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2|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网管-服务生-管季超歪批云梦青年书家-文涛君-临《贺兰汗-造像记》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5 16:5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网管-服务生-管季超歪批云梦青年书家-文涛君-临《贺兰汗-造像记》帖

文涛按:


       临写此字:
优点:掌握基本形态,对结构处理较好。加入平公造像些许笔法。
                    缺点:贝字中间两横无变化。力字钩画提出过于简单。贝字转折处,本想平淡化处理。结果反而失去了字本身的艺术效果。
                    改进:要突出字本身笔画的变化。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4:05:41 | 只看该作者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6:47:16 | 只看该作者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征稿启事


    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中国书法篆刻的艺术成就,进一步繁荣书法艺术创作,推动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和谐发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决定举办“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
              许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许昌市书法家协会
              北京翰林一峰文化艺术中心
二、组织机构
1、组委会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组委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承办单位及协办方有关领导共同组成。
2、评审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暂行办法》组成评委会,负责进行评审工作。
三、作品
1、投稿
书法:书法作品书体不限,除册页、长卷外,一律为竖式,尺寸不超过六尺整张(180cm×97cm)。所有作品请勿装裱。
篆刻:篆刻作品寄印稿6——10方,须附两个以上边款,贴在不大于四尺对开的宣纸印屏上。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者寄篆刻原石2方参展,原石归展览承办方所有。
2、范围
    凡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书法爱好者均可自由投稿,投稿次数不限,投稿一律使用真实姓名(与身份证姓名一致),化名重复投稿者不予评审。
3.、费用
    每件作品收参评费40元(请勿在信封中夹寄,海外需汇40美元)。凡未收到参评费的作品不予评审。
4、备注
    请在作品背后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固定电话、手机)。草书、篆书作品请另纸附释文,个别异体字请附文字出处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参评费汇款单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
四、评审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大展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明确对违规者的处理办法,评审工作于2013年5月份举行,由主办方核对原作准确无误后,及时公布评选结果。
五、展览与出版
    本次展览开幕式于2013年9月在河南省许昌市举行,展出入展作品300件以上(含10件优秀作品)。本展开幕之前出版《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
六、作者待遇及相关责任
1、评选出优秀作品10件,作者奖金每人10000元(税后)。入展作品300件以上,每件作品付作者收藏费1000元(税后)。
2、所有优秀、入展作者均由主办单位颁发“钟繇奖”优秀、入展证书。赠送《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一册。
3、非中国书协会员作者作品入展本展,作者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之一。
4、本次展览活动优秀及入展作者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入展作品证书、作品集等,由承办方负责在展览开幕后两个月之内发放。
七、征稿日期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至2013年4月30日截稿。以当地邮戳为准。
八、收稿、收费地址及联系人
1、收稿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大道中段市委六号楼许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邮政编码:461000
   联系及收稿人:刘绍典
   电话:0374——2192777   2965777
2、收款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大道中段市委六号楼许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邮政编码:461000
    联系及收款人:陈红芹
    电话:0374——2192777   2965777
九、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联系人:郑培亮    李宁
    电话:010——59759814     E-mail:zgsxzlb@163.com
十、其他事项
1、评审期间,将对部分作者进行抽查面试。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等问题,经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将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处理。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A座616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邮政编码:100083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2年  月  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2:15:20 | 只看该作者
==文涛为吾新友,既勤且敏;[摇滚青年]也是真率的网友。两位哈是我喜欢的网友!

==窃以为,学书必历三重境界,方可破茧成蝶:

1,‘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语];


2,‘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语];


3,‘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语]。


----三个阶段,三种阶段性任务,拾级而上,不必图快!!!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1:15:08 | 只看该作者
温故知新——读《书法门诊室》的感想


  近来研读了王道云《书法门诊室(1)》、达斋、魏翰邦的《书法门诊室(2)》(下称《书》)。书中选取了20世纪书坛大、名家62人的行草精品佳作,“进行直观、准确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点评”(编后语)。从情理法美等方面剖析了这些杰出书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必然或不然的成果,是目前探求书法创新、再认识书法创新的最好的学习研究范例。

  书法创新是“书法热”的难题,书法界几乎人人创新,而又多数选择了行草书体。“大胆取法现代书家甚至是当代书家已成时风”《书·序》。那么,怎样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如从理智认识上说,一是理论清晰明白,二是指导实践创新。从个体创作上说,一是理论模糊,仅有创意,而创意往往孤单零散难成系统,任创意驱使却悖了情理法,合情理法却束缚创意。二是缺乏理论,创意也朦胧,而又性好翰墨,那只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于是书界呈现丰富多采、庞杂怪异的体式和风貌。如此种种,在上世纪杰出书家和创作中也是比比皆是。《书》就多位名家书法创新品析的结果几乎一样,成败参半。为了对书法创新有深刻认识,録数例如下:

  1.吴昌硕:自出新意,落入拗峭村夫气。

  2.康有为:放笔自矜,肆而不醇。

  3.齐白石:雄迈草猛,大师称谓应商榷。

  4.李瑞清:再现北碑,俗在过度颤掣。

  5.于右任:神韵超迈,病在随意。

  6.徐生翁:出奇制胜,执拗偏狭。

  7.沈尹默:领袖群伦,难去字骨俗韵。

  8.王蘧常:左盘右旋极尽装饰。

  9.郭沫若:一代文豪,才学为书书荒。

  10.沙孟海:雄强生风,失之霸悍。

  11.谢无量:虚和冲淡,一味稚拙成病赢。

  12.王世镗:点画失当,何谈比肩汉晋。

  13.陆维钊:创新未臻身先死,即非传统亦非新。

  以上均为上世纪代表性书家,他们的学问、道德、功力、才华堪称一代人杰,他们成功的一面固然为书艺增光添彩,不成的一面亦可昭示后学,对书艺发展亦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可以说,“书法时风”,正是这些大家们的成和不成的创新影响以及后学不明原由而全盘学习造成的。这种情形,好像白石老人早已料到,告诫门人“不要学习人家的短处,更不要把人家的长处体会错而变成了狂怪,因而,就误入歧途”。书法变得狂怪了,是创新?还是误入歧途?难道可以撇开传统任意创新?难道自古以来没有的而在现在人的笔下出现才是创新?回答是否定的,一是理论上讲不通,二是创作中的情理法美等艺术规律方面也行不通。艺术因有种种规则才成其为艺术,规则即构成艺术美的常形、常理、常情、常法。把创新理解为对美的规律的突破、破坏。这就好像足球运动,一个球门,球场边界等是规则,在这个范围内,冲过重重拦阻而进球是精彩的。如果四面八方都是球门,球场无边界,没有了规则,足球将不成为足球了。又如做人,做人应严格按照与动物截然区别的人的规则生活学习工作,突破了人的规则,必然成为非人类了。但是拿“流行体”的观念说也是创新,结果会变成疯子、狂鬼……突破和失去了的道德,自古以来不分中外概被称为衣冠禽兽,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诗画曲词等,代代创新发展,可以不讲或突破人的规则道德吗?书法又岂能特殊例外?自然道理如此,人事情理如此,美丑法理如此。因而可知,艺术的创新必须遵循艺术规则,即在常形、常理、常情、常法中提炼升华成形式不同、内涵不同、意境不同的艺术个性美。这就是古贤说的和而不同,“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书谱》)。和是前题,是继承,又是融会时代。不同即是出新,艺术所需要的,创作的是这个不同的新。潘天寿指出:孔老夫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原来“新”字,其实从“故”而来。这个新,用生命体比喻更形象,即上代繁衍出新生代,新生代与上代有密切的继承,而新生代又有与上代截然不同的个性个体。艺术创新应是这个自然规律长盛不衰的道理。违背这个常理,肯定是徒劳无功,偏离这个常理,肯定是昙花一现,而又被视之欺世、媚世。苏东坡指出:“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这段话可作为“流行体”的注脚。

  艺术创新是个漫长的过程,非朝发夕至的儿戏。在上世纪的艺术家中,齐白石是最执着的“胆敢独造”的创新代表,他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但他的创新耗费了一生心力,方始精神化为物质—和而不同的齐白石艺术风格。门人弟子不下千人,晚年时时告诫弟子:“卅年删尽雷同法”、“与天化造同工苦”、“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在篆刻方面,最具胆魄的是“不知有汉”的精神,但他还是谆谆嘱咐弟子“老实为正,疏密自然”(白石语均摘自《齐白石谈艺録》)。由此可说,艺术创新本应是人类文明、高尚、艰苦的独力完成的脑力劳动,创作的艺术品是这种崇高的道德和生命与最美的形式合一后的物化结果。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自身修养。修养什么?要求“文质彬彬”,即培养崇高的道德、高尚的品格、丰富的学识,还要勤学苦练造就的能力。这样自会创作出艺术精品、便不会“用人间偷窃法”,何用挖空心思去搜求狂怪的形式、奇异的方法。如能认真想想,为什么“不用人间偷窃法,大江南北至今无”,就会理解艺术创新,并会慎重地看待创新。有一个不辨的事实,历来都是讲创新的多而虚,讲继承的少而空,真正的艺术家都讲的真实而可行。不可轻看继承,人类文明是依赖代代传承才得以发展的。继承与偷窃是两回事,继承是传承人类文明,并使文明发扬光大为己任,偷窃是争名夺利为目的的。只有真正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才能柳暗花明别开生面。

  (作者:张会义)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1:13:11 | 只看该作者
书 名:书法门诊室
  作 者:王道云
  出 版 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8-1
  版 次:1
  页 数:82
  字 数:
  印刷时间:2005-12-1
  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
  I S B N:9787534411199
  包 装:平装
  8618467


内容简介  远古蒙昧时期的中国、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印地安人穴居的山洞,都出现笔画刀刻的纹样图案,而这种图案进而衍变为象形意趣的图画文字,则只有中国了。自此,汉字走向艺术,开始它的蹒跚起步。


作者简介  王道云,1948年9月8日生于江苏。80年代初,在大学教执书法、美学。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书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专业书法家。少年时,在美术史家俞剑华、罗尗子指导下,学习文史,兼攻书法。以明清艺术史、中国书法批评为研究方向。学书自唐碑入,上溯\"二王\"、北碑、汉碑,复又探颐宋、明。力求碑帖相揉,逐渐形成劲健豪迈、雄厚儒雅书风。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书法、印章、文史论文数十篇。80年代书论:《论书法美的本质特征》为\"意象\",得到学界首肯。专著《龚贤研究集》(上、下册,下为合著)为明清文艺史研究重大成果。《美与欣赏》(合著)种的\"书法美行商\"对书法进行全方位的审美观照。长期埋首教学、研究,不喜交游,今年始参加中日、中韩、国内外书展及学术交流。1998年任首届江苏省美术节书法评为、2000年第六届国际艺术节书法艺术总监。


目录  序
  1 自出新意 落入拗峭村夫气
  ——昊昌硕
  2 冠绝群伦 胜在生拙 败在生硬
  ——沈曾植
  3,放笔自矜 肆而不醇
  ——康有为
  4 自立风貌 难脱垫肩陋习
  ——郑孝胥
  5 浑穆高逸 食古未化新
  ——曾熙
  6 雄迈草猛 大师称谓应商榷
  ——齐白石
  7 妙造自然 高处不胜寒
  ——黄宾虹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0:03:37 | 只看该作者
[梦砚轩主]论跟帖的艺术:


      古言:言吾好者是吾敌,道吾恶者是我师。中肯、准确的言论,即使过于偏激,应该是促进我们书艺的催化剂;是激励作品更上层楼的苦口良药。 但如果言过其实,词不达意未免误人子弟!但愿摇滚青年属于前者!而且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摇滚青年。不过,我还是希望摇滚青年业余学点批评的艺术。 比如说一个人肥胖,就是富态;长得瘦,就说精干;老苍,就说成熟;说一个人跛了,就说腿脚不便等等-----------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7:35:36 | 只看该作者
[孙伯翔书论]   
    书艺之道,当以勤奋为主,然勤奋以酷爱为前提,没有酷爱便没有勤奋。
    圣哲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如此,学字亦如此。
学书当学法,学法当从古入,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承认是源流之理,毋庸置疑。我们讲的从古入手是强调以名碑、名贴来作为法则深学,不是任何一种都可以作为法源,比如无名的或以刀以笔的小墓志、小造像。刑徒砖以及竹简、木简、一般的写经等等,只有取其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学隶书的只取汉简为法,不临礼器、曹全、张迁诸名碑。学魏碑的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而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论经书诗为宗,虽是学古,却是歧途。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56:57 | 只看该作者
北碑的三条道路
    乾嘉碑学之兴,实藉金石文字证经订史。与魏晋玄学迂阔玄远,不着实际,异曲同工。考疑古籍,避祸全身,是清人朴学之由也。
地不藏宝,古碑频现,与之风会。先是考古者,后是学书人,古文字篆隶书法一扫疲苶,因此复兴。邓石如卓越的实践,以布衣之身誉为国朝神品,一改书史高宦名流高名独享,古之未有,耐人寻味。
然北碑始于咸同之际,方兴未艾于绪宣,成果于民国大陆期,成为时髦之学(若从民间日用考察,从清的北碑期到新中国的初期,民间所遗存契约、医方、账簿、信函、抄本等的书写状况,依然是从唐碑入手的帖学,从我在西安文物市场书摊上,十多年的经眼和收集,竟没有一件是写碑体的,与书史上的碑学书法的争奇热闹,也是耐人寻味的。包世臣“十室之邑,三尺竖童”之说,似有不实。)
为了阐释的便利,将北碑成果期的民国书法家的三条道路,列叙如下,就教于同道。
一、
学者对碑的雅驯化
前期,张裕钊、赵之谦虽然在碑的特征化、表面化的取法上具有雅驯化的倾向,但后期的梁启超、赵熙、于右任、马一浮、弘一、谢无量、鲁迅、黄宾虹等人更彻底的将北碑的取向内化化了,可以说是自碑兴以来的消化,成熟期。这批学者既有对于自东晋南朝以来的汉文化帖学正统的领悟,同时又没有了科举考试的羁绊,及日常的大量书写,形成了碑帖的融合,既有帖学的流畅书写,又有金石意趣。这种融合,深究其理,是学者们将金石意趣的碑字,不懈地一步一趋地完成了汉文化(或儒或释或道)精神皈依。这就是虽然在书法笔墨表现上,不够宏阔,被周汝昌老先生斥之为“小头锐面”的董其昌,但在帖学完成文化的精神皈依上可谓是大成者。所以我们对书法品评标准的仁智之争,正源于对碑、帖、碑帖融合三者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模糊。
民国学者固守者汉文化的精神家园,自觉的完成一个人向文化的皈依和升华,对碑的笔墨性与对帖的文化性的综合能力,使人高山仰止。
二、
遗老一族发思古之幽情
康有为具有政治倾向的魏碑“十美”,古人称“十”为小盈数,相对于“万”大盈数,是无缺无憾之数,所以充分挖掘了北碑之美。而李瑞清、沈曾植、曾农髯等则是发思古之幽情,从李瑞清对钟鼎、北碑的取法文字,清楚地反映了遗老一族对新潮流的矜高与不屑,“郁郁乎周,吾从周”(孔子语),今天看来,到有一种可爱可钦的顽固。在儒家忠孝文化为载体的王朝离析之后,便寄情遣怀以金石古碑,似抚慰式地、逃世式地,所钻弥深,以成食痂之癖,连蚀剥之痕依而仿之。或如沈曾植虽深谙篆隶笔法,然在行草体中,笔法组合矛盾翻卷,意外生拙纷披,也是他们心境的反映,然功力之深,用心不二,自有一种儒者高贵不阿之气。
三、
民间书家以哭当歌
民间书家所处卑微,所居僻乡,北碑的“十美”,暗合他们浓烈、郁勃的生命,他们没有象文人一样雅化,而张目其不羁,雄强;没有象遗老一样食古不化,而是自我作古,天马奇逸。我行我素,为我所用。他们在冰冷的石碑中看到了生命高贵的华光,顽强不屈的抵抗着庸常流俗,对这生命高贵华光的侵蚀,是千百年来书法品赏的习惯为之一变,顿豁陈目,揭天掀地,嘎然独造。但在其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冷清、寂寞的人生。我们从他们的书法中体会到了一种让生命永不变质的力量——就是至于生命之上的人的尊严,正是民间书家以他们的高贵灵魂,揭示出了北碑的真精神——大气象、大气魄、大丈夫,这才是北碑永不过时的现代意义。
若问是谁,李苦李,王世镗,应钧是也。
若问从者谁,石鼓堂主人是也。

出处:
http://blog.sina.com.cn/ljfwax





http://xnjyw.5d6d.net/thread-55551-1-1.html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4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资料链接:


试论临摹碑帖的科学方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书法临摹的意义,指出临摹碑帖为学习书法艺术的规律,亦是书法创新的坚实基础。又总结了临摹碑帖的科学方法:首先是选择优质碑帖,通过读帖观察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奠定临摹基础;其次是变换格临模式,初涉学书领地;第三是遵循临摹程序;第四是抓住汉字偏旁规律特点,从偏旁入手综合训练,知一反三,提高学书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人生迟暮 “临碑”不辍





图为麻老正在研习书法。
  “晨依古砚临碑帖,夜坐青灯读史经。”家住和县城,已届古稀之年的麻朝炎老人数十年来笔耕不辍,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今年74岁的麻朝炎,6岁时从私塾师描红瘦金书,后临颜柳。而立之年,师友指点迷津乃研读书论,系统临习碑帖,逐年积累课字过百册。40多岁时,向当代草圣、诗书画三绝的林散之请教,因不赞成书习行草,而专历小楷。花甲之年,麻朝炎老人退休后,更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书法上,初唐楷、继宋行、入魏晋、溯汉隶、大小篆并甲骨,再北魏而至明清,当代维黄宾虹、林散之、于右任三家,以为不师古不足以创新。麻老说:“研习书法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只有吃透传统才能创新。”
  记者在麻老家看到,麻老夫妻俩住在一个60多平方米的简宅内,家里没有空调,一间大的卧室成了麻老的书房,而麻老几乎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这间房内度过的。麻老说:“退休后,很多人都忙于麻将桌上,荒度岁月。而我作字既不疗饥、复不解渴,旨在警示世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苏龙鹏 刘咏平 摄影报道





~看看启功先生怎么说


学写字有次序,怎样入门,从前有许多的说法。有些说法,我觉得是最耽误事情的。首先说是笔得怎么拿,怎么拿就对了,怎么拿就错了;腕子和肘又怎么安放,又怎么悬起来。再说是临什么帖,学什么体,用什么纸,用什么格,等等的说法都是非常束缚人。写字为什么?我把字写出来,我写的字我认得,给人家看人家认得,让旁人看说写得好看,这不就得了吗!你要怎么样才算“合法”呢?

关于用笔的说法,我们下一章再解剖、再分析。现在我们先从入门得用什么纸说起。从前有一种粗纸,竹料多,叫元书纸,有叫金羔纸。小时候用这种纸写字非常毁笔。写了没几天,那笔就秃了。坏了,是纸上的渣子磨坏的。还有一种,是会写字的人,把字写在木板上,书店的人按照这字样子,把它刻成版,用红颜色印出来,让小孩子按照红颜色的笔道描成墨字,这样小孩子就容易记住这个字都是什么笔划,什么偏旁,都用几笔几划。这种东西打从宋朝就有。这写字样大都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我小时候还描过这种红模子。还有的写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类的词语。都是用红颜色印在白纸上,让孩子用墨笔描。词儿是先选那些个笔划少的,再逐渐笔划加多。这除了让小孩子练习写字之外,还帮助小孩熟记这些字都共有哪些个笔划,这是一种。再大一点的小孩就用黑颜色印出来的白底墨字,把它搁在一种薄纸底下,也就是用薄纸蒙在上头,拓着写。这是比描红高一点的范本,这种办法无可非议,因为小孩不但要练习笔划,练习书写的方法,还要帮助他认识这个字,巩固对这个字的记忆。

再进一步就是给他一个字帖,把有名的人写的,或者是老师写的,或者家长写的,或者是当代某些个名人写出的字样子,也有木板刻印出来的,也有从古代碑上拓下来的,比方说欧阳询《九成宫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又比如像颜真卿《颜家庙碑》呀,《多宝塔碑》呀,柳公权《玄秘塔碑》呀等等,这种字多半不能仿影,因为比较高级、珍贵,如果用纸蒙着描,容易把墨漏下去,把帖弄脏,多半是对着帖看着它描,仿着它的样子来写。这办法人人都用。我们现在随便来练字,也都离不开临帖。比如我们得到一本好贴,或某一个人写的我很喜欢,不妨把它摆在旁边,仿效他的笔法来写,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但是这办法有一个毛病,总不能写得太像,因为眼睛看到的时候,感觉上觉得是这样,比如“天”两横,我觉得这两横的距离是多宽,头一笔短一点儿,第二笔横长一点儿,第三笔这个撇儿撇出去从哪儿到哪儿个地方才拐弯,这个捺的捺脚又怎么样了,摆在什么地方,这都是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赶到都写完了,拿起来一比,甚至于把我写的这个字与帖上那个字摞起来,对着光亮一照,那毛病就露出来了,相差太多了,几乎完全不一样了。这样就有些人越写越灰心,没有兴趣了。说我怎么写得老不像呢?它总是不能够那么逼真的。因此就有许多的说法。

清朝有一个特别主张读帖,他说“临帖不如读帖”。临帖是用眼睛看着效仿它的样子来学,读帖是拿眼睛看着这个帖,理解这个帖,心理想着这个帖,然后拿笔不一定照这个帖就能够写出来。也许说这个话的人出这个招的人他能做到,但是他做到的时候是多大岁数,是他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做到这样的,这个谁也不知道。也许已经写了多少年,自己成熟了,然后就说我是这么看一看就能理解可这个字,那就是程度不同了。我们也有这个时候,比如说,我是在街上看到某一个牌匾,某个名人写的一个牌匾,看着很好看,自己心里也很想效仿他用笔的那个意味来写,可是他那个匾挂在铺子上头,我不能说给人家摘下来,那个时候照相又不那么方便,像现在拿个小照相机,老远你都可以把它照下来,那时候不容易。那么这个时候仿效,就等于读帖之后背着来临这个帖。这是不得已的事情,还要看什么程度。你想小学生你就让他去读那个帖,这话都是不实际的。说这个话的人叫梁同书,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写的字你看不出来是有意临哪一家哪一派,他就那么写。他有一个论书的文章,有两句话,说“帖是让你看的,不是让你临的”。这句话我给他改一个字,这个帖是让“他”看的。他要看我管不了,他已经死了,他爱看不看我管不着,但是我只凭着看脑子记不住,我不拿手实践一下,没法子印证这帖是怎么回事情。

还有一个临碑临帖存在的问题。在从前印刷术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时候,不管多大的名家的笔迹,都仗着把它刻在木版或石头上,然后椎拓下来,这就变成了黑底白笔划的字,这时不管刻工刻得多么逼真,一丝都不走、一丝都不损失、不差样子,但是多高明的刻工、多讲究的拓本,它也只有那个字的外部轮廓,里边墨色的浓淡,也就是用笔的轻重,墨的干湿就无法看到了。拿笔一写,拉下来之后笔就破开了。开始墨还多的时候,毛笔还拢在一起,到了笔墨末端笔头就散开了,这种地方特有名称管它叫“飞白”,因为它不完全是黑颜色了。干笔破锋所谓飞白的地方是最容易表现出(被学的人看出)写字的人用力的轻重、墨蘸的多少(这一笔蘸的墨写到什么地方墨就没有了、少了)。这种地方是很有关系的。你要是照相制版,看起来就明白得多了。这一笔所用的力,是哪一点最重、哪一点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刻本上,你多大本领的人,你也没法子看出这些过程来。

不同的碑、帖,笔划有刻得精致,有刻得粗糙的。我们看唐朝刻的碑,就非常的仔细,后来石头磨光了、笔划磨浅了,这样的不在少数。看唐朝的碑最早的拓本,刻出不久时候的拓本,那是比较精致的。魏碑,北魏的碑特别像龙门造像,那写造像记,在墙上石洞里头刻的时候,是用力气在上锤、凿,这样就费事很大。结果刻出来的笔道,现在我们看龙门造像,每一笔都是方方正正的,两头齐,都是很方很方的,一个一个笔划都是方槽。这样写字的人就糊涂了,怎么回事呢?他不知这个下笔究竟怎么就能这么方呢?我们用的笔都是毛锥(笔有个别名叫毛锥子,像个锥形,是毛做的),用毛锥写不管怎样,总不同于用版制。用排笔、板刷写字下笔之后就是齐的,打前到后这一横,打上到下这一竖,全是方的。但是写小字,一寸大的字,他不可能用那么点儿的板刷,像画油画的那种小的油画笔来写,若都用那种笔来写,也太累得慌,太费事。所以就有人瞎猜,于是用圆锥写方笔字又有说了,说是笔必须练得非常的方。我已经见过好几个人,他们认为这写个字必须写得方了又方,像刀子刻的那么齐。我心里说,你爱那么方着写我也管不了,与我也没关系。别人每分钟可以写五个字,他是三分钟也写不了一个字,因为他每一笔都得描多少次。这种事情我觉得都是误解。

碑上的字,给人几种误解,以为墨色会一个样,完全都是一般黑,没有干湿浓淡,也没有轻重,笔划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写的。还有一种就要求方,追求刀刻的痕迹。清朝有个叫包世臣的,他就创造出一种说法来,说是看古代的碑帖,你把笔划的两端(一个横划下笔的地方与收笔的地方)都摁上,就看它中间那一段,都“中划坚实”,笔画走到中间那一段,都是竖硬而实在。没有人这样用笔。凡是写字,下笔重一点,收笔重一点,中间走得总要快一点,总要轻一点,比两头要轻得多,两头比中间重一些。在这个中段,你要让它又坚又实,怎么办呢?就得平均用力,下笔时候是多大劲儿,压力多大,一直到末尾,特别走到中间,你一点不能够轻,一直给它拉到头。“中划坚实”这东西呀,我有时开玩笑跟人谈,我说火车的铁轨,我们的门槛,我们的板凳,我们的门框,长条木头棍子,没有一个不是中间竖实的,不坚实中间就折了。这样子要求写字,就完全跟说梦话一样。

我说这是用笔的问题,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胡造出来的一种谬论、不切实际的说法呢?都是因为看见那刀刻出来的碑帖上的字,拓的石刻上的字,由于这个缘故发生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就使学写字的人有无穷的流弊,也就是说所临的那个帖它本身就不完备。这不完备是什么呢?就是它不能告诉人们点画是怎么写成的,只给人看见刀刻出来的效果,没有笔写出来的效果,或者说笔写出来的效果被用刀刻出来的效果所掩盖。碑和帖是入门学习的必经之路,必定的范本,但是碑帖给人的误解也在这里。现在有了影印的方法就好多了。古代的碑帖是不可不参考的,但是我们要有批判的、有分析的去看这个碑帖。入门的时候不能不临碑帖,而临碑帖不至于被碑帖所误,这是很重要的。



怎样写魏碑 -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丛书名: 名家书法技法丛书

  平装: 13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30532251

  条形码: 9787530532256

  尺寸: 25.8 x 18.6 x 0.8 cm

  重量: 299 g

怎样写魏碑 - 作者简介
  孙伯翔,1934年11月10日出生,天津市武清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著有《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谈艺录》等。现为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

  刘运峰,1963年4月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传播学会编辑出版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编著有《书林独语》《鲁迅佚文全集》《鲁海夜航》《鲁迅序跋集》《鲁迅自选集校注》《孙伯翔论》《孙伯翔谈艺录》《文房清玩——笺纸》《鲁迅先生纪念集》《鲁迅书衣百影》《鲁迅全集补遗》《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怎样写魏碑 - 内容简介
  《怎样写魏碑》主要内容简介:清乾、嘉之后,考据风炽,碑学大兴,学者士人摇旗呐喊、政要硕儒推波助澜,或考订源流,或躬身临池,魏碑书法的光芒方照彻寰宇,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一时访碑者众,习碑者夥。赵之谦、包世臣、康有为、梁启超、李瑞清等皆为一时之选。
怎样写魏碑 - 目录
  怎样写魏碑

  一、魏碑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

  (一)魏碑书体的类别

  1.北魏时期的摩崖

  2.北魏时期的墓志

  3.北魏时期的造像记

  4.北魏时期的碑碣

  (二)魏碑的艺术特点

  二、魏碑的笔法、结构和章法

  (一)魏碑的笔法

  (二)魏碑的结构

  (三)魏碑的章法

  1.摩崖类

  2.造像类

  3.碑刻及墓志章法

  三、写魏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怎样临习《始平公造像记》

  一、《始平公造像记》的艺术特点

  二、《始平公造像记》的笔法

  (一)《始平公造像记》的用笔特点

  (二)《始平公造像记》的点画举例

  1.点

  2.横

  3.竖

  4.钩

  5.撇

  6.捺

  三、《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

  (一)由方趋扁

  (二)抑左扬右

  (三)变方为纵

  (四)端正居方

  四、临写《始平公造像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怎样临习《张猛龙碑》

  一、我的临碑体会

  二、《张猛龙碑》的笔法

  (一)点

  (二)横

  (三)竖

  (四)撇

  (五)捺

  (六)钩

  (七)横转竖

  三、《张猛龙碑》的结构

  (一)以方变纵

  (二)以方变扁

  (三)让左移右

  (四)本方自变

  (五)错落合宜

  (六)反结之法

  四、《张猛龙碑》的艺术特点

  五、《张猛龙碑》笔法解析

  附:张伯翔先生临魏碑作品选

  《始平公造像记》之一

  《始平公造像记》之二

  《云峰山论经书诗》

  《张猛龙碑》、《爨龙颜碑》局部

  《司马悦墓志》局部

  《观海童诗》局部

  编后记


我友李金河论天津孙伯翔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d_034.htm
孙伯翔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成功者如:康、赵、徐,毁誉参半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其方笔震撼人心的力度颇大。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虽然孙氏仅于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称其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主要得法《龙门二十品》中之《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不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上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主动,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的烙印。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因为变形站在唐法和站在汉魏基础上表面上看有时“差不多”,其实这对于将书家书风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字少倾侧之法故书多失于自然,多“做”味。因何孙氏多行草笔意的书作则精彩四射?行草破规矩也。这一潜层的规范、造型意识是制约孙书未能进入化境之关捩。其钟心的圆笔魏碑《论经书诗》仅停留为摹习阶段,未能真正化入自己的创作中活用。方圆结合在其笔下其实是以方写圆,圆多难融。方笔易得规矩平正刚硬,圆笔易得变化活泼苍朴,孙得方失圆也。故孙氏立世之基在于方笔笔法,以笔法带动了结字风格的“中度”个性化,此为优长。虽然论文气不及康、赵,论胆量不及徐生翁,但仅笔法即可立世,虽然稍有些遗憾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34 , Processed in 0.1283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