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力发展: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 2012年12月24日 作者:林静
教育调查网络版仅限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与本报无协议转载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创造力发展: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 ——基于对江苏省南京市学校创造力教育的调查研究 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学生对学校创造力培养环境优良度的评价却在降低。图为江苏省南京市一所中学阶梯教室里上课的中学生。CFP供图
■林静
当下,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对南京市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教育调查显示,学校已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创造力培养的文化氛围等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建议,从更新学校教育观念和校园文化、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设置学生创造力展示平台、开展对中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研究、挖掘社会与家庭资源等方面改进学校创造力培养现状。
→调查结果与分析
虽然在学校能否直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上还存在争议,但在学校教育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适宜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教育情境等都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较大
“民主型师生关系包容学生异议,部分教师仍然依赖于旧式的教学方法,应试教学制约学生创造力发挥”。
学校内的师生关系以适合创造力发展的“民主型”居多。良好而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本调查发现,在师生关系上,51.1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为进一步了解师生关系类型,本调查从教师对学生课堂提出异议的反应角度进行考察(见表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学校师生关系以民主型为主,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权威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需要进一步改善。
教师的教学方式日趋灵活多样,但应试教学依然存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评价上看,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能够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76.80%)、采用启发式教学(71.70%)以及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70.20%)。但有51.10%的学生认为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教师会采用“题海战术”;50.00%的学生认为小部分教师授课完全是简单重复书本内容,使用“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50.70%的学生认为小部分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式的教学管理方式;45.20%的学生认为小部分教师在实验课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验技能。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有了很大变化,但部分教师仍然依赖于旧式的教学方法来应付考试,这种应试教学的做法无疑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所影响(见表2)。
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创造力发挥
学校升学压力徘徊不去,郊区校创造力环境优于市区校,高学段学生对学校创造力培养环境评价最低。
学校教育充满升学压力。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来说是另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来看,69.70%的学生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58.00%的学生认为“教科书内容太多,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老师、学生压力都很大”,56.20%的学生报告平均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仍处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之下,学校给创造力培养留出的时间空间有限。如何营造良好的创造力培养的学校环境,是发展创造力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学校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学校条件。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除了“大部分学生对老师没有畏惧感”与“我需要的科技书籍通常能在学校图书馆借到”这两项条件低于50%外,其他方面如学校计算机条件、教师对学生鼓励的态度、学校开展的活动以及对培养学生素质等都占50%以上(表3)。
部分郊区学校创造力培养环境优于市区学校。如果把同时具备上述6项条件的学校称为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环境优良的学校,南京市总体上有18.80%的中小学校属于优良学校,其中市区为16.50%、郊区为22.90%,郊区比市区高出6.4个百分点,这与大众普遍认为市区学校比郊区学校教育条件好的一般看法有很大差异。这除了表明南京市市区与郊区学校在硬件条件上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外,也提示我们,市区学生对学校创造力教育软环境的评价并不高。
高中学段学生对学校创造力培养环境优良度评价最低。从各年级比较来看,认为学校有着创造力培养优良环境的学生比例在小学四年级阶段达到最高值,占24.70%;随后逐学段下跌,到初中七年级时又有回升,而后至高三降至最低点(14.90%)(见图1)。
学生重视个人因素的作用
学生认为个人因素在创造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最重要”的比例很高,体现了学生重视创造力培养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
将社会性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实施较好的前三位分别是“教师课堂教学”(占81.50%)、“学校课外活动”(占66.30%)以及“学校课程”(占65.40%)(见表3)。对学生来说,学校的教育性因素仍然是实施创造力培养的较好的方面。而在重要程度上,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前三位分别为“教师课堂教学”(占27.70%)、“个人自觉学习”(占27.00%)以及学校的课外活动(占25.40%)。其中,学生认为个人因素在创造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最重要”的比例很高,体现了学生重视创造力培养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来说是非常良好的趋势(见表4)。
→问题与建议
创造力培养在学校尚未真正起步
学校教育仍在应试升学与能力培养中矛盾徘徊
从调查中的学生评价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确实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学校开展了比较丰富的课外活动,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改善了学校的硬件建设;大部分教师都能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究,采取新课改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等。
但是,这些努力一旦遭遇考试升学,往往会被强大的考试压力消弭。在座谈会上,多数校长和教师坦率地指出,学校也清楚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涉及到现实的升学任务和评价压力时,学校能留给创造力培养的时间和空间就很有限了。这与问卷调查中所发现的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学生对学校创造力培养环境优良度的评价却在降低的结论相一致。课业压力和学习负担已成为多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屡次提及的障碍。
学校教育中仍缺乏培育创造力的宽松氛围与资源
托伦斯认为,“友善与宽容的环境”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利于创造活动的基本心理因素。可见,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在一种宽容多元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培育,但观察学生与教师的关系,68.60%的学生认为“在许多老师眼中,好学生应该是听老师话的乖孩子”;61.5%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来,老师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51.1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的畏惧感”,仍有8.3%的教师采用权威型或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不能容忍异议和“异端”,缺乏亲和力的师生关系,以及对行为规范的过度重视,都可能将一个个创造力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在学校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条件下,学校图书馆作为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资源并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学校缺乏进行创造力教育的认识基础和实践能力
在座谈会上,校长与教师普遍反映学校对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概念认识模糊,对于创造力的内涵、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教育如何实施、创造力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都难以解说清楚,因此放到具体的实践中,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受访学校或是把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解读为创造力教育,或是简单地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认为是创造力教育,或者干脆放弃进行创造力教育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学校普遍感到缺乏进行创造力教育的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可见,创造力的培养在学校尚未真正起步。
更新观念优化创造力培育各方环境
创造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创造力发展的更好环境。鉴于以上分析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更新学校教育观念和校园文化,创设宽容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学校的教育观念仍需革新,教育者仍需加深对创造力培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学校内建立适宜创造力培养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将创造力的教育化为教师教育的日常行动和学生自然的学习行为,以及学校整体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
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将学生创造力发展纳入学校评估标准
教育评价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因此,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将学校的绩效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中,纳入创造力的发展的评价标准,无疑会大大提高学校进行创造力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充分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减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教育均衡发展不单是硬件水平的均衡,更应该是学校软实力的提高,如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发展途径等等。在创造力的教育上,更应重视城乡差距,为郊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设置创造力展示平台,推出创造之星
创造力的发展需要环境熏陶和教育引导,创造力的展示也需要平台。应该专门设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创造力的组织机构,以及开展各类创造之星的评比赛事等,让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得到认可与鼓励,同时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创造力培养上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广泛开展对中小学生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研究
创造力是比较抽象很难把握的概念,将其转化为学校的现实操作并不容易。这需要开展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广泛研究,使教育科研为教育实践服务,明确创造力及创造力教育的各种属性,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引向科学和规范。
挖掘社会与家庭资源,优化创造力培育环境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另外两个重要阵地,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环境保障。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创造力培养的文化氛围,并开展必要的家庭教养教育,将社会与家庭在创造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开发出来,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调查背景
直指学生创造力缺失,了解其创造力培养现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事关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战略性问题,是关系到中国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我国学校教育下学生创造力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深入了解全国发达城市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联合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重庆市教科院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中心、南京市教科所、杭州市教科所和南昌市教科所继2002年全国大调查之后再次进行大样本调查。样本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代表了我国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等教育高水平地区的情况。
→调查对象
18所学校,2400名中小学生,有效问卷2260份 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层次的学校各6所,其中市区、郊区(包括农村)各占二分之一,办学质量好、较好、一般的学校各占三分之一;在每所样本学校每个年级(小学从三年级始)抽取班号为“1”的班级为样本班级,每个样本班级随机抽取40名学生。最后成功调查18所学校,2400名中小学生,获得有效问卷2260份;其中男生占52.3%、女生占47.7%;市区学生占63.4%、郊区学生占36.6%。座谈会邀请问卷调查样本学校的校长、教师按学段分组座谈,共36人。个案采集2所学校。
→调查工具
采用了网上调查、座谈以及个案采集等方式 与整个课题组同步,南京市在此次调查中采用了网上调查、座谈以及个案采集等方式。其中网上调研采用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利用美国Sawtooth Software公司开发的SSI Web5.4.8软件开展网上调查。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4日第3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