发了学习书法的兴趣。
先生姓易,名瑶龄。易先生写得一手好颜字,当时街上有好多招牌和楹联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所以在当地很有名。那时,每逢先生写字,旁边肯定就站着一小孩,那孩子看写字看得入神时,嘴巴眉目也跟着老师的笔调一起一伏。这孩子不是别人,正是童年的徐德舜。
也就是从那时起,徐德舜得到了最好的书法启蒙。在易先生的指导下,他先描红,然后才开始对临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接着又学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和《勤礼碑》,他每天写字,易先生都在旁边耐心指导,从用笔、结字及至一些文学常识,他都会一一讲解。
就这样,经过先生的悉心指点加上他本人的刻苦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练出了一笔好字。让他的先生和父母看见后好不喜欢,易先生更是几次当着他父亲的面表扬他,说他学书法有灵气,将来一定有出息。
1947年,徐德舜到益阳学徒,这时他仍没有停止书法练习。他白天做工,晚上写字,那时不管一天有多忙,工作有多累,他都坚持下来了。有一天,他写着写着老板来了,他心想,坏了!这事让老板知道了肯定没好果子吃。因为那时还没有电,晚上写字要点油灯,而油灯里的油是老板的,用多了,老板自然会怪罪。就在他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收场的时候,老板却拿起他的习字本翻看起来,并且连声说好,好!还鼓励他,要他继续练下去,末了又嘱咐他,要他写字不要偷偷摸摸躲在寑室里写,寝室太挤,不好写,以后干脆到柜上去,那地方宽敞,好写字。就这样,徐德舜一练又是几年,几年下来,他的书法已打下扎实的基础。
刚解放,徐德舜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接而又走上了领导岗位,以后几十年,因为工作太忙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这时他很少写字了。然而即便是这样,他对书法的热爱仍没有一丝改变。只要有空,他仍要习惯性地在家里读帖,偶尔还会临一下帖。遇上出差,他最喜欢浏览街头的楹联牌匾,如果是游览名胜古迹,他还会主动去寻找那些残碑断碣……
不过,他真正把书法检起来,将其当做晚年的事业来做,那还是他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
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也随之焕发了青春。这时,他也退到了二线。退下来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笔墨纸砚来写字,他还订阅了《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接着又参加了陕西长安书法函授大学为期两年的学习,并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到了一起,定期聚会,共研书艺。
这期间,他系统的学习了钟繇等人的小楷,并创临结合,写出了一批小楷作品送到外面参赛或参展,得到了一致好评。
在大家的赞扬声中,他没有迷失自己,他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接下来,他比以前更努力了。这时,他写字像着了魔一样,一天要写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要写上十个小时。他写过的纸是一刀又一刀,用坏的笔是一支又一支,临过的碑帖是一本又一本。
为了扩大视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和能力,这一时期他不但遍临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大唐中兴颂》,以及黄庭坚的《苦笋赋》,还有何子贞、张瑞图、钱南园、华世奎、谭炎闿等明清及近代大家的法帖,而且还对六朝碑版下了一番苦功,诸如《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及《龙门二十品》等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不屈不挠的努力下,他的书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个人艺术风格也水到渠成的显现出来。
自唐来,学颜字者特别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颜楷被作为书法入门的第一范本而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可是学者众而成者少,一千多年来,也就何绍基、钱南园、华世奎、谭延闿几人成就了正果。所以,徐德舜要在法度森严的颜楷上开出一片新天地真是何其难也。另外,写楷书易死难活,要将其写得既轻松又灵动真是难上加难。然而,所有的难处,在徐德舜的笔下都迎刃而解了。
徐德舜的楷书继承了颜书的精华,结字雍容大度,用笔丰富多彩。而与之相效,在灵动上似乎更出一筹,在变化上又更多一点。颜字宜大不宜小,而俆字则能大能小。大者气向万千,小者端庄儒雅。当然,有如此评价也并不是说徐字超越了颜书,而只是说他在颜书的领域里有了自我的小天地。他在笔法上进行了成功的开掘。
我喜欢徐老的字,尤其是他的小楷,在湖南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我真还没见过写颜字小楷比他写得更好的人。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字就有的认识,时至今日,这认识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是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强烈。
这些年来,徐德舜的作品屡屡入选省以上书法大展,并多次获得各种大奖,选入“颜真卿书法大赛作品集”等6种选集。1990年,他的小楷集《徐德舜书天下名篇》出版。他的艺术事迹也载入了《中国书法家大词典》及其他多部典籍。由于硕果累累,他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加入了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且成为了我市的家喻户晓的书法名家。
徐老写字,一直抱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心态,如今,他已经是七十有五的人了,然而他的身体却非常丰富强健,每天一大早,他就提着桶,手持大笔在公园一角写开了。由此,我们期待他的艺术再一次飞跃,他的人生更加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