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读书报》盘点年度事件:2012年十大文化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31 16:3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读书报》盘点年度事件:2012年十大文化事件
2012-12-31    韩晓东    中华读书报




北京时间20121210日晚,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


1、“人造韩寒”闹剧



这是一出几乎贯穿全年的网络超级肥皂剧,剧情狗血而头绪繁多,节奏拖沓却转折突然,结构混乱、风格不明,出场人物众多,身份更加多样——横跨文学界、出版界、IT界、科普界、法学界、武术界,甚至,影视界!如今回头梳理,仍不免晕头转向:



2012115,知名IT博客作者麦田以一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的博文,使得去年底因“韩三篇”被卷入舆论泥潭的韩寒,未及脱身就又陷入一个更大的陷坑。“青年意见领袖”迅速回应质疑,并放下狠话,悬赏两千万,以寻“代笔”。这让事件从一开始就有了浓重的娱乐色彩。未几,娱乐圈人号“范爷”的影星范冰冰突然跑来跨界助拳,声称追加两千万力挺韩寒,网民因此集体咋舌。事件进展正如评书里的惯用句语: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麦田虚晃一枪跳出圈外,自称证据不足,道歉,退出质疑。



但很快,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接棒再战,肥皂剧第二季继续上演。方舟子是老江湖,走位飘忽,出手刁钻,韩寒频出重手却奈何不了他,法院起诉也没了下文,不由使本来挺韩一派也有些抱怨了。



拖沓到第三季,更加狗血的剧情出现了,不依不饶的方舟子拿出韩寒与各路名人甚至球杆的合影,证明韩寒的身高并没有他自称的173厘米。他自己也引火上身,后院起火,不但妻子的学位论文被指抄袭,就连其芳名,也成了网民揶揄的焦点。



第四季毫无悬念地出现了私生活戏码,韩寒相继被曝出“小三门”和“纳妾门”……



其间当然也有不乏理性的声音和好文章出现,但在“倒韩”、“挺韩”两大派枝蔓斜出漫无边际的口水大战中,这些有营养的文字都被很快淹没了。



韩寒本是一个还算正常的年轻人,说了一些再正常不过的话,居然就被捧到这么不正常的一个地步,如今还搞出这么一大摊子不着四六的事,这不科学啊。多读点书,少起些哄,比什么不好呢?




2、名人故居频遭拆



2011年,因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的新闻和热议,名人故居保护的话题再一次被广泛关注。相比往年,今年惨遭厄运的名人故居似乎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也很有几处,值得记一记。



217,有网民在微博上称重庆市级文物蒋介石行营正面临拆毁。媒体前往调查发现,行营主体建筑正在进行拆除。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此次施工是进行“保护性拆除”——又是这个词;



35,全国两会期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米市胡同43号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七树堂”告急,面临被拆迁重建的风险。后在多方干预下,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对康有为故居及临近的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确定将原址保护;



37,媒体报道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84号院的鲁迅曾住所将被拆迁的消息,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因鲁迅曾在此创作出《祝福》等作品,公众纷纷惋惜;



315,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山西街甲13号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故居在北交所挂牌出售,理由就是“缺钱”;



45,始建于清未的云南玉溪聂耳故居顶着“修缮改造”的名义,被夷为平地;




46,上海南汇下沙(今航头镇)傅雷故居传出动迁消息,早已瓜分“占领”此地的当地居民纷纷私搭违建,以谋更大补偿;



623,时尚界和出版界知名人士洪晃通过微博曝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故居被拆,北京市文物局执法队随后称施工方并未取得开工手续,提前开工已被叫停。但7月初记者前往探访发现,施工方未理睬停工令,继续施工。后经多方努力,施工暂停,章士钊故居部分遭破坏;



625,位于南京新街口黄金地段的著名民国建筑——张治中公馆,被曝光北楼已成某豪宅的售楼处,南楼挂牌6000多万元进行销售。而在此前长达5年的时间里,这座已被列入“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著名建筑,就在公众和媒体监督的眼皮底下,在文物部门的叫停、整改、罚款等监管之下,反复经历着违规拆改、落架大修等厄运;



……



早在2月初,针对梁、林故居被拆毁一案,北京市文物局通报称是“北京近年来最恶劣的文物拆毁事件”,并处开发单位50万元罚款——这是依据现有文物保护条例最高的处罚了,开发商和拆迁公司得大吃一惊呢。



媒体报,专家叫,文化部门天天跑,最后还是保不了,谁之过?有花堪折直须折,此恨绵绵无绝期。



3、“舌尖”搅动中国



一部以饮食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却拍出了乡愁的味道,并获得广泛的心理认同,这恐怕只有在中国才会成为可能。



2012514,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迅速引起关注。这档在晚上2230分才开始播放的纪录片,却让同期的许多电视剧都黯然失色,习惯了在网上等候美剧、英剧更新的年轻人,居然也开始为一部国产电视节目而守候。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上莹莹闪动的,除了嘴角的口水,竟然还有眼角的泪光。这一切,显然不是一句“中华儿女多奇志,真心吃货遍天地”就能够解释得了的。



2005年,央视制作播出、后来大获好评的纪录片《故宫》,平均收视率达到了0.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播出时,收视率只有区区0.012%,但此后一路飙升,到第四集达至顶峰0.55%,七集下来平均收视率为0.5%,尽管未能超越前者,但这样的成绩在国产纪录片中,也足以让制作者们骄傲那么一下子了。总导演陈晓卿说:“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这样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使这部通过碎片式的剪辑、组合和嫁接而成的片子,不仅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讲述了一款美食从制作到产生的精妙过程,而且通过镜头语言,对一位位有名有姓的普通劳作者作了朴素细腻的描述,这里有70多岁的吉林“鱼把头”,有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有一个一个生活中被无视的人的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



精美的画面、温和的解说,味觉营造出来的脉脉温情,食材背后透射的人文关怀,让这部纪录片在我们这个吃食自古就与故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度,在这个一向信奉“民以食为天”的民族间,一下子焕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感召。当观众们被那“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情绪所萦绕,“舌尖”轻易就搅动了中国。



在一个普遍追求短平快,以山寨和粗制滥造为主的生产生态中,满怀敬意的精耕细作反而更容易获得广大的市场空间。



4、金庸书舍变会所



199410月,就在西子湖畔,金庸出资2000万开始兴建“云松书舍”,以作晚年定居之所。1996年底书舍建成,真可谓格局开阔,景致清幽,3200平方米的圈地之上,亭台楼阁,水榭池塘一应俱全,金庸顿觉太过美满,不该由他一人独享,而应公诸同好,遂决定将其无偿捐赠给杭州市政府,他本人只在此住过一晚。



自此,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等一些文化单位陆续入住云松书舍,并经常在此开展文化活动,书舍对外开放。但20083月云松书舍重新装修,西湖文化研究会等被“清理”出门,自此书舍里面开起了豪华会所,提供餐饮服务。主楼“松风明月楼”楼上楼下每天中午和晚上各设两席,最低消费每人500元起,加上酒水,每餐动辄上万元,消费以单位为主。而喝茶,是100元一位。据云松书舍管理方杭州市园文局灵隐管理处透露,书舍已与内部员工签订合同,每年的租金为45万元。



情况被披露之后,530,杭州市园文局灵隐管理处紧急行动,通过媒体公布了情况说明,表示“在确保云松书舍作为‘金庸文化’展示的人文景点这一功能不被弱化的前提下”,也为“满足游客的游览休闲需要”,仍保留提供“一定的经营性餐饮服务”,但绝不存在“会所”情况。管理处并决定暂停餐饮服务,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提出16点整改意见。金庸本人未对此事作出评论。



金大侠曾为云松书舍题词:“灵隐九里西湖路,云松伴青桑。藏剑影,隐刀光,入门闻书香。”隐刀光不易,闻书香也难。



5、冰心墓碑被污



名人遗产纷争,向不新鲜,远的不说,光是近年来,就有陈逸飞、刘海粟、李可染、侯耀文、季羡林等多位过世者,身后不得安宁。但是比起他们,今年冰心和吴文藻二先生恐怕更要尴尬。



2012531,著名女作家冰心和其丈夫吴文藻在京的墓碑被人用红漆涂上了“教子无方,枉为人表”八个大字,同时还被张贴印刷品。两天后,墓碑管理方证实,油漆刷字者为冰心、吴文藻嫡孙吴山,动机则与吴山和父亲吴平的家庭矛盾及财产纠纷有关。



冰心与吴文藻育有一儿两女,其子吴平共有过两段婚姻。吴平的第一段婚姻因为自己被打成右派而结束,后来与第二任妻子,即吴山的母亲陈凌霞结合,育有一儿一女。吴平与陈凌霞婚后多半处于分居状态,感情淡薄。两人于2001年离婚,夫妻名下共有的三套房产,其中较好的两套判决给了女方,男方获得相对较差的一套。但吴山认为,父亲在感情上对不起母亲,又未对奶奶留下的房产予以分割,故而出此下策,希望刺激父亲认真解决。吴山此举,引起骂声一片。



墓碑管理方此后将吴山诉上法庭,后经开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吴山向公众等道歉,并负责清洗墓碑以及赔偿。



此外,816,北京朝阳法院开庭审理著名画家娄师白遗产纠纷案,大师两子对峙公堂;




1018,书画大师许麟庐遗产案在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开庭,这位齐白石关门弟子的11位家人分别以原告、被告身份聚齐,期间,三女儿许娥大声号泣;



10月底,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向媒体表示,季承起诉北京大学申要季羡林遗产一案诉前调解失败,法院将组成合议庭合议,决定是否在近期启动诉讼程序审理该案;



126,北京匡时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146件梁启超书札等文物以近7千万元的成交金额全部拍出。此前有关于此的争议一直不断,梁启超直系后人曾表达不满称此举违背先人遗愿。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话说得洒脱,于往者而言,确也不差,奈何对仍在人间挣扎的子嗣来说,真要那么洒脱,可就难了。



6、南争北抢“过云楼”



64,作为2012年春拍最大亮点,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最终以1.88亿元(加上佣金2.162亿元),被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竞得,刷新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同时,这场拍卖还留下一个不小的悬念。根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文件的批复,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对这批藏书具有优先购买权。这意味着,在本次竞拍结束后的7个工作日内,如果没有文物收藏单位行使优先购买权,现场竞得该标的的竞买者才可以最终确定为本次藏书的成功竞买人。



位于苏州的“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150余年来,过云楼藏书的传承曾数历惊险。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图书馆购得过云楼藏书近3/4,辟出专室陈列保存。此番凤凰集团志在必得天价拍下的藏品,意在使“过云楼”完璧,“凤凰回巢”,说起来也算一桩文化盛事。



然而好事多磨,事情果然就起了变化。611,北京大学半路杀出,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将这批古籍收为学校图书馆馆藏,以“更好地保护”,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事情甚至惊动到地方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随即紧急致函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确定此项收购由国有文博单位南京图书馆和凤凰集团实施,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过云楼秘藏”回江苏。



在公众关注下,北大图书馆方解释了为什么非要横刀夺爱:北大的购买属于公藏行为,拍品入藏后会得到永久珍藏与合理使用。但作为企业,凤凰集团的收藏属于私藏行为,将来有可能再把这批文物拿出来拍卖。对此,凤凰集团做出承诺,凤凰集团拍下秘藏,将“终身收藏,永不拍卖”,随后还派员两度赴京协商,以示诚意。但北大似乎并未领情,对外表示政府介入文物拍卖不合适。大众认知度并不很高的一次拍卖,因为有了一波三折的因素而成为一个公众文化事件,而那幢历经风雨如今虽忝列文保名录而仍被占用的百年名楼,却仍在落寞着。



621,国家文物局复函拍板,“过云楼藏古籍善本”回归江南故土。一场雅意十足的纷争落下帷幕,一项摆在学术界、图书馆界、出版界面前的大工程同时开启。



7、曲阜谋建“文化特区”



74,曲阜与“中国文化特区”建设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曲阜谋建中国首个“文化特区”的信息,正式向公众披露。相比起2008年两会期间引发激烈争论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设想,“中国文化特区”提出后,从舆论的反应看要平静得多。



第一个想到把“文化特区”这个概念与曲阜联在一起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认为,曲阜既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发源地,也是黄帝故里,同时还是周公分封地,“周文”之所在,在齐鲁文化版图上,历史地形成了以曲阜为中心、方圆百公里的儒家文化圈,基于上述几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曲阜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圣地”,而在曲阜建设文化特区,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有助“彻底解决当代国人的精神危机问题”。



125,文化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了《关于合作推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框架协议》。《协议》提出,文化部将曲阜及周边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特别地区对待,与山东省共同探索在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统筹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大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以文化引领、融合、催生经济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元芳,你怎么看?



8、“好声音”与“甄嬛传”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喝启力添动力娃哈哈启力精神保健品为中国好声音加油……”当华少声嘶力竭地背完这段比正宗绕口令还绕的逆天贯口,《中国好声音》就做成了2012年的“中国好生意”。无疑,浙江卫视这档音乐选秀类节目,与国产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一起,成为了今年电视屏幕上的最大赢家。



《中国好声音》从713在浙江卫视开播后,不足两个月就红透全国,收视率达到“秒杀”同行的地步——第四期以后收视率牢牢站在了3%以上,在824播出的第七期节目中,以刘欢考核学员的全新节目形式让收视再创新高:全国42城市的收视率高达4.103%。到了930,总决赛的现场直播更是创下6.109%的收视奇迹。是什么使这档不靠刁钻评委尖酸评论,不靠煽情飙泪做卖点的选秀节目,不但成功突破缔造了李宇春神话的《超级女声》而重写传奇,而且夺回了曾经紧密团结在以《星光大道》和《非常6+1》为首的央视正统选秀节目周围的中老年观众?没有海选、没有投票、没有PK,声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相对公平、相对纯粹、相对平等,当才华和个性得到尊重,梦想也就照进了现实。



《后宫甄嬛传》在今年3月份登陆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自播出以来引发收视狂潮,此后被各大电视台重播不断,它也很有可能成为继《西游记》和《还珠格格》之后的又一个重播之王。



满清宫廷戏对于荧屏的占领,可能肇始于台湾郑少秋、赵雅芝版的《戏说乾隆》——“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禁不起太长的等待……”很多人都还对这段旋律留有印象吧?这给同类题材的影视剧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如果说1997年内地唐国强版的《雍正王朝》堪堪在风格上给清宫剧拨乱反了点正的话,那喋喋不休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就算是兢兢业业把这事给搅黄了。对了,还有那只没头脑的小燕子,一下子就把局面拍到覆水难收的地步。到现在,如你所见,四阿哥很忙很忙,可就是一点正事没干,天知道这个只惦记“大明湖畔夏雨荷”的公子哥,怎么抢班夺了权。更八卦的是,《后宫甄嬛传》里总也睡不醒的四爷陈建斌,竟然还跟《步步惊心》里演四爷的吴奇隆同年生,跟两位的相貌对比度有一拼的,恐怕就只有林志颖与郭德纲配对的“同年党”了。郭德纲说,找谁说理去?



9、莫言喜获诺奖



还在8月份,因为有“莫言领跑诺奖赔率榜”的新闻出炉,各路文化媒体就始终亢奋着自己的神经,围绕这则当时的“绯闻”做各种文章,围观者半真半假看着热闹,心想多半又是一出自作多情的小小闹剧。9月中下旬,来自娱乐媒体的力量冲淡着莫言对公众视线的占领,电影《白鹿原》制作方以影视界一贯的暴风骤雨式的宣传攻势,几乎就要将陈忠实打造成年度最受人瞩目的作家了,然而随着1011的临近,坊间各种言之凿凿的声音又让局面变得难以捉摸起来。20121011,山东高密迎来了空前多的媒体人,这一天的19时,答案揭晓,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



这是一场舆论狂欢的引爆点。各色人等、各式议论、各种情绪迫不及待地纷纷登场,整个中国,都开始来消费莫言。莫言火了,莫言的作品火了,莫言的老家火了,莫言的老宅火了,莫言的老父亲也有点“火”了,因为不光老宅突然就变成了“公共资源”,甚至连儿子也“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如果一个关心中国的外国人仅从媒体上看,这段时间的我国人民仿佛集体变成了操心的家长帮——刚替莫言算完奖金能买多大的房子,又都开始为他穿什么衣服而出谋划策了。



后来,诺奖领域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悦然曝出的“行贿门”无异于火上浇油,让这场狂欢节外生枝又火了一把。



再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莫言去领奖的一切细节,文化界的媒体人终于找到机会以狗仔队的娱乐精神狠狠操练了一把。这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延机,最引起争议的是他的几次讲话。瑞典文学院显然不会料到,当他们决定把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方方面都不是那么突出的莫言,这在中国也许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选择,但在一个喧嚣的年代,哪怕最平静的水面,也会在一瞬间滚出一个大漩涡。对于作家莫言而言,他一定经历了生平最特别最刺激的一段时光。当被问及那个引发笑声不断的问题时,这个面容与言行一样圆融的典型的中国人,真心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



忘记说了,这盘大菜里,最无辜的,是莫言老宅院里的萝卜。



10
、于丹北大被轰



1117,从《百家讲坛》起家后一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无往而不利的于丹,在北京栽了个跟头。这一天晚上,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的一场昆曲名家演出后,十多位堪称“国宝”的昆曲老艺术家手捧鲜花站在舞台上谢幕,作为嘉宾的于丹身穿黑丝短裙加高跟鞋被邀上台聊观感,但她一句“我代表大家”向老艺术家们鞠躬未毕,台下一位女生立刻高呼“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于丹你下去吧”等不客气的话语与嘘声顿起,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匆匆尴尬下台。此事一经曝光,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纷纷站队,指责于丹者有之,指责北大学子素质者有之,其中也不乏名人参与。尽管于丹以及主办方先后出面澄清,此次演出是面向社会售票,北大既不是主办方,也未组织学生观演,哄于丹下台的观众并不能确定是社会观众还是北大学子,但是没办法,北大还是不幸“躺着中枪”了。



想起网上流传的一个微博段子,说的是“通吃”导致凌乱——今天我和一个从来不上微博的朋友聊天,跟他说于丹被北大学生赶下台了。他:那他以后肯定不敢去北大打羽毛球了。我:那个是林丹。他:别逗了,林丹不是跑到湖南卫视主持《女人如歌》了吗?那妞的小麦色皮肤真性感。我:那个是朱丹。他:朱丹不是那个最喜欢煽情的央视主持吗?我:那个是朱军。你妹。



真是可惜了那个原本属于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夜晚。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6:36:18 | 只看该作者
《光明日报》推出2012年光明书榜年度图书
2012-12-31       光明日报   


编者按:一本好书,就好像一个宝瓶,蕴藏着作者思想中最智慧的精华。而阅读的美妙就在于,我们可以经此扩大眼界,开启思路,从而更深刻地感知这个纷繁复杂的广阔世界。


正因如此,《光明书榜》自开创之始,就怀抱着这样的初衷,致力于发现我们所关注的好书,并把它们推荐给广大读者。



2012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秉承一贯坚持的“强调主流价值和影响力”的选书理念,《光明书榜》一共推荐了各类图书120种。其中,“主流价值”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真理情结,关注时代,关注人的命运,包括思想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光明书榜》年度图书的评选,就是在《光明书榜》月度好书基础上的再次遴选;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一年来国内出版的风貌,此次评选,还放宽视野,参考了本报《书评》版一年来的精品好书推荐,最终选出《光明书榜》2012年年度图书10种,并在此作一呈现。



《中华史纲》:30万字中的中华五千年


蔡美彪著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4月版



凝练,是一种境界,尤其在资讯爆炸的当下。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先生集一生学术研究之精粹,由博返约、厚积薄发,呈现给人们的《中华史纲》,以凝练体现着学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先生在其不足200字的前言中说到:“编写的宗旨,是提供给工作忙碌的同志们朋友们用不多的时间浏览一下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概状。叙事酌取要旨,文字务求简约,以省篇幅。”这美意,因珍稀更加令人感动。



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说,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张海鹏认为,蔡美彪的《中华史纲》就具有这种特点。“在30万字的篇幅内,把中华五千年历史都写进去,不是对中国历史有全面、宏观掌握的大手笔,难以成其功。” 他认为,全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大事不漏,小事不拘,文笔简约,文字隽永,叙事为主,评论寓于叙事之中。“详人之所略,重人之所轻,把史上各个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的冲突和融合,交代得一清二楚”,“异人之所同,忽人之所谨,尤其关注历代治乱兴衰,关注历代施政措施,注意结合历史背景总结历史经验”。详与略、重与轻、异与同、忽与谨之间,学术大家处理中国历史的高明之处跃然纸上。



《中国天机》:纵论六十余年文化异动


王蒙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6月版



从熟读苏联文学、初识共产主义的少年,到看惯世事沧桑、会在网上订餐的老人,王蒙一辈子与政治难分难解。78岁的王蒙,被打成过“右派”,下放过边疆,做过文化部部长,身为著名作家,身份在官员、作家、百姓之间数度变换。在摆脱开各种职务、头衔的羁绊之后,王蒙回归“干干脆脆的自己”,在书中把自己为人、为官、为学、为文的经验、见闻与见解熔于一炉,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与理解、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灵动与清醒,记载进退沉浮、风云变幻,纵论60余年来的政治事件、文化异动。时而谈笑风生,时而严肃正经,充盈着智慧,却也不乏担当。不管是毛主席语录、样板戏,还是时下流行的电视节目、网络段子,王蒙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此书立意可谓宏大,难得的是从一些身边事、寻常事说起;书中所承载的历史不可谓长,却难得有如此超脱的视角。王蒙说:“有些事,要说也要做;有些事,先做着看看,不必急着说;还有些事,要大讲特讲,但讲讲,别忘记,也就行了。这就叫心照不宣,这就叫天机不可泄露。”



《中国触动》:构建中国话语的成功尝试


张维为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月版



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所说的,“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变革的中心”,就代表了一大批海外学者看世界和看中国的观点。



外界的这类评论固然令人鼓舞,然而,对我们自身而言,伴随着国力的增强,逐步建立自信的心态去观察世界和审视自己,则显得尤为重要。张维为的著作一经推出就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其首要价值也许正在于此。



“中国崛起一定要有自己话语的崛起,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和视野来论述和评判中国与世界。”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自觉和自信,以及30年访问106个国家和地区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得张维为站在比多数人更高更宽的平台上进行写作,其成果也就更具说服力。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张维为的写作,体现了他构建中国话语的一种尝试。从出版的效果来看,他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



《正义的理念》:把目光投向更现实的正义


[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王磊、李航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月版



是否存在理想中的公正理论?在很多人把关注停留在寻找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的时候,阿玛蒂亚·森把目光投向更现实的问题:如何减少不公正。他用三个孩子和一支长笛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一些人看来显而易见的正义,在另一些人看来,很可能是不可理喻。与其寻求绝对的公正或完美的正义,不如在各种相对的正义与非正义当中进行比较。在阿玛蒂亚·森看来,这才是最为迫切的问题。从理论上的探究中抽身,进入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从基于单个主权国家的社会契约实验,迈向探讨“全球性正义”的可能性,使得全球变暖、全球经济危机等问题可以实现跨境讨论。



从现实切入,通过多种观点和不同视角的引入,对正义问题进行理智、客观的审思,进而寻求各群体间的尊重与包容,阿玛蒂亚·森强调这种基于现实的公共理性和反思,而非一成不变的“公理”。当我们从公共理性这一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正义时,更加开放、更加平和的对话成为可能,人类对和平、正义的美好追求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江城》;从一个小城里看中国速变


[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月版



1996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作者彼得·海斯勒,一位27岁的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在两年的时间里,时而旁观,时而置身其中,通过亲疏结合的旁观,绘制了一幅90年代中期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国有企业改革、三峡大坝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大事件中的命运沉浮。



在《江城》中,涪陵正在飞速发展着,作者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其呈现出“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的特征,这些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也让人很难相信,中国曾经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充满着坦率、热情、洞察力和亲历接触,《江城》雄辩地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当代中国。”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这样评价,“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那就是这本了。”《江城》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首选图书,也是《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的序曲。



《论中国》:中美关系  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美]亨利·基辛格著 胡利平等译 中信出版社201210月版



有这样一部论述中国的书今年在国内外受到格外瞩目,其材料之新,引述之深,讨论问题之重大,超越了国际上一般讲述中国故事的图书,成为一时的舆论中心。这部书就是亨利·基辛格著的《论中国》,被认为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论中国》作者以历史亲历者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几代领导人身上体现出的民族抗争品格,进而追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强盛和沦为半殖民地后所受的屈辱,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理解。书中还探讨了儒家、孙子兵法和中国围棋中表现出的中国思维方式,这些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的探讨之深,为我们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部书不是单纯写历史,而是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提出了今后中美关系和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一些评论家以一战前德英两国对抗的史例,认为这是21世纪美中关系的预兆。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中美“共同进化”,走向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这种见解超出一般史学家、政论家的论述。书中涉及问题关乎两国人民和全球的福祉,值得人们思考。



《第三次工业革命》:迎接“后碳”时代来临


[美]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孙体伟、孙豫宁译 中信出版社20125月版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时,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能源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它将影响我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管理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和如何生活。



作者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现在这种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当下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未来的希望。



《主流》:谁将赢得全球文化战争胜利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 刘成富等译 商务印书馆20124月版



美国电影如何在好莱坞、华尔街、美国国会和中情局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世界主流文化?日本如何通过漫画、流行音乐等实现其“重返亚洲”的战略?文化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还是经济模式的优胜劣汰?它将怎样重塑新的地缘政治格局?谁又将赢得全球文化战争的胜利?《主流》以严谨详实的调查和报道,回答了上述一系列疑问。



毋庸置疑,文化战争既是思想文化的战争,也是产业经济的战争,表现为各国通过一切传媒手段谋取信息的控制权。而无关乎艺术的“主流”文化产品,正是一种创意和传播的战略手段,是一个国家增强“软实力”的必然选择。这部著述,虽然涉及的都是休闲娱乐,例如五大洲的电影、音乐、电视、娱乐、媒体等多个领域,以及出版、商业戏剧、游乐园等行业,但却旨在从更高层次上深入地分析与讲述“主流”文化的创造是经过设计的标准化的“商业文化”,并进一步反映了全球范围内文化、媒体领域的地缘政治格局。



《生命册》:纠结在农村和城市之间


李佩甫著 作家出版社20123月版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就如一粒从农村移栽进城市的种子,背负着土地,在城市行走,在感受生活带来的重重冲击之下,一点点感悟人生。



作品以“我”为中心,塑造了生动丰富的人物群像,细致地展现出近三十年以来社会在经历转型之时多重层面的生活状态。身处其中的人们,面临种种选择时或迷茫或坚定,或放弃或坚守。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同,然而其中反映的人性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哲理和反思意味,会让走近这部作品的人感到似曾相识。



评论界近年为一大批豫籍作家冠之以“中原作家群”的美誉,《生命册》的作者李佩甫身为河南作家协会主席,即是其领军人物之一。因此,这部作品中多处都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



小说色调看似略显灰暗,就像作者在书中借人物之口所说的那样,“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似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然而,主人公“我”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下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发问,体现了这个时代一大群人的执著和坚持,这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正能量。



《碑》:表达一种郑重的纪念


黄国荣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21月版



《碑》是一部以战俘为表现对象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作品以摩步团一连连长邱梦山的战斗经历和情感经历为主要线索,侧重描写了邱梦山在战前的英雄气概和战后的苦难经历与心灵、生存的挣扎。作品所详细描述的多次战斗的惨烈过程,有一种把读者带进现场的再现能力和叙述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文学感染力。特别是对主人公邱梦山的性格与命运的深度刻画,感人至深。他在战场上一腔热血,率领敢死队夺回无名高地的英雄气概;他在逆境中的绝不妥协与放弃;他深藏在内心的对于妻儿、父母和战友的爱。小说对其战前状态的刻画,昏迷被俘之后的心理历程的揭示,在战俘身份下所进行的坚韧不拔的痛苦挣扎,虽然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持正义之心和英雄品格,都体现了我国军人的特质和性格。



同时,小说通过邱梦山等人物的命运,对中华民族的某些陈旧观念和心理现实进行了深刻地解剖与反思,批判了现实中的人们只看重他的战俘身份,而无视他作为一个战士曾经在卫国战场上奋勇杀敌表现的冷漠和偏见。是的,英雄应该被人崇拜,但对战俘却不要歧视。因为英雄原本也是普通的人,战俘也曾和英雄一样为国征战流血。作者以“碑”为书名,寓意深刻,表达了为英雄正名的立场,这是一种郑重的纪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25 , Processed in 0.0932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