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2|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当代美术》双月刊主编马占伟贤弟按在中州时的约定寄创刊号后各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7 13:0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美术》双月刊主编马占伟贤弟按在中州时的约定寄创刊号后各期!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6:33:08 | 只看该作者
   ▁▁)_)_)_)▁▁
▁▁▁(_(_(_(▁▁
▁▁▁)_)_)_)▁▁
▁▁█████▁▁
▁▁█午后茶█▁▁
▁▁◥███◤▁▁
   □□□□□□□□□□□□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8:19:23 | 只看该作者
【平面媒体】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解放日报、经济日报、China Daily、环球时报、福布斯、21世纪经济报道、周末画报、第一财经、罗博报告、经济日报、扬子晚报、环球时报、东方早报、英国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联合时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商、都市快报、钱江晚报、杭州房产、都市周刊、富阳日报、桐庐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浙江楼市、中国经营报、今日晚报、深圳晚报、城市画报、新民晚报、国际商报、上海商报、淮海商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联合商报、申江服务导报、21房地产、上海楼市、《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房地产时报专刊部、新闻晨报《地产星空》周刊事业部、书画藏珍、收藏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等;

【网络媒体】
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新浪网、搜狐网、搜房网、网易、凤凰网、TOM网、腾讯网、雅虎、新华社、中新网、环球网、天涯社区、国际在线、中国经济网、中华经济网、中国广播网、香港文汇网、中国财经网、东方财富网、浙江在线、中国企业新闻网、中国经济新闻网、财讯网、天下财经网、国际金融报、艺术圈、雅昌艺术网、优酷网、奇艺、CCTV网络电视、酷6视频、六间房、56网、新浪播客、腾讯视频、东方宽频、新华视频、搜狐视频、爆米花视频、凤凰视频、浙江商业地产网、浙商商会网、华讯网、中青在线、新闻发布汇、珠江之窗、上海之声、光明网、高端财经网、跨国在线、非常在线、猫扑、新闻发布汇、上海地产网、浙江都市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等等;

【视频媒体】
CCTV、凤凰卫视(香港)、中天电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湾)、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富阳电视台、桐庐电视台等等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5:24:36 | 只看该作者
【忠告】等大学毕业了才看此文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一、别以为在学生会你能得到你曾经想要得。工作的热情很可能因为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一些事而改变,但是也不必惧怕。你有大一一年来适应或者承受,并做出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决定。
  二、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但是记住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别人都恋爱而羡慕或者别的原因而在一起。所以,不必为任何分手而受太大的伤,记住,太大的伤。但真爱,还是值得追求的。
  三、如果你的家庭一般的话,那么记得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比如二专业或者将来的各种班,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
  四、朋友,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将来事业的一部分。他们会帮助你。但是你也应该让自己有帮助他们的实力,所以,你要努力,你和你的朋友会一起在将来打造一个可能很辉煌的事业。很好听是吗?但是记住,你们都要努力。
  五、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你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愤怒或者别的,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六、学习,永远别忘记它。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能力的地方云云,如果你学习失败了,你就什么也不是----不排除意外,但你考虑好了吗?你会是那个意外吗?
  七、别说脏话,你应该知道习惯的力量。找工作或者和别人接触时,你随便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八、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展示或者锻炼,都可以。
  九、别为你自己和别人下定论,无比重要。你所看到听到的可能只是一面,为这个失去可能的朋友,很不值。
  十、如果你发现很久了你一直是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或者上自习,别在意,大学里一个人是正常的,你觉得孤独?你的朋友是怕你觉得你没有自由的空间,所以别以为你没有朋友。



  十一、很多事情别人通知你了,要说谢谢,没人通知你,不要责怪,因为那些事你其实应该自己弄清楚。
  十二、“我请你吃饭”之类的话不要乱说,因为所有人都会当真,不管你怎么想,大学里请人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几乎连请一个自己不怎么认识的人吃饭都很正常。
  十三、尊严是最重要的,但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要让自己的尊严有足够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会是一个最喜欢打碎人的尊严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没人会为你保留。
  十四、大学是亚社会。对,所以上了高年级后,要让自己有大人的形象,大一的孩子看到你,你要让他们感到你是他们的学长。你很成熟。
  十五、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话,你去做。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十六、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即使他们说不想你。
  十七、你可以有喝醉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但是你要明白和真正的朋友一醉才能让伤心事方休,否则,你只会是别人的谈资和笑柄。
  十八、如果你四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财富。所以常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
  十九、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在大学里还把容貌当做重要的东西而过分重视的话,可能不会吃亏,但是早晚会吃亏。可能,很可能。
  二十、面试时很多老总会问你——如果你能见到老总的话——你会做什么?也许你现在就可以记得这个问题,这样可能以后会好好答——尤其对文科生来说。



  二十一、新学期如果你接新生的话,当被问到学校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时,你要记住你不但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你更要给你学弟学妹带来信心,你走过大一,你应该知道那时候对学长的信任多深。
  二十二、别总抱怨不公平,你的不公平对别人是公平的,辩证法——高三是学的,忘记了?
  二十三、别迷恋网络游戏,千万别。
  二十四、“我爱你”别对很多人说这句话,在大学里,我的意思是,希望你只对一个人说,这是尊重你爱的人,更是尊重你自己的感情。
  二十五、大学,因为你呆的地方是大学,所以你有空间承受失败和打击,因此,你应该……真的应该找找……自信和自傲的区别,可以用一辈子的。



  二十六、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二十七、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作一种锻炼并且你做到了,那么,你很强,而且记住,其实你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在查,也比学生强,因为他们是老师。
  二十八、学生会的主席之类的干部,如果你尊重他们,告诉你自己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你的学长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你的上级,事实上,大家都只是学生而已,只是学生。
  二十九、疯狂英语的话:别怕丢人,如果你实在不行就别怕丢人,行的话,建议你们去追求丢人,那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至于为此笑话你的人,你可以把他们从你将来人生对手的名单中排除了,所以你也不要笑话那些上台丢人的人。
  三十、从绝望中寻求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三十一、如果你不抽烟的话,你的精力将比抽烟的时候好得多,这是绝对的。
  三十二、你的确要学的有心计,但是记住,永远记住,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那就是实力,永远不用怀疑。
  三十三、面对不公平的东西,不要抱怨,你不如去努力的奋斗,争取你自己最合适的公平。
  三十四、人生百态,不要对新的看不惯的东西生气,无所谓的,比如说恋人同居问题,和我们很多人无关的。
  三十五、别总请人吃饭,别总让别人请你吃饭。



  三十六、在大学里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冷静力,这是一种能力的,有大事时,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的人,很厉害。
  三十七、大学的竞争范围是所有的大学生,所以,你知道是否可以放松学习的。
  三十八、大了,成熟了,稳重了,但这和激情不矛盾,一种对工作和学习的冲击力及持久力会让你有特殊的魅力和个人实力。
  三十九、记着在所谓的学生会里即便你就是主席,如果你的四级没过没有毕业证的话,白搭,每单位想要你这样的人,单位需要的是工作的人,而不是当官的人,更何况现在就是主席,学到的是喝酒,抽烟,相互的吹捧。
  四十、永远不要嘲笑你的老师无知或者单调,因为有一天当你发现你用瞌睡来嘲笑老师实际上很愚蠢时,你在社会上已经碰了很多钉子了。



  四十一、不要幻想自己成为招聘会上的宠儿,当你明白百分之七十的初中生都可以上大学时,你应该明白人们不会去崇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的。
  四十二、英语一定要学好,但英语绝对不会是你生活的全部保障,所以多学点东西可能有时会救命的。
  四十三、你可以看不惯一些东西,但你应该学会接受——如果你没法改变那一切的话。
  四十四、对陌生人,或者把对方当作一张白纸,或者把对方当作你的朋友,总之别当作敌人,即使你听到再多的关于他的不好的传闻。
  四十五、爱你的人,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应该感谢对方,这是对你的尊重。



  四十六、在晚上,听听收音机也是种快乐和幸福。
  四十七、每个星期一定要抽时间出来锻炼身体的。好处多多。
  四十八、如果周围有人嫉妒你,那么你可以把他从你的竞争之列排除了,嫉妒人之人,难成大事。
  四十九、别去争论,可以回忆一下,你会发现,人不可能赢得争论,可以说,争论所提及的话题都是不值得去争论的。
  五十、成XXXXX多种多样。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



  五十一、难忍,你可以长得不衰,但你这个人可以帅,而且,那才是真的帅。(当然,女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不要再穿着打扮上花太多心思。
  五十二、只有学习潇洒才可能一切潇洒,但是只是可能,因为处事能力过分出众而成功的人是有,但是你必须牢记实力的价值。
  五十三、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结出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五十四、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五十五、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的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五十六、QQ是联系朋友的工具,可以使交朋友的工具。但是别轻易相信QQ上的友谊,更别轻易幻想QQ上朋友的样子。
  五十七、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五十八、如果你不能拥有,那么告诉自己别忘记——如果你能承受那伤痛的话。
  五十九、虽然班级的概念在大学并不明显,但是也别忘记,你的同学和你的朋友。
  六十、准备考研,早点比晚点好。



  六十一、别抱怨四级六级之类的东西,那时证明你能力的很好的东西。
  六十二、要有精英意识,考虑一下,大学的人了,迷恋武侠言情,已经没有意义。
  六十三、莫过于耿直,莫过于圆滑。外圆内方即可。
  六十四、永远别渴望做个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然后自己做出决定是精彩的人生。
  六十五、魄力,要有魄力,即使是失败,也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平庸。



  六十六、喜欢一个人,就勇敢地告诉他,我在天涯说过大学是学习的地方,但是我理解爱情的力量,追求你真正爱的人,只要自己认为值得,那就是值得的。
  六十七、应该相信一句话: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没有,只要去做。现在我们是学生,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想想。
  六十八、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六十九、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七十、我们确实活的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七十一、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七十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七十三、你可以选择坚持,也可以选择放弃。没有对错。我是对爱情来说,但是重要的是坚持你的选择。
  七十四、相信时间的力量,可以冲淡很多东西。
  七十五、在大学里,坚持每天做一件相同的事,很能锻炼我们,试试便知。



  七十六、多笑笑,会慢慢让自己真的快乐起来。
  七十七、人生有很多次如果,但是没有一次但是。
  七十八、当你不懂得放弃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你还懂得坚持。
  七十九、大学的手机是否应该用只有自己有答案。
  八十、永远不要瞧不起大学里的贫困生。



  八十一、在大学时代看看学校的招聘会吧。你会感到一种前途的危机。
  八十二、全是人,全是人,全是人。我只有连说三次全是人才能形容出场面的人数。寝室里一个大哥向我形容招聘会的场面。后来我去看了,全是人,全是人,全是人。
  八十三、越大,我们就会发现对与错越是那么不明显。这不是错,这是事实,,而且无法改变。记得结交每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
  八十四、无聊的时候,别忘记朋友。朋友无聊的时候,别忘记你是他们的朋友。
  八十五、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迫在社会的底层。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41:28 | 只看该作者
对话:独自叩门与各自上路


作者:殷青平



缘起
张海龙,是我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同学。我们在一个宿舍里厮混了四年,我们共同热爱诗歌,以此为起点深入文学以及艺术。我们共同组建了那所学校里的"太阳剧社",我们一起编剧演出。当年,我们那出诗剧的名字叫作《远方》。我们那时遥想着远方,打算一起上路,默念着"远方除了遥远之外一无所有"。
多年之后,我们各自上路,每个人都要独行,并且一意孤行,这就是人生。
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兰州一中当语文教师。三年之后,他调到兰州一家报社。又是三年之后,他奔走杭州,然后在兰州与杭州之间穿插往返。再后来,他定居在杭州。而我原地不动,钉在兰州这座城里生根延展。那是我们各自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流,我们遭遇不同的人和事,但我们会彼此呼应,像是遥远的烛照与诵念。
很少见面,我们仍声气相投,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我们借助网络有了更深的交流。在《心相印象》最初的设想和随后的进程之中,我们有若干次相关的对话。我看了看,这些对话若放在前面,倒是很能反映出那时那刻我对于这本书的想法和态度,故整理堆放如下:

之一:我们都渴望一种内心生活
张海龙:你现在转向艺术评论,还写诗吗?
冯国伟:不怎么写了。有时,是想写却写不出来了。你呢?
张海龙:我也一样。不过经常在看,并且偶尔会写,并且拿出从前不多的几首诗反复修改。那更像是对自身文字的一种修炼,我对诗的喜爱依旧。我最近一直在写长篇小说《我们都是被梦做出来的》,一开篇我就把李亚伟那首诗《我们》放进来了,那是一个缘起,那诗里这样写着--我们即使走在街上/也是被梦做出来的,没有虚实/数来数去,都是想象中的人物/在外面行走,又刚好符合内心。你看,这多像我们,一直以来,我们都渴望一种内心生活,却分不清生活的虚实。你转向艺术评论,或许也是这样一种动因,你想找到一种"刚好符合内心"的方式。而我,在媒体的纷乱中还在做一个"零敲碎打"式的写作者,我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坚持。
冯国伟:我也是这样。诗是我内心的慰藉和温暖。隔一段时间,我会找本诗集读读。那些我喜爱的诗句穿过身体的清晰感觉使我觉得对这个世界的反映还是新鲜和敏感的。这也正是我对艺术评论抱有信心的原因。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大学时期这一段写诗的经历,我对文字不会产生这么多的热爱,也可能不会走到艺术评论这个方向。
张海龙:是啊,从前我们一直都在说诗是语言的最高形式,写诗的人都对语言更敏感,诗是独自叩门的第一声敲击吧。不过,我们很早就警惕,在我们的写作中不能有太多不适当的诗情画意,若是成天啊啊啊的胡乱抒情,必定不成大器,要么是伪诗人要么是小诗人。在我看来,诗可能相当于武功中的那种练气功夫,是打底子用的,你有这碗酒垫底,很多事情便大大不同。
冯国伟:所以,你一下就能看出,其实我的评论文章中诗歌是个很重要的背景。有了这个背景,评论这个比较枯燥的行当就有了些活气。比如我喜欢的评论家宗白华,他就是个诗人。而且在今天看到的很多艺术评论文章中,很多诗人写的评论总能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我之所以不爱看某些学院式的评论,就是觉得他们的文章中缺少一种才情。一切都是中规中矩的术语堆砌,像搭积木一样。毫无生动和有趣之处。
张海龙:这是现行中国教育体制必然出现的结果。为什么说是必然?因为我们的教育似乎是一种"比傻"的教育,就是看谁能正儿八经地说傻话,于是傻便成了一种标准。这就像安徒生那个童话《夜莺》里讲的故事--无生命的机器鸟因为听话并且不出错而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喜爱,它一遍遍唱着早就设定好的歌曲,动听但没有真情实意,可是,问题是大家都习惯这样了,谁还要费事满世界找那个真正的夜莺来听?那只夜莺最后对国王说,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是眼泪,是真情实意而流下的眼泪,因为那里有对歌声的真正赞美,也有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
冯国伟:安徒生的童话其实是写给大人们看的。可是有时,大人们却看不懂。因为他们早已画地为牢,给自己主动找了一个边界。机械的生活如果使人们的心都被囚禁了,生活的美又如何被发现?谁又愿意去发现?我之所以比较喜欢陈丹青的文字,正是因为他充分展现了自己,没有那么多固定的套路和招式。他的文章读来过瘾,完全来自于他的人性本色。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也希望自己能朝这个方向发展。
张海龙:一直以来,我都记得卡夫卡那句话--"一本好书,应该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心中那冰封的大海。"可是,这样的书太难遇上了,这样的文字也太难遇上了。我希望我们能尽可能地去稍微接近那么一点儿。当年,卡夫卡邻居家有个也喜爱写作的男孩,拿自己的作品去给卡夫卡看,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很美也很好,可是,这还不是艺术。"那么,什么是艺术?卡夫卡这样解释--艺术就是对罪愆、苦难和真正道路的观察。
那么,你在做艺术评论的时候,是以什么东西来做你的出发点?你在对那些艺术家进行普遍性赞美的同时,是否能更尖锐更锋利更不留情面地去批判他们?你是否能以一种"湿漉漉的眼光"去用心观察他们?这是我对你的期待。
冯国伟:你说得这些也正是我一直在反复思考的问题。对艺术我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而不是随意地接受那些普遍性的定义。至于评论,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评论有意义?热如火与冷如冰只是文字的情感状态,如何穿过这些文字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是我最在意的。哪些思考才对读者和创作者更有启发?我一直认为,并不是赞美毫无意义,也并不是尖锐更有力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在于作为评论者所站的角度和立场。
......
之二:独自叩门与平视的眼光
冯国伟:最近,又读了一下尹吉男的《独自叩门》。经过十年,我才觉得读懂了这本书。而且他这本书的体例我很喜欢。第一部分是观点陈述,第二部分是个案分析,第三部分是综合评论,第四部分是现象批评。这个构架我觉得有利于自己的学习,也能让自己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头绪。
张海龙:我记得最初我们看这本书还是颜峻推荐的。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是在文群的新知书店买的这本书。我只记得尹吉男提出了一个后生代的观点。好像诗歌界很早就有这个提法。我们那时乱七八糟看了不少有关艺术的书,我现在都忘了这本书写了些什么,但我无比喜欢"独自叩门"这个名字,那更像是一种艺术的苦修,像是一种祈祷,像围绕"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这种讨论后所藏的那种痴狂诗心。
冯国伟:我要说,尹吉男的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影响,这是今天我才感觉到的。其实他提出的"近距离"和"平视的眼光"正是我今天艺术评论的两个支点。其实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尹吉男以前一定写诗,他的《独自叩门》的语言风格有一抹浓重的诗情。到他的《后娘主义》,诗的成份就降到很低,成为了一种杂文式的评论。虽然更深刻了,可是我还是挺喜欢他早期的这种风格。
张海龙:我记得你第一本书《艺术人生》里就提到他。后来,你到中央美院进修时与他有过交流吗?
冯国伟:上中央美院其实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奔他去的。但是在美院倒没有过多交流。主要当时还是有些胆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没敢主动上前。说起来,我们身上还是规矩的东西太多了,以致失去了很多可能。但他的课听了些,收获还是很大的。我认为他是那种真正意义上能教给学生方法的老师。
张海龙:呵呵,也许你知道他与你共处一个学校一个空间里就足够了,那是一种场,是一种气氛,他无所不在,而你无处可逃。这就是好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别,也是好老师与普通老师的差别。
冯国伟:非常赞同。现在回头一想,以前大学老师教的东西都忘得精光,反倒是自己的学习和读书方法在推着自己前行。但当时确没有人教你这个。
张海龙:从中央美院学习回来,没打算再出一本书吗?
冯国伟:倒是有此想法。不过学习回来这一段时间,可能学得东西太多了,脑子一片混乱,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写了。我想还需要在理理思绪。
张海龙:还是要多写,像大哥叶舟那样写,一个字一个字地砌,每天砌八小时,他甚至不会五笔打字,笨拙,只是用两根手指在键盘上戳来戳去。我觉得就是这样。只有多写,感觉才能找到。你每天坐下来,只要写,一定会写出让人心惊的东西来。
冯国伟:好的。
......
之三:我为金字塔尖下面的人写作
冯国伟:一直以来,你写得比我多,关于兰州这座城市,你写了很多。我觉得你是写出了兰州内在的气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
张海龙:我那也是叫专栏逼出来的。最早是给《京华时报》写专栏,每周五篇,天天要写,接连写了大半年。虽然都是千字文,我是当成短篇小说来写的。我想,那是我的一部"私人城市地理"。后来,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书名叫《西北偏北男人带刀》。
冯国伟:好生猛的名字。不过倒是符合你的文风。
张海龙:我最早的书名并不叫这个,而是《鬼打墙》,我想用这个名字来描摹我们在路上时的一种状态。就像但丁在《神曲》写的那样--"在我人生的正午/我从林中醒来/因为我迷失了自己正直的道路"。这似乎是一种生活受阻意乱神迷的状态,我们都曾身陷其中。不过,后来出版社改了这个名字,他们有些迷信,怕这个名字会影响销路,却未曾想到后来与"鬼"有关的书大行其道。顺便问一下,你的书进行得怎么样?
冯国伟:惭愧,写了一些,感觉还是没找到。
张海龙:你不要有包袱,其实你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现在专业硕士、专业博士那么多,在专业上你肯定跟他们没法比,但是你的长处在于你没有身段,在于你能平等的跟人交流,而不是带着俯视的眼光和挑剔的姿态。你可以写得更生动更来劲,这一点你肯定比他们强。
冯国伟:你这话说得有道理。这也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困惑了我许久。不过,现在我基本有了些头绪。如果评论是座金字塔,那么专家教授所写的评论就是塔尖部分,它是给少数人看的。而更多的艺术家和更多的读者是处于塔中间和塔基部分,是很少有人关注的,但其实这一块才是艺术评论最缺乏的部分,也是我的空间所在,我要为金字塔尖下面的人写作。
张海龙:对。你现阶段不妨多写写甘肃比较有特色但还不是那么主流的画家。可以做深入一些,视线放开一些,不一定去写那些专业画家,可以多关注那些有实力也有想法的画家。我建议你写写杜元。在我看来,杜元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才能不止在于画上,他还做装置,做雕刻,做观念,做行为,他是一个在全力扫清自己障碍的艺术家。假以时日,他必有大成。
冯国伟:好,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
之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张海龙:看到你做的《杜元访谈录》了,非常精彩。你的精彩在于你试图从多条道路进入一座城市,这样就拥有了多种可能性。对么?
冯国伟:我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呈现画家的作品和经历,更多的是要展现他对待艺术和人生的内心情感。要让人感到他是活生生的,而不是一个概念下的固定模式。而且,我觉得这种对话形式非常好,你画家有没有想法,能不能表达,你是个怎样的人,都在这种面对面地交谈中一览无余。绝对做不得假。那种书面的访谈其实很多文字也是经过修饰的。
张海龙:我建议你将访谈录改成对话录。因为其实是两个人的双向交流,在彼此对撞中产生的火花才更精彩。并且,有个说法叫"谈话即道路",当你们开口交谈时,就是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听,万物生长,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
冯国伟:采纳。我准备做一组。既有书法方面的,也是绘画方面的。选择一些不同定位的书法家画家。比如书法可以有传统的,现代的,前卫的。从不同侧面进入艺术家,其实也就是进入了艺术。
张海龙:一叶而知秋,很好。但你不妨再做专业一些。可以书法的专做一本,绘画的专做一本。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系列。
冯国伟:目前看,暂时还达不到,以后努力吧。
......
之五:我不是艺术家,我要过艺术的生活
张海龙:最近看你很勤奋,在你博客上看到你的东西一下多了起来,而且质量越来越高。
冯国伟:博客真是个好东西。有了博客,好像一下有了推动力。我现在每天脑子里都在想着第二天要写些什么。现在经常写,感觉确实是一下涌出来了。
张海龙:能明显地看到你的变化。文字越来越流畅,很多观点虽然简短,但很有读头。
冯国伟:我现在一方面做对话个案,写些评论,一方面整理自己的思绪。感觉时间都过得很快。
张海龙:你进入状态了。你的那些评论我看了,与现在的刊物评论拉开了一定距离,很有意思,很有活力。那几篇关于张仃、吴冠中和陈丹青的文章写得非常好。
冯国伟:应该说,那是一挥而就的感觉,写这几篇文章我就是想表达内心的情感。中间连停顿都没有,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我发现,状态好时,写作真是个享受的过程。
张海龙:呵呵,谁说写作都是苦,写作之后的满足那是其它任何快乐都代替不了的。
冯国伟:还记得大学我们一起读过的那本《渴望生活--梵高自传》吗?我最近又拿起来读了。真的好。我现在感到不仅仅是梵高这个人牛逼,而是欧文斯通这个人太牛了。一定意义上,没有欧文·斯通,也没有梵高如此的知名度。至少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我觉得,如果写评论能做到欧文斯通的状态,那就是我的理想。
张海龙:艺术即人生呀。当年你出版《艺术人生》,我给你写评论的题目是《我不是艺术家,我要过艺术的生活》,今天看来还是相当准确的。
冯国伟:没错,我的观点就是艺术应该有助于我们的生活。艺术当然是多样的。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喜好。但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需要的是对他的精神生活有益的东西。现在艺术界关注的都是前卫的东西,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关注人性一定是个基点。
张海龙:所以要趁热打铁。继续多写吧。
......
之六:与我有关闻所未闻震撼心灵
冯国伟:你的《西北偏北男人带刀》我读了。对于我来说,那其中的文字不仅仅是对过往的一种描述,那是热血与青春,那是我们共同经历的生活。激动之下,我一挥而就写了一篇书评,你看看。
张海龙:你的文章,让我感怀颇多,毕竟是兄弟,知根知底。你触到了我的秘密所在。
冯国伟:评论文章贵在情真。有了情,我觉得就一定能打动人。
张海龙:这恰恰是今日之评论最欠缺的。
冯国伟:我也觉得,现在的评论缺少一种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东西,有些暮气沉沉。说实在话,虽然有些画家请那些专业教授写评论文章,可除了那个署名,他们自己也是不爱看的。不仅仅是看不懂,关键是文字都与已无关。
张海龙:这就是你的生存之地。就像在新闻业里我们常提到的新闻原则--与我有关,闻所未闻,震撼心灵。你就写这样的评论。必受欢迎。
冯国伟:对,我现在正致力于朝这个方向发展。
......
之六:博客时代的评论无穷动
张海龙:你的书进入什么状态了?
冯国伟:最近师兄徐兆寿打电话,说要出一套丛书。把我放在其中了。这一下突然感觉紧张了。
张海龙:紧张点好。要不然,我们总是在懒散的等待中,却总拖拖拉拉找不到终点。
冯国伟:是啊。我现在文稿部分已经基本整理完了。书名暂时定为《心相印象》,副题是《博客时代的艺术生活》。我把目录先发过去你看一下。
张海龙:体例和书名都很好。只是为什么要称自己是一个业余艺评人呢?你的东西现在看起来貌似很专业了。
冯国伟:我曾写了一篇《做一个业余艺评人》。这是我的立场和方向所在。倒不是故意作秀。我其实是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这种业余状态所带来的自由和张扬,但也要警惕它可能导致的庸俗和无趣。
张海龙:你的副题起得很好。博客时代因为它提供的是大众的开放互动式写作平台,自然需要一种适合大众的评论方式。你的评论其实是进入了艺术评论的"博评"时期。这一点非常重要,肯定也会越来越引起人的重视。博客时代,其实就是个人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资讯都可以发表观点,互动性也越来越强。与"做大做强"不同的观点是,这个时代需要每个人都"做小做精",这样才会更丰富也更好玩。而艺术,本来就是玩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放松放松再放松。
冯国伟:哈,那我就做一个艺术评论的博评人吧。
......
之七:不顾客观原则却死命强调真实感受
张海龙:看了一下你的书稿。觉得最好看也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你的对话录。记得许晓煜那本《谈话即道路》吧。
冯国伟:当然,那本书我是认真读了好几遍。最近还读了此类的好几本书。比如薛红艳的《上海9+1》,还有什么著名作家访谈录等。我一方面在学习他们,一方面在与他们拉开一段距离。但是有一点让我很有信心。那就是这些对话即使今天读起来依然很生动,没有过时的陈旧感。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在多年之后被人读起还是能感到那时那刻的心境。
张海龙:这种那时那刻的真实最有价值。很多文字可以消散,但那种当时背景下的真实再现,对画家和读者都是绝对不容怀疑的。这样的文字可能会成为一种见证,就像是一段文字DV,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若干浮光掠影。
冯国伟:就是。虽然跨度只有两三年,有些画家现在读当时的想法都觉得很有意思。这个意思其实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张海龙:尤其是对话录由五部分组成,那些对话场景、对话理由、个人解读同对话实录一样重要。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场。这相当重要。你更像一个不顾客观原则却死命强调真实感受的记者,使出万般功夫只为记录下那一时刻的种种样样。
冯国伟:我就是希望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比较全面而真实的记录下那时那刻的状态。有很多学院的人认为新闻式评论都是易碎品,我觉得关键是要把它做深了,做活了,它就一定会有存在的理由。
张海龙:以后你可以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
冯国伟:我正是如此考虑的。我想下一步我会专门做类似于对话录的书。而且要把细节做得更全面。比如艺术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等等。这样,就更有可读性了。
张海龙:好,继续努力。我的小说也正在写作中。虽然我们各自上路,但让我们彼此响应,声气相闻。
冯国伟:对呀。我们已在路上。是,重要的是,我们已在路上。
......
2008年8月5日于兰州


附《心相印象》目录:
目录
前言    对话:独自叩门与各自上路
一、     心相:我
1.          指向月亮的手臂
2.          一个艺术后行者的选择
3.          高级词汇的光环
4.          安全的艺术批评
5.          走近艺术家
6.          不是艺术家,却可以艺术的生活
7.          做一个业余艺评人
8.          分等级的艺术家
9.          面对一幅画
10.     国画与油画的区别
11.     书法是什么
12.     由被误传的名言想起
13.     我不再炫技了
14.     没有互动,博客只有一具空壳
15.     我博故我在
二、心相:他
1、你总要找到最合理的路线--邱才桢对话录
关于邱才桢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人生与书写的双重参照
2、我追求美和完美--秦理斌对话录
关于秦理斌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唯美主义的书写与守望
3、作品就是一切--魏翰邦对话录
关于魏翰邦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偏激的思想与孤绝的艺术
4、感动是艺术的本质--朱明对话录
关于朱明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幻象背后的朱明
5、艺术最终要归结到精神--莫晓松对话录
关于莫晓松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它,静静地绽放
6、最要命的是没有感情--杜元对话录
关于杜元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寂寞的杜元不寂寞的画
7、为什么不画幸福?--郭庆丰对话录
关于郭庆丰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心,通向汪洋
8、绘画,是生活,更是宗教--王宏恩对话录
关于王宏恩
对话现场
对话理由
对话实录
我的解读:从敦煌出发
三、印象:他们
1、异质的周思聪
2、听方力钧讲座
3、吴冠中:宁为绊脚石
4、张仃是个老英雄
5、牛逼,陈丹青
6、我眼中的徐唯辛
7、在文字中邂逅吕胜中
8、绿林好汉王华祥
四、印象:我们
1、体悟与释放--王怀罡书法解读
2、直抵真淳之境--读刘虎森写意花鸟画
3、丘宁的绘画心相
4、发现身边的美--读刘新华的画
5、否定自我的书写--郑睿其人其书
6、守护自我--读张彤油画
7、心境,暗藏在无奇的外表下--读戴凌云油画
8、在轻与重之间游走--读巫卫东的画
9、画出自己的世界--读茹可的画
10、回归心愿之乡--读张万凌油画
11、不一样的风景--读张大刚油画
12、回家--读杨光利的画
后记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39:45 | 只看该作者
《以心印心——博客时代的艺术欣赏》

第一辑:心花记

寻美与求疵
以心印心
艺评也要写生
写生不是写死
顿悟只在一刹那
向易中天学习
寻找表达方式如同寻找心上人
听,远远比说更有价值
读书读人与读画
欣赏,需要懂吗?
你管它什么是艺术
品读一幅画就是品读一个人
每位艺术家都是别样风景
解读绘画大师的关键词
当经典成为神话
老一辈守,新一代攻
谁真实,谁虚拟
从陈丹青评木心说起


第二辑:写生记
说说石虎和他的画
说说徐唯辛和他的画
说说黄华三和他的画
说说纳吉米丁和热西丹
说说于小冬和他的画
说说一了和他的画
说说梁建平和他的画
说说郭庆丰和他的画(未完)
说说高圆圆和她的画


第三辑:看影记

熊秉明的文字空间
印象水天中
剑走偏锋的彭德
书生刀客陈传席
江湖传奇张大千
学院领袖靳尚谊
大风景中的尚扬
闫平:像鸟儿一样飞
刀客王克举
嫁接高手刘溢
何多苓的加减法
一生悬命朱振庚
贾平凹:把自己种在画里
邱振中的诗
江湖高手朱新建
吕胜中的小红人
姜国芳的紫禁城
朝戈的白马与冰苹果


第四辑:印心记

心灵的光束——读张晨初的画
从物种到生灵——杜平让的画
穿越时空的行者和骑士——读徐松波的画
青春的奔跑和心灵的痕迹——读陈子君的画
打开艺术的心眼——读胡耀兮的画
按自己的方式生长——读安瑾琳的画
蠢疯的那些花花草草
程默的画
吕三这杯酒
老五的菜园子
了了的故乡
麻辣周宇光
与蔡昌林聊天
唐书安:独乐与众乐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36:14 | 只看该作者
解读绘画大师的关键词
文/冯国伟


    一位绘画大师,除了带给我们精湛的技艺和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之外,还有什么呢?他们的生活与创作也许能给我们更大的开启和提示。     品读这些绘画大师的生活,发现很多有趣之处。记录如下:
    一、天赋。一个天才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天分确实有聪颖过人之处,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理机能”。非凡的天赋对于大师是一个前提。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就可以省出更多锤炼技艺的时间,而去创造性开拓个人的疆域。达芬奇15岁当学徒,很快他的绘画技巧就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在调弄颜料。米开朗基罗十几岁在画室学习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竟然遭到老师的嫉妒和打击。毕加索8岁开始画油画,14岁“已经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了。”德拉克洛瓦22岁创造了《但丁和维吉尔》,26岁创作《希阿岛的屠杀》。委拉斯开兹15岁拜师学艺,20岁画作达到了让人吃惊的程度。


毕加索作品

    二、偶然。没有天赋可不可以成为大师?当然可以。并不是每位大师很早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兴趣和天分,他们也是借助偶然事件与艺术邂逅。马蒂斯21岁住院碰到一个临摹画画人,寂寞难耐之下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康定斯基是一位大学法学讲师,后来看到莫奈的《干草垛》,喜欢但又不明白,所以放弃专业和职业,投身艺术。梵高一心想当个牧师却被开除,最初他只是想通过画画来表达对穷人的同情和关爱。高更30岁放弃令他暴富的股票经纪人职业,开始学画,并被批评家们讥讽为“星期天画家”。杜尚也仅仅是因为要逃避服兵役而成为了一名“艺术工作者”。他们并不是绘画的优等生,但他们依然成功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的必然性倒底在那里,可是个谁也无法说清的东西。


梵高作品

    三、抗争。艺术其实就是抗争史,有与自己内心的抗争,有与疾病的抗争,有与既定秩序的抗争,有与传统观念的抗争,有与生存境遇的抗争。德拉克洛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中把自己画作一个头戴高礼帽,手执长枪,冲锋在前的战士,他的一生也是如此写照。他不仅画了大量的作品,而且通过卷帙浩瀚的著述,以他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发起攻击,并深深影响了后来人。雷东年幼时患过轻度癫痫症,所以他把孤寂的情感寄托在图画中。达利因从小被视为哥哥的再生而受溺爱,在年轻的时候患有性功能障碍,所以他的画和举止其实是跟他眼中世界的抗争。蒙克从小体弱多病,家族的肺结核病和精神病一直笼罩着他,绘画其实就是他与这个世界保持关系的关系,也是他发出自己声音的途径。还有戈雅、凡高等等。


德拉克洛瓦作品

     四、判逆。判逆我看是成为大师最需要必备的条件之一。这种判逆不仅表现在生活上,表现在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在绘画理念与同时代潮流和趋势的激烈对抗上。达芬奇发明了明暗法与透视法在当时是种离经叛道。卡拉瓦乔画的基督被称为格调下流,画的圣母也被称为像“乡下大妞”而招来非议。马奈生活放荡,不守规矩,他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公然让裸体女人与男人一起坐在草坪上,因而恶名远扬。高更从上流社会逃离,漂泊到塔希提岛,娶当地少女为妻,与文明社会水火不容。还有莫迪利阿尼、罗丹、杜尚、毕加索。大师们的身上并不总是呈现人性的光辉,反而那些兽性和人性的阴影表现得更加充分。以社会的道德观而言,他们与人类的文明观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道德的破坏性,使他们建设起了一个新的艺术国度。



达利作品

   五、欲望。人类有了欲望才能进步,艺术有了欲望才能拓展。一个恪守清规戒律的艺术家可能艺术水准很高,但对艺术疆域的拓展贡献很小。情欲、贪欲、占有欲,这些诱惑同样摆在绘画大师面前。在情欲面前放浪形骸的大师比比皆是。拉斐尔纵情声色,年仅37岁去世;罗丹让深爱他的学生和情人克洛岱尔崩溃致疯;莫迪利阿尼酗酒放浪,如星星闪过,转瞬即逝。在贪欲面前表现失态的也同样不少。提香就是一位对金钱和地位贪得无厌的色彩大师。他对道德不屑一顾,在享乐主义的思想下尽享风流。鲁本斯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好的外交家和生意人。他招募学生和助手,生产了大量作品,以致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哪些是自己画的。还有安格尔,他有一个贫困家庭,为一块面包奔波,给别人画肖像来维持生计。为了改变命运,他投靠官方,拿破仑在世,他歌颂拿破仑;拿破仑革命失败,他又转向为复辟的波旁王朝服务。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毕加索、达利等等,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又一片狼籍,他们是个人欲望的彻底呈现者。




莫迪利阿尼作品

    六、宗教。与欲望相对应的就是宗教。对个人来说,宗教其实是对应于心灵的平静淡泊和节制,它与各种欲望的萌动和放纵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这些绘画大师的的作品大都曾涉及宗教题材,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丢勒、卡拉瓦乔等等,几乎每一位西方绘画大师都曾画过圣母、耶稣、维纳斯等宗教人物和故事,并且都在这些宗教绘画中表达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态度。另一方面,很多绘画大师又都是虔诚的宗教徒,继而以这种宗教精神融入到绘画之中。最执著的当属梵高。他出身于宗教家庭,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无论做牧师还是画画,他都不惜以生命去爱和奉献。罗丹一度遁入空门,作了修士,他的作品充满悲怆、痛苦与殉难精神,也体现了他那种为“苦难与牺牲”献身的基督精神。米勒的现实主义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息。戈雅的宗教画深入地狱,安格尔的宗教面充满世俗。



米勒作品

    还有一些关键词比如趣味、偏执、狂热、孤独……篇篇都大有读头,也大有写头。
    读罢这些绘画大师的生活,再看他们的作品,我们就会明白,绘画大师的艺术只属于他的时代和生活,只属于他自己的情欲世界和表达空间,我们永远只能是欣赏者而无法借代和复制。

                                                                                            







2010-1-16
于兰州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28:39 | 只看该作者
画家杨海峰读记


作者:孙荪


  一老朋友推荐我一定要看看杨海峰的画。我们见了面,话语投机,一上午倏忽而过。读他的画并其有关资料,不觉竟日。有两个意象在我心中拂之不去。
  我所熟知的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其人其画渐与珠穆朗玛峰融为一体……我发现,其身后有一后生背着画夹,健步走来,渐行渐近,走进广袤的中原。远方海面上有一角尖山浮出,冰峰渐浮渐显,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这两个意象中的主体形象,正是我对画家杨海峰的印象。这样想,这样说,是否对一个青年画家褒奖太过?或者,因为我对画界孤陋寡闻,把平常的人物放大了?我追问自己,又否定这追问。
  虽然,杨海峰刚过而立,真正画画也就十年多一点,其作品只是崭露头角,但我以为,他解决了一个艺术家所要解决的如何掌握世界、掌握艺术、掌握自己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然后就是出成果攀高峰了。
  先说掌握世界。艺术家多是“好高骛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何?不只是心性狂野,而是掌握世界的需要。杨海峰闯过西藏,游过欧罗巴,虽然还不能说遍历大千,但“登泰山而小天下”,已经感受到不见高山不知平原、不到西方不知东方的意味。虽然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入乎其内,但有了出乎其外、超乎其上的更多可能,可以放眼世界, 更可以俯瞰脚下了。世界被自己掌握的这种真切感觉是进入艺术堂奥的第一大关隘。胸中有世界,然后才能画里有乾坤。具体的表现对象置放于了然于心的宏大背景下,所谓主客体的融合才能自然而然实现。
  中心是掌握艺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是作品,而决定作品生命根基的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多元时代给艺术家的选择以充分的自由,同时艺术家也面对逼人的挑战。杨海峰的艺术求索之路先是痴迷于宋元,他对绘画的很多看法渊源于此;然后欧洲古典艺术的“饕餮盛宴”使其震撼。但杨海峰是一个“思者”,一个敢于“自树其帜”的“作者”。在比较中,他意识到,各个画种都有非常经典的伟大作品,要想办法把它们互相融合,借用河南农村方言,把它们“搅泥”在一起,就有意思了。从艺术层面上,他主张借鉴西方艺术精神,学习西画技巧,运用西方的工具和材料,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从而画出有别于西方的表现中国观念中国审美精神的中国作品。杨海峰不掩饰自己强烈的“中国情结”,不断申说自己从情感上更倾向于中国的艺术作品,愿意自觉地回归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欧游归来之后,这种意向更加坚定,中国的皇天后土才是自己无限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是地气,是根基,在此“找到自己的调”,才是自己的艺术理想。
  这些见解看上去并不“先锋”和“新颖”,但由于它是来自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独立思考,在自己的艺术生命中扎了根,应当说是大自觉。一个艺术家,一旦有了艺术自觉,其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关键是掌握自己。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新潮中有一句俏皮话:我被创新的狗撵得连撒尿的空儿都没有,其实艺术领域永远都是思潮翻涌,追风逐浪,但是艺术森林里牢牢站立的是有定见且有定力的艺术家。许多大家都看出杨海峰是为画画而生的,为了艺术他不光有创造精神,而且有献身精神,与其恩师李伯安一样,他们的精神气质中有一种“纯粹”的东西,这使杨海峰画作人物的眼神中往往闪现这种纯粹的灵光,其作品整体则闪耀着诗性的光辉。而这里所传的神正是作者心灵之神。艺术家的这种纯粹使其目光和心灵具有洞彻肺腑的穿透力,也使其艺术有震撼灵魂的打击力。这种纯粹使人宁静和专注,能够为艺术献出一切,而不会被艺术所伴生的名利所左右。我十分赞赏杨海峰一直以恩师李伯安的一句话做座右铭:放弃生活中许多表面的东西,不与别人争得太多,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杨海峰能够像其师一样做到做好,为了高远的艺术理想。
  读杨海峰的“红帆船”,我似乎隐约看到,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之后,又一巨幅长卷《走进中国大平原》正在创作之中。从乡村人生“最具包孕性的时刻”——婚礼起始、展开,由各式各样人物特写、民俗片段构造,逐渐地由乡到城,生活场景、山水、人物联翩而出,一起活动起来,贯穿古代与未来……这是近可与《走出巴颜喀拉》,远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比较相接续的大作,作为中国油画或者中国水彩在21世纪凸显的又一峰峦。
  我觉得现在常画小幅的杨海峰是适合做大画的,上面我想象中的大画才是杨海峰的“红帆船”。我想用两句诗作为结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孙荪

2011年12月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25:23 | 只看该作者
孟新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323350100x0jn.html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书画事业的发展也硕果累累。2004年商丘日报张修起曾发表《为商丘书画事业鼓与呼》的文章,以期人们能更加关注商丘的书画事业;之后,张修起又受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琼同志之托,对商丘书画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调研成果向张琼同志汇报后,她甚为欣慰,又亲自撰文——《蓬勃发展的商丘书画事业》,洋洋近万言,发表在商丘日报头版头条。张琼同志的长文极大地鼓舞了商丘的书画家们,市领导如此给予充分肯定,书画家们自然是“自奋蹄”了。确实近几年商丘书画事业出现了一个人才辈出、捷报频传的局面。
    在辈出的人才中,张修起尤其关注青年油画家孟新宇,为他在油画领域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而震撼和自豪。所以,今天特以《为孟新宇的油画喝彩》为题,把他介绍给广大关注商丘书画艺术的朋友们,以更加亲近地感受孟新宇其人,更加亲近地感受孟新宇的油画。




为孟新宇的油画喝彩
    孟新宇,是一个在河南乃至全国油画界都有一定名气的青年油画家;但在我们商丘却是一位很少为人所知的年轻小伙。他生于1974年,祖籍商丘虞城县,是商丘这一方水土养育出他热爱绘画的天赋,又使他如愿以偿地迈进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大门,毕业后沉寂于豫东农村的风光里。高等学府的教育与豫东风情的熏陶共合,加之本人执着地探索和追求,从此他如鱼得水,在油画的创作中捷报频传,屡获大奖:2003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油画展;2004年其油画在河南省第十届美展中获金奖;2005年其油画又堂堂正正地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视觉惊艳”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河南省油画家邀请展。2005年秋,其油画作品正式参加了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2006年他的油画作品又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无尽江山”中国南北油画家邀请展;第三届中国国际美术双年展提名资格展;又上了中国嘉德2006秋季拍卖会,并两次参加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大展和康坦普瑞当代艺术拍卖会。2007年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又专为他举办了“乡野梦境”孟新宇油画作品展,画展开幕当天下午在京举办了“孟新宇油画作品研讨会”,中央美院教授、美术史论系主任邹跃进、著名评论家贾方舟、郭小川、高岭、王瑞延等美术评论大家都出席研讨会,对孟新宇的油画赞誉有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在上海美术馆参加了2007年首届中国青年百人油画展;在首都博物馆参加了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在南宁会展中心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东盟油画展。更值得自豪的是,其油画《黑马》入选于奥运期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其参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近日他正式收到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证书和创作奖金。其油画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且获得税后8万元的创作奖金,已足以证明孟新宇油画的知名度和艺术魅力。
    孟新宇200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之后,声名大震,立刻引起省市领导的重视,很快被省文联、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文化新人”,被商丘市政府授予“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8年他蝉联参加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其作品又被中国美术馆以高额奖金所收藏,我料定他今后将会获得官方及各届人士更高的赞誉。
    孟新宇当年刚刚三十四岁,其油画为何能够屡屡进入大展,其中两次参加国际双年展和多次名家邀请展参加全国性的拍卖会。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涉足的,试想,全世界举办大展,其中我国油画仅入选54幅,中国54人中就有孟新宇,我们商丘人还不感到自豪吗?还不该为他喝彩吗?
    我和不少人都为孟新宇油画的绝伦色彩和艺术魅力所震撼过,为之震撼,不仅是他接二连三地参展获奖,而是他的油画确有独到之处。
    首先是其油画所具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只要看过他的油画,无不被画面的蓝天、白云、碧水、绿树和金黄的霞光、白色的浪花所吸引,山的褐红,房墙的砖红,让你寻味无穷、看不过瘾,色彩之艳丽和视角之美确是他的一绝,叫人眼馋。
    其次是其油画的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大家都知道油画是西洋画,不同于中国的水墨画,他用西方的油画艺术来展现中国的文化元素,特别是中原山区农村风情,简直达到了妙不可言的地步。他的画是用西方油画的油彩在麻布上“刷”出来的,而不是用中国画的水墨在宣纸上“泼洒”而来的。我见过他作画,当时是画一座山,只见他双手紧握足足二十厘米宽的毛刷,饱蘸粘稠的油彩,在那崩紧的画布面前沉思后用力涂刷,不一会儿一座陡峭险绝的山崖已显现在我的面前,同时我也看到他这个身壮如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可见油画艺术之美是用双臂的力量和心脑的思索换来的,其中辛劳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他用油彩可以画山、画水、画蓝天、画白云、画飞鸟、画人物、画居民、画大树、画庄稼、画菜园,甚至画人游泳、人顾盼,画马吃草、马健行,无不是充满了中原生活中的影子和豫东农村的乡土气息。再加之他的油画装帧特具新意,有的是中国的卷轴式,有的是中国画的扇面式,有的是中国画的团扇式。由于他善于中西结合,使他的油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面貌。他的个性化的画风、文脉、出处和源头,就是中原农村的乡土气息,里面充满了民间艺术特色。中国的文人画或者说主流艺术,是不主张太浓的色彩的,是坚持水墨为上,但中国民间艺术则喜欢大红大绿。孟新宇自己说,他熟悉中原农村,也喜爱来自民间艺术的色彩,农村的虎头靴、年画、兔爷帽和泥泥狗中的浓烈色彩,从他年龄很小时就被记忆在了绘画的天赋之中,所以说他今日的油画色彩浓烈的个性来自中原民间,是他把中国的民间艺术文脉注入了西洋油画,这个奇妙的融入,就是他中西结合的成功尝试。
    最后是孟新宇个人气质和秉性在其油画中一览无余。他的画面多次画有“小黑人儿”,虽然仅仅是轻描而成,似乎使人感受到这个人就是厚道、正直、艰苦、谦虚的孟新宇本人。他称赞对他喜爱有加的王清健老师,感谢王清健老师对他的指导和关爱,同样也经常宣传和赞扬商丘画坛的同行和美协这个集体,足见其谦虚之心。前些年他家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多次省吃俭用到北京等城市参观展览,在参观时一站就是一天,中午仅用干馒头充饥,他每年都要到太行山的崇山峡谷中去写生,在山民家一住就是一二个月,从不喊苦累,这足以见其艰苦好学之美德;他曾经拿出自己称心的油画办个展,但夜里被盗去六幅,我曾劝他报案,他却说:“拿去我的画说明是喜欢我的画,也算有个去处,何必追究。”虽是轻轻数语,使我感到此人的厚道、宽容之心。
    常有“心画”之说,就是讲:“德高画意深”,作品应能较好地反映艺术家的品格。孟新宇以高洁之心作画,画还能不更高洁吗?
    孟新宇的油画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更好的评论和赞誉将接踵而至,此文仅作一次浅薄的喝彩而已,也作一次对孟新宇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的先前期盼。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5:21:1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游走在体制内外的艺术家
                            沈敬东
    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在艺术上分为两大阵营互不相干。一是体制内的,他们一生大都时间为了下列词组而奋斗:硕士和博士文凭、美协职务、高级职称、一级画师、副教授和教授、全国美展、高级领导提字、剪彩、合影、高级领导出席开幕式,他们的创作题材大都是歌颂时代的领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喜欢称他们为“歌德”派,我总觉得他们离艺术远了点。 二是体制外的,他们又与下列词组有关:国际双年展、画廊、策展人、生存、卖作品、拍卖价位、他们抛弃一切为理想而战,当然有时要卖所以他们也常常打扮的花枝招展。
    程兆星一直在部队从事艺术创作与教学工作,可以说是标标准准体制内人士,可是他“人在曹营心在汉”一直游走在体制内与外的边缘,他也参加过全国美展并获过奖,他也由媳妇熬成婆最后是个教授。但是他好象并不满足于此。这在体制内的艺术家中虽不是绝无仅有,最起码说是不多的,在军队更是如此,目前还在军队的想来想去也就那么两三个人,条件宽一点不超过五个,程兆星就算一个。
    这是很不容易的,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定向思维之中。你环境、同事、教育、你的周遭的一切,无形之中已经设定你,你会慢慢的由顺拐变得与大家步调一致起来。
     当然我喜欢“与时俱进”这个词。他会使我们为了未来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程兆星的近作越发显现个性和时代的气息,在我的内心里产生共鸣,同时我也是最能体会到他是个在艺术上不断挣扎的人。没有过多的评述,远老兄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27 , Processed in 0.09839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