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籍书法家潘善助:“书法教育研究拓荒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5 12:0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州籍书法家潘善助:“书法教育研究拓荒者”


作者:徐惠宇






台州籍书法家潘善助:“书法教育研究拓荒者”

  潜心于学术
  采访前,记者上网查资料。发现《书法导报》有篇文章,称潘善助是“中国书法教育研究的拓荒者”。
  “这个评价过高了,我受之有愧!”潘善助说。
  但他坦承,自己对于书法教育的研究确实情有独钟。
  1986年,潘善助从浙江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1990年,他担任了该校的专职书法教师。
  在逐渐深入的书法教学实践中,热爱思考的他敏锐地发现:书法研究原来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而大多数都过于关注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技法领域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书法教育实践及其研究”,即使有,也以经典式的描述居多,且切入点较低,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为此,他萌发了从事“书法教育研究”的念头。
  1992至1993年,潘善助来到中国艺术学界的最高学府之一——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接受了刘江、章祖安、祝遂之等名师的指导。那里宽松的人文氛围与学术环境深深地影响了他,特别是书法教授陈振濂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使他坚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书法教育研究。
  1996至1997年,他又带着课题,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首都师范大学,聆听我国首位书法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的教诲。
  两段难忘的经历,激活了他学术研究的潜能。
  二十年来,他的教学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级书法专业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以及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等十余个奖项。
  二十年来,他将书法基础理论、书法教育、台湾书法列为主要研究方向,曾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子课题《学校书法教育研究》等工作,出版了《书法鉴赏》、《大学书法行书临摹教程》等专著、教材、字帖16册,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学术研究过程中,他最难忘的还是担任《中国书法教育年鉴1949-1999》常务副主编的经历。
  1995年,他开始担任该书常务副主编。该书的编撰,得到了港澳台地区书法家的热心帮助。这使潘善助大开眼界,将触角伸向了海峡两岸书法教育的比较研究。2009年,其论文《海峡两岸大学专业书法教育比较研究》获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上海市教委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还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1949—2009《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集》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编的《共和国书法六十年》(书学卷)。
  由此,潘善助在业内赢得了“中国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倾情于教育
  潘善助从事高校的书法教学工作20多年,他开设的《书法鉴赏》、《中国书法》、《书法教育》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到华东政法大学任教后,潘善助开设了中国书法实践课程,他选用了区别于以往的一个班级学习一种字体的方式,开创了“一班多体”的授课方式。
  这种由潘善助独创的方式,让同学们在看了不同的书法字体后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体进行学习,旨在更大程度激发同学的兴趣,使课程更加人性化。
  这种授课方式对潘善助自身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必须把同学们要学的每种字体都临摹给他们,比起传统方式,是对我更严格的要求了。”
  潘善助的书法课,在学生个性化的临摹各自喜欢的字体之前,先进行书法各种字体具有的共性的基础知识的教授,为之后的个性化学习打基础。
  “潘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全然不受外界影响,完全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面。他还擅长从书法出发,抛砖引玉地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说得很实在,一点也不浮夸。他会关心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他问的问题底下有学生答对了,你会明显看到他脸上那种高兴和自豪的神情。对待学生,他很真诚。学生有问题问他,他会耐心解答,包括有什么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他也会尽力去开导。尽管职务很高,但他没有架子,低调、谦虚、儒雅。他经常跟我们说,字如其人,虽然不能因人废字,但人品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我看来,无论是字还是人品,他都是成功的。很庆幸选择了这门课,认识了潘老师!”
  这是一个名叫“微微”的学生,在毕业致辞中对他的评价。
  醉心于创作
  潘善助不仅在学术、教育领域成果斐然,在书法实践方面也颇有建树。
  潘善助曾有幸得到欧阳中石和陈振濂先生等国内众多名家的教诲与指点,经过“笔不离手”的辛勤努力,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
  在五体书中,他尤擅行草,取法由王铎而米芾,直逼晋人,品格高雅脱俗。他在行笔中重筋节,调锋换笔动作较大,使点线在提、按、顿、挫、顺、逆、疾、徐、方、圆、藏、露的变化中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他用墨喜用浓淡枯湿的对比,牵丝飞白干净利落,笔触细腻,增强了作品的气脉博动感与视觉张力。结体以纵取势且潇洒豪放,复以沉稳的轴线使字复归平正。
  良好的文化修养、高雅的兴致情怀、日积月累的浓厚功力,使得潘善助的作品形成了以气、韵、情、致取胜的行书格局。在和谐气氛中,调动疏密、欹正、疾徐、收放等诸多技巧,以丰富的形态和力度、质感诸造型要素,谱成一支支优美的乐曲,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潘善助现为中国书协权益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书协主席团成员,其作品多次获国内大奖。2009年,他还在瑞典举办了个人书法展
  “我能走上学书之路,要感谢家乡的启蒙老师!”潘善助说。
  潘善助的老家,是天台始丰街道唐宋办事处的石塘下村。小学,就读于石塘下村小;初中,就读于唐宋中学;高中就读于山河中学。尽管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不是很好,但所幸的是,他碰到了潘祖钿、许尚迪等启蒙老师。他们的粉笔字特别好看,培养了潘善助学习书法的兴趣。
  有一次,潘善助到县城看电影,电影没有将他吸引住,倒是新华书店里的一本字贴将他深深吸引。这本字帖的作者是书法家任政。潘善助将父母给的一元午饭钱省下,买回了字帖。一次对其他孩子来说不过是看了场电影的县城之行,却开启了潘善助老师的书法之门。
  “书法是我的挚爱,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案头写写划划。我没有规定自己每天练多少字。但是,只要一有空,我便会一头扎进书房挥毫泼墨,享受书法创作带来的无限乐趣!”
  天道酬勤,潘善助书名渐隆。但他没有忘记,家乡唐宋是学书起步的地方;因此,身在上海的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唐宋书屋”。
  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有委员30余人。其中,书法方向的有两人:一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艺术系主任陈振濂;另一位,便是台州籍书法家潘善助。
  潘善助是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党委书记,同时,又是该校惟一的书法学教授。
  4月18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召开台州籍在外知名文艺家联谊会。应邀赴会的潘善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一般书法家不同的是,作为大学书法教授的他,集“学术、教育、创作”三项本领于一身,是个不折不扣的“三栖”书家。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2:03:36 | 只看该作者
潘善助与两岸书法教育
常志康
发布时间:2009-8-24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善于思考。这个人是教授、书法家、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潘善助。他在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同时,关注海峡两岸书法教育。去年,他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作为该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的论文,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届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并入选在台湾举办的第六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其演讲受到同行普遍赞同。不久前,在长沙市举办的首届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被认为是两岸进入新的“大交流、大发展”时期的“推助器”,而马英九提出的“识繁书简”,不仅引起了两岸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两岸书法界的讨论更是热列非常。在他访问台湾回上海不久之际,笔者与潘善助作了交流,交谈最多的是大陆与台湾在大学专业书法教育的比较。笔者又在拜读了潘善助所作的相关文章后形成了此文。
书法教育研究的“拓荒者”
    1963年出生于浙江天台、从小喜爱书法艺术的潘善助,大学毕业时选择了留校,所学专业并不是书法的他竟然萌生了从事“书法教育研究”的念头。书法研究的领域很大,在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技法等已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注意到,涉足“书法教育实践及其研究”的很少,他想改变经典式描述居多、切入点较低的状态,将“书法教育实践及其研究”提升到一定高度。带着思考,潘善助于1991年步入了中国艺术学界最高殿堂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确定了研究方向“书法教育研究”,开始了“拓荒者”的足迹。
成就总是青睐善于思考者。他的《现代书法教育考察》论文入选1993当年度近现代书法研讨会,同年主编了书法教材《三笔字技法》并获“浙江省首届普通高校教材奖·中青年奖”;与张索合作编著的《书写技巧技能训练》成为浙江省高等师范院校的统编教材并广受好评,著名教授陈振濂评价此书“论述精要,新见叠出,特色独具,是目前不可多得的师范书法教材”。1996年,他又去了首都师范大学,聆听我国第一个书法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的教诲,欧阳先生的点拨更加坚定了他从事书法教育研究的理念。
    接受过书法学与心理学等系统教育的他,担任了浙江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6年末,他开始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当代书法教育研究”工作;1997年,执行主编了《大学书法教材集成》从书之一《大学书行书临摹教程》(《大学书法教材集成》)丛书之一《大学书法行书临摹教程》,获中国文联“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1998年参与了国家“九五”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中的“学校书法教育”研究和撰写,参编了《大学师范书法及其评价》、《当代高等师范书法教材论》、《1995-1996书法教育评述》等书法教育论著,发表了《高等师范书法教学的性质界定》。
    担任《中国书法教育年鉴1949-1999》常务副主编,倾注了他大量心血,但也收集了数量巨大的人物资料、书法评述、论文索引等。在编撰工作中,得到了台、港、澳地区书法家的热心帮助,进一步扩大了交往面,开阔了眼界。台湾中华书法学会会长张炳煌、台湾中华书道学会会长杜忠浩、中华书法教育学会会长李郁周以及台湾政治大学、花莲师范学院、台湾艺术教育馆等单位、个人寄来了满满一大箱弥足珍贵的史料……这让他畅漾其中。正是在此基础上,他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课题,也是这一课题,使他得到了一个美誉——
“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的第一人”
    潘善助认为,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根同源,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书法教育长期处于隔绝状态,走的完全是两条路线,因而也就呈现出两种决然不同的状态。书法教育的对话就是文化的对话,不仅能够促进两岸的书法教育事业,对于促进两岸的对话与和平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两岸有识之士都为书法专业的设立作出了多方努力。”他为笔者讲述了一段历史: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早在1918年就在国立美术学校开幕式上提出了设立书法专科的设想。祝嘉于1944年在《书学》杂志上发表《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一文,倡导书学要作为“有系统之研究”。1962年6月,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在全国美术教育会议上提出建立书法专业的设想,1963年访问日本回国后又作出了论述。文化部于1963年正式认可同意试办书法专业(方向)。
    台湾的陈丁奇于1977年连续在《书道》杂志上呼吁大学应设立书法科系。谢茂轩则在1989年的台湾《书法教育》撰文指出,大学国文系尤其是师大、师院的书法均应列为必修科,以符合中华文化特质及培养富有中华文化气质的优良书法师资,其他大学生则可选修或参加书法社团或课余进修。目前,在特殊教育方面,中小学都有美术班,大学则有艺术系,艺专、艺术学院更应设立书法科系。1992年,蔡明赞撰文指出,“书法是一门领域广泛的学科,其不仅包含从临摹到创作的书技层面,更包括了书体、书史、书家、书评、书美学、篆刻学等理论层面,在日本、韩国均在大学中设书法系及书法研究所,台湾竟然没能设立书法系、所,这是值得书坛彻头彻尾省思的大事。”其他如李普同、李郁周、简明勇也都提出,应在各大学成立书法研究所、书法学系、书法学院等建议。
    潘善助教授说,从大陆和台湾有识之士关于设立书法专业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两岸的专家都强烈地意识到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必须大力地继承和发扬,表现出了两岸中国人一致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从时间上来看,越往后,两岸专家的思路就越清晰,其设想也就越具体,两岸专家均提出把书法置于美术(国画)之下或对书法进行综合研究的主张。
    两岸设立书法专业都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蔡元培于1918年第一个倡导在大学设立书法专业,到1963年书法篆刻专业(方向)在浙江美术学院正式开办,走了45年。绍兴文理学院于2004年被正式批准设立书法学专业,又经历了41年的时间。在台湾,陈丁奇1977年首次提出建议到2004年明道管理学院设立书法学专业(方向),时间跨度也有27年。足见建立书法专业非易事。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但为什么设立书法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这么困难呢?潘善助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书法在历史上具有鲜明的依附性,它从来就是文学家、政治家们的余事,古时少有职业书法家。因此,人们在观念上还难以突破固有的想法;二是书法属于精神层面,它和国计民生之间表面上没有直接的关联,难以引起重视。三是与书法相关的就业岗位不多,书法专业人才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不明朗,因此大学管理者推进书法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潘善助教授话锋一转说,但尽管如此,两岸在第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书法教育家们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克服困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零碎到完整,开辟着大学专业书法教育的园地,使书法专业教育呈现出了现今的勃勃生机。这些教育家与上述关于设立书法专业的倡导者们,无愧中国书法教育宏业的实际推动者,他们的名字必将载入中国书法教育的史册。大陆有陆维钊、沙孟海、欧阳中石;台湾有谭兴萍、晓云法师、黄宗义和陈维德。他们是一群功不可没的人。讲起他们,都有很多故事。
    (因篇幅所限,笔者省略了情节,仅作概要地介绍如下)陆维钊1962年被潘天寿调入浙江美术学院,筹建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方向)。陆维钊1980年逝世后,沙孟海接过重任,强调重视传统,做好学问,转益多师。首届研究生质量之高、杰出人才之多成为佳话。欧阳中石于1995成为中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谭兴萍1993年在任台湾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期间,为学生开设一系列书法篆刻课程。黄宗义从1994年开始招收书法专长生已有10年,在台南师范学院开设相关课程达28门。晓云法师在1996年创办台湾私立华梵大学,在美术系中设立了书法组。陈维德2002年从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务长岗位上退休后,任职明道管理学院中文系主任,他在设立的国学研究所之下分设文学组与书法组,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在台湾一时引起了轰动,李郁周对此评价说,“台湾的大学开办书法研究所,第一面擎天大纛在明道,这是台湾书法界石破天惊的一件大事”。正是他们的坚持和铺垫,台湾的书法专业(方向)才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同源一致中各具特色
    海峡两岸同祖同宗,两岸的文化、艺术、教育等传统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但1949年国民党迁台,两岸陷入彼此隔绝的局面。隔绝意味着政策难以同步,人员不相往来,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两岸在专业书法教育的起步、措施、方法、规模和影响出现了许多既相一致,又各有不同的特色。

潘善助的研究认为,大陆的书法专业(方向)教育肇始于1963年的中国美术学院。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画系设立了书法篆刻科,招收本科学生3名。台湾书法专业(方向)的成立时间是2004年。明道管理学院在中文系设立国学研究所,分设文学组与书法组,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5名。大陆书法专业(方向)的设立早于台湾41年。
    从书法专业体系看,1979年,中国美术学院在招收书法本科生的基础上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标志着大陆书法硕士教育的正式启动;首都师范大学于1995年正式招收书法教育方向博士生,从而拉开了大陆书法博士教育的帷幕。从1963年到1995年的32年时间内,大陆的书法专业(方向)教育已经完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台湾目前只有明道管理学院设立书法硕士学位,全台湾尚无书法学士和书法博士的学位教育。
    从专业地位看,大陆在2004年以前,书法(篆刻)不是二级学科,没有进入国家专业目录,书法(篆刻)只是一个方向。2004年,绍兴文理学院被批准设置书法学专业,并于2005年正式招收本科生。教育部相关人士在解读批准绍兴文理学院设置书法学这一新专业时说:“(书法学)是我国特有的学科,但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在部分大学的美术系或绘画系有相关的研究方向或开设过相关的课程,但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门的专业进行系统研究过。但是,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应该有专门的人才对这门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今年特别新增了这个专业。”书法以“学”的面目正式进入国家专业目录,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学之下并列于美术学科的学科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取得了独立的地位。相比之下,台湾的书法专业目前仍归属在其他学科,处于方向而非专业的地位。
    两岸在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管理部门、专业师资、方向设置、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学生论文撰写)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以两岸第一个招收书法研究生的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为例,可以看出两岸之间的异同。大陆的中国美术学院,给1979年招收的第一届书法研究生开出的课程有书法、书论、金石学、篆刻、篆刻理论、古代汉语、古碑文释例。台湾的明道管理学院给2004年招收的第一届书法研究生开出的课程有金文研究、书法鉴赏与创作、书法专题研究、书法文献研究、书法美学。两岸关于书法(书法鉴赏与创作、书法专题研究)、书论(书法文献研究)和金石学、古碑文释例(金文研究)在开课上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是,大陆开出了篆刻、篆刻理论和古代汉语课,台湾开出了书法美学课。两岸其他大学所开设的书法专业课程也不尽一致。

两岸书法交流尽显两岸文化渊源
    在交流的最后,潘善助从专业视角作了总结。他说,两岸的书法教育,通过两岸大学的不断努力,两岸都为书法队伍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方面的人才,为书坛输送了新鲜血液。两岸大学培养的书法人才在两岸书法发展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陆,大学书法人才在书法界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大陆在书法创作领域出现的学院派、现代派、流行书风,在理论界出现的思辨派、考据学派,其倡导者或领袖人物都有接受过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背景。目前,在教育界执掌大学专业书法教育大印的,大多是高等书法专业教育的受益者。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及省、市书法家协会的领导层中,大学书法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在领导层中的比例也是一届高过一届。在台湾,大学培养的书法人才如今有不少已成为一些大学的书法教授、台湾书法教育社团领袖、书法理论研究中坚,在的甚至成为台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所以,两岸大学的专业书法教育功在千秋,功不可没。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潘善助对两岸书法教育开始倾注于比较研究,从他的书法、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研究里,可以看到他的踏实,也可以体味其爱好、学问陪伴一生的追求,以及他对海峡两岸文化的思考。他说,两岸书法教育的交流,不仅是专业方面的,还关系到中华文化在两岸青年的心中的根基。
    一杯清茶,凭窗眺望,校园如镜的河面时而泛起波光,交流着、思考着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真正复兴与腾飞的标志,文化立于心中,这个民族一定会灿烂和辉煌。两岸书法还需要多交流,两岸书法教育还需要多研究。
    他的踏实和思考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17:23 , Processed in 0.09173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