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3 15:03:1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简 楷 论作者:稻香亭长
此文发在《书法赏评》2010年3期,引用请注明。
简 楷 论 —关于楷书取法与创新的思考 谢安辉
内容提要:在汉代简牍保存下来的墨迹中,我们发现楷书的形成与草书、八分、行书等基本是同时的,长期以来楷书的取法囿于魏晋、隋唐的刻石作品,上溯汉代简牍书迹是对楷书的溯本求源。展览使当今书法创作有着尚趣性质,楷书创作没有行草书易于表现性情,只能在小章法上求趣味。汉简保存着似篆非隶、异趣迭出的结体、用笔,在很大程度上可供楷书创作借鉴运用,丰富其章法、结字、用笔、气韵等,汲取简牍书法的精髓可完善楷书的另一体式—“简楷”的风格。
关键词:汉简 尚趣 楷书创作 简楷
“楷书”为一种书体名称的确指,出现在中唐以后。之前对这一书体名称条目繁多,有隶书、真书、正书等,尤其以 “隶书”一名较为常见,直到唐代张怀瓘《书断》里仍称“隶书”。在魏晋书论文字里,“楷”是指书体楷则、法式,而不是书体名称,真正作为书体名称那是唐以后的事。现在常把钟繇式的小楷作为楷书成熟的标志,其经过唐代法度登峰造极之后,发展举步维艰,宋代取行书之意,元明极力上溯魏晋,终不能创造新格;清人借鉴北碑、造像使楷书创作出现一个小高峰;之后社会动荡,学人无暇细究书法,延续前代风格。今人书法,行草的探索有可观的成绩,而楷书却没有被重视,仅仅把它作为进入行草的跳板。楷书的取法囿于传统理念,一直徘徊于魏晋隋唐的经典范作,没有追溯到魏晋之前的源头—汉代简牍。楷书取法汉简,丰富了楷书的取法视野,经过深入研究与借鉴,会出现楷书另一体式—简楷。
一、取法汉简是对楷书的溯本求源
文字产生之初,仅仅是为了代替记事的绳疙瘩,“古人造字,本以记姓名,立券契。尔时人事简单,人我所需,惟此而已……其后人事欲繁,文字之用乃广,行文立言,皆后起之事也。”①社会发展、人事复杂,滋生造字,文字就扮演了人类文化信息传播的角色。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记事者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事务,不得不寻求便捷的书写方法,个人书写习惯、使用工具差别,文字就出现了不同体势,为了达到传播目的,人们又断地对其进行统一范式。“民间俗写,以图简便,往往是促使字体(书体)演变的一种因素,而官体书总是滞后的。”②汉字字体的演变发展,从实用领域的图简便快捷的书写开始,从某个人或某个区域形成书写习惯,然后才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形成主流书体,最终由文化程度高的书写者对其进行系统规范,形成官体书。官体书是一个时代的标准字体,它有完整的法度,并且带有那个时代的审美装饰性。经过规范和装饰以后,和字体最初所追求的简便快捷背道而驰,因此另外一种寻求书写简捷的书体又应运而生。
在简牍墨迹里,我们看到楷书产生的时间很早,基本是和隶书同步的。秦朝统一文字,“虽然文字可以在短时间天下如一,而用笔却因各地书写习惯的不同而各自延续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差异在西汉仍很明显。”③各种书体是直接从大篆演化而来,没有前后以及替代之分,只有对书体规整先后时间之别。郦道元在《水经注·谷水》记载“胡公棺文”的字体,④张怀瓘持书体替代理念对它表示质疑,据现在的简帛墨迹,可以肯定郦道元的记载是足信的,即魏晋时通用的书体(还带有很强隶书意味的楷书,如《王琨墓志》)很早就出现了,只是一直作为底层流通的书体而已。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朝代的更替只是帝王家族的互替而已,社会的分工相对固定,从事文字抄写的底层文吏,往往是家族世袭。汉代文官的选迁,善书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从事简牍书写的往往是地方善书的文吏,是某个地区教育家、书法家的象征。汉末无以数计的那些底层书手,在魏晋时期仍然从事着这一行业,甚至当时习字的方式,和汉代是一脉相承的,在吴国简书甚至到后来的晋简,仍可看到其传承的痕迹。魏晋造像楷书的泛滥,其书体就是当时民间书手所为,和汉简书写习惯是联系着的,只是经过凿刻以后,泯灭了汉简那种书写痕迹,结字和用笔气息相通。因此,雏形楷书在汉代底层社会是一种通行书体,已经形成它书写定式,只是尚待规整罢了。
每一种书体的规范与完善,靠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士加入到这种抄写的行业中来,楷书也不能例外。楷书的规范除和毛笔的制作、纸张的出现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和从事书写的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把钟繇式的小楷作为真正意义上楷书成熟的标志,这不是碑刻作品长埋地下的原因,也不是钟繇官位显赫之故。之所以有小楷的最初定型,是汉代微书的眷写风气承脉下来,《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光武帝非常勤俭,“其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扎十行,细书成文。”卫恒《四体书势》也有师宜官为书“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的描述,由于竹木简体积笨重、绢帛纸张价格昂贵,汉代微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吏员薄》木牍,在长为23厘米、宽7厘米的木牍两面书写了3650余字,细得惊人,并且写得行行毕直、字字分明、笔笔工整、毫不懈怠。⑤微书不可能满足分书波磔的舒展,也不适应行书、草书的开张,所以微书风气是直接导致小楷先定型的直接原因。楷书是从底层使用的书写体里演化而来,它的出现和从事这种抄写的书手的书写习惯、集体意识有很大的联系,对比钟繇小楷和汉代的简牍墨迹,其体势、意蕴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楷书向汉简取法是溯本求源的途径,不仅是理论上当然,实践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审美的尚趣性是楷书取法汉简牍的必然
自从东汉各种书体形成以后,书法的发展就向书法风格发展,求“趣”心理就已开始出现在书法的创作中,趣有情趣、奇趣、异趣之解,其中奇异是人们居异掠奇本性的体现。从金文的排叠装饰、汉隶的波磔跌宕到后来书家风格变化,莫不在追求趣味,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策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奇正就像中国老称的秤砣与秤钩的关系,彼隐此显地演绎着。楷书虽然没有行书、草书易于体现这种审美趋势,但也仍然努力寻找适度的新奇,就是法度森严的唐楷,也出现欧阳询追求险绝的体势,傅山、朱耷等人更是不遗余力地书写异体字满足社会掠奇需求。如何表现这种异趣呢,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用“补”“损”两术语来解答,可谓得个中奥妙,在不影响识别的基础之上,对字的副笔适当的补、损可以得到书法的异趣。
展览是当今书法竞技的一种方式,展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书法创作的思维。汉字书写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逐渐远离人们日常生活,书法成为了供人们赏玩的精神产品。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尤其是物质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其雅致与情趣几乎成为人们选择的标准。尚趣的驱使,行草书首当其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可喜成绩;而楷书没有行草书恣肆徜徉,其追求趣味,只能在小章法上做文章,从用笔、结体、章法着手。从魏碑取气度恢宏的态势促进了“魏楷”的发展,从写经汲洗练的笔调形成“经楷”的多姿,从行书里借鉴承运的韵律使得“行楷”得到很大创变,而法度森严的“唐楷”一直让人望而怯步。张怀瓘在《六体书论》评王羲之、王献之楷书时,说王羲之楷书“润色则婉态妍华”,批评王献之“锋芒往往直笔而已”,并指出“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恣盘游”的楷书标准。⑥唐人恰恰把小王的“直笔”发挥了,而大王的“婉态”则被淡漠,大王的“婉态”是从钟繇、卫夫人那里学来的,而钟、卫又是直接从汉代书写习惯沿袭下来。那么能不能从楷书的源头探寻楷书的出路呢?汉代简牍墨迹里“有很多文字字法特征和笔触特征都处于成熟形态和范式之前的过渡阶段,其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从古文字向今文字体系转换的字法形态本身对今天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陌生化图像和新鲜经验,因此利用字法上的这种“构造”运用于创作,也会取得视觉上的张力和创造灵感;而在笔触的那种自然、率真、朴素趣味方面完全可以进行夸张和“退行”式发挥,从而获得书写状态的超常的反理。”⑦从而形成带有汉简牍意蕴的楷书体式—“简楷”,以其遗存篆意的结体,婀娜多变的线条满足欣赏者尚趣的审美需要。
三、楷书“简”化
楷书在魏晋定型以后,从摩崖、造像到墓志,从钟繇、王羲之到陈隋的兼容南北,楷书不断向规范化、法度化演进,到柳公权把法度推到极致,之后就只能在横向借鉴上做文章。民间传下来的书写体系也时不时影响着书家的书写,如褚遂良有汉简飘逸之美,颜真卿具帛书宽厚之姿,或许当时简帛墨迹仍然有实物流传,但是微乎其微。虽有宋代的写意,元代的散淡,明代宋克简单的章草楷化,甚至明末清初傅山、王铎、朱耷等人猜谜语似的异体字楷书,都只在表象上做文章。清代楷书有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他们发现和借鉴了一直不被文人重视的民间碑刻,在气势上自出一筹,然而有仅仅停留在魏晋时期的石刻楷书上,未能上溯前代。
上个世纪初简牍墨迹大量出土,数目之巨,风格之丰富,是前人无法看到的。汉简的发现,使人们看到除碑帖之外,传统还有一个简牍书法系列。自发现以来,有很多志士涉足于此,如钱君匋、吴颐人等前辈,然而却又仅仅局限于隶书和草书,而研究汉简中的楷书则凤毛麟角,当代人刘一闻、李刚田两位先生楷书略得其意,而更多的是篆刻神髓。上世纪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参与实践研究人少,而且没有对其书法价值上的深入研究,未能开新立派。笔者不揣简陋,拟就楷书如何取法简牍书迹,作一孔之见。
1、取其意 简牍书法大部分是字体过渡阶段的作品,可塑性强,包容面大。但因其变化丰富,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记事,没有固定的体式,难以直接化入楷书。所以要在万变之中寻找蛛丝马迹的规律,用类比方法,以简牍出现的推演到相似的字,以一点带一面,积少成多。
2、笔画楷书化 简楷是楷书的体式之一,楷书固有的书写特点,如笔画的逆起回收,简帛的起笔都是先向左下驻笔,然后向右出锋,回锋收笔的现象很少,对其楷书化时,就要按照楷书运笔方式,适当加入尖锋,改变线条入锋的方向、着重收笔的回锋趋势,使气势聚于字中。汉简多转笔,而楷书则变为折笔,如果一味使用翻转则楷味不足,若一味折锋又落入唐楷的窠臼,因此要折转并用,折则雄健、转则灵活,曲线变直线, 行笔注意轻重缓急之律动, 细粗、顿挫兼而施之, 构筑线条的韵律美。
3、结体楷书化 楷书结体讲究方正平稳,而汉简既不拘于轮廓的扁平,也没规整的体势,其造型形态各异。汉简里平稳的结体可以直接运用到楷书中,如《礼仪》木简等。然大多结体挪移意识很明显,变化幅度大,要化而用之,如遗留篆书构造的结体可以通过对它方正化,既显得古厚,又给人异趣的美感;对带有明显草书意味的结体,借鉴其构字元件,取其婀娜的神态,破圆为方, 破连为断。书写姿势以及书写材料的原因,汉简结体都有向右下倾斜的趋势,而楷书讲究向右上扬起,所以对这种结体应改变其运笔的方向,以彰显楷书给人那种岸然气势。
4、章法借鉴 楷书章法相对比较稳定,讲究横成行、竖成列。而简帛墨迹章法布局变化丰富,散珠落玉盘,讲究穿插、补白、错落、排叠、呼应,后世行草书即从此而来。楷书能很好地吸收这种章法布局,会丰富其创作空间,简楷正能运用这种章法,因其直接从简帛书中演化而来。汉简变化无常,尤其是一些西汉简牍,结体用笔都非常生僻,并且变化不定,对这些的取法就必须寻找出其内在规律,取精用弘。多读帖,并随手记录字形,随时做调整的训练,只能谙熟于心,才能行诸笔端。
四、“简楷”
如果说篆隶也有点横竖撇捺的固定形态,那么提折钩的方切用笔就是楷书规范以后的特征,各家或许在外轮廓上有其独特之处,但运笔的方法则是较于统一的。简楷作为一种楷书体式,其特征首先是楷书方折的运笔、方正的轮廓,更要体现简帛书法的神韵,呈现楷书规范化演进的痕迹。
唐楷讲究庙堂之气,结体方正,用笔以方为主、兼施圆笔,笔断意连;行楷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带有较强的行书笔意,出现笔画连带的痕迹;魏楷取法魏晋民间刻石,体现豪迈旷达的大字楷书;经楷即以写经随意快捷的用笔书写一种宗教静穆气息的小楷。简楷作为有别于唐楷、行楷、碑楷、经楷的一种体式,它借鉴简帛书迹的结体、用笔,遗留古篆、隶之遗意,以反楷书常规的挪移、夸张、重组、增损体现奇异的审美情趣;形体扁方随势,奇正相生,用笔方圆并用,折转结合,使之呈现婉转婀娜、优柔跌宕带的意韵。
总之,楷书向汉代简牍的取法,遵循着楷书字体衍化发展规律,是溯本求源的途径,可以通过透析楷书形成规律来思考其创新方法。当今社会物质文化有了改善,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显著,书法作为精神享受的一种消费品,要履着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审美需要。楷书取法简牍书迹,形成别具风味的体式—简楷以其古趣盎然的结体、反常的布局、韵律丰富的线条,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居异猎奇的审美需要。因此,简楷在未来的楷书创作中将占有重要席位。
注释:
①章太炎:《<说文解字>讲稿》,见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②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翁志飞:《试论笔制与简牍书风的内在关系》,见中国书法院编:《简帛书法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④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载:“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⑤华人德:《华人德书学论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⑥张怀瓘:《六体书论》,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⑦肖鑫:《在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浅谈简帛书如何进入艺术视域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见中国书法院编:《简帛书法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