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指望一课成名了
牛棚不扫
1
很多年轻老师和我聊,书记啊,啥时候给我包装一下,让我一课成名啊?
我说,难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说了半天,这年轻人也没明白。
后来,类似问法还不少,我不耐烦了,决定写一篇博文。题目就叫《年轻人,别指望一课成名了》。当然,这里的成名指的是成为名师。(应该是小语名师,所谓成名是指全国知名,不论在哪里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说你的名字大部分得知道才算全国知名。)
当然,很多老师也很有水平,甚至比一些全国知名的水平还高,但毕竟没有知名,因此,本文不讨论名师水平高低,只分析享有知名度的教师成名的原因。
另,有很多做实验成名的教师,如丁友宽、李吉林老师等,本文也不详述,只关注那些靠课堂教学成名的名师。
有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名师成名往往是区域性和群体性的。如江苏徐州,出了于永正、张庆、高林生、徐善俊等一批名师,这是区域性的崛起。跟江苏于永正几乎同时成名的全国有一大批人,如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等,都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是群体性的崛起。
名师区域性崛起、群体性崛起,这本身就值得关注,但书记我并不想讲这点,我要讲的,是什么促使他们成名了。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正是改革开放加力的时候。
人们被耽误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干劲全使出来了,国家刺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新政策频频出台,各行各业都在向前大步迈进,眼光都在向外极目远眺。教育也不例外。教师们已经荒废了多年的教学业务迫切需要熟悉,需要规范,人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外面的景象,听到外面的声音呀。在这种需求下,多年来未放下课堂追求的于永正们被身边的人承认、推荐,走出了各自的地区,走向了全国。
于永正们从走出地区到红遍全国的成名之路,至少用了十年(不包括他们之前寂寞岁月里的储蓄)。
3
进入新世纪。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动静最响、寄予期望最高的新课程改革开始了。
动态、文本、生成、对话等一系列课改名词铺天盖地而来,师范教育几乎空白的老师们傻眼了。这些词听听都陌生,怎么会理解呢?于是一批新课程专家纷纷登场了,各级新课程培训如火如荼,专家们的阐述报告一场接一场。可老师们还是不懂。怎么办?
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等优秀教师此时先走了一步,在课堂上真切的演绎了传说中的人文性、生成、尊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等新课程概念。
老师们服了。哦,原来,新课程的课应该这么上啊。
于是,王崧舟们成名了。全国各地都争抢着邀请他们过去示范。
王崧舟们从地区到红遍全国大约用了五年(当然不包括他们的寂寞锤炼岁月)。
4
2002年左右,全国能上网的老师们忽然发现有了教育论坛(其中也有小语论坛)。比如,人教社的小学语文论坛,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苏教版的凤凰语文论坛等。
原先老师们发出声音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走官方之路,而那是极少数人的幸运之路。现在,老师们突然发现在官方渠道无法获得的权利突然在小语的论坛里满足了。
于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往往还不能普及上网)的老师们不约而同汇集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论坛上。大家就小语的热点、焦点问题纷纷发表看法,有不同意见然后开始争吵,在争吵中人们的水平逐渐高起来。
争着吵着,一些媒体开始注意他们的声音了。于是,约他们写稿,约他们上课。经过论坛炮火洗礼的这批人开始发力,新的一批名师很快走向了全国。
今天大家熟悉的这批名师,几乎都是最早混论坛的。如,张祖庆网名叫温岭祖庆,人教论坛知名网友;戴建荣网名秋寒,人教论坛知名网友;刘发建网名落地麦,人教论坛知名网友;魏星网名甜甜的语文,凤凰语文知名网友;高子阳,凤凰语文知名网友;张学青网名小青,教育在线知名网友;朱煜,教育在线知名网友……(当然,还有书记俺,也混迹于各个论坛,变化马甲东砍西杀,可惜因为书记长得高大而魁梧,英俊而潇洒,被很多人妒忌,因此,未能红遍全国也。)
而同时期的全国小语大赛,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是名师诞生的几乎唯一通道,现在,成名的路很多,这条路反而荒芜了,从全国大赛走出来的,几乎都籍籍无名了。(蒋军晶在参赛前在网络上已经红了,因此,不能算全国大赛的功劳。)
戴建荣们红遍全国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5
至此,我们发现,几乎每一批名师成名都有一个大的社会因素在促动。
于永正们是改革开放,王崧舟们是新课程改革,戴建荣们是网络论坛。
现在,这些名师都还活跃在教坛上,并且在以后还将持续活跃下去。
可是,几年之内,中国社会在求稳、求和谐,不会有大的改革因素了。还有,新课程改革哪怕遭人诟病,也不会倒回去再走回头路,因此短期内不会再施行新的课程改革了。另外,网络论坛早已衰微,现在是突出个人特性的博客时代、围脖时代了——连人都不凑到一起了,咋个能汇聚起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呢?
6
因此,再期望以课成名,这将是近期内很难的事儿。
个别人会冲出来,那是极其偶然的。你还在对名师盲从吗?(2014-12-04 ) 转载▼
[url=http://search.sina.com.cn/?c=blog&q=%C0%D7%B7%F2&by=tag][/url] | |
今天,最让我震惊的消息,莫过于看到郑立平老师在群里转发的关于雷夫的消息了。 这条发自齐鲁晚报的消息说,中美两国的雷夫原来不是同一个人。红遍中国的美国教师雷夫,在美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甚至在中国他让人嫉妒的“全美最佳教师”奖,也是假的!! 多么狗血的情节,呵呵。 我无法想象每一个被雷夫的《第56号教室》鼓舞的热血澎湃的老师,此时此刻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不相信的疑惑?抑或是感觉上当受骗的愤懑?我想,都应该会有的。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又会觉得所有的这一切,其实源自我们的自作自受。不管是商业炒作也好,还是名人效应也好,谁让我们自己当初选择雷夫的时候,不是理性的在听其言、观其行,而是在看(听)了他的来头之后,选择了盲从! 不客气的说,这种情况其实具有普遍性。 不管是像雷夫这样的洋名师,还是国内的名师,当我们在大规模的宣传中获得他们的信息的时候,都是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的形式出现的,出了多少本书,获得了多少多少大奖,伴随大量的一边倒的媒介宣传,利用我们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心理,我们许多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理性,个人崇拜主义就开始泛滥了。 而如何化解这种情况,我想唯一的方法,还是得时刻保持自己的理性吧!因为,丧失自己的理性,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附录:中美两国的雷夫原来不是同一个人
第56号教室没有奇迹
2014-12-01 来源:齐鲁晚报 我有话说
刨根“全美最佳老师” 正是雷夫在中国的“火”,吊足了王一菲的胃口。 根据学校的地址,司机把王一菲很快拉到了雷夫所在的洛杉矶霍巴特丛林小学。 一片很普通的美国教室,“不是很大”,这是王一菲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全美第二大小学”等曾经在书中出现的宣传语,与眼前的巨大反差,让她有点儿泄气。 看到王一菲脖子上挂的相机,雷夫赶紧提醒她:“学生、教室、学校……任何地方都是不允许拍照的。” 王一菲很不解,“随便拍学生涉及隐私、肖像权,但我好不容易来一趟,拍一些学校、教室的照片也不行么?” 一位雷夫的同事小声“安慰”她说:“你已经很庆幸了,雷夫老师从来不让你这样的来访者到学校里来,一般都约在别的地方。” 谈到王一菲设想的合作,雷夫说,他只想为中国的教师做演讲,不希望学生直接到“56号教室”体验。 随后,王一菲粗略地参观了学校,而从踏入霍巴特小学到离开,她一共呆了不到十分钟。 告别了雷夫,王一菲在回宾馆的路上见人就问:“认不认识雷夫老师?全美最佳教师?”结果,被问及的美国人都摇头:“没有听说过。” 雷夫在中国如此出名,美国人怎么可能不认识?回到国内,王一菲第一件事就是向朋友们核实:雷夫到底是不是美国最佳教师。 手机很快收到了回复:台湾教育界的学者称“没听说过,估计是商业炒作”,宋宇所在学校的校长也称“虽然多年以雷夫为榜样,但从没亲自到雷夫的学校去看过”…… 这让王一菲非常不安,“如此受追捧的美国教育专家,难道是我们自己打造出来的?” 王一菲让正在读新闻学硕士的朋友小卢查查美国媒体都是如何报道雷夫的。借助在美国的同学,小卢很快将雷夫及其学校的基本资料及媒体报道找了个遍。 关于“美国最佳教师”的称号,小卢发现,雷夫1992年获得的是迪斯尼公司颁发的杰出教师奖,这些教师获奖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也不是由于他们培养了有成就的学生,而是因为他们创新的教育方法。 王一菲在参观第56号教室时,雷夫曾指着贴在墙上的各个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资料称,这些学生都是他教出来的。 “雷夫教的是五年级学生,至于学生以后考入名牌大学,与雷夫到底有多大关系,这个很难说。”小卢说。 小卢还查到,美国的确有一个国家教师的奖项“nationalteacheroftheyear”(年度国家级教师),这个奖项由总统亲自颁奖,也只有获此奖项才有可能受到总统接见。小卢认为,关于雷夫曾受到四任美国总统接见的宣传语并没有相关新闻佐证。 至于雷夫获得的英国女王mbe勋章奖项和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小卢从新闻报道中看出,获奖原因是雷夫带领学生参与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项目有益于英美关系,和教学业绩并没有关系。 美国媒体曾这样形容:“说真的,没什么可大书特书的。” 被鄙夷和被推崇的中国教育 雷夫在中国内地教育界突然蹿红,并非没引起国内一些教育界人士的警惕。 质疑的声音最早由扬州大学的教授朱季康发出,他在一个集中了很多学者的qq群里问:“有人听说过雷夫吗?这个在中国现在非常红的所谓的美国最优秀的教师,为什么我在美国的网站很少查到他的新闻?” 对朱季康的疑惑,2013年4月,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魏忠就在博客中发布了《5分钟看清楚雷夫》,通过一系列数据图表进行了分析。 朱季康发现:雷夫在这个美国加州犯罪率高发的学区,教授的阅读和数学课程,评价稍高于同类学区,但即使如此,本校也没有因此教育水平被普遍带动,从州政府的评价来看,成绩有,但有限,本校的5年级15位老师没有从他的教育成果中得到明显效果;本校的数学其它年级甚至更差,结论:一个普通的优秀教师,基本没有推广性。 在魏忠看来,雷夫是一个普通的优秀教师,基本没有推广性。 雷夫在美国的确没有“火”过。朱季康说:“我现在很怀疑他的中国行,背后是商业利益在炒作。” 朱季康认为,优秀的经验需要交流,但是如果是一个优秀教师就可以在中国被捧上天,就有点愚民了。 不过,少数人的质疑早已淹没在对雷夫的追捧大潮中。至于原因,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于洪波认为,目前社会上对教育批评的声音较多,“人们就向往着在一些国外教育专家身上找到‘灵丹妙药’”,而美国作为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必然成为国人学习的对象,“全美最佳教师”自然更受欢迎。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2月,由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上海和武汉,想找到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 代表团成员大多是英国的数学专家和中小学校长。特鲁斯说:“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 从2013年9月以来,已经有几十个各国教育代表团及参加教育峰会的团体到上海联系考察。 为何外国人要来中国取经?“原因在于,上海基础教育的水准目前已经很高。”于洪波说,上海学生pisa测试已第二次名列“全球第一”:2009年首次参加阅读能力测试便拔得头筹,2012年再次参与数学能力测试优势显著。 pisa测试是一套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用来考查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15岁青少年,是否掌握了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指标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经营杭州一家教育机构的刘松说,其实许多国内习以为常的做法,早已成了国外教育界人士眼中破解中国经济社会瞩目成就的“上海的秘密”。比如,中国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交流,家长更多参与孩子学习过程,营造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文化等。 然而外国对中国教育的“探秘”与中国对“雷夫”们的追逐仿佛在两条平行线上,缺少交叉。
于洪波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我们的教育,我认为也应该有自信。” 没能与雷夫达成合作意向,王一菲打算抽时间到美国多呆一段时间,好好研究美国教育的现状及优缺点。 王一菲说,也许该冷静下来好好照照镜子了,中国教育不该仅仅是人们一味鄙弃的对象,它更需要的是认真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积极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