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咬文嚼字":网络语言必须规范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09: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咬文嚼字":网络语言必须规范吗?  2012年12月13日  作者:杨理光 姜春媛  来源:新华网
  “低级差错多,语法病句多,知识差错多。”
  《咬文嚼字》杂志发起的“围观名家博客”活动近日结束,通过一年来“围观”12位名人的博客,从中挑出语文差错,得出上述“三多”结论。
  此事引起网友关于网络语言严谨性的讨论,网友“普罗骑士”说:“值得赞扬!网络文化属于速食,但希望发博发贴的朋友能严谨、严谨、再严谨。”而网友“愚笨的三月”则道出了另一方声音:微博要那么严谨干嘛?
  名人微博应对公众、对汉语负责
  有观点认为,名人微博受到大众广泛关注,是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自媒体”,其言行对公众的影响很大,将他们的错字找出来“咬嚼”,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汉语负责。
  “中国人现在缺乏‘认真’精神。”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郑智斌表示,《咬文嚼字》作为专业杂志,从专业角度给名人微博挑错,是件好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名人微博的影响比较大,在语言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应多加斟酌,对惯用的词语和文字要遵守规律,但是整体上难以规范。
  陈少峰认为,应当采取规范与创新并重的策略。一方面,规范不应不影响创新,这样可以帮助更多人理解,另一方面,有一些新词新概念新用法也可以使用,因为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变成共同的新语言或者新语词。
  应当宽容网络语言的自我嬗变
  也有网友指出,不必以“成规”来衡量评判语言文字的创新,因为语文本身植根于现实生活,是鲜活的。郑智斌教授也认为,语言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会发生变异,语言学上讲“语言与社会共变”,社会变了,语言也将随之变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刘小平告诉新华网记者,语言文字处在不断演进中,其中书面语相对口语而言演进是缓慢的,有节制的。现在的网络语言文字如同口语一样,是方生即死的状态。我们可以使用,但不能随意把它引入主流语文,如权威报刊、中小学教材等中,同时也不必拿“主流语文”的标准去要求或评价“网络语言文字”。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汪立荣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成规为标准来评价当今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显然不妥。我们先得承认:将错就错也好,向误用、俗化妥协也好,有意错用也好,这些现象都真真切切存在于语言使用中。“语言学研究需要尊重语言事实。”
  汪立荣总结网络语言文字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不需要像出版图书那样有编辑人员审阅;第二,热点转换快。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网络语文难以实现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求网络名人都具有专业编辑那样的语言文字水平,也是不现实的。“网络语文只能自由发展。其实,自然界哪一个事物不是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完善的?”
  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络语言
  网友“肉价波”说:“名人微博粉丝多,影响大,有的影响不亚于一个媒体。所以在可操作范围内,还是应该自我约束和管理的。”那么网络语言的冲击,会不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是不是有必要对青少年做个引导呢?
  东莞市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孙明明认为,一些网络语言会对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会对基础文化教育产生一个冲击,但是不能因此一竿子打死。”孙明明说,一方面要引入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习字、传统文化等训练,避免出现提笔忘字和错别字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对于网友语言也没法通过所谓规定来规范,那样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像‘闷、我倒、晕、酱紫’等网络语言如今已经被广泛使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是网络文化冲击的一个代表。”孙明明认为,在网络语言中,有调侃式、自嘲式等语言,但也有低俗的语言和文化,应该趋利避害,合理引导青少年。(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 姜春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20 , Processed in 0.0941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