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读经典、长精神”主题读书活动座谈会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6 16:4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南区“读经典、长精神”主题读书活动座谈会方案  
2011-07-26

http://xnllk.blog.163.com/blog/static/127151727201110145216317/



一、时间:2011年7月27日下午3点
二、地点:区委宣传部会议室
三、参加对象:获奖征文作者10人,总评评委4人
四、会议议程:(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武波主持)
一是区委宣传部理论科长周娟介绍读书活动开展情况;
二是区文明办创建办主任陈强松宣读表彰决定;
三是征文获奖代表袁厚明等谈活动感想及读书体会(5个人发言,每人10分钟以内);
四是市委宣传部理论科长胡雪城等总评评委发言(3个人发言,每人10分钟以内);
五是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向伟讲话。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20:27:30 | 只看该作者
陶东风:今天我们如何阅读

  又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近年以来,一直有中国人阅读状况下降的新闻和评论,许许多多的调查也现实,国人纸质书和经典作品的阅读率在下降。
  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不论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都是需要重视的事情,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创造力,都会得益于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所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阅读经典的习惯,对于一个公民、一个公民来说,尤为重要。
  阅读的几种类型
  是不是只有读书才算是阅读?读电视新闻算不算,读路上的海报又算不算?阅读有哪些方式和类型?讨论阅读问题,首先要讨论讨论阅读本身,“阅读”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哪些类型?
  阅读大约可以分为几类。首先是基本阅读,主要是指读一些公认的经典作品,这涉及到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的提升和民族认同的塑造。比如,作为一个现代公民,要对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文献有所了解;而作为中国人,应对中国最经典的书籍有所了解。如果连《论语》《孟子》、唐诗宋词、曹雪芹、鲁迅等等都一点没读过,其民族认同的塑造会有所欠缺。
  其次是兴趣阅读,即从一个人的个人兴趣出发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此类阅读常常和职业无关,功利性不强。再次,专业化阅读,这种阅读常常是一个专家为了自己的研究而阅读,其阅读对象常常是专业化很强的书籍。第四,实用性阅读,即有明确实用目的的阅读,比如要找工作,读一些就业指导书之类;要学厨艺,读一些烹调书,等等。最后,是临时阅读或随机阅读,上班途中在报摊上看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买来读读。
  阅读方式在变
  在今天,很多新闻说国人的阅读率在下降。真的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这得分开来说。
  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类型变了。以前阅读,无非就是读纸质书或纸质报刊杂志。现在随着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的出现,出现了其他方式的阅读,比如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等,原本记载在纸张上的内容,可以在网上读,也可以下载到手机里读。坐车、坐地铁,时常能看见许多人拿着手机在看,看新闻的有,看书的也有。
  相比之下,现在的阅读特点有:首先,纸质阅读少了;其次,对名著、经典等等需要慢慢地、优雅地、仔细地阅读的作品那种品味式的阅读也少了。这和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变快、生活压力、心理压力的增大有关。人们读书的目标更多地放在实用性上,即便不是功利性的阅读,也是为了缓解压力的娱乐性阅读更多一些。
  阅读经典的意义
  在这个快捷凑的忙碌时代,其实最缺的是基本阅读,也就是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大多数经典,特别是古代的经典,常常没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能够成为经典的,往往是人类文化、智慧、经验的结晶,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无数人的认同,不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多读经典,特别是在年轻时代多读,对于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文化修养乃至创造力,都有很大好处。这些经典是文化巨人的心血结晶,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也使得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作品,人类文化的创造达到了什么程度。
  读经典在教育
  怎么样让人们多读经典呢?恐怕还得依靠教育,特别是一个人工作之前的基础教育,而非职业教育。指望人们成家立业之后、紧张工作之余自己去找经典书籍,花费很大的功夫、很多的时间去阅读,可能并不容易。
  一个人在工作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受基础教育,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建立、文化趣味养成、生活习惯形成的时代,所以,在这个时候多读一些经典,往往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点要落实在教育体制中。但在目前的教育中,对于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的阅读还不够。更不用说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中,课外阅读,哪怕是经典阅读,也不得不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基础教育功利化是目前教育的很大问题。
  应该在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中设置更多的经典阅读内容,并且有相关的考核系统,使得经典阅读制度化。人对经典不可能有天生的兴趣,趣味需要培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一个人的诗歌趣味一定不会低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起一个,乃至整个社会阅读经典的习惯。
  家长首先要读
  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家庭教育自然也同样重要。在家庭中,建立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好处多多。
  今天,年轻人读经典少,和家庭阅读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正在减弱。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本身就不读经典甚至不读书,更不用说影响或者指导孩子读经典了。无可否认,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如果家长自己晚上回家或者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QQ聊天,怎么指望孩子能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呢?
  所谓言传身教,阅读经典对于孩子影响巨大,家长本身首先要有阅读的习惯,这很重要。
  怎么样选择书
  古人读书难,往往是因为没有书读,古代印刷技术、传播方式都比较落后,找书难更甚于读书难。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恰恰相反,可能有人会因为书太多而不知道该读什么。
  其实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并不难。原则无非两个,一个是我们的教科书已经告诉哪些是经典名著,它已经帮助你选择过了,可以参考。其次,经典之外,其他书也同样琳琅满目,这些书的选择,一个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选择,另外一个是实用,按照自己的当下需要去读书。
  一般而言,实用性的阅读、兴趣性阅读往往容易选择,因为很多都是有针对性的,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是什么,属于“对口阅读”。而基础性阅读的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难。这里年可能有一个观念问题。基础阅读不能急功近利,比如一定通过读一本书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目的(比如通过公务员考试,做一道菜等等)。太过实用的目标,违背了基础阅读的宗旨,就基础阅读而言,即便是有目标,也应该是比较宽泛的而不是很具体的。大哥比方,基础阅读就像锻炼一个人的综合体能,而不是在体育比赛中拿到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的名次。但是综合的基础的体能不好,是不可能在一个具体项目中拿到名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阅读有大用焉:无用之用。
  开卷必有益么?
  如果这样,还选不对书怎么办?古人说开卷有益,但是今天的书籍太多,而且其中泥沙俱下,垃圾产品也并不少,读到烂书,岂不是很没趣?
  一般来说,“开卷有益”是没错的,即便是在今天也一样,通过阅读增长见识。一本书即使和阅读者的专业研究或当下实用需要关系不大,阅读它们也能够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当然,淫秽色情暴力之类的除外,这不必说。
  具体来说,垃圾书很多也确实是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多读书才能识好书。读书多了,比较多了,一本书是好是坏,自然会有一个判断。此外,公共媒体上的书评往往能起到引领作用。我这里说的“公共媒体”指的是面向大众的媒体,而不是专业性的报刊。现在我们的媒体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性书评文化。同时,思想界学术界的名家大师也应该经常写一些面向大众的公共性的书评,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下于深奥专门的学术研究。
  读书需要时间么
  “没时间读书”,这是一个常见的说法。这个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是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会使得这个有限的时间具有伸缩性。比如现在都实行双休日制度,从大量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中分出一部分读书,其实也不少。再比如在等车、坐车、后飞机、坐飞机的时候,也都可以读书。我在国外时常有这样的体会,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坐汽车火车,总有许多人拿一本书在读,有的书还是发黄了的旧书。但是在国内这种情况就比较少。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看起来很多,但是对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难。古人的卷是竹简或帛书,一卷大约3000字左右,万卷不过3千万字。央视播音员的语速是每分钟220字左右,按这个速度,每天读书两小时,不过3年多就可以“破万卷”了。所以,读书的关键不是要有多少大块时间,不一定非得专门花几天去读一本经典,而在于是否坚持,那怕每天读一点儿,积累起来也就很可观了。
  读书需要自己选择
  读书有益,读经典更有益。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善莫大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培养一个阅读的环境,同样至关重要。
  然而,这种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熏陶,政府当然可以引导和提倡,但却不能强制。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强制力来造就(除非是在文革那样的极端时期,人们必须阅读乃至背诵XXX语录)。可能有的人真的天生不爱读书,一看见书就头疼,一读书就打瞌睡,怎么熏陶也无效。这也正常,一个社会有一些这样的人并不奇怪。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00:11:41 | 只看该作者
理论之树常青  


2010-10-23      中国经济导报
  宋时飞
  
   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给理论提供了一方宽广舞台。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花常开,只有理论更彻底,实践才会更科学。
   借此回望过去一周,便会觉得饶有兴味。这里不妨举上两例:
   一则,面对央行3年来首度加息,主流舆论给了积极正面评价,不过,也有专家学者善意提醒道,加息可能会加速“热钱”流入,进而推高资产价格,增加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
   其实,这里面就有个依据理论正本清源的问题――不能轻率地得出加息必然引得“热钱”流入的结论。
   一方面,同样是通常所说的利率,细究起来却大为不同。目前国际上的零利率,通常是指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这早已是国际金融界的惯例。若是不问青红皂白,拿加息后的国内存贷款利率与国际上的那个“零利率”做比照,并轻易给出“利差加大会使‘热钱’流入”的判断,显然有失偏颇。这么看,金融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常识,应当更有效地在公众中普及。
   另一方面,面对所谓“热钱”,也要有清醒认识。其实,国家有关部门早就对所谓“热钱”做过多次判断――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及外汇收支总体上是合法合规的,尚未发现境外“热钱”有组织、大规模流入境内。
   对国际资本收支理论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清楚,分析外汇储备余额增加,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除了要考虑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外,也要充分考虑到服务贸易、个人、外债、证券投资项下的资金跨境流动情况,以及外汇储备本身的投资收益、货币折算等因素。一句话,绝不能仅作简单的扣除之后就宣称“无法解释”,甚至贴上“热钱”标签。
   大家会发现,为了防止投机套利资金流入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我们管理跨境资本的能力也有必要不断提升,不断规范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对资本过度流入的渠道适当加以控制,并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并与我国特定的融资体制、外汇管理体制联系在一起,继续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大门宜开不宜关。说到底,对外开放是国内体制改革的延伸,其目的是在国内改革的基础上,增加要素积累和技术创新的范围,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将更多外部资源引入国内生产过程,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与此同时,也要通过资金跨国流动过程中的正效应,进一步推动国内制度优化、政策调整、资本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言以概之,是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在一起,共同写就了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这段来路,下一个30年,资本跨国流动仍将是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一环。
   其二,央行加息新政甫出,就有市场分析人士拿起计算器,噼里啪啦算起房价变化来。他们的结论是房价进一步松动的可能性增加。理由是加息将增加调控的“威力”,并将明显影响购房者的心理预期,整个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趋冷。
   房价是个市场均衡的结果。各方做出的趋势判断是否准确,我们要拭目以待。既然说到市场均衡,供给和需求便不能不提。
   看供给,素有楼市“风向标”之称的北京房地产市场,本周又有新讯息――北京市将确保保障房建设目标如期完成。今年,北京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和收购各类政策性住房13.6万套以上,占全市新开工住宅套数50%以上。不难想见,假以时日,北京楼市供求会进一步趋向平衡。
   但更重要的是需求。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已经说过多次,细分住房需求是楼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有了科学细分,才能区别对待,实现健康发展。反过来讲,不对需求做科学界定和合理细分,就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
   本周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的一番话,就是对这个结论的回应:当前我国各种住房需求叠加,正常自住需求中叠加了投资需求,现时需求中叠加了未来需求,改善需求中叠加了拆迁需求。这些投资性、保值避险性、超前性和恐慌性需求的增加对市场供给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也使正常的住房需求空间受到挤压。“各种需求的集中释放,导致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房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其实,把理论和现实搁在一起做些深度深考,会有助于我们做更准确的判断。对近期以来的新闻事件,如京藏高速公路堵车折射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背后的“公地悲剧”理论,扩大进口和新兴战略产业所折射的结构高级化理论……大家若有兴致,不妨循此一试。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7 00:10:19 | 只看该作者
千万不要轻视“中年危机”  






来源:李泽生的blog

最近一项英美联合调查显示:人的一生中幸福感呈U形变化,早期与末期一般感觉良好,中年时到达低谷。低谷时期大约持续数年,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为何幸福感降低?
中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经验的积累使他们机智练达,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成熟睿智的迷人魅力,照此推断,中年人应该是社会上最幸福、最意气风发的一群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最近有一项英美联合调查显示,人到中年时往往会到达人一生中幸福感的最低谷,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然而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们如何才能顺利渡过“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人人难免
根据该项调查显示,人们在幸福感的低谷阶段感觉最坏,这段“考验”约在44岁左右出现,持续数年。而且,无论男女、婚否、贫富、有无子女,这段“中年危机”人人都会遭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病区主任崔永华告诉记者,“中年危机”的说法虽然已为大众普遍接受,但它并非心理学中的既定概念。它是一种心理危机,指人们在中年时期,面对各种困惑或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无所适从、矛盾或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中年危机”的主要表现有抑郁、焦虑、心烦、易怒、恐惧等心理感觉。人到中年,对工作中的失败、对事业上的挫折、对身体上的疾病,甚至对于将来的疾病和死亡,都会有更深的体会,从而产生恐惧感。一些女性会变得敏感多疑,无端怀疑配偶外遇,严重时还会引发各种精神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
崔永华认为,这份调查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不论人们的财富多少、社会地位如何,到了中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幸福的缺失,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但重要的是,不同的人,所面临的危机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可能会平平稳稳地度过中年时期,能将“中年危机”不显山、不露水地消于无形之中。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就可能变得暴躁、抑郁,甚至出现精神障碍。

“内忧外患”导致危机
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虽然调查的是英美国家的情况,但从整体上讲,也适用于我国。幸福感由需求的满足、愿望的达成而产生。根据U形曲线,小时候感到幸福,是因为充满了梦想且不断达成,处于一种上升状态;中年知天命却感到不幸,是意识到了今后乃至这辈子,某些愿望都不可能达成,又不愿接受这一事实;老年后重归幸福,因为不再幻想,接纳了自我的状态。
造成“中年危机”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因果难辨。但总的来说,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崔永华说,生理方面,到了中年,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都在减退。如心血管、肌肉、内分泌等都在走下坡路,所以中年人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精力不足,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会下降,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烦躁沮丧的心理。在心理社会学方面,首先是压力问题。中年时期承受的压力是整个人生中最大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成就压力,每项压力都达到了最大值。其次是人际关系,也培养到了最成熟阶段,其脉络枝节的延伸是一生中最错综复杂的。第三是婚姻家庭问题,这方面问题和 “中年危机”的现象互为因果。较常见的是婚姻家庭问题造成了“中年危机”,而中年危机碰上婚姻家庭问题,会更加严重。家庭问题还包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管教上的不科学、不合理。在如何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刚起步阶段,空白领域甚多。子女教养问题让很多家庭束手无策、矛盾重重,甚至导致家庭破裂的例子屡见不鲜。
来自国内外的研究和调查资料都显示出,中年是婚姻的多事之秋,是婚姻关系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压力大;加之社会转型期,新思潮新观念给人们心理上的冲击……中年离婚率是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的。有统计说:在几个大城市,中年离婚占总离婚数的80%左右。   
与年轻人甚至老年人的离婚相比,中年离婚,代价最惨重,它让人在最需要携手奋斗的阶段,忽然失去了那一双手,心理伤害和实际丧失都很大;它还影响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有,辛苦十数年,已经积累有型的家庭财产面临分割。  在中年离婚个案中,最难处理的,莫过于财产的分割了。这也是让法院人员最头疼的一环。首先,“共同财产”的界定有时就非常困难,因为出现了许多从前没有的新种类和新情况——如今,夫妻共同财产已从以往单纯的金钱和实物发展到股票、房地产、保险收益、彩票收益、商业实体、知识产权等等有形或无形的各类财产,种类繁多,而且财产数额越来越大,来源越来越复杂。  
财产分割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关于个人资产的一系列司法制度尚不健全,婚后共同财产的法律界定还停留在模糊的“共同共有”阶段,而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早已是“按份共有”。

“对症下药”化解危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戴征清说:“根据幸福感U形曲线来看,幼年和老年时期有更多的幸福感,而中年时期,对问题看得更深,也看得更重,容易有‘危机感’。如何应对?在生理因素方面,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养生知识,慢慢积累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如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以延缓生理机能的下降。但人体老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
曹芬元说,认识幸福曲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当发现某种压力或不幸是自己独有的时候,往往痛苦不堪,但知道这种情况人人都有、很普遍时,就会释然,减轻痛苦。因此,幸福曲线能帮人们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轨迹,面对问题时保持客观心态。
“压力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名利的过分重视,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在应对外界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问题方面,崔永华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调整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放松,采取一些减压方式,如听音乐、运动、聊天等。其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真诚相待,积极主动沟通,采取一些交往技巧也是可取的。改变以往的交往模式,注意讲话的方式等。第三,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夫妻双方经常沟通交流,彼此信任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子女问题上,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待,遇事协商,不摆家长架子。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对目前状态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崔永华说,幸福感U形曲线告诉我们,幸福的走势人人相似,而不幸的走势却各自不同。我们不应抱怨命运不公平,而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有了问题自己难以调整时,要多倾诉,以寻求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8:18:12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5:10:49 | 只看该作者
厦门教师自己烧上“小锅饭”促教师队伍建设  2013年01月03日  作者:熊杰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20665&extra=&page=1
中小学教师自发成立民间学习团体,培训自主,学术自由,频出名师
厦门教师自己烧上“小锅饭”
近日,厦门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们在咖啡厅交流读书心得。本报记者 熊杰 摄
  编者按 教师自发组织、自愿参与,不作强制、没有报酬,彼此之间不论职称、不论职务,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平等表达,探讨与教学相关的各种问题。近年来,此类形式的非行政化教师互助组织在不同地区纷纷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参与,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相对于官方组织,这种自发的互助组织有何独特吸引力?教师能否从中获得成长的动力?本期深度,我们对此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熊杰
  近日,在厦门中山路附近的一家咖啡厅,20多名教师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小型的读书会。他们五六个人围成一桌,每桌就是一个讨论组,大家共同交流《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的读后感。在咖啡厅的小黑板前,4名教师依次讲解全书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要,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厦门教师成长共同体一次活动的场景,这个民间性质的教师学习团体,成立已近5年,目前动态成员已超百人,核心成员近30人。象这样在咖啡厅里交流读书心得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活动,每一两个月都会组织一次。
  一群人一起读书才有劲头
  据共同体的发起人段艳霞介绍,团体里读的书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经典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等,二是权威的报刊杂志,如《教育研究》等,三是一些提升人文素养的书,如《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等。
  “过去我常抱怨小学教师工作繁杂,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加入共同体后,我改变了。”潘品瑛是厦门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现在是共同体的核心成员。2009年11月,她参加《走向卓越:为什么不?》的读书活动时,该书的作者任勇也来到现场。任勇向大家讲起了自己如何在教师、校长和副局长各个岗位上都坚持读书的故事,让她很受震动。“校长都有时间读书,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潘品瑛说。
  “加入共同体读书后,觉得自己不应只是教好书,让学生考高分,而是要成为儿童心灵成长的导师。”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潘品瑛成立了“小水滴成长俱乐部”,组织本班学生家长和一些朋友成立“妈妈读书会”,共同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同时还组织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开展主题活动,从而让孩子们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在交流中成长。
  和潘品瑛一样,共同体中的成员对教育饱含热情、怀有理想,他们自发成立,自主活动,平时利用网络平台交流,还不定期地聚在咖啡厅,共读一本教育名著,或邀请教育专家与成员们一起畅谈教育热点,思考教育问题。
  记者了解到,共同体的百余名成员中,既有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普通老师,也有高校教师、在校的硕博学生和学生家长。这些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事情还要从5年前说起。
  发起人段艳霞是厦门市教科院的一名教育科研人员。她在厦门大学高教所三年读书期间,每周六晚上,基本都在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家的“周末沙龙”里度过,这段经历让她很怀念。
  2008年6月的一天,在段艳霞的倡议下,五六个年轻教师聚在夏大,举办了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厦门教师成长共同体也宣告成立。从2008年6月至今,共同体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大家共读经典名著,分享彼此心得。有了团队的引领与促进,很多老师读起了一些以前没读却值得反复阅读的教育经典书籍,如《童年的秘密》、《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熟人带熟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共同体中来。
  从教师互学到前辈引路
  共同体除了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外,成员还经常一起进行研讨活动。
  一次周末,在厦门西林幼儿园,共同体的几名成员一起上一堂小型的家校互动课。课堂上,厦门湖明小学语文老师杜文斌为孩子们讲了“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接下来,又为小朋友播放了记录毛毛虫生长过程的科普片,最后,厦门工学院的王艳霞老师带着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了手工毛毛虫的制作。
  西林幼儿园的园长宋远辉说,这次互动课请的都是校外的老师,一堂课里浓缩了故事、科普、手工,还实现了与家长的互动,这种课对老师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除了举行一些现场活动,共同体还请一些名师来做讲座和参加讨论,并为大家的成长出谋划策。任勇现任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他是特级教师,也是北师大的兼职教授。现在他经常以“非官方”的身份来参加共同体活动,在为大家的成长提建议的同时,也为大家讲解师范类高校关注的一些前沿性学术话题。
  年过八旬的徐报德老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战线,曾担任厦门教科所所长。现在他经常来参加活动,他鼓励年轻教师大胆在小范围内进行改革,在工作上提高效率。
  一些在某领域有研究成果的学者也被邀请到共同体中来为大家做辅导。台湾课程与教学辅导咨询团执行秘书陈香吟女士,来自美国、到厦门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霍泽瑞博士等都曾经来参加过共同体的活动。
  共同体的成员里也有一批在本地“小有名气”的中青年高级教师,他们以朋辈的身份带领成员成长。吕珈臻现任槟榔小学副校长,在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设立了“吕珈臻名师发展工作室”,她经常在共同体中主持教研活动,组织年轻教师学习。
  厦门实验小学的李玲玲老师也成立了“凤凰树教研沙龙”,经常组织各地教师进行网络研讨。每次确定一个教育教学的小话题进行网络讨论,并因“问题小、策略新、效果实”而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同。而李玲玲也在带领大家做网络研讨的过程中,出版了专著《小学数学教师五项修炼》。
  民间组织为何频出名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多元的平台,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是规定动作,肯定是必需的,但教师往往也需要自选动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共同体正好满足这种要求。”段艳霞说。
  记者了解到,共同体成员活动的所有费用都是AA制,这里并没有行政力量的介入。即使是任勇到共同体来,身份也不是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而是专家。任勇说,民间的读书会之所以能走出很多名师,首先是因为这些人酷爱学习;其次,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交流,开阔了视野,互相鼓励也为成才营造了氛围。
  段艳霞说,我们非常注重平等与尊重,比如组织大家研讨时,通常用词不是“通知”,而是“邀请”,这样才能让大家没有“工作式”或是“行政命令式”的压力。她还说,在这里所有的人,无论职称、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而厦门市教科院的庄力群老师则用更直白的话评论共同体,他说,这里一不发工资,二不评职称,谁也领导不了谁,所以平等,所以能“仰望星空”。
  在发起人之一、厦门实验小学数学老师刘胜峰看来,共同体最大的特点是,活动自由,发言自由,思想观点自由,没有对与错,只有合理与更科学,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下,共同体的老师在进步。在2011年的教科研奖获奖名单中,共同体里有4名老师名列其中。刘胜峰老师获得第八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首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黄辉鹏是翔安诗坂中学的英语教师,为了农村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他将业余时间投入到“节能减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带领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好成绩。
  不仅个体在成长,共同体的事业也在发展。目前,共同体已发展出了“小杜叔叔讲故事”、“小水滴成长俱乐部”、“凤凰树教研沙龙”、“吕珈臻名师发展工作室”、“小蜗牛互动空间”等5个新的学习共同体。此外,厦门教师成长共同体也应邀到台湾、福州的多所学校介绍和推广这种教师互助模式。
  “民间组织要实现长久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那么核心召集人要有理想、有毅力,更重要的还要有奉献精神,因为这里看不见功利。”段艳霞说,“希望厦门有更多的共同体出现,只有这样,教师成长才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3日第3版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03:44:04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46:0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是我向上发展的根”
  ——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的成长故事
  生活中的陈文,低调而沉静,甚至不像个官儿。
  但就是这样一个少言寡语、如邻家兄长一般朴实的教育局副局长,一直倔强地坚守着读书人的本色,并在浏阳市300多所学校埋下阅读的种子,引领一万多名教师乐学乐教。
  与其说他是充满书生气的教育局长,陈文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痴迷于阅读、对孩子无比热爱的教育工作者。他说,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是厚积累、宽胸怀、高境界的读书人。而这似乎也是他的追求目标和成长写照。
  “白驹过隙,人生苦短,我庆幸自己没有折腾自己,一辈子坚守着教育事业,一辈子学做一件事——做一名有教育品质的教师。”在新书《教师可以更优秀》的序言里,陈文如是说。其实,回首30多年的教育生涯,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阅读让我走得到了今天”
  1979年,陈文参加高考。几个月的挥汗如雨,他如愿以偿地上了一所师专学校。后来了解到,那一年的高考考生有680万,包括中专的大学录取人数只有23万人,录取比例为30:1,他是从高考大军中走出来的幸运儿。
  陈文说,他真正的阅读是在考上师专后。那时正好赶上打倒“四人帮”,电影、书籍全面开禁,以前没书读的人像高尔基所说的,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一天从早到晚地泡在图书馆里,读书、记笔记,“真正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师专毕业那一年,19岁的陈文被分配到浏阳市最边远的中学——浏阳13中,开始了教师生涯。“那时候,教学条件非常艰苦,现在的老师都无法想象,没有楼房,都是破败的楼房。那时候没有电灯,去报到时,教务处发了一盏煤油灯”。但他热爱阅读。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在煤油灯下看书。“给我的宿舍是老房子,顶棚经常有老鼠串来串去,吵得我睡不着”。
  就是这种艰苦的条件,陈文一待就是10年。
  为了丰实自己,陈文在教书的同时,也读了大量的书。因为想考本科,当时的自学考试政策要求必须从专科读起,他不得不又读了一次专科。1988年,他在湖南教育学院脱产进修,读了两年本科,打下了相对坚实的理论基础。
  那时的陈文喜欢看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在明媚的朝阳中,他多次与学生一起朗读充满青春气息的《我是青年》、《风流歌》等,学生喜欢,自己也喜欢,“那段时光很充实,身上有使不完的劲”。由于学校的书不是很多,为了找书读,他几乎把学校图书室的书通读了一遍,之后便开始买书,每月从工资里拿出10%。在浏阳13中的10年,陈文购买的书堆满了一架书柜。到了浏阳市,他把家里最大的房间作为书房,用来安顿他那1万多册藏书。他还把自己与妻子洪澜的名字各取一字,将书房取名为——文澜工作室。
  “当时有很多机会改行,我都进入了后备干部三梯队。”陈文说,但我一直觉得教书很好,很适合他,没想过改行。“十几年前,市政府把我调过去,我在那里工作了10个月后,又回到了教育局,还是做我的专业。当时市长、书记都出面留我,但我还是坚持调回来。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非常自豪”。
  因为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当时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很惊奇陈文在那样的环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于是在1992年将他调入市教育局教研室,从此开始了为更多的教师服务。
  物是人非,十几年过去了,陈文开始接“伯乐”的班,成为主管教学的副局长。对于命运的阴差阳错,他感慨:读书确实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唯有读书学习,才能拯救自己、成就自己。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44:48 | 只看该作者
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揭晓2012年06月02日

来源:光明日报



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总署等部门的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热阅读、热心推动阅读事业的人物。为此,国家新闻总署有关部门和北京新闻局等部门决定联合开展“2012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活动。光明日报所属的《中华读书报》和首都出发行联盟具体承办了这项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各地新闻局、读书节活动组委会和各级媒体、相关机构联合推荐80余位初选候选人,又经《中华读书报》编辑部两轮筛选,最终由评委会评出10位获奖者。
十位获奖者中,有三十年坚持自学、最终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四川富顺县农民陈炳金;有身残志坚、在书籍中汲取力量、战胜病魔把握自身命运的宁夏永宁县农民陆梦蝶;有致力于将学校办成“图书馆里的学校”的广东深圳后海小学前校长袁晓峰;有倾其所有创办农村公益图书室惠及乡民的海南定安农民孙衍吾。与他们同时获奖的山西武乡小学教师段晋保、甘肃兰州市第一家民间公益图书馆创办人刘易、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级学生刘白光、浙江杭州仁和街道云会村退休教师庞汝勋、新疆洛浦县布亚乡欧吐拉昆孜村村民肉孜买买提·卡德尔、黑龙江大庆退休教师赵振钧,也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阎晓宏在致辞中称赞这“十大读书人物”堪为社会表率、也为书博会增添了光彩。阎晓宏透露:从本届书博会开始,此后每年书博会都将组织“十大读书人物”的评选。
刘伟作为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在颁奖仪式上说,光明日报作为党中央主管主办、主要面向各界知识分子的报纸,愿意继续推进全民读书活动,为读者读书搭建更好的平台
本报银川6月1日电(记者庄电一)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评选,今天在第2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揭晓:陆梦蝶等10人获此殊荣。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北京新闻局局长冯俊科为获奖者颁奖并致辞。
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总署等部门的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热阅读、热心推动阅读事业的人物。为此,国家新闻总署有关部门和北京新闻局等部门决定联合开展“2012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活动。光明日报所属的《中华读书报》和首都出发行联盟具体承办了这项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各地新闻局、读书节活动组委会和各级媒体、相关机构联合推荐80余位初选候选人,又经《中华读书报》编辑部两轮筛选,最终由评委会评出10位获奖者。
十位获奖者中,有三十年坚持自学、最终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四川富顺县农民陈炳金;有身残志坚、在书籍中汲取力量、战胜病魔把握自身命运的宁夏永宁县农民陆梦蝶;有致力于将学校办成“图书馆里的学校”的广东深圳后海小学前校长袁晓峰;有倾其所有创办农村公益图书室惠及乡民的海南定安农民孙衍吾。与他们同时获奖的山西武乡小学教师段晋保、甘肃兰州市第一家民间公益图书馆创办人刘易、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级学生刘白光、浙江杭州仁和街道云会村退休教师庞汝勋、新疆洛浦县布亚乡欧吐拉昆孜村村民肉孜买买提·卡德尔、黑龙江大庆退休教师赵振钧,也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阎晓宏在致辞中称赞这“十大读书人物”堪为社会表率、也为书博会增添了光彩。阎晓宏透露:从本届书博会开始,此后每年书博会都将组织“十大读书人物”的评选。
刘伟作为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在颁奖仪式上说,光明日报作为党中央主管主办、主要面向各界知识分子的报纸,愿意继续推进全民读书活动,为读者读书搭建更好的平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15:43:38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候选人征集启事
  读书是件美好的事情,以恒心和智慧将“读书这么好的事”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谓之“阅读推广”。作为教育专业媒体的读书栏目,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以推荐好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己任,同时也将发现致力于阅读推广的积极分子视为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自2004年开展以来,已评出了80位关心教育、在引领读书、推广阅读方面功绩显著的读书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评选业已成为教育界、读书圈一个颇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品牌。
  为将此活动深入开展,更好地挖掘我们身边爱读书并致力于阅读推广的爱书人,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候选人征集活动,欢迎读者推荐或自荐您身边积极参与阅读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推动读书人物”。
  推荐内容包括:被推荐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事迹介绍(阅读主张,阅读推广事迹简介,阅读推广持续时间、推广效果及影响力等),推荐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欢迎使用电子邮件投稿,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读书人物推荐”,发至readingbar@edumail.com.cn。手写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邮编100082,信封注明“读书人物推荐”。
  “推动读书人物”征集活动截止日期:2012年12月1日。
  现在就请拿起笔,把你或你所知道的读书人推动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下一个“推动读书人物”,也许就是你!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07 , Processed in 0.0859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