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7 16:4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小学语文教材批评的波浪,一时甚为壮观。国内的一线媒体如《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华商报》都有专题报道。甚至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关注了,有专文描述转型时期中国的教科书问题。 现在,具体的批评文章,以及相关的讨论,已经结集成书,是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该书适合有孩子的、为中国教育所困的、关注中国民主进程的朋友们。 郭初阳、童蓓蓓、蔡朝阳,同为此次小学教材批判的参与者,期待这样的讨论,能呈现问题,激发彼此的思考。

内容提要 本书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 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 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 教学也绝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 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 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 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郭初阳(1973- ),杭州人,新生代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2007年出版《言说抵抗沉默》,为国内第一本从课堂内部开始启蒙之旅的教育学作品;2008年始,以诚实的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2009年偕同研究小组,掀起一场遍及全国的教材批评风暴,至今未息。所参与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救救孩子》于2010年出版。
蔡朝阳,网名“阿啃1919”,1973年生于浙江诸暨,现居绍兴,教书为业。2009年-2010年他对小学教材的批评引起广泛关注。2010年入选《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著有《阅读抵抗荒诞》(台湾秀威书局2009年版)、《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吕栋:1972年生,浙江桐乡人,中学语文教师。自称“胡说”或“胡不说”(网名),在说与不说之间首鼠两端,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教书糊口。偶尔不务正业,聊以填补教育的虚无。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代序)
小学语文教材总评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综合评估
小学语文教材三个版本得星一览表
人教版课文点评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必须假定有—个理想的精灵——评《日记两则》
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
一次比一次进步(一年级上册)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看电视(一年级下册)
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
小蝌蚪找妈妈(一年级下册)
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
回声(二年级上册)
鸡妈妈的新房子(选读课文)(二年级上册)
我不是最弱小的(二年级下册)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二年级下册)
可贵的沉默(三年级下册)
妈妈的账单(三年级下册)
卡罗纳(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
将心比心(四年级下册)
慈母情深(略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五年级上册)
学会看病(略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六(五年级上册)
剥豆(选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儿童诗两首之一(五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习作四:为妈妈洗脚(五年级下册)
穷人(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课文点评
妈妈哪儿去了?——《蘑菇该奖给谁》四题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读《陈=探母》
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
汉语拼音儿歌(一年级上册)
冰花(一年级上册)· 蘑菇该奖给谁(一年级上册)
陈=探母(一年级上册)
母亲的恩情(二年级下册)
沉香救母(一)(二年级下册)
沉香救母(二)(二年级下册)
晚上的太阳(二年级下册)
孙中山破陋习(三年级上册)
花瓣飘香(三年级下册)
习作四(三年级下册)
桂花雨(四年级上册)
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下册)
云雀的心愿(四年级下册)
少年王冕(四年级下册)
爱如茉莉(五年级下册)
月光启蒙(五年级下册)
水(五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课文点评
药——评《小狮子》
《母亲的纯净水》的贫困
“被写信”的孩子——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我的家(一年级上册)
燕子妈妈笑了(一年级下册)
妈妈,不要送来(二年级上册)
小狮子(二年级上册)
流动的画(二年级上册)
饺子的故事(二年级上册)
小马过河(二年级上册)
妈妈的爱(二年级下册)
儿子们(二年级下册)
塘鹅妈妈(二年级下册)
一朵小花(三年级上册)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三年级上册)
妈妈的葡萄(三年级下册)
游子吟(三年级下册)
落花生(四年级上册)
一枚金币(四年级上册)
七子之歌(三首)(四年级下册)
生死攸关的烛光(五年级上册)
奇怪的圣诞裹(五年级下册)
用目光倾听(五年级下册)
新月集(二首)(五年级下册)
穷人(六年级上册)
花脸(六年级上册)
母亲的纯净水(六年级上册)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六年级上册)
瑞恩的井(六年级上册)
童年的朋友(六年级下册)
附录: 一、母爱精典佳作推荐阅读
永远 停电了
没有妈妈的野鸭
给妈妈的第一封信
诗两首
爱音乐的马可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
正男!
生日卡片
拽住妈妈的衣襟
你的眼睛里有我
母亲的书


二、媒体关注
《南方人物周刊》: 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
《浙江日报》: “第一线”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教科书有了“事实核查员”
《东方早报》: 教材不能用虚构的美德绑架孩子
《中国青年报》: 小学语文的真正问题是现代价值缺失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
童蓓蓓
    自《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创刊以来,郭初阳一直为杂志撰写【第二 视力】专栏。
他在做《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的时候,跟我聊到 教材病态的母爱文章和病态的母亲形象。我们一起回顾了记忆中的一些课 文,仍然觉得不是很确凿,便怂恿一些作者和朋友,大家分头找各个版本 的小学语文教材细读。原先只是一些感性印象的信息渐渐清晰、明朗起来 ,那焦虑的、愁苦的、无力的甚至虚假的母亲也呈现在大家面前。

2008年10月底,在萧山教育局和萧山银河小学章建平校长的帮助下, 大家在萧山碰头。杂志执行主编兼“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负责人李玉龙 牵头,成立了“母亲·母爱”研究课题组。

在开题会上,研究范围、成员 分组、任务分工等事务一一落实,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分别担任三个版 本的学术负责人,最后由李玉龙进行统稿。 两个月后,各组的工作基本完成。这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以专辑形 式发表在2009年第二期《读写月报新教育》上。因受版面空间和其他一些 因素的限制,这份课题报告的全部内容未能完整呈现。 这期杂志刊出后,受到读者的热烈响应,但仍限于小众范围。我们跟 一些公众媒体联系,一些编辑被“小学语文教材”一词所限,认为这份报 告并没有公共层面的价值。正在山穷水尽之时,美国《读者文摘》高级编 辑朱雨晨找我约稿。在他的帮助下,《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陈小瑾认真阅 读了我们的课题报告,开始跟我们沟通。与此同时,课题组的成员们提出 ,在网络发帖,试试这份报告究竟是否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9年5月 19日,《孩子仍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服毒?》在天涯杂谈发表,三天内点击 量达20万,网友们纷纷参与讨论。这让我们更加确信,这份报告有着广泛 的受众基础。


《南方人物周刊》在采访课题组主要成员后,于2009年8月10日刊发专 题《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8 月19日,《浙江日报》刊发深度报道《“第一线”报告:“我有这样一个 母亲”》。随着这两份报道发表,搜狐、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马上跟进 ,纷纷转载。 2009年9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记者文章《中国教科书有了“ 事实核查员”》《教材编写呼唤更多的民间“事实核查员”》。9月23日一 25日,《钱江晚报》连续三期刊登“第一线”课题报告、采访对话和评论 文章。9月3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教师给小学语文教科书挑错呼吁剔除 虚假故事》。《华商报》、《东方今报》、《嘉兴日报》在对“第一线” 核心成员进行深入采访后,充分肯定了教师鉴别教材的才能和胆识。《新 京报》、《南方日报》、《报刊文摘》、《时代周报》、《扬子晚报》、 《潇湘晨报》等近百家报刊作了转载、评论。 这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 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 教学也绝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 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 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 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我们对教材编写、出版改革的企盼。我们盼望在教材的编纂过 程中,能更多集纳各方意见并吸收他们的力量,使编写者一教育者一学习 者三方能形成交流互动的关系。最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至真至善至美 的文字形象伴随孩子左右,为生命打下温暖、厚实的底色。 对于更多教育者、学习者、为人父母者来说,这份报告来得太晚,而 不是太早。错误的事实.一直都存在,而它所导致的深刻的痛苦也一直存 在,却直到现在才被说出。父母给孩子所有的爱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 分离,为了分离之后更好的独立生活。甚至,任何团体都是为个体服务的 ,都是为了个体活出人的样式。也就是说,个人是团体生活的目的,而不 是相反。在每个获得自由的个体身上,都可以看到更饱满、更明亮、更丰 富的力量。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在为这个有待生成的个体做准备。 我们都生于70年代。父辈们都在动荡和匮乏中度过他们的前半生,并 将这种恐惧通过家庭遗传给我们。读书、听话等训诫几乎弥漫在每个人的 童年,我们活着似乎只是要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能适应社会既定规则。而来 自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以及对纯粹之爱的渴求, 让我们无法掩饰面对现实时的愤怒。这种愤怒在童年训诫的压迫下逐渐形 成漩涡,吞噬我们的行动力,以至于无法接纳自己的愤怒,并从中寻找改 变的可能。我们甚至相信,有更多人也同样承受着生存恐惧带来的后遗症 ,同样承受着动荡世界带来的不信任,也同样感受到超越当下的召唤,自 然,也一样地在这分裂的痛苦中丧失了行动力。我们发育得太早,却成熟 得太晚。 所幸还有崭新的生命来到我们中间,为这个世界带来祝福和应许。他 们以稚嫩的手臂、童真的面庞唤醒我们刚硬内心的柔软之爱,永远无法在 口号里被荣耀,而只能在细致入微的具体生活中,在人与人的团结互助中 被彰显。它应该像食盐活在我们里面,而不是作为旗帜飘扬在高塔之上。

谁也无法在地上建起天堂,但我们仍然尝试为爱开辟道路,让它来引领我 们前行,到一个可以不断改变、修复、升级均新世界,到一个让人深得鼓 励和安慰的新世界,到一个能够容纳个体想象与创造的新世界,到一个能 够在爱里彼此玉成的美丽新世界。
精彩页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综合评估


亲爱的妈妈,请给我哭闹的时间。
让我迟一些才学会标准的笑脸, 也许你可以先给我一些时间, 让我喜欢自己, 才接受文明的训练。
——红唇族歌曲《请让我慢慢长大》
所谓奴隶制,无非就是强制人们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而服从共同的 抽象原则(不管他们是否有负担感),则为最不同寻常的自由和多样性提供 了空间。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一、一种感动 我家的菜虫虫小朋友,过了年就要进入他来到世界的第4个年头,我已 经在离家最近的幼儿园给他报了名,他就要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以前 ,我常担心孩子会受到不人道的教育的戕害,长此以往孩子变得不再拥有 对大自然的天真好奇和爱。但我现在渐渐减轻了这种担忧,华德福使我确 信以前的一个观点:孩子自身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菜虫虫而言,重要 的是他必将学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的溺爱永远温暖地裹 起来,而我的责任,可能仅仅是在他面对困难时,与他站在一起。 即便菜虫虫将来读小学,小学教材还是像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套一样, 我也已经减少了不少担忧。原因有三个,首先是我学会了历史地看问题, 和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显著 的进步,如果还要批评,那不是大家来找茬,而是我们的要求更高了。其 次,即便目前还有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们现在有了广泛的课外 读物,,比如那些五彩缤纷的绘本,我每次带菜虫虫来到新华书店,置身 在高质量的绘本间,我会生出一种陶醉感:世界多么美好,孩子们会有多 大的乐趣啊!再次,就像过去20多年来小语界前辈们持续推动的进步,我 坚信未来的进步仍会继续甚至加速。我相信,编写小学教材的专家们,会 和我自己一样,将更懂得孩童,更懂得教育,将会更具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将会更具备一种更普遍的对人本身的温情,并将之注入到这些教材之中 。 因此,我们在考察置评这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母爱的文章时,尽管 有时看似苛求,但其实我们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爱。“母亲”,那诚然是世 界上最为动人的一个名词,我们不允许有任何一种扭曲的东西,亵渎我们 心中的母爱。而“孩子”这个词语,则会唤起我们全部的柔情蜜意,我们 预备着要尽力给予他们最真挚的情感。正因为我们心里充满着对母亲的爱 ,充满着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因此在评点时难免求全责备。试问哪一位父 母,会拿着假冒伪劣的奶粉,喂入孩子嗷嗷待哺的嘴唇?我们的全部奢望 ,仅在于,希望孩子们能慢慢成长,去度过他完整的童年,享受他能享受 到的全部美好人生。


二、三条原则 我们考察的三套教材,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从教材涉 及母亲与母爱文章的总体情况看,优劣差别还是存在的,我们通过星级评 定的方式来呈现。“优劣差别”这个词,首先说明它们各有优点,但我们 不准备歌功颂德。因为如果用现代教育的尺度来衡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还很多。 我们的判断主要依据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是价值观念上的,即这些选文是否符合公民社会价值多元的要求 。比如,是否将母爱当做了母爱本身,而非一种专制的、残缺的、滥情的 ,总而言之是扭曲的情感。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是否将孩子看作与父母平 等的独立个体,是否承认孩子的个性发展。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封建时代很长,专制的遗留不少。鲁迅分析过一 个专制权力的金字塔结构,认为妇女和孩童,一直在这个权力结构的最底 层。时至如今,鲁迅和周作人时代便在呼吁的给孩子们以孩子的待遇,依 旧没有全部兑现,还有很多专制观念,残存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却习焉不 察。 其次,我们基于对事实本身的基本判断,构成第二条原则。再伟大的 道理也需要用真实的事例来表现。很多课文,由于不合适地采用了一些虚 假的材料,其意义大打折扣不说,有的甚而走向其反面。又则,课文想要 讲述的事实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教材文本的拙劣,最终使得这个真 实的故事更像一个假故事。


第三,教育的适切性原则。胡适云:光做好事是不够的,必得用好的 方式去做。具体到教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认知能 力,不要总是趋向于说教和灌输。‘说教和灌输,很大原因在于成年人的 自以为是,从而将观念强加于人,不尊重孩子自身的世界。 三、四大缺失 综观这三套教材的问题,我们概括出四大缺失。 第一,经典的缺失。所谓经典,卡尔维诺这么表述:“经典作品是一 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 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 《为什么要读经典》P3,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因为孩童所处生长阶段 的特殊性,因为经典本身的重要地位,我们期盼在教材中能有更多的经典 作品。但这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和母爱的文章,来自经典的文本并不多, 并且时有篡改。苏教版一共17篇,只有4篇可称经典。 P2-4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16:45:2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3:30 , Processed in 0.0722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